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例肺外小细胞癌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ludahuai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肺外小细胞癌(EPSCC)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77年至2007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243例EPSCC患者的临床资料。243例EPSCC患者中,局限期209例,广泛期34例;采用以化疗为基础的综合治疗者170例,局部治疗[手术和(或)放疗]者73例。结果EPSCC的原发部位以消化道多见,占67.9%。全组243例患者的半年、1年、2年、3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8.9%、67.2%、36.8%、27.3%和18.3%。局限期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18.6个月)明显长于广泛期患者(14.0个月,P=0.030)。无脉管瘤栓者的中位生存时间(19.2个月)明显长于有脉管瘤栓者(14.4个月,P=0.026)。无区域淋巴结转移者的中位生存时间(39.5个月)明显长于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者(13.9个月,P=0.000)。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的美国退伍军人肺癌协会(VALSG)分期、有无脉管瘤栓和根治术后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是影响EPSC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不同原发部位EPSCC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其中妇科肿瘤、头颈部肿瘤和消化道肿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8.0、20.1和14.3个月。采用以化疗为基础的综合治疗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0.2个月,明显长于局部治疗的患者(12.2个月,P=0.000)。80.4%的局限期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远处转移。结论EPSCC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易发生早期转移,预后不佳。EPSCC的部分临床特点与小细胞肺癌有相似之处,但是在病因学、临床转归、预后和脑转移率等方面又有不同。手术切除后联合化疗和放疗的综合治疗有可能会改善EPSCC的治疗效果。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替莫唑胺(TMZ)对恶性星形胶质瘤细胞株抗肿瘤作用的新分子机制。方法以TMZ作用于人源性Ⅳ级星形胶质细胞瘤细胞株SHG44和U251,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Hoechst33342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2’,7’-二氯氢化荧光素二脂(DCFH-DA)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的水平,real-time PCR和Westernblot检测细胞中
目的探讨伊立替康联合顺铂(DDP)方案(IP方案)与吉西他滨联合DDP方案(GP方案)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设计,将63例经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的初治晚期NSCLC患者分为IP方案组和GP方案组,观察其近期有效率(RR)、疾病控制率(DCR)、疾病进展时间(TTP)、中位生存时间(MST)、1年生存率和不良反应。结果IP方案组中,
目的探讨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中广泛纵隔淋巴结清扫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47例患者在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中纵隔淋巴结清扫及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其中76例行扩大淋巴结清扫(扩大清扫组),即在常规淋巴结清扫(食管旁、隆突下淋巴结)的基础上,增加了上纵隔尤其是双侧喉返神经链淋巴结的清扫;71例仅行常规淋巴结清扫(常规清扫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情况、淋巴结转移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
目的研究食管鳞癌组织中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201例手术切除的T3期食管鳞癌患者癌与癌旁正常组织中BRCA1蛋白的表达。采用,检验分析BRCA1蛋白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以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BRCA1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主要定位于细胞质。BR
目的分析中老年横纹肌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76例/〉40岁中老年横纹肌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组织学分型和免疫学表型,并分析其预后。结果76例中老年横纹肌肉瘤患者中,男46例,女30例;中位发病年龄为55岁。60例发生于躯体软组织,其中四肢25例,头颈部19例,躯干16例;16例发生于实质脏器,多位于泌尿生殖系统器官。组织学分型为胚胎性横纹肌肉瘤38例(50.0%)
目的探讨SET8基因3’非翻译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rsl6917496对乳腺癌发病年龄的影响。方法选取1110例乳腺癌患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检测患者的基因型,采用SAS软件分析不同基因型或基因型组合的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趋势。结果SET8基因CC基因型和TP53基因GG基因型均可以使乳腺癌发病年龄提前,而且存在等位基因数量.反应关系。同时具有SET8CC基因型和TP53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不明但初始吉非替尼治疗有效而最终耐药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行厄洛替尼治疗的疗效,并比较直接换用厄洛替尼与先化疗再行厄洛替尼治疗的差异。方法40例EGFR基因突变不明的晚期NSCLC患者,行吉非替尼治疗3个月以上,疗效为部分缓解或稳定。其中16例疾病进展后直接换用厄洛替尼(G-E组),24例先化疗再口服厄洛替尼(G-C-E组),直至病变进展。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其受体(EPO-R)的表达,及其与新生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1例NSCL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EPO和EPO—R的表达情况,以21例肺良性病变组织作为对照,分析EPO和EPO-R表达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以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算微血管密度(MVD)。结果EPO和EPO-R在NSCLC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
根据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相关规定,当论文的主体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试验时,作者应该说明其遵循的程度是否符合负责人体试验的委员会(单位性的、地区性的或国家性的)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请提供该委员会的批准文件复印件,并在正文中说明受试对象(或其监护人)是否知情同意。
软组织肉瘤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其治疗困难,容易复发,需由相关外科医师共同合作完成。在治疗时,除考虑病变的解剖部位外,还应结合影像学检查,根据肿瘤的分期和分级来确定手术范围及切缘,并应该对患者进行综合治疗。近年来,软组织肉瘤的治疗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许多方面的知识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更新并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