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4年。体操运动员李宁在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得自由体操、吊环和鞍马三枚金牌,跳马银牌和全能铜牌,男子团体银牌。当时谁也不会想到,34年后,印有李宁标志性体操动作的李宁牌T恤,会登上纽约时装周的舞台。
往前推四年,1980年,返城知青李如成来到宁波青春服装厂,很快做起了裁缝组长。后来颇有声名的服装品牌雅戈尔,便脱胎于这家搭建在小镇戏台地下室的小作坊,甚至连雅戈尔的品牌名Youngor,也是对“青春”(younger)一词的化用。
村庄里也在蠢蠢欲动。早在1976年,24岁的高德康就带着11位村民,用8台缝纫机在江苏常熟的一个村庄里成立了缝纫组,而这个小小的缝纫组,便是羽绒服品牌波司登的前身。
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奔涌而至。中国现代服装业的探索也悄然开始。40年间,改革开放成就了一批批“弄潮儿”,也见证了一个个服装品牌从无到有、不断转型更新的历程。
创业潮:从手工作坊开始
自1983年取消布票配给制,人们身上衣着的花色、品种逐渐丰富,万紫千红取代了往日灰、黑、蓝的单一色调,市场上对服装的需求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國内服装业的春天也来临了。
“改革开放后,衣食住行里最先市场化的是服装。”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以雄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杨以雄将改革开放初期的服装制作总结为三种:第一种是由纺织工业局所属服装企业制作的成衣服装,以出口换汇为主,少量内销;第二种是行政区所属的服装鞋帽公司,拥有小规模的成衣加工厂,成衣产品面向大众,凭票购买,也可量身定制;第三种则是家庭缝制,普通家庭凭票买布裁缝,以遮羞保暖为主要功能。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应当把食品工业、服装工业、耐用消费品工业作为重点,带动整个消费品工业生产的更好发展”。1986年。国务院又提出“以服装为龙头”。
政策的鼓励引导,大大激发了服装企业的积极性。
在杨以雄看来,改革开放初期,传统的服装品牌如北京的红都、上海的培罗蒙、恒源祥等不断适应市场,进行了组织架构、产品扩充、渠道拓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就整体而言,还是蓬勃发展的民营服装企业日益占据了更多的市场份额。
1986年,已是青春服装厂厂长的李如成,创建了厂里的第一个品牌——北仑港。由于“北仑港”带有较强的地域星,不利于品牌在全国的推广,1990年,李如成引入资本,正式成立了雅戈尔制衣公司。
利郎、杉杉、七匹狼、李宁、安踏等服装企业,也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创建的。
酷特云蓝董事长张代理用“供求失衡”来形容20世纪80年代的服装生产。
从服装批发中获得第一桶金后,1988年,张代理在青岛尝试开办了一家服装厂。
“当时最流行的是港台风的夹克。火到什么程度呢?我们把做好的衣服往每张桌子放上一件。买货的人往桌子前一站,就说这个桌子之后的货都是我的。工厂附近还有个供销社开的旅馆,以前从来没有住满过,那时因为到我们厂里进货的人多,整个旅馆都住得满满的。”张代理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服装企业大部分还处在代工生产的阶段,对服装品牌的认识,也大都处在“卖商标”的初级阶段。尽管如此,在这一阶段积累下的资本与生产技术经验。为下一阶段的品牌发展奠定了基础。
品牌意识崛起
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与此同时,中国服装业也渐趋繁荣,涌现出了新的服装企业,它们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山东等地。随着服装企业数量增加,服装市场开始了更为激烈的竞争。
为了获得更大的产品附加值和企业发展空间,一方面,服装企业提高了品牌营销意识,从“杉杉西服,不要太潇洒”的广告语,到七匹狼“真假狼之战”的打假维权。服装品牌的知名度,逐渐得到了服装企业的重视,也开始与产品销量挂钩。
另一方面,错位竞争的发展模式,开始被服装企业的后来者采用。例如,“太平鸟”品牌创建于1995年。为了与雅戈尔、杉杉、罗蒙等商务男装品牌相区分。太平鸟将自己的品牌定位为“中档休闲男装”。此后。美特斯邦威、森马等企业也纷纷进军休闲服装领域。
1988年,北京化学纤维工学院更名为北京服装学院。北京服装学院是国内唯一以“服装”命名的全日制普通高校,这也预示着专业化设计即将在中国服装业扮演重要的角色。
1995年,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推出了第一届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评选活动,十名获选者分别是刘洋、吴海燕、王新元、崔游、罗亚平、刘丽丽、张肇达、陈红、于泽正、马可。
1996年,在全国服装行业工作会议上,时任中国纺织总会副会长的杜钰洲发表了“名师工程”战略宣言,随后,服装企业聘请设计师成为一时的热潮。
有趣的是,被邀请的设计师中便不乏第一届“十佳时装设计师”的获得者。如雅戈尔聘请刘洋出任总部设计中心首席设计师;杉杉与张肇达、王新元签约合作,打造女装品牌“法涵诗”等。
“设计师以时装公司的方式去做服装品牌,在商品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流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服装企业以前形成的代工厂模式是非常不同的。”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瑜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而随着设计师社会影响力的提高,例外、江南布衣、之禾等设计师品牌也开始崭露头角,显现出服装品牌向多元化、个性化发展的趋势。 “中国服装企业正在经历着OEM(原产品制造)向ODM(原设计制造)再向OBM(原品牌制造)变迁的过程。”杨以雄说。
年轻化转型
进入21世纪。中国服装业的生产能力急速提高。企业整合的周期越来越短,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太平鸟、波司登等服装企业,也纷纷在原有品牌基础上开发新的产品线。进行更为多元化的探索。
“比如原来做男装西服的品牌企业,不断扩大产品经营范围,增加了衬衫、服饰配套乃至商务休闲服等产品;一些小企业因为投资少、见效快,迅速成长起来;其他行业在转产和调整时往往也首选创办服装企业。”杨以雄说。
而与整个行业快速发展相对应的是,纺织服装业内部管理体制也进行了调整、改革。2001年,国家纺织工业局撤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成立。
事实上,从1993年纺织工业部撤销、中国纺织总会成立,到1998年中国纺织总会改组为国家纺织工业局,再到2001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成立(2011年更名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服装产业的管理主体逐渐由政府机构向社会法人企业转变。这样的变化轨迹,也意味着国家给予服装业的自由发展空间越来越大了。
然而,当时间迈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服装企业的扩张速度超过了市场需求,新一轮的整合势在必行。
一方面,优衣库、GAP、ZAR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