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视域下国家形象的建构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xc8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塑造新的国家形象,打破西方媒体对中国“刻板印象”是新时期的重要命题。国家形象宣传片是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作为典型的多模态文本,国家形象宣传片运用隐喻和转喻的方式强化国家形象的传播。本文以多模态理论为逻辑起点,基于最新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国进入新时代》,通过多模态隐喻和多模态转喻的认知机制,探析国家形象宣传片如何运用多种模态维度建构国家形象,分析这一传播手段产生的传播效果和影响,以期为新时代国家形象的塑造提供一个新的思考维度。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多模态转喻;国家形象
  一、引言
  随着约瑟夫·奈“软实力”建构的提出,各国开始重视自身国家形象的塑造和建构。当前,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构良好的国家形象,打破长期以来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刻板印象”的桎梏,既是历史使命,也是时代使命。从形象学的角度来看,国家形象就是一种有关异己的、涉外的对象的文化印象,它虽然不是异国现实的再现,但它是形象塑造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欲求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的象征性符号。[1]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正成为国家与国家之间在国际政治经济竞争中最为重要的博弈策略。[2]
  国家形象宣传片能够综合展现一国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因其直观性、可观赏性和扩散便捷性,[3]成为各国塑造、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方式和策略之一。国家形象宣传片集合了文字、图像、音乐和旁白等多种符号,属于多模态话语文本。其中,多模态隐喻与转喻是该类文本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
  但目前,国内外基于多模态理论研究国家形象建构的论文并不多。因此,本文在多模态理论的视域下,以最新发布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国进入新时代》为例,通过多模态隐喻和多模态转喻的认知机制,探究国家形象宣传片这一视听符号如何在多个模态维度对国家形象进行建构,并且如何运用多模态的信息传递强化国家形象的传播效果,以期为新时代国家形象的塑造和呈现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二、多模态隐喻与多模态转喻
  模态隐喻研究的代表学者Charles Forceville将“模态”界定为“利用具体的感知过程可阐释的符号系统”,[4]同时把模态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视觉(图画)模态、听觉(声音)模态、触觉模态、嗅觉模态和味觉模态,[5]这五种模态与五种感官系统相对应。Kress和Van Leeuwen認为,“多模态”(Multimodality)是指“几种符号的同时使用”。[6]综上,“多模态”是指融合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符号资源的模态,包括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眼神和手势等。而多模态话语(Multimodal Discourse)是指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多模态话语逾越了单一话语的藩篱,融合多种社会符号,强化传播效果。
  关于隐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修辞术·亚历山大修辞学·论诗》中对于隐喻做出的阐述,认为“隐喻就是把某事物的名称用来指称另一事物”。[7]20世纪90年代,Forceville把隐喻与传播学和符号学的研究相结合,将“模态”区分为“单模态隐喻”和“多模态隐喻”。“单模态隐喻”是指用一种模态来呈现源域和目标域的隐喻;而“多模态隐喻”是指用两种或以上模态来表征源域和目标域之间映射关系的隐喻。相较于单模态隐喻仅用同一模态呈现隐喻现象,多模态隐喻则涉及多种模态,不同的符号系统能协同互补,意义潜势更为丰富,具有叙事性、动态性等特点。
  与多模态隐喻相比,国内外关于多模态转喻领域的研究较少。Lakoff等认为指代功能是转喻的功能之一,它可以用一种实体代替另一实体。[8]Barcelona认为“转喻是从一个概念域,即源域,向另一个概念域,即目标域映射的映射。”[9]而隐喻和转喻的区别在于,转喻中的映射是不对称的,转喻主要通过在概念上突出(foregrounding)来源域使目标域处于背景的地位,从而使转喻的来源域将其概念结构投射到目标域之上。Panther和Thornburg认为,多模态转喻可以借助视觉、听觉或其他模态来突出来源域,从而达到指称、意义拓展和语用推理的功能。[10]
  多模态话语不仅丰富视觉和听觉的呈现,还通过隐喻和转喻手法,赋予能指以新的所指,丰富表意的呈现。但在目前研究中,将多模态隐喻和多模态转喻运用到国家形象宣传片的研究相对匮乏,这也成为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
  三、国家形象宣传片的语类特征
  国家形象宣传片是一种典型的集合多类模态的表现手法和符号资源的多模态话语,它通过多个画面组合与蒙太奇处理,赋予物体以隐喻和象征,有针对性地将构思转化为超文本的宣传形式,以多模态隐喻和多模态转喻的呈现方式,最终实现宣传的目的。“镜头的组合是为了表达一种主观意念,而观众也不会将画面视为简单的物理视像,而是通过大脑来推理画面所要揭示的深刻含义。”[11]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国进入新时代》中的画面呈现和符号模态也蕴含着深刻的思维逻辑和含义,因此只有通过解构其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才能识别和解读国家形象宣传片架构的多模态话语所要传递的真正内涵。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启动始于2008年,并于2011年首次发布中国形象宣传片《人物篇》和《角度篇》,开创了我国国家形象主动传播的崭新时代。时隔六年,在十九大召开之际,最新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国进入新时代》于2017年10月21日正式发布。《中国进入新时代》时长3分钟左右,以七位不同年龄段、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国籍的人物为中心,通过建构各个人物的“中国梦”及其日常生活的多样图景,来塑造中国进入新时代的变化。本文选取最新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国进入新时代》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模态隐喻和多模态转喻的认知机制,对宣传片建构的多模态隐喻和多模态转喻进行分析。   四、《中国进入新时代》的多模态隐喻的建构
  隐喻具有解释作用,它可以打通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回路,触动受众对目标域的情绪,使得隐喻发挥最大的效用,加速受众的认知过程,让受众更容易接受、理解和传播。同时,隐喻具有说服作用。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隐喻是政治话语中的说服工具,即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的策略,借以信息符号的传递,引导他人接受某种观点、态度或行为。[12]《中国进入新时代》也较为广泛地运用多模态隐喻机制,以提高宣传片的解释效果和说服效果。
  (一)蓝色湖水隐喻
  《中国进入新时代》在片子的开头和结尾的视觉模态中,均采用了蓝色湖水的镜头,这似乎跟主题并不相关,但其中包含着重要的隐喻。“蓝色”主要寓意为“永恒”、“祥和”、“沉稳”;“水”则有着“渊博而沉静”、“宁静致远”之意,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寓意着“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荀子·宥坐》也记载了孔子认为“水有九德”,“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也就是说水有“道德、仁爱、高义、智慧、勇毅、明察秋毫、包容、善于教化、正直、处事有度、意志坚定”等品德。同时,视觉模态为“蓝色湖水”的片段中,听觉模态呈现为舒缓的背景音乐,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相互补充,相互强化,共同激活了“蓝色湖水”概念域下的语义映射,通过概念隐喻的映射和意义合成,隐喻“中国是一个和平崛起的国家,具有君子的品格,永远润泽万物而不争名利”。
  (二)长城隐喻
  《中国进入新时代》在2分41秒到2分45秒中,呈现了一个绿荫环抱的长城景象,并且相应的文字模态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首先,长城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生产力和创造力的体现之一,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文明基因,也是世界中古七大奇迹之一,这都隐喻着“中国是有着深厚历史的国家,中华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其次,长城这一符号也出现在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中,它是中国最著名的抗战歌曲,代表了中国的民族精神,也隐喻着“中国自古以来有着坚定的民族意志、勇气和力量”;再次,长城是我们抵御外侮、保卫祖国的巍峨壮丽的军事防御线,隐喻着“当前的中国犹如长城般刚毅,必將保护着中国人民和捍卫着中国的领土,中国军事也将进入新时代,中国将努力实现强军之梦”;最后,长城绵延万里、雄伟壮丽,神似一条巨龙,宣传片在结尾处呈现“被成片的青葱、茂盛的大树包围着的长城”这一图像模态,隐喻着“中国是一条正在蓬勃发展的东方巨龙”。同时,与这个片段对应的文字模态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也表明了中国在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方面的决心和信心。
  (三)前行背景隐喻
  在2分46秒和2分52秒处,《中国走进新时代》分别剪辑了7个人物背朝镜头,迎着阳光,不断前行的画面。同时,作为听觉模态,背景音乐不仅增强视觉模态的呈现,而且自身也有重要的隐喻作用。“音乐作为一种跨越国界的表意语言,能为影片的局部或整体创造一种特定的气氛基调,从而深化视觉效果和增强画面感染力。”[13]在这一片段中,快速转换的人物背景和不断前行的各个人物配合着背景音乐节奏不断加快、曲风愈发激昂。作为文字模态,这个片段的同期文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进入新时代》结尾部分,通过高频率的镜头切换、快节奏的背景音乐和激昂的文字解说等多个模态,隐喻中国的高速发展、不断进步,同时中国正走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前进路上,前途是光明的、不断前进的。通过文字模态、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的多重呈现,让受众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实现中国梦的力量及中国不断发展的坚定信心。
  (四)笑脸隐喻
  在视觉模态中,宣传片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目光直视观众,面带微笑”的特写画面。宣传片在2分34秒至2分40秒之间,通过剪辑,密集地呈现了工人、工程师、外国人、老党员、老人(贫困户)、儿童(少数民族)、军人共七位不同类型的人物面对镜头流露出幸福的微笑,同时每个人物直视镜头,目光坚定。根据Kress
其他文献
班会是中小学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之一。然而,怎样确立班会的主题并选择与主题相应的活动形式?怎样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怎样做到既尊重学生文化又确保活动的教育性?请看“我们的装扮”这一班会实例以及李家成教授的相关评价。    当我们提倡“把班级还给学生”后,当我们提倡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全程、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成长后,不少参与新基础教育实验的教师又走向了另一误区:就是放弃对活动过程的介入、参与和指
【摘 要】“两微一端”成为很多媒体的标配,衡量一家媒体的综合影响力,也需要考虑其官方微博的影响力。本文以新安晚报官方微博为例,从话题内容的选择、话题发布的时机、话题关键词的提取、话题的联动互动等多方面探讨利用巧设话题提升地方媒体微博影响力的策略。  【关键词】微博话题;微博;影响力;阅读量  很多地方媒体都已布局“两微一端”,朝着加快推动深度融合发展、提升“四力”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目标迈进,而
中学生追星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因而也应被列为青春期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很多中学生都为那些明星偶像着迷,他们盲目地“随大流”,疯狂地收集各种与偶像有关的资料,如相片和唱片。这样既花钱,又耗费时间和精力。更有甚者,个别学生追星已经到不能自拔的地步。例如大连一个16岁的少女因母亲没有买到偶像张国荣的CD而自杀。为什么这个中学生会如此狂热地崇拜自己的偶像?造成悲剧的原因和根源是什么?从这个悲剧中,也
无论我们称之为素质教育、良好的教育,还是优质的教育,关键是要有好的教师。我们读书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素质教育,但那时候就有非常优秀的教师,他做的就是素质教育。自古以来,好的教育必然是指重视素质的教育,培养素质的教育。事实上,教师是整个改革的灵魂和核心。新教育实验,应该说它的整个逻辑起点就是从教师出发的,它提出的口号就是让教师通过自己的专业发展,来享受教育职业和教育过程的幸福。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和学
【摘要】如何在众多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吸引观众的注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是如今电视综艺节目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T2O模式将电视媒介和电商结合起来,为电视综艺节目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从社会临场感的视角,以《女神的新衣》为例来分析T2O模式综艺节目的特点,从而提出T2O模式综艺节目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媒介融合T2O模式社会临场感《女神的新衣》  近年来我国新闻事业飞速发展,各类媒介形式都在不
【摘 要】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城市媒体如何发挥主渠道作用,打通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是对媒体动员、引导和服务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媒体融合传播成果的检验。本文从徐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实践分析评议切入,以丰富的案例和数据,探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城市媒体发挥传播职能的操作路径,展现了非常时期城市媒体的作为和担当。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城市媒体;传
可能有的小伙伴要问啦,西虹市刑警队的队长怎么突然换人了?别着急,这件事还要从几天前的那个早晨说起……新官上任  小李走进办公室的时候,第一次在座位上没有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穿着笔挺西装的男人,身姿挺拔地站在窗户前面。  “你是谁?有事找我师父吗?”小李放下背包,奇怪地问道。  那人转过身来,盯着小李打量了半天说:“你好,我姓叶,是新调来的刑侦队队长。”  小李觉得不可思议,姚寒好
【摘要】微信自2011年发展至今,成为继QQ之后又一个被广泛应用的社交软件。微信以QQ社交圈为基础,并进一步加强了对微信用户隐私权的保护。本文主要关注在微信弹性社交网络中出现的行为失范现象,并将“漂流瓶”中的失范行为作为重点,分析失范行为产生的主、客观原因。  【关键词】漂流瓶;失范行为;匿名性;后台释放  微信是腾讯控股有限公司在2011年1月12日推出的一款社交软件,现已成为亚洲地区拥有最大用
无论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还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都要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然而,它们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目的不同。传统的课堂教学,讨论的目的是教师既定的。讨论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诱导”“启发”下,按教师预设的路径,一步步得出预设答案的过程。这样的课堂虽然也有对话,但大多是我问你答式的,是虚假对话。问题讨论关注的不是过程而是结果,这个结果是唯一的,权威的,即教师认定的标准答案。课堂中的问题是静
编者按  班主任的关爱对学生来说有着神奇的力量,而更神奇的力量,是来自班集体的关爱。只要用心,班主任常常可以巧妙地把自己对学生的评价转化为班集体对学生的评价,从而监督学生改正缺点,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如果把班级比喻成一列火车,学生们是乘客,班集体是车厢,乘客们坐在车厢里奔向目的地,而班主任,就是火车头。车厢虽好,还要火车头带。让我们的班主任老师都做出色的火车头吧,引领车厢里的孩子们向美好的未来飞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