那一截天空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l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房子建于四十年前,窗户是当时通用的尺寸,不大,不像现在的宽敞明亮。屋内窗台下是火炕,坐在炕上对着窗户数东配房墙上的红砖,一千一百三十二块。
  屋里很干净也很整洁,但弥散着疼痛。疼痛难忍时他就看电视,先看屋里的,看烦了就看窗外的。一架梯子架在窗户中间的位置,一头戳地一头斜搭在东配房墙头上。是北方农村常见的那种铁梯子,废变压器割下的扁铁管焊接,刷了油漆但已经斑驳,铁锈如老年斑一样每年增长。梯子宽五十公分,横档间距四十公分,因为倾斜摆放,横档间的距离看上去更短,横竖比例更像一台电视。躺在炕上从窗口往外看,能看到的梯子横档有六根,“电视”就有了五个频道。
  他从最下面的频道看起。
  二十多岁,治理海河工地,农民工们挖土运土,别人俩人抬一筐土,他一人挑两筐。吃饭时,做饭的师傅见证了他的饭量,回去后逢人便说,他吃馒头能吃“一扁担”,就是把馒头在扁担上一溜摆满了他能吃完。大伙听到后就笑,他也笑。那段日子他总爱笑。多年后他总结说,过日子就得图个乐呵。
  是的,日子在笑着往上走。三十多岁,土地承包到户,村里建了砖厂。他买了一匹大骡子和胶皮轱辘大车,把砖厂的新砖送到建房户。别人赶驴车装五百块,两千五百斤。他装八百块,四千斤。别人一天两趟,他三四趟。累。累了就讲荤笑话,和全村所有人嬉笑怒骂。
  登梯子不但要快,还要小心。村里有横人,欺负这个欺负那个,他在旁边说几句公道话,人家纠集兄弟气势汹汹找上门来,话不多说,抄家伙就干起来,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在炕上躺了半年多。他说,那回差点儿就从梯子上掉下来。后来再见了仇家,对方变得相当客气相当尊重。他不但没掉下来,还登高了一步。
  日子过着过着,就六十多岁了。村里谁家有事,婚丧嫁娶盖房垒墙他都爱去帮忙。心里有数、眼里有活儿,干活儿不惜力,别人不愿干不能干的他都干,二三十岁的小伙子都干不过他。棺材下葬,填土前最后繁琐而阴森的工序,总是他一个人下到葬坑去安排,他不怕沾晦气,他说他看惯了人间生死。
  躺在炕上,透过窗户能看到墙头上面一截或阴或晴的天空。看到白云时他想要是能坐在上面一定很软和,看到蓝天时他想自己要是个风筝多好啊。太阳有时会光顾那片天空,就像来探望他的乡亲,寒暄问候很温暖也很短暂,但停留片刻便会离开。那一截天空下面,红砖被灰色的水泥砖缝勾成一张网,网格规整而粗粝。那架梯子压在上面,时时刻刻起着给网加固的作用。
  窗台上摆着很多药盒,他对那些药物已不抱希望。双拐靠在炕沿上,虽然借助它还能艰难挪出去,可总感觉那不是个玩意儿。其实他得的并不是绝症,腿上长个瘤,良性的,医生让他做完手术静养恢复,过段时间就能拄双拐出门。可他不想纠缠于疼痛,也不想倚仗于双拐,那不是他想要的状态,他只想像云一样长舒漫卷,像风一样暴走疾行。他做过许多次判断,以自己七十岁的年纪,怕是回不到以前那样了。
  他拄着双拐勉强挪出屋,骑上自行车,带了一段绳子去村外小树林。小树林前几年才栽种,树杈小,不结实,试了两个树杈都被绳子扯断了。他把扯断的树杈撅成好几截,猛然想起还有事情没做,就悻悻地回家,拿出笔,从灵棚到祭奠到丧宴到骨灰盒都做了设计,连同房子存款给儿女怎么分都落笔成字,然后找出一瓶以前用剩下的除草剂喝进肚里,那一刻,他感觉自己真的离天空很近。半小时后他被拉到医院洗胃。出院后儿子又气又恨,怎么不多喝点儿?儿子还说,好好活着,咱们村快征地了,能分好多钱呢,以后的日子越来越好。
  他說,多少钱能让你飞到天上去?
  儿子给他买个新手机,能看网上好多事,以前听说的话变成了字,不知为啥他就稀里糊涂地信了。家乡要建新区,建成后老人有养老金,治病能报销,反正很多都是好事儿。
  继续躺在炕上日子久了,他想,要不我再活两年?反正依自己的脾气,就是拄着双拐出去也没人敢欺负。
  这样想时,感觉窗外那一截天空更蓝了。他又想,以后想飞上天不是问题,双拐没准儿也会变成翅膀吧。
其他文献
星期天,经过公园,无意间,我看到了林妹妹,一手拉着一个孩子在散步。  认识林妹妹时,她才十九岁,刚大学毕业。  林妹妹是以志愿者的身份来到我们局的,穿一件纯白的短袖衬衣,一条黑色的长裙,脸白白净净,大眼睛和着装一样黑白分明,浑身上下散发出青春的活力。  听说我和她是同一所大学毕业的,她就叫我师兄。我说,那我就叫你林妹妹。她嘻嘻一笑,说,我才不想从天上掉下来呢!  因为都在办公室工作,没多久就熟悉了
期刊
村里人到陈德斌家串门,看着房梁上的黑箱子,总是有事没事地问:“那里面是你用过的手枪吧?”每当这个时候,陈德斌眼里放着光,讲述自己当年军营中的生活,最后,总是不忘说一句:“不过这箱子里可不是手枪,现在私藏枪支是违法的,违反国法的事儿咱可不干。”陈德斌在解放前和解放后参加过多次战役,尽管他这样说,一些人还是想象黑箱子里肯定放着一把锃光瓦亮杀敌无数的手枪。  黑箱子本来是用农村的老红漆刷的。陈德斌和翠姑
期刊
大嵩卫城的钱百万掌柜,想找个护院。兵荒马乱的,没个护院,那怎么成?  消息传出去,动心的人多,应试的人少。你想啊,没点真本事,敢来试吗?  这一天,来了俩人。一个高大壮实,姓李;一个矮小瘦弱,姓王。  姓李的抱起一盘石磨,往空中接连抛投了十来下,让围观的人惊叹连连,他却脸不红气不喘。姓王的朝石磨击出一掌,石磨纹丝不动,石磨后面的牛却倒在地上。好一招“隔山打牛”,不管懂不懂行,大家都知道,姓王的这人
期刊
顾伯远,十三岁父母雙殁,被白石散人所救,遂拜其为师,常居山中道观。  某日,白石散人煎了一壶茶,叫来顾伯远与己同坐,师徒对饮。  师父嗜茶,顾伯远一直知晓,只是他一心修习,无意久坐,于是将碗里的茶一饮而尽,便要离开。  “坐下。”白石散人抬手制止,“再饮一碗。”白石散人给顾伯远又倒了一碗茶。腾腾的热气,如同缥缈的云雾,几片茶叶在金黄透亮的茶汤中舒展,下沉。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
期刊
马上要过新年了,胡同里的街坊们却突然听说,浩子让警察给逮起来了!浩子家可再经不起任何折腾了,这让大家格外着急。第二天,几个街坊把瘦成竹竿似的浩子领了回来,说,这小子跑到新疆去了,那一阵新疆局势挺紧,他说不清楚去那边干什么,就让警察给扣了下来。  “我怎么没说清楚?”浩子不服气,“明明是他们不信。”  大家问:“你到底干什么去了?”  浩子眼帘一垂,嘟囔了一句:“我去天山采雪莲了……”  大家都愣了
期刊
王九珂得了一种怪病,浑身生出些头屑一样的东西,手一抹就掉一层。先是去了县里医院,查不出问题,大夫胡乱开了些药,让他“试着吃一下”。后来又去了市里医院,大夫干脆只摇头,一盒药都没给开。他老婆花月儿到处打听求偏方,中草药几乎要把王九珂给浸透了,也没见一点儿好转。  王九珂说,算了,不花冤枉钱了。  王九珂不想花钱,挡不住花月儿去花。花月儿倒不是嫌弃他,俩人分居有两年了,王九珂早就顾不上碰她身子。王九珂
期刊
下李一个叫李卫的人,小时候不会读书,读完小学毕业,就回家作田了。好多年后,他还会跟人家说他在教室里总是坐飞机。  下李还有一个人,叫李春祥,会读书,小学、初中、高中成绩都很好,后来考取了银行学校,毕业后就在银行工作。  李卫和李春祥不仅是同村,还是小学同学,因而关系一直都很好,李春祥经常回来,李卫见了李春祥,老远就打着招呼说:“回来啦!”  李春祥说:“回来了。”  李卫问:“还在银行吧?”  李
期刊
一  “詹晓临,公司这次评职称没有选你,但我本人还是非常认可你的能力的。只是评定的时候每个候选人的学历背景也非常重要,希望你能够理解,继续努力工作。”一大早就被HR叫去办公室面谈的詹晓临,此刻正努力保持脸色如常地回到自己的工位上。  她不想让那些等待看好戏的同事们看出来她的失落与不得意,即使现在的她难受得想要钻到地缝里去。  屋漏偏逢连阴雨,陈亦秋的母亲像是和公司HR约好了一样,发来消息让詹晓临和
期刊
钟会见到姜维的那一刻,愣了一下。他感觉这个人好像见过的。当姜维单膝下跪,把印绶递交与他时,他赶紧伸出双手,扶住姜维,连说“请起”。姜维转首抱拳,不忍直视。钟会俯身再扶,这时,他才反应过来,是姜维脸上的酒窝,让他想起了一个人。  钟会又看了一眼那个很深的酒窝。  其实,在带兵攻打蜀汉之前,他已经唆使司马昭杀了那人,说他有谋反之心。  宴会上,钟会频频向姜维敬酒。姜维显然比那人温顺,尽管有些苍老,但眉
期刊
老姚老了,力气消了,腰杆子还跟一根直扁担似的。吃五谷总要生灾,老姚没病,老婆却生病了,又是高血糖又是糖尿病……一年看病、治疗、买药就是小几万元,慢性病又不能报销,老姚存起来的积蓄不到几年就用光了。  老婆有病不能不治,治又不能没钱。老姚虽有一儿一女,都是农村户口,除了种田又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孩子们有自己的孩子,日子也不好过,不能给老姚多大帮助。  老姚坐在家里抽闷烟。女儿给老姚出主意,去找当镇长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