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人口众多,师资不足,从而出现了班额过大这种常见现象,这直接限制了师生交流的频率,减少了学生在课堂上表达的机会,不利于教师及时把握每个学生的情况,很容易造成学生间的两极分化。那么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提高大班额的教学质量呢?自从参加了课题小组,我就一直在积极摸索,现在把自己的一些经验与大家交流一下。
1.承认差异,分层教学
目前,我国大都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但同时班级内学生的个别差异与统一的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也逐渐突出。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群体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不可能顺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和特点,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因材施教,所以我觉得可以把发展水平和学习基础相近的学生归为一类或一层,即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层。在课堂教学中既有面向全体,又有面向不同层次的,既有统一活动,又有区别对待的分层教学,我认为这是在大班额教学状态下最为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
2.正确分层,区别对待
(1)低层学生(C层)。这一层次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有障碍,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能认真听讲,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缺少家庭辅导。对于这个层次的学生,教师应增加他们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发现他们在学习上有困难时,要及时加以指点,帮助他们排除障碍,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有许多同学举手时,应优先让他们发言。上黑板板书时优先考虑他们。
(2)中层学生(B层)。这一层次的学生学习有一定基础,学习兴趣不高,上课大都能注意听讲,能参与教学活动,能完成作业,有一定学习欲望和较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主动性。对于这些学生,首先应加强基础训练;其次要让他们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灵活应用;最后要强调一题多解,一题多练,增加思维能力发展
(3)高层学生(A层)。这一层次的学生学习基础好,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能认真完成作业,学习主动自觉,学有余力,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他们的能力较强,可以在学习内容上适度超前,作业量适度多些。另外可以让他们多多担任辅导低层学生的工作,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这三种层次的学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一种动态的平衡。随着学生学习情况的不断变化,这三层的学生可以随时调整、合理流动,将其作为一种外在的刺激,激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
3.分层编组,合作探究
将全班编成若干个异质组,每个小组都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搭配而成。通过小组有效的合作学习,促进各层学生发展。为了便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研究、交流和讨论,一般每组安排四人,前后两队同桌,座位相邻。针对某一个问题,每个人均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每位学生都会有发言的机会。发言的次序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来决定,比较简单的让低层学生先答,或让他们选择会的先答,剩下的或较难的让高层学生回答,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也可以让高层的学生当小老师,带领低层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摘取成功的果实。
4.分层教学,面向全体
经与学生平等对话后协商决定,新授课提问一般以接受能力较强的优生和中等生回答为主,学困生要认真倾听别人的想法并与自己的对照,以检查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同时用心体会优生解法的算理;而练习课与复习课则多让学困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优生和中等生加以补充、修正。为了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由时间,要求教师授课尽量以大单元教学内容为主,并只作精讲,而对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与同学合作能够弄清楚的问题,就留给学生小组去完成,以加强学生间的合作。
作业也分几个层次,除了课本上的习题外,另设几道稍加难度的附加题由学生自己选择,不做不会挨批评,但做对了就在全班表扬,并可以当小老师为其他同学讲解自己的算法。这样安排既照顾了优生急于表达自己见解的心情,同时也使得学困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生生之间互相体谅,共同进步。
5.认识自我,及时激励
人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需要,小学生这种愿望更为强烈。所以教师应该经常肯定、公布学生的进步。我在班里开展了“自己现在和过去比”“同层次学生之间比”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四班有一位学生李XX,三年级时完全放弃学习,考试只能得30分,升入四年级后我没有一味批评他,我发现他口算还是比较快的,就以这一点为契机,在班里大力表扬他,他也受了鼓舞,对数学产生了兴趣,考试成绩一路从30分到40分到60分,最后他的期末成绩考了70分,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他发了一份奖品,他的自信心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越发浓厚了。
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只要教师在工作中认真思考,大胆创新,因材施教,一定可以达到这个目标。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建安小学)
1.承认差异,分层教学
目前,我国大都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但同时班级内学生的个别差异与统一的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也逐渐突出。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群体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不可能顺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和特点,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因材施教,所以我觉得可以把发展水平和学习基础相近的学生归为一类或一层,即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层。在课堂教学中既有面向全体,又有面向不同层次的,既有统一活动,又有区别对待的分层教学,我认为这是在大班额教学状态下最为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
2.正确分层,区别对待
(1)低层学生(C层)。这一层次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有障碍,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能认真听讲,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缺少家庭辅导。对于这个层次的学生,教师应增加他们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发现他们在学习上有困难时,要及时加以指点,帮助他们排除障碍,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有许多同学举手时,应优先让他们发言。上黑板板书时优先考虑他们。
(2)中层学生(B层)。这一层次的学生学习有一定基础,学习兴趣不高,上课大都能注意听讲,能参与教学活动,能完成作业,有一定学习欲望和较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主动性。对于这些学生,首先应加强基础训练;其次要让他们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灵活应用;最后要强调一题多解,一题多练,增加思维能力发展
(3)高层学生(A层)。这一层次的学生学习基础好,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能认真完成作业,学习主动自觉,学有余力,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他们的能力较强,可以在学习内容上适度超前,作业量适度多些。另外可以让他们多多担任辅导低层学生的工作,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这三种层次的学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一种动态的平衡。随着学生学习情况的不断变化,这三层的学生可以随时调整、合理流动,将其作为一种外在的刺激,激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
3.分层编组,合作探究
将全班编成若干个异质组,每个小组都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搭配而成。通过小组有效的合作学习,促进各层学生发展。为了便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研究、交流和讨论,一般每组安排四人,前后两队同桌,座位相邻。针对某一个问题,每个人均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每位学生都会有发言的机会。发言的次序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来决定,比较简单的让低层学生先答,或让他们选择会的先答,剩下的或较难的让高层学生回答,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也可以让高层的学生当小老师,带领低层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摘取成功的果实。
4.分层教学,面向全体
经与学生平等对话后协商决定,新授课提问一般以接受能力较强的优生和中等生回答为主,学困生要认真倾听别人的想法并与自己的对照,以检查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同时用心体会优生解法的算理;而练习课与复习课则多让学困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优生和中等生加以补充、修正。为了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由时间,要求教师授课尽量以大单元教学内容为主,并只作精讲,而对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与同学合作能够弄清楚的问题,就留给学生小组去完成,以加强学生间的合作。
作业也分几个层次,除了课本上的习题外,另设几道稍加难度的附加题由学生自己选择,不做不会挨批评,但做对了就在全班表扬,并可以当小老师为其他同学讲解自己的算法。这样安排既照顾了优生急于表达自己见解的心情,同时也使得学困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生生之间互相体谅,共同进步。
5.认识自我,及时激励
人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需要,小学生这种愿望更为强烈。所以教师应该经常肯定、公布学生的进步。我在班里开展了“自己现在和过去比”“同层次学生之间比”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四班有一位学生李XX,三年级时完全放弃学习,考试只能得30分,升入四年级后我没有一味批评他,我发现他口算还是比较快的,就以这一点为契机,在班里大力表扬他,他也受了鼓舞,对数学产生了兴趣,考试成绩一路从30分到40分到60分,最后他的期末成绩考了70分,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他发了一份奖品,他的自信心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越发浓厚了。
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只要教师在工作中认真思考,大胆创新,因材施教,一定可以达到这个目标。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建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