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分制来源于国外,是一种先进科学的高效管理制度,在我国普遍化发展不过几十年,是一种高校改革过程中的有益试验。从目前得到的效果来说,学分制有效的保证了学生能够在适当的时间内实现自己学习进度的完成,便于学校教学计划的顺利开展。但目前在推行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给高校的管理也带来了不利影响。本文通过对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以提出一系列推动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方法,为高校改革献计献策。
关键词:学分制、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学分制在高校的教育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般而言高校学生都要在每学期修满一定的学分才算完成学习计划,最后毕业情况也要以学分的多少作为衡量标准。学分制方法的应用能帮助学生有计划、有顺序的完成学业,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上的自由选择权。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学分制利弊均有。怎样借助学分制的应用把学校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实现格力平衡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之间的关系
第一,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学分制密切相关。学分制的改革是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切入点,改革要由内到外进行,但作为组织个体,高校在改革的过程多遭遇重重阻碍,一般缺乏改革的动力而停滞不前,在学分制加入到高校教学管理计划中之后,高校改革也逐渐步入轨道,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此外,学分制的应用可以帮助学校全方面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类型的选择倾向,对后续工作的展开也有帮助。第二,学分制的引入要以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基础。学分制能够发挥作用,主要在于选课系统所起的作用。学分制的主要内容在于选课系统的科学合理设计,其实施效果是学分制发展的衡量标准。选课制度的科学设计能很好的保证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也可以通过选课结果对学生的选课倾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更为科学的规划选课系统,设计学校课程,使二者相得益彰。第三,学分制的引进为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做出了新的标准。学分制的顺利发展需要在保证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进行。
总而言之,学分制的特征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学生自主选择权扩展、学生能自由选择课程计划和学习进度。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学分制是一种选择性学习模式,和传统的高校教育体制是有区别的,这就要求后者做出一定的改变来适应改革。学校以及相关主要负责人在改革的道路中都要充分整合教学资源,为学分制的发展提供更便利的途径,实现双向互动发展。
二、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体制的弊端
学分制主要是指学生通过选课来选择合适的老师和课程,规划学期课表,并以期末的成绩和学分总数来评定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的管理方法。这是最近几年在高等学校中普遍开始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体现了权力运行的因素。第一,学生的选课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模式,必修是必须学习的科目,大部分会由学校主动安排。选修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计划选择修读的课程,但有些学校也会做出强制性规定,如专业上的强制,有些课程应当选,有些课程不当选。同时每学期在选修课上的学分限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由选择权。第二,在高校管理体制中,存在学分分配不均的情况,而且这一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现在的高等教育大多引入学分制的管理方式,在这一方式的指导下,逐渐产生了以必修课和理论学习为主导,选修课和实践次之的教学规划。这就导致了学科的分配失衡,缺少对选修和实践课程的重视,不利于学生多方位发展,培养综合素质,重理论轻实践也不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学生的培养计划。第三,在高校教育管理体制中,很多学生对所选科目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多是依据前人经验或者直接盲选,没有针对性。在实际的选课过程中,学生知道的只是该门课的名称和老师,对于具体的教学计划并没有直观的感受,这很可能导致学生对所选课程认识不清楚,在授课过程中没有兴趣,甚至逃课,达不到理想的教学目的。第四,在高校教学管理中,以单纯的学分修读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定的方式过于片面,如果只局限于试卷上的表现,很难对学生进行综合考察,即便有些学校结合了面试成绩,也有难以达到教育的最初目的。
学分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教师开设多门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但在现在的教学管理体制下,这样的情况很不利于管理工作的照常开展,学分制和组织之间的冲突也会深化。学分制引入的初衷是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和个性培养,而现在高校却偏离了轨道,着重于机构间的联系和共同点。在学分制的标准之上,学校要在解决问题的速度上尽量达到最快,但分层管理的管理结构必然会导致效率低下。从当前面临的问题来看,学分制和我国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有着不可避免的矛盾,但并非不可化解,需要学校管理人员着重改革,建立学习体制,保证学分制作用的有效发挥。
一方面,学分制是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不可缺少的因素,另一方面,学分制的发展也需要高校管理体制的保障。我国在学分制发展的几十年来,高校对于教学管理体制进行了大大小小数次改革,比如绩点、导师、弹性学习时间,对于学分制在我国的顺利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学分制在我国更快的适应国情,与我国传统教学方式有了良好的结合。但学分制作为从外国引入的先进管理方式,目前在我国发挥的效果还并非十全十美,究其原因在于社会背景和高校内部的管理模式固化,僵硬滞后。我认为要想进行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自由是基础措施。
三、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根据上述问题,学生在选修课上缺乏足够自主权,课程设置上没有给学生充分的了解,学院应当进行一定的改革,保证学生能够以自己兴趣爱好为基准进行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合理分配学分也有利于学习计划的顺利贯彻落實,学科分布更加科学,帮助学生提升综合实力,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并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缓解就业压力。
对于选择过于盲从、无目标的情形,学校要做好充分的选课指导,帮助学生了解每一门课的特征和教学计划,明确学习目的,选取适合自己的课程。这不仅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丰富学生的课业经历,实现综合多向发展。 另外,在对学生的考核上,要摒弃简单粗暴的试卷式单一考查方式,多面试和实际操作能力,考核笔试无法考查的学生思想品德、应变能力、综合素质。
结合到具体实践中来谈,选课制和学分制最优的搭配组合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课程类型的丰富,第二是学生自由选择。首先老师要能够充分开设课程,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其次是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灵活选课,以自身主观能动性建立知识体系,不受学校强制性束缚。师资水平和教学资源是选课模式的灵魂,只有满足学生的需求才能使学分制充分发挥作用,实现学生的多向全面发展。老师和学生的权利义务明确以后,学校的职责在于保证师生的权利义务的落实到位。
四、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
学分制下进行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不但能够发展学分制在中國高等院校的发展,也充实完善了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实现综合发展,最终实现就业压力的缓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能更积极的探寻自身的不足 ,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学生在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是最全面的检验成绩的标准,只有在学习过程中正视自己的不足,才能避免高分低能的教育悲剧,充分实现学业与职业的合理对接。
五、结语
本文在借助前辈学者们在理论与实践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以及实证调查方法,系统化的对当前我国实施学分制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进行了研究探索,力求为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参考。
学分制是通过学生自主选课来实现高校教学计划,制度设计的目的在于保证学生的学习方向和个人兴趣爱好达到完美结合,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学校的强制性规定又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造成了阻碍。面对学分制下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我们应该在客观全面的认识基础上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其基本发展方向的正确。通过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分制在中国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当然,改革并非一日之功,学分制的发展还需要高校的体制改革配套措施的应用,改革要全面考虑,以实现最佳效果。此外,由于每个学校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不同,具体的改革方式可有所不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实践中的问题还要在以后的应用中逐渐发掘并一一解决,改革的道路漫漫,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717-719
[2]董洪亮.我高教毛入学率达21%.人民日报,2006年2月17日
[3]邓兴军.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居世界首位高教迈入大众化.news.Shou.com,2004年8月24日
(作者单位: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关键词:学分制、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学分制在高校的教育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般而言高校学生都要在每学期修满一定的学分才算完成学习计划,最后毕业情况也要以学分的多少作为衡量标准。学分制方法的应用能帮助学生有计划、有顺序的完成学业,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上的自由选择权。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学分制利弊均有。怎样借助学分制的应用把学校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实现格力平衡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之间的关系
第一,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学分制密切相关。学分制的改革是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切入点,改革要由内到外进行,但作为组织个体,高校在改革的过程多遭遇重重阻碍,一般缺乏改革的动力而停滞不前,在学分制加入到高校教学管理计划中之后,高校改革也逐渐步入轨道,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此外,学分制的应用可以帮助学校全方面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类型的选择倾向,对后续工作的展开也有帮助。第二,学分制的引入要以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基础。学分制能够发挥作用,主要在于选课系统所起的作用。学分制的主要内容在于选课系统的科学合理设计,其实施效果是学分制发展的衡量标准。选课制度的科学设计能很好的保证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也可以通过选课结果对学生的选课倾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更为科学的规划选课系统,设计学校课程,使二者相得益彰。第三,学分制的引进为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做出了新的标准。学分制的顺利发展需要在保证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进行。
总而言之,学分制的特征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学生自主选择权扩展、学生能自由选择课程计划和学习进度。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学分制是一种选择性学习模式,和传统的高校教育体制是有区别的,这就要求后者做出一定的改变来适应改革。学校以及相关主要负责人在改革的道路中都要充分整合教学资源,为学分制的发展提供更便利的途径,实现双向互动发展。
二、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体制的弊端
学分制主要是指学生通过选课来选择合适的老师和课程,规划学期课表,并以期末的成绩和学分总数来评定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的管理方法。这是最近几年在高等学校中普遍开始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体现了权力运行的因素。第一,学生的选课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模式,必修是必须学习的科目,大部分会由学校主动安排。选修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计划选择修读的课程,但有些学校也会做出强制性规定,如专业上的强制,有些课程应当选,有些课程不当选。同时每学期在选修课上的学分限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由选择权。第二,在高校管理体制中,存在学分分配不均的情况,而且这一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现在的高等教育大多引入学分制的管理方式,在这一方式的指导下,逐渐产生了以必修课和理论学习为主导,选修课和实践次之的教学规划。这就导致了学科的分配失衡,缺少对选修和实践课程的重视,不利于学生多方位发展,培养综合素质,重理论轻实践也不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学生的培养计划。第三,在高校教育管理体制中,很多学生对所选科目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多是依据前人经验或者直接盲选,没有针对性。在实际的选课过程中,学生知道的只是该门课的名称和老师,对于具体的教学计划并没有直观的感受,这很可能导致学生对所选课程认识不清楚,在授课过程中没有兴趣,甚至逃课,达不到理想的教学目的。第四,在高校教学管理中,以单纯的学分修读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定的方式过于片面,如果只局限于试卷上的表现,很难对学生进行综合考察,即便有些学校结合了面试成绩,也有难以达到教育的最初目的。
学分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教师开设多门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但在现在的教学管理体制下,这样的情况很不利于管理工作的照常开展,学分制和组织之间的冲突也会深化。学分制引入的初衷是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和个性培养,而现在高校却偏离了轨道,着重于机构间的联系和共同点。在学分制的标准之上,学校要在解决问题的速度上尽量达到最快,但分层管理的管理结构必然会导致效率低下。从当前面临的问题来看,学分制和我国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有着不可避免的矛盾,但并非不可化解,需要学校管理人员着重改革,建立学习体制,保证学分制作用的有效发挥。
一方面,学分制是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不可缺少的因素,另一方面,学分制的发展也需要高校管理体制的保障。我国在学分制发展的几十年来,高校对于教学管理体制进行了大大小小数次改革,比如绩点、导师、弹性学习时间,对于学分制在我国的顺利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学分制在我国更快的适应国情,与我国传统教学方式有了良好的结合。但学分制作为从外国引入的先进管理方式,目前在我国发挥的效果还并非十全十美,究其原因在于社会背景和高校内部的管理模式固化,僵硬滞后。我认为要想进行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自由是基础措施。
三、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根据上述问题,学生在选修课上缺乏足够自主权,课程设置上没有给学生充分的了解,学院应当进行一定的改革,保证学生能够以自己兴趣爱好为基准进行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合理分配学分也有利于学习计划的顺利贯彻落實,学科分布更加科学,帮助学生提升综合实力,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并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缓解就业压力。
对于选择过于盲从、无目标的情形,学校要做好充分的选课指导,帮助学生了解每一门课的特征和教学计划,明确学习目的,选取适合自己的课程。这不仅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丰富学生的课业经历,实现综合多向发展。 另外,在对学生的考核上,要摒弃简单粗暴的试卷式单一考查方式,多面试和实际操作能力,考核笔试无法考查的学生思想品德、应变能力、综合素质。
结合到具体实践中来谈,选课制和学分制最优的搭配组合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课程类型的丰富,第二是学生自由选择。首先老师要能够充分开设课程,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其次是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灵活选课,以自身主观能动性建立知识体系,不受学校强制性束缚。师资水平和教学资源是选课模式的灵魂,只有满足学生的需求才能使学分制充分发挥作用,实现学生的多向全面发展。老师和学生的权利义务明确以后,学校的职责在于保证师生的权利义务的落实到位。
四、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
学分制下进行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不但能够发展学分制在中國高等院校的发展,也充实完善了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实现综合发展,最终实现就业压力的缓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能更积极的探寻自身的不足 ,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学生在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是最全面的检验成绩的标准,只有在学习过程中正视自己的不足,才能避免高分低能的教育悲剧,充分实现学业与职业的合理对接。
五、结语
本文在借助前辈学者们在理论与实践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以及实证调查方法,系统化的对当前我国实施学分制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进行了研究探索,力求为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参考。
学分制是通过学生自主选课来实现高校教学计划,制度设计的目的在于保证学生的学习方向和个人兴趣爱好达到完美结合,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学校的强制性规定又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造成了阻碍。面对学分制下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我们应该在客观全面的认识基础上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其基本发展方向的正确。通过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分制在中国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当然,改革并非一日之功,学分制的发展还需要高校的体制改革配套措施的应用,改革要全面考虑,以实现最佳效果。此外,由于每个学校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不同,具体的改革方式可有所不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实践中的问题还要在以后的应用中逐渐发掘并一一解决,改革的道路漫漫,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717-719
[2]董洪亮.我高教毛入学率达21%.人民日报,2006年2月17日
[3]邓兴军.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居世界首位高教迈入大众化.news.Shou.com,2004年8月24日
(作者单位: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