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新一轮课程改革标准的不断推进,对学生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让学生能够认知基础数理知识,同时还应当实现综合素养的发展。因此,在开展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问题引入课堂、提出层级问题,以及创新教学活动等形式,逐步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综合能力 生活 层级 动手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1-0228-02
学生的思考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等,都是学生应当具备的综合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也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提高自身认知数学知识的效果。那么如何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中,落实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呢?
一、生活问题引导,发展思考能力
“思考能力”是指人通过对事物的分析和比较,以及对感性材料的加工后,运用理性思维,进行问题解决的能力。而数学与生活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系统数学知识的最初来源是生活,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思考能力的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元素引入课堂之中,逐步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
例如,在《运算定律》这节课中,为了实现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教师就可以基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引入生活元素。从教材中对本节课内容的安排来看,主要是强调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交换律和分配律等内容的学习,基于上述内容,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希望小学购买了310本书要分给15个班级,还会剩下10本书。那么一个班分到的图书数量是多少?”“小玲看一本故事书,第二天看了36页,第一天看的页数是第二天的2倍,那么這两天小玲一共看到多少页书呢?”等既有丰富生活气息的问题,让学生在利用自身已有的数理知识进行上述问题的解答,从而让学生在完成解答的同时,促进自身思考能力得到发展。
显然,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元素,促进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让学生在完成生活问题解答的过程中,实现思考能力的发展。
二、提出层级问题,发展推理能力
随着新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学生提出了“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要求,强调学生能够基于自身的数学素养,对问题进行快速分析,从而在短时间得出正确答案的能力。在数学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推理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更清楚数学的本质,从多角度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同时可以让学生形成逻辑思维,提高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效果。而“问题串”的层级性问题提出,无疑是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有力工具。
例如,在《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这节课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当中的逻辑性,促进学生提高推理的能力,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平均数的概念是什么?”“我们如何求得平均数?”“求得平均数有什么意义?”等层级性的问题串,让学生在逐一解答上述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平均数”等知识的认知。同时,在学生逐步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够实现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
可见,层级性问题的提出,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与数学知识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分析和解答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发展自身的推理能力。
三、创新教学活动,发展动手能力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一生提出了许多教育理念,其中“教学做合一”的传播最为广泛,强调了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是合在一起的一件事情,因此,教师应当对教学活动进行优化设计,让学生实现在“做中学”。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中,教师也应当基于数学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形式的教学活动设计,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深化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同时发展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中,教师就可以通过手工制作的形式,让学生能够在“做中学”。在课堂中,教师先对学生提出“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随后,教师让学生利用课下准备的剪刀和木棍,进行平行四边形的制作,并将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以图钉的形式进行固定。紧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转动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使平行四边形中的角度发生变化,直到形成一个长方形,使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逐步认知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促进自身动手能力的成长。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在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认知数学知识,同时促进自身动手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总而言之,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个急于求成的事情。在目前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继续分析课本中的数学内容,结合学生的情况,形成一套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并应用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展宗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J].学周刊,2018(22):31-32.
[2]杨丽华.例谈数学核心素养下推理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50):135-136.
【关键词】小学数学 综合能力 生活 层级 动手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1-0228-02
学生的思考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等,都是学生应当具备的综合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也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提高自身认知数学知识的效果。那么如何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中,落实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呢?
一、生活问题引导,发展思考能力
“思考能力”是指人通过对事物的分析和比较,以及对感性材料的加工后,运用理性思维,进行问题解决的能力。而数学与生活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系统数学知识的最初来源是生活,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思考能力的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元素引入课堂之中,逐步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
例如,在《运算定律》这节课中,为了实现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教师就可以基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引入生活元素。从教材中对本节课内容的安排来看,主要是强调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交换律和分配律等内容的学习,基于上述内容,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希望小学购买了310本书要分给15个班级,还会剩下10本书。那么一个班分到的图书数量是多少?”“小玲看一本故事书,第二天看了36页,第一天看的页数是第二天的2倍,那么這两天小玲一共看到多少页书呢?”等既有丰富生活气息的问题,让学生在利用自身已有的数理知识进行上述问题的解答,从而让学生在完成解答的同时,促进自身思考能力得到发展。
显然,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元素,促进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让学生在完成生活问题解答的过程中,实现思考能力的发展。
二、提出层级问题,发展推理能力
随着新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学生提出了“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要求,强调学生能够基于自身的数学素养,对问题进行快速分析,从而在短时间得出正确答案的能力。在数学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推理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更清楚数学的本质,从多角度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同时可以让学生形成逻辑思维,提高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效果。而“问题串”的层级性问题提出,无疑是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有力工具。
例如,在《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这节课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当中的逻辑性,促进学生提高推理的能力,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平均数的概念是什么?”“我们如何求得平均数?”“求得平均数有什么意义?”等层级性的问题串,让学生在逐一解答上述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平均数”等知识的认知。同时,在学生逐步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够实现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
可见,层级性问题的提出,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与数学知识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分析和解答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发展自身的推理能力。
三、创新教学活动,发展动手能力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一生提出了许多教育理念,其中“教学做合一”的传播最为广泛,强调了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是合在一起的一件事情,因此,教师应当对教学活动进行优化设计,让学生实现在“做中学”。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中,教师也应当基于数学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形式的教学活动设计,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深化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同时发展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中,教师就可以通过手工制作的形式,让学生能够在“做中学”。在课堂中,教师先对学生提出“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随后,教师让学生利用课下准备的剪刀和木棍,进行平行四边形的制作,并将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以图钉的形式进行固定。紧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转动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使平行四边形中的角度发生变化,直到形成一个长方形,使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逐步认知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促进自身动手能力的成长。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在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认知数学知识,同时促进自身动手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总而言之,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个急于求成的事情。在目前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继续分析课本中的数学内容,结合学生的情况,形成一套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并应用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展宗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J].学周刊,2018(22):31-32.
[2]杨丽华.例谈数学核心素养下推理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50):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