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兴安盟农牧区民族教育概况
兴安盟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区。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大兴安岭南麓。2008年末全盟总人口168.07万人。境内居住着蒙古、汉、满、朝鲜、回、达斡尔等22个民族。蒙古族人口70.30万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8.59万人。全盟有民族幼儿园4所(其中3所为蒙汉合园)。乌兰浩特市、巴颜胡舒镇民族幼儿园已实现楼房化,正朝着示范园迈进。少数民族儿童的入园率占全盟入园儿童的27.9%,学习本民族语言的良好环境正在逐渐改善。苏木、嗄查学校的学前班人数也逐年增长。 全盟独立设置的民族小学811所,其中朝鲜族11所。全盟已有90%以上的苏木中心校、70%以上的嗄查完小和相当一部分艾里小学建起了比较标准的砖瓦、砖石结构的校舍,城镇部分小学已经楼房化。46个苏木中心校中有27所设有“两主一公”班。全盟民族初级中学47所(其中蒙汉合校18所)。
二、农牧区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兴安盟地区农牧村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民族教育也明显得到了提高,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大量流动,计划生育的普及等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投入少,条件差,学生分布失衡
虽然近几年对教育的投入明显曾加但比起城市内的学校比远不及。而导致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往城市的条件好的学校。这导致了两大问题;
1.越来越多的农牧村的孩子选择了进城上学,城市的学校饱和装不下。教育质量下降。
2.由于大部分学生进了城,留在农牧村的孩子越来越少,因此撤销多数嘎查或村里的幼儿园及小学,都集中到苏木,乡镇。农村学校没有学生的不平衡现象。这也导致了家庭教育明显缺乏。父母把孩子从小送到遥远的城市的学校,孩子们得不到应该拥有的父母的关爱与教育。
(二)农牧区学校师资总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
出现了”人多,力小”的局面。由于对农牧区学校的投资和建设缓慢,导致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仍然与城镇学校相比很差,教师福利少,许多骨干教师转到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农牧村上学的学校学生锐减,在编的教师们很多。但真正大学毕业的老师少之又少。此外农牧区交通不方便,基础设施差导致,“不愿来,挣着走”的不好局面。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滑落。
(三)单纯学校教育的局限性
教育事业不应只靠学校教育,他应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部分组成并成缺一不可。然而农牧区的学生家长却忽视或意识不到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对多数农牧区家长来说,教育只指学校教育。还有他们授教育有限,文化水平偏低,重视教育不够或只知道重视教育却给不了好的家庭教育。兴安盟地区农牧除了蒙古族传统不素风俗行社会教育外没有一种比较稳定,积极向上的,能正确方向引导孩子们的成长并影响孩子们终身教育的社会教育。近几年兴安盟地区农牧区不良嗜好比较严重的渗透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比如:打麻将,抽烟,熏酒,赌博等等
(四)民族幼儿教育存在严重问题
很多年来全兴安盟仅有2所单独设立的公立的民族幼儿园(这里指,不包括与小学一起的幼儿园及不包括蒙汉学生都有的学校),家长想把孩子送进民族幼儿园都没有地方送,这里强调的是蒙古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一起生活学习的教育环境是对民族教育有负面影响。这导致了民族义务教育的人数锐减。这对于民族教育来说就是个噩梦。
(五)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慢。
兴安盟地区全境内没有一个专为少数民族学生设立的职业教育学校或成人教育学校。据非官方统计数字来看,百分之约98的少数民族学生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但升学高中的只占百分之约82.还有少数民族学生高考升学率均达到了百分之80以上(以2013年乌兰浩特市二中高考为例本科升学率达百分之89)剩余人员占总数的百分之5。辍学总人数约占总数的百分之17,加上途中错学的学生的话很可能远超过百分之20.那么这么多学生的成人教育及职业教育需多多考虑并应得到重视。
(六)留守儿童也是农牧区村教育的重大问题
随着城镇化,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这便产生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兴安盟地区也不例外。留在农村和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等亲戚家里或单独生活的儿童。随着农村外出打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逐渐成为农村教育的一个难点。他们的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的关爱。
在教育的几个大的环节中,家庭教育这个环节处于空白,留守儿童的出现引发一系列的教育问题,如流失率,问题少年等。不仅影响到农村人口的素质,也影响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国策。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留守儿童由于隔代教育,寄养教育,单亲教育的原因,多数监护人重养轻教或力不从心,对留守儿童的照顾往往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浅层的关怀,而重要的心理需求,性格培养和各种教育发展被忽视。造成留守儿童在安全,教育,健康等权益无保障。由于父母关爱的缺失,隔代教育溺爱或监护不力,容易助长孩子的自私性格,以自我为中心等偏激性格,甚至性格的扭曲。留守儿童自律能力差,行为习惯缺少父母及时的规范,部分男孩讲究吃喝穿戴,看碟上网,打架偷窃,道德行为失范,容易走上犯罪道路。部分女孩追求穿戴,生活散漫,内心可求关爱,长期缺乏家教,对伦理道德所知甚少,难以抵挡金钱诱惑,价值观发生偏差,人身安全遭受隐患。一方面家长在外,无力管理孩子教育学习,二是孩子教育自律性差,所以留守儿童的学习行为及成绩无从谈起。成绩差,习惯差,厌学,弃学。
总之,农牧区民族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是严峻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的传承也面临了很大的困难。百年大业在于教育,民族复兴在于教育,少数民族偏远地区教育问题不得让我们深思再深思。
兴安盟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区。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大兴安岭南麓。2008年末全盟总人口168.07万人。境内居住着蒙古、汉、满、朝鲜、回、达斡尔等22个民族。蒙古族人口70.30万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8.59万人。全盟有民族幼儿园4所(其中3所为蒙汉合园)。乌兰浩特市、巴颜胡舒镇民族幼儿园已实现楼房化,正朝着示范园迈进。少数民族儿童的入园率占全盟入园儿童的27.9%,学习本民族语言的良好环境正在逐渐改善。苏木、嗄查学校的学前班人数也逐年增长。 全盟独立设置的民族小学811所,其中朝鲜族11所。全盟已有90%以上的苏木中心校、70%以上的嗄查完小和相当一部分艾里小学建起了比较标准的砖瓦、砖石结构的校舍,城镇部分小学已经楼房化。46个苏木中心校中有27所设有“两主一公”班。全盟民族初级中学47所(其中蒙汉合校18所)。
二、农牧区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兴安盟地区农牧村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民族教育也明显得到了提高,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大量流动,计划生育的普及等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投入少,条件差,学生分布失衡
虽然近几年对教育的投入明显曾加但比起城市内的学校比远不及。而导致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往城市的条件好的学校。这导致了两大问题;
1.越来越多的农牧村的孩子选择了进城上学,城市的学校饱和装不下。教育质量下降。
2.由于大部分学生进了城,留在农牧村的孩子越来越少,因此撤销多数嘎查或村里的幼儿园及小学,都集中到苏木,乡镇。农村学校没有学生的不平衡现象。这也导致了家庭教育明显缺乏。父母把孩子从小送到遥远的城市的学校,孩子们得不到应该拥有的父母的关爱与教育。
(二)农牧区学校师资总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
出现了”人多,力小”的局面。由于对农牧区学校的投资和建设缓慢,导致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仍然与城镇学校相比很差,教师福利少,许多骨干教师转到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农牧村上学的学校学生锐减,在编的教师们很多。但真正大学毕业的老师少之又少。此外农牧区交通不方便,基础设施差导致,“不愿来,挣着走”的不好局面。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滑落。
(三)单纯学校教育的局限性
教育事业不应只靠学校教育,他应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部分组成并成缺一不可。然而农牧区的学生家长却忽视或意识不到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对多数农牧区家长来说,教育只指学校教育。还有他们授教育有限,文化水平偏低,重视教育不够或只知道重视教育却给不了好的家庭教育。兴安盟地区农牧除了蒙古族传统不素风俗行社会教育外没有一种比较稳定,积极向上的,能正确方向引导孩子们的成长并影响孩子们终身教育的社会教育。近几年兴安盟地区农牧区不良嗜好比较严重的渗透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比如:打麻将,抽烟,熏酒,赌博等等
(四)民族幼儿教育存在严重问题
很多年来全兴安盟仅有2所单独设立的公立的民族幼儿园(这里指,不包括与小学一起的幼儿园及不包括蒙汉学生都有的学校),家长想把孩子送进民族幼儿园都没有地方送,这里强调的是蒙古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一起生活学习的教育环境是对民族教育有负面影响。这导致了民族义务教育的人数锐减。这对于民族教育来说就是个噩梦。
(五)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慢。
兴安盟地区全境内没有一个专为少数民族学生设立的职业教育学校或成人教育学校。据非官方统计数字来看,百分之约98的少数民族学生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但升学高中的只占百分之约82.还有少数民族学生高考升学率均达到了百分之80以上(以2013年乌兰浩特市二中高考为例本科升学率达百分之89)剩余人员占总数的百分之5。辍学总人数约占总数的百分之17,加上途中错学的学生的话很可能远超过百分之20.那么这么多学生的成人教育及职业教育需多多考虑并应得到重视。
(六)留守儿童也是农牧区村教育的重大问题
随着城镇化,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这便产生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兴安盟地区也不例外。留在农村和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等亲戚家里或单独生活的儿童。随着农村外出打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逐渐成为农村教育的一个难点。他们的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的关爱。
在教育的几个大的环节中,家庭教育这个环节处于空白,留守儿童的出现引发一系列的教育问题,如流失率,问题少年等。不仅影响到农村人口的素质,也影响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国策。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留守儿童由于隔代教育,寄养教育,单亲教育的原因,多数监护人重养轻教或力不从心,对留守儿童的照顾往往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浅层的关怀,而重要的心理需求,性格培养和各种教育发展被忽视。造成留守儿童在安全,教育,健康等权益无保障。由于父母关爱的缺失,隔代教育溺爱或监护不力,容易助长孩子的自私性格,以自我为中心等偏激性格,甚至性格的扭曲。留守儿童自律能力差,行为习惯缺少父母及时的规范,部分男孩讲究吃喝穿戴,看碟上网,打架偷窃,道德行为失范,容易走上犯罪道路。部分女孩追求穿戴,生活散漫,内心可求关爱,长期缺乏家教,对伦理道德所知甚少,难以抵挡金钱诱惑,价值观发生偏差,人身安全遭受隐患。一方面家长在外,无力管理孩子教育学习,二是孩子教育自律性差,所以留守儿童的学习行为及成绩无从谈起。成绩差,习惯差,厌学,弃学。
总之,农牧区民族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是严峻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的传承也面临了很大的困难。百年大业在于教育,民族复兴在于教育,少数民族偏远地区教育问题不得让我们深思再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