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减量控害技术在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中的应用

来源 :科学种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aoqian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農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之一,长期以来对控制农作物病虫草害发生、促进农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在农业生产中,盲目过量使用农药问题比较突出,造成不应有的环境污染。采取科学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减药控害、降低污染、促进农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
  一、农业防治
  在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方面,重治不重防的问题比较普遍,造成用药数量多,环境污染严重。减少农药用量,降低环境污染已成为今后农业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生产者改变其防治策略,坚持以农业防治为主,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不利于病虫草害发生的环境条件,把预防和控制病虫草害不发生或少发生作为防治的关键,从而达到少用药或不用药的目的。
  1. 选用抗病品种或嫁接换根
  选用抗病品种是减少防治用药经济、安全、简便的有效措施。抗病品种并不是对所有病害都有抗性,应选用对农作物产量影响大、发生重且经常发生的某一种或两种病害具有抗性的优良品种。
  嫁接换根是用抗病能力强的品种做砧木,以高产优质的品种做接穗进行嫁接,提高被嫁接品种抗病性能,对保护地连年栽培重发的土传病害尤为有效。目前应用较多的主要有黄瓜、西瓜、茄子、番茄等蔬菜作物。
  2. 轮作换茬
  合理轮作换茬,应选择不同科作物进行轮作,避免同科作物轮作,有条件的地区进行水旱轮作。轮作有利于作物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
  3. 合理布局
  在作物布局上,有同类病虫害的作物避免混种、间套作或在临近地块种植,减少交叉危害。
  4. 清洁田园
  作物收获后,及时清除前茬作物的枯枝、落叶、落果、杂草等病虫寄主,以及各种作物生产废弃物,可消灭潜伏在上面的病菌、虫卵。在生产过程中,也应及时拔除受害严重的植株,摘除受害严重的叶片、果实,清除病原菌及病虫害滋生场所。
  5. 控湿防病
  绝大多数病害都是在高湿条件下发生的,一般湿度越大发病越重,因此,合理用水,防止大水漫灌,控制浇水次数和数量,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是减少病害发生的关键性措施。尤其是保护地栽培,一定要合理灌溉,避免盲目浇水和浇水过多,有条件的最好实行滴灌(图1)。
  6. 健身栽培
  一是通过栽培管理措施,优化作物生长发育环境,提高其抗逆性;同时,恶化病虫害繁殖、传播的环境条件,控制其滋生和扩散蔓延 。二是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养分状况,实行配方施肥,增施腐熟有机肥和磷钾肥,控制氮肥用量,提高作物抗病力。三是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及时中耕划锄,疏松土壤,破除板结,促进根系下扎,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提高其抗病虫能力。
  二、物理防治
  1. 灯光诱虫
  此法既能控制虫害和虫媒病害,也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目前在农业害虫防治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有黑光灯、高压汞灯和频振式杀虫灯等,对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同翅目和直翅目等多种害虫均有很好的诱杀作用。特别是对农作物为害较重的鳞翅目害虫,可诱杀其成虫,有效减少田间产卵量,对减少幼虫发生具有明显效果,从而大大减少杀虫、防病药剂的使用。
  2. 设防虫网
  对于保护地栽培,在底部和顶部放风口设置防虫网(图2),或架设棚架设置防虫网,进行隔离栽培,阻断虫害传播路径,可有效控制迁飞虱、叶蝉、蝇类等小型害虫侵入,也阻止了鳞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和直翅目等害虫成虫进入棚内产卵,并且减少害虫的传毒机会,从而减轻病毒性病害的发生。防虫网应在作物生长发育期全程覆盖。
  3. 色板诱虫
  根据害虫的趋光、趋色等特性,利用小型有害昆虫对不同颜色有趋向性的原理,采取粘胶板诱捕。可用旧纤维板或硬纸板制成规格25厘米×30厘米的板块,用油漆刷成黄色,再用10号机油加少许黄油调成粘虫油涂在板条上。然后将板块悬挂在作物行间,悬挂高度以超过作物生长点5~10厘米为宜。一般每亩悬挂35~40块,开始可悬挂3~5块监测虫口密度,随着诱虫数量增加不断增加诱虫板,可诱杀白粉虱、有翅蚜虫、斑潜蝇等害虫。用以上方法制成的蓝板可诱杀蓟马、种蝇等害虫。
  三、生物防治
  1. 以虫治虫
  以虫治虫是利用有益昆虫防治害虫,是生物防治技术的一种。有益昆虫可分为捕食性和寄生性两大类。捕食性益虫有瓢虫、草蛉、食蚜蝇、食虫蝽象、食虫虻以及捕食螨类等,一般1头有益昆虫一生能够吃掉数十头甚至数百头害虫。寄生性益虫通常是成虫将卵产于害虫体内,卵在孵化过程中吸取害虫的体液和内部器官,最后导致害虫死亡,主要有寄生蜂和寄生蝇。在农业生产上,可采用适期用药防治的方法,保护有益昆虫种群,抑制害虫发生;或者放养有益昆虫,抑制害虫发生。
  2. 以菌治虫
  以菌治虫就是利用害虫的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虫,具有用量少、无残留、无公害等优点。应用较多的主要有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农业防治中应用比较普遍的细菌病原微生物有苏云金杆菌、松毛虫杆菌、青虫菌等芽孢杆菌,真菌有白僵菌和绿僵菌。
  四、化学防治
  在大力推广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基础上,科学应用化学防治,提高农药的利用率和防治效果,以达到减量控害的目的。
  1. 对症选药
  首先要准确识别病虫草害的种类,根据其发生时期、发生程度,选好合适的农药品种和剂型,做到对症下药。某种农药对病虫草害的防治有主治、兼治之分,有的效果好、有的效果差,有的以前效果好、现在产生抗性,因此在选择时重点选用当地农业技术部门推荐的农药品种,这是达得良好防治效果的关键。
  2. 适时用药
  在虫害方面,一般3龄前幼虫抗药力弱,防治效果好,因而提倡在幼虫3龄前用药;在病害方面,病原菌休眠孢子抗药力强,孢子萌发时抗药力减弱,因而应在发病初期用药防治;在草害方面,杂草在萌芽和初生阶段对药剂较敏感,以后随着生长抗药力逐渐增强,因而应在幼苗期进行防治。   3. 适量用药
  农药加量用就能增加“保险系数”,对病虫草害防治效果就好,于是盲目加大用药数量,这些是当前农户在进行药剂防治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其实盲目加大用药量不仅不能提高防治效果,反而极易使病菌和害虫产生抗药性,严重时还会发生药害,既影响农作物生长,还会污染环境。因此,在防治用药时必须严格遵循农药使用说明要求的剂量和间隔期。
  4. 二次稀释
  农药二次稀释是先用少量水将药剂稀释成母液,然后再稀释到所需浓度。在配制过程中,很多农户直接将药剂加入喷雾器,药剂和水混合不匀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粉剂更是如此,影响了药效的正常发挥。农药二次稀释,是准确用药、保证药剂在水中分散均匀,提高药效的重要措施。
  5. 药液增量
  在农业防治过程中,药液量偏少的现象非常普遍。大部分农户为了省工省力,将防治 1亩地的药剂加入1个喷雾器所盛的水(1个背负式喷雾器装水15~20千克)中进行防治,特别是农作物生长后期苗量很大,1个喷雾器药液很难喷匀所有植株,不着药的地方病虫继续存活繁殖,几天后病虫指数继续上升,造成防治效果差,药效期短,还需再次防治,导致用药量增加。因此,根据田间苗量多少,合理确定药液数量,适当增加用水量(一般每亩地药液用量掌握在30~45千克),做到喷匀喷透、四面着药,对提高防治效果、延长药效期、减少防治次数非常重要。
  6. 合理混配
  很多农户习惯把2种或2种以上的药剂混配来提高防治效果,但混配农药的盲目性较大,往往起不到增效的目的,反而药量增大,农药残留增加。在混用农药时,必须遵循一个原则:混用后不能起化学变化,其物理性状应保持不变,不能产生分层、絮状、沉淀或出现乳剂破坏、悬浮率降低,甚至结晶析出等情况,农药混配后应达到降低农药用量、扩大防治范围、增强防治效果、减少农药残留量的目的。
  7. 科学施药
  根据病虫危害特点,把农药喷洒在危害部位,施药时做到均匀周到,不重喷,不漏喷,大风时不喷,以保证防治效果良好。不同的农药剂型,应采用不同的施药方法:一般来说,乳油、可湿性粉剂、水剂等以喷雾为主,颗粒剂以撒施在作物被害部位或土壤深层施药为主,烟剂以熏蒸为主。防治病害时要在发生前喷洒防护剂,发生后则要喷洒治疗剂,抓住最佳施药时机,并根据病虫草害发生情况,连续用药1~3次,掌握适宜间隔期。
  8. 提高药械质量
  目前有的农户施药器械陈旧,存在着“跑、冒、滴、漏” 和雾化不良的现象,为了达到防治效果,不得不加大用药量。建议农户对这些陈旧的施药器械及时进行维修、更新,以提高施药效果。
  9. 轮换交替用药,预防抗性产生
  很多农户在病虫草害防治方面,轮换交替用药的意识淡薄,对于防治效果好的一种或同一类型的农药,连续用、连年用,导致用药量增加、防治效果降低。在使用农药时,必须强调合理轮换使用不同种类的农药,以延长农药使用寿命、减少用量。
  10. 推進专业化防治,提升农药应用水平
  由于传统的防治方法不够科学,盲目用药现象比较严重,不仅防控效果差,而且由于选药不准、用药不规范,很容易污染生态环境和危害食品安全。要推广农作物病虫草害专业化统一防治,根据病虫草害发生情况,确定防治对象、用药品种、用药时间,统一购药、统一配药、统一时间集中施药,解决一家一户“乱用药、防效差、大药量”的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植保无人机防治,提高专业化防治水平。
  (作者联系地址:山东省宁津县农业局
其他文献
【摘要】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如何从人本出发,建立有效的非经济激励机制,激发员工工作热情,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国际金融危机下企业发展的重要法则。  【关键词】非经济激励 信任投资    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使得企业特别关注对员工的激励。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投入的程度和效果明显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人才争夺战也愈演愈烈。员工的激励有两种方法,即合理的薪酬
【摘要】地方政府较之中央政府更容易了解本地公共服务的需求,应当成为本地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主体。但由于我国政府间财权事权划分混乱、不科学,导致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偏弱。为此,要实现基层政府的权责对等,提高其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改进农牧区公共服务民主决策,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  【关键词】公共服务 基层政府 供给能力    “公共服务”是指主要由公共部门提供的满足公民生活、生存与发展的需求,能使
在我的童年时代,有这样一个不平常的日子。那天,母亲出现在学校里,问了些跟我自己有关的问题。那时我大概十二岁,一般都是自己回家:坐公交,步行,搭顺风车,骑车,还有被别人的脚步推着向前。我差点认不出她的车。她把车停在旗杆边等我,旁边是其他所有那些母亲们的车。直到她按了喇叭、招呼我上车时,我才认出了她。  “我不能跟陌生人說话。”我对着车窗说道。  “上车,威廉。”她一边说,一边把车门推开,“在学校过得
【摘要】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下,要让这些古老的文明重放异彩,需要协调各种关系,既能有效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能推动经济开发工作的健康发展,给文化产业化与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应有的利益。  【关键词】襄樊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开发    襄樊非物质文化遗产赋存  襄樊是一座具有28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
编者按:  随着电视剧《清平乐》的热播,网上掀起了《清平乐》之“乐”字读音问题的热议,学者们也纷纷撰文予以讨论。本刊上期及我社公众号发表了王小盾教授的《我看〈清平乐〉的读音》,引起了巨大影响。本期特刊发李昌集教授的商榷之见以及王小盾教授對此的回应。  这几天陆续又看到网上关于《清平乐》的讨论,蛮有意思的,这种“小”讨论相对比较轻松,就谈谈对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观点,用不着砸一大堆资料,行文不像高头讲章
多少年以来,门阀世族一直受到人们的各种指责。从他们的穷奢极欲,到他们把持和左右政局,压制寒族才士,都是人们极力抨击的口实。可实际上门阀世族之所以能够活跃并在相当时间内左右社会历史舞台,光靠挥霍腐化和横行霸道是没人买账的。没有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也就没有社会对他们的尊重和承认。  如果说西晋时期的门阀世族像是一群暴发户,到处展示自己的财富和虚荣的话,那么到了永嘉丧乱之际,门阀世族却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挺身
【摘 要】自古以来,畜牧业就是传统农业生产的支柱产业,在农业中占有很大的生产比例,我们生活中所需的肉、蛋、奶等高营养食物也是畜牧业生产中畜禽养殖的副产品,由此可见畜牧业的重要性。在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提升动物产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动物疫病。  【关键词】畜牧业;动物疫病;防疫;意义  搞好动物防疫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动物健康,促进养殖业发展;另一方面,目前人畜共患病很多,有病毒
【摘要】在公共领域,政府必须做的事情应责无旁贷,可以不做的事情应尽可能让市场和社会去做。完善准公共服务管理体制不仅对于完善出租车市场秩序、促进社会稳定有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它对于加速政府自身改革和创新,加速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准公共服务 内涵 体制 示范    在公共领域的探索需要尽早明了一个原则:政府必须做的事情应责无旁贷,可以不做的事情尽可能让市场和社会
【摘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但师资团队的建设尚存在许多障碍,亟待在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等方面突破。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高校竞争力 师资队伍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
2015年,擅长拍摄纪录片的导演范俭在微博上写:“在小区散步,思考纪录片作为电影的意义。这个意义不在于关心国家或大而化之的人群,不在于社会议题,不在于应时应景,而在于具体的人,在于复杂的人性和细腻的情感,在于粮食和蔬菜所构成的生活日常。”  也是在这一年,他正式将家从北京搬至重庆。采访就约在范俭家附近的一个茶社,范俭很熟稔地和老板娘杀价,因为“都来过好多次了”。采访结束后,他在茶楼外遇见一个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