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材料】
果戈里在自己的作品发表之前,有先请别人提意见的习惯。有一次,他写好一个剧本,把当时最有名的诗人茹如科夫基请来。一吃完午饭,他就开始朗读自己的新作。年迈的茹科夫期基有睡午觉的习惯,听着听着,不觉打起盹来了。过一会儿,诗人睁开眼睛时,果戈里对他说:“你看,我希望听到你的意见,而你的瞌睡就是最好的批评。”说着,就把剧本投入了火中。
【解读材料】
要全面理解材料,注意分析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材料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部分讲果戈里有让人给作品提意见的习惯,这是中心句,统领下文,下面事实实际上是论据。
第二部分,介绍事件,写的是果戈里的行為,是对果戈里品性的具体说明,注意全面把握事件的要素,分析前因后果。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果戈里请茹科夫斯基为作品提意见,其时茹科夫斯基打瞌睡,果戈里认为这是对作品最好的批评,将剧本投入火中。分析要素:果戈里——茹科夫斯基,果戈里为主要因素,事情因果都围绕其展开,提炼观点应以其为重心。
【准确立意】
1.分析因果关系:果戈里为什么把作品投入火中?
因为果戈里认为茹科夫斯基的瞌睡是对作品最好的批评,说明作品有不足之处,投入火中,是为了推倒重来。由此可确定立意:严格要求出精品;凡事都必须严格(严谨、谨慎);做事要力求精益求精;自省以求真美。
2.分析逻辑关系:果戈里听取别人为作品提意见(批评)的习惯说明了什么?
听取别人的意见(批评),反映的是虚心求教的问题。习惯说明这一事件不是偶然,揭示了果戈里的品性。果戈里的行为正是他虚心求教(听取别人意见)的最好说明。由此可立意:要虚心听取别人意见(虚心求教),这是完善自己(或取得更长足进步)的必备条件。
以上两个角度应当是最佳立意角度,立意从材料的整体入手,深入剖析了前因后果,抓住了问题的实质,这是材料解读和立意的关键。
【多角度立意】
材料中有诗人爱午睡的暗示,这就意味着诗人的瞌睡未必是对作品的不满(注意这里说的是未必,也有可能是不满,如果果戈里的作品足够吸引人,也许诗人不会瞌睡);接受意见的办法很多,在未弄清作品的要害问题之前,仓促焚毁不一定就是严肃态度。由此可以立意:凡事要采取审慎态度,不可盲断;听取意见要客观、理智,不可全盘接受。
这两个角度是正题反做,把握得好照样可以使作文高质量。要注意,阐述要客观辩证。即不要全面否定果戈里的行为,侧重论述审慎态度、理智判断等。因为这两个角度,是从诗人瞌睡未必是对作品不满的角度分析的,既然是未必那么就有两种可能性存在,对“未必”的事情,采取决然的行为,正说明了不理智、不审慎。如此立意、分析,才科学辩证。
【开头】
1.茹如科夫斯基的黄粱一梦,果戈里的心血就付之一炬。过程虽然不惊心动魄,但我顿生惋惜之感。
2.面对一道上好的佳肴,即使吃得再饱,也不会拒绝再来品尝一番,正如面对一部上好的剧本,即使再困倦,也不会在聆听中沉沉睡去。果戈里的作品也许真的很精彩,可他还是让茹如科夫基睡着了。这也说明他的工夫还未真到家,真正绝好的作品是不会让人产生睡意的。
3.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塑的一个天堂。当然,在天堂里,也有善恶丑美之分。有的人珍惜自己的天堂,极尽一生修复完善它,也有人无端破坏轻言放弃它。果戈里因为别人无意间的打盹而将作品付之一炬,为何不想想,火苗里的天堂,究竟有多美呢?
【结尾】
1.所以请学会把握事物的要害。雄鹰没有因为天空中的阴霾放弃蓝天,水手并没因为海上的风浪而放弃远航。因此,切莫因为别人一时的疏忽或是不屑而放弃你原本会取得的辉煌。
2.对于自己心血自然需要别人的指正,但切不可把前辈奉若神灵。假如顾况也在白居易作“离离原上草”时也睡过去,那么那烧不尽的(下转2-7版中缝)(上接7版《材料作文导写例析》)野火,恐怕也将一代诗家吞没了。
3.生活中还有很多人和事都需要我们以审慎态度对待。学生应审慎对待学业,以求将来能回报父母,回报社会;青年人应审慎对待事业,努力创造美好生活;老年人应审慎对待自己,让自己有祥和的晚年。
【素材】
1.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
2.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3.欧阳修是北宋大文豪,他文才出众,官居高位,但却非常注重虚心向别人求教,每写完一篇文章,必先“草就纸上、粉于壁,兴卧观之屡思屡议”。其作品《醉翁亭记》,用字精炼,文辞优美,被人们传诵至今,此文就曾得益于一位砍柴老樵夫的指教。
果戈里在自己的作品发表之前,有先请别人提意见的习惯。有一次,他写好一个剧本,把当时最有名的诗人茹如科夫基请来。一吃完午饭,他就开始朗读自己的新作。年迈的茹科夫期基有睡午觉的习惯,听着听着,不觉打起盹来了。过一会儿,诗人睁开眼睛时,果戈里对他说:“你看,我希望听到你的意见,而你的瞌睡就是最好的批评。”说着,就把剧本投入了火中。
【解读材料】
要全面理解材料,注意分析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材料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部分讲果戈里有让人给作品提意见的习惯,这是中心句,统领下文,下面事实实际上是论据。
第二部分,介绍事件,写的是果戈里的行為,是对果戈里品性的具体说明,注意全面把握事件的要素,分析前因后果。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果戈里请茹科夫斯基为作品提意见,其时茹科夫斯基打瞌睡,果戈里认为这是对作品最好的批评,将剧本投入火中。分析要素:果戈里——茹科夫斯基,果戈里为主要因素,事情因果都围绕其展开,提炼观点应以其为重心。
【准确立意】
1.分析因果关系:果戈里为什么把作品投入火中?
因为果戈里认为茹科夫斯基的瞌睡是对作品最好的批评,说明作品有不足之处,投入火中,是为了推倒重来。由此可确定立意:严格要求出精品;凡事都必须严格(严谨、谨慎);做事要力求精益求精;自省以求真美。
2.分析逻辑关系:果戈里听取别人为作品提意见(批评)的习惯说明了什么?
听取别人的意见(批评),反映的是虚心求教的问题。习惯说明这一事件不是偶然,揭示了果戈里的品性。果戈里的行为正是他虚心求教(听取别人意见)的最好说明。由此可立意:要虚心听取别人意见(虚心求教),这是完善自己(或取得更长足进步)的必备条件。
以上两个角度应当是最佳立意角度,立意从材料的整体入手,深入剖析了前因后果,抓住了问题的实质,这是材料解读和立意的关键。
【多角度立意】
材料中有诗人爱午睡的暗示,这就意味着诗人的瞌睡未必是对作品的不满(注意这里说的是未必,也有可能是不满,如果果戈里的作品足够吸引人,也许诗人不会瞌睡);接受意见的办法很多,在未弄清作品的要害问题之前,仓促焚毁不一定就是严肃态度。由此可以立意:凡事要采取审慎态度,不可盲断;听取意见要客观、理智,不可全盘接受。
这两个角度是正题反做,把握得好照样可以使作文高质量。要注意,阐述要客观辩证。即不要全面否定果戈里的行为,侧重论述审慎态度、理智判断等。因为这两个角度,是从诗人瞌睡未必是对作品不满的角度分析的,既然是未必那么就有两种可能性存在,对“未必”的事情,采取决然的行为,正说明了不理智、不审慎。如此立意、分析,才科学辩证。
【开头】
1.茹如科夫斯基的黄粱一梦,果戈里的心血就付之一炬。过程虽然不惊心动魄,但我顿生惋惜之感。
2.面对一道上好的佳肴,即使吃得再饱,也不会拒绝再来品尝一番,正如面对一部上好的剧本,即使再困倦,也不会在聆听中沉沉睡去。果戈里的作品也许真的很精彩,可他还是让茹如科夫基睡着了。这也说明他的工夫还未真到家,真正绝好的作品是不会让人产生睡意的。
3.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塑的一个天堂。当然,在天堂里,也有善恶丑美之分。有的人珍惜自己的天堂,极尽一生修复完善它,也有人无端破坏轻言放弃它。果戈里因为别人无意间的打盹而将作品付之一炬,为何不想想,火苗里的天堂,究竟有多美呢?
【结尾】
1.所以请学会把握事物的要害。雄鹰没有因为天空中的阴霾放弃蓝天,水手并没因为海上的风浪而放弃远航。因此,切莫因为别人一时的疏忽或是不屑而放弃你原本会取得的辉煌。
2.对于自己心血自然需要别人的指正,但切不可把前辈奉若神灵。假如顾况也在白居易作“离离原上草”时也睡过去,那么那烧不尽的(下转2-7版中缝)(上接7版《材料作文导写例析》)野火,恐怕也将一代诗家吞没了。
3.生活中还有很多人和事都需要我们以审慎态度对待。学生应审慎对待学业,以求将来能回报父母,回报社会;青年人应审慎对待事业,努力创造美好生活;老年人应审慎对待自己,让自己有祥和的晚年。
【素材】
1.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
2.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3.欧阳修是北宋大文豪,他文才出众,官居高位,但却非常注重虚心向别人求教,每写完一篇文章,必先“草就纸上、粉于壁,兴卧观之屡思屡议”。其作品《醉翁亭记》,用字精炼,文辞优美,被人们传诵至今,此文就曾得益于一位砍柴老樵夫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