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意识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问题意识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做到:营造和谐的环境,鼓励学生“敢问”;激发好奇和兴趣,引导学生“想问” ;引导分析方法,教给学生“善问”;点拨启思,帮助学生“解问”。
关键词:培养;数学;问题意识
好的课堂教学应“能促进有效学习的进行,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自主建构)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做数学中的数学思维。”《数学课程标准》突出了“过程性目标”,要学生“经历、体验、探索”。
我们应该认识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是让学生主动探索的切人口。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一种心理活动,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问题意识是基于问题意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它是指教师把学生引人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中,使学生知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实现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等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科学探究意识的培养,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学生经常主动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问题保持一种敏感性和好奇心,通过批判思维,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发表见解,讨论交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探讨的过程,并在探索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做到如下几点:
1.营造和谐的环境,鼓励学生“敢问”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压抑的课堂氛围中是不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开放的课堂能够使学生性格开朗、兴趣广泛、思维活跃,让学生冲破思想牢笼,做到不唯书是从,不唯教参是从,不唯师长是从,主动参与到教学行为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不仅仅是“学生”,有时还扮演“小老师”,做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的角色,打破过去“师授生听”的传统模式。而教师对学生的每一个回答,更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即使是幼稚,有偏离的,也要发掘其中可取的因素,防止从言行上伤害他们的自尊,挫伤其积极性。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这样的环境,缩短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使学生在课堂“敢问”,有了想法、问题、建议等后,有胆量把这些问题抛出来,勇于发表自己见解,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
2.激发好奇和兴趣,引导学生“想问”
“学起于思,想源于疑”,人的思维是从好奇和疑问开始的。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开始创新活动。缺乏好奇心,必然对外界的信息反应迟钝,对诸多有意义的现象熟视无睹,对问题无动于衷,更谈不上创新。
而如何在数学教育中选择适宜的环境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我们周围的环境刺激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可以通过有趣的大自然现象,奇妙的动物、植物以及直观、有趣的故事,围绕知识的关键点,巧妙地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创设情境,设置疑问,引人入胜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去积极思考、作答。而数学教育的主要载体是问题。只要数学教育工作者把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作为数学教育的追求,选择适宜的环境刺激的空间是巨大的。在教学中,有时只要教师少作一些分析,学生的好奇心便能激发出来,甚至其思路的多样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3.引导分析方法,教会学生“善问”
一位心理学家曾把“问题”大致分为三类,呈现型、发现型和创造型。要形成一个真正具有科学价值的问题,需要多种条件和多方面的努力。一个明确具体的问题,能为学生的思维之舟指明航向。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教学中教师注意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鼓励学生自我提问。在问题解决过程的不同阶段,所提出的问题具有不同的特征。在看出阶段,提出的问题是“发现了什么情况,有什么特点?”在分析解决问题时,提出的问题是,“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有什么要求?还有哪些办法?”在评价解决办法时应提出:“必须满足哪些要求?判断的准则是什么?这种解决办法是否满足了这些要求?”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学习状况,从不同角度探索知识,寻找方式方法,进行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拘泥于接受答案,善于质
疑问难,善于自我反思,敢于向老师的答案挑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见解。
4.点拨启思,帮助学生“解问”
一般来说,提出问题之后,学生都有一种急于知道答案的心理,对此,教师不能代替他们思考,而要运用点拨的方法,启发学生如何正确分析、如何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教给学生分析、解答问题的方法。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分析、解答问题。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许多具体、明确的小问题,为解决大问题提供信息和线索,增加解决的机会。通过对各小问题解答,提供线索,最终将“大”问题解决。
关键词:培养;数学;问题意识
好的课堂教学应“能促进有效学习的进行,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自主建构)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做数学中的数学思维。”《数学课程标准》突出了“过程性目标”,要学生“经历、体验、探索”。
我们应该认识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是让学生主动探索的切人口。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一种心理活动,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问题意识是基于问题意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它是指教师把学生引人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中,使学生知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实现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等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科学探究意识的培养,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学生经常主动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问题保持一种敏感性和好奇心,通过批判思维,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发表见解,讨论交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探讨的过程,并在探索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做到如下几点:
1.营造和谐的环境,鼓励学生“敢问”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压抑的课堂氛围中是不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开放的课堂能够使学生性格开朗、兴趣广泛、思维活跃,让学生冲破思想牢笼,做到不唯书是从,不唯教参是从,不唯师长是从,主动参与到教学行为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不仅仅是“学生”,有时还扮演“小老师”,做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的角色,打破过去“师授生听”的传统模式。而教师对学生的每一个回答,更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即使是幼稚,有偏离的,也要发掘其中可取的因素,防止从言行上伤害他们的自尊,挫伤其积极性。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这样的环境,缩短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使学生在课堂“敢问”,有了想法、问题、建议等后,有胆量把这些问题抛出来,勇于发表自己见解,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
2.激发好奇和兴趣,引导学生“想问”
“学起于思,想源于疑”,人的思维是从好奇和疑问开始的。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开始创新活动。缺乏好奇心,必然对外界的信息反应迟钝,对诸多有意义的现象熟视无睹,对问题无动于衷,更谈不上创新。
而如何在数学教育中选择适宜的环境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我们周围的环境刺激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可以通过有趣的大自然现象,奇妙的动物、植物以及直观、有趣的故事,围绕知识的关键点,巧妙地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创设情境,设置疑问,引人入胜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去积极思考、作答。而数学教育的主要载体是问题。只要数学教育工作者把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作为数学教育的追求,选择适宜的环境刺激的空间是巨大的。在教学中,有时只要教师少作一些分析,学生的好奇心便能激发出来,甚至其思路的多样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3.引导分析方法,教会学生“善问”
一位心理学家曾把“问题”大致分为三类,呈现型、发现型和创造型。要形成一个真正具有科学价值的问题,需要多种条件和多方面的努力。一个明确具体的问题,能为学生的思维之舟指明航向。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教学中教师注意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鼓励学生自我提问。在问题解决过程的不同阶段,所提出的问题具有不同的特征。在看出阶段,提出的问题是“发现了什么情况,有什么特点?”在分析解决问题时,提出的问题是,“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有什么要求?还有哪些办法?”在评价解决办法时应提出:“必须满足哪些要求?判断的准则是什么?这种解决办法是否满足了这些要求?”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学习状况,从不同角度探索知识,寻找方式方法,进行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拘泥于接受答案,善于质
疑问难,善于自我反思,敢于向老师的答案挑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见解。
4.点拨启思,帮助学生“解问”
一般来说,提出问题之后,学生都有一种急于知道答案的心理,对此,教师不能代替他们思考,而要运用点拨的方法,启发学生如何正确分析、如何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教给学生分析、解答问题的方法。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分析、解答问题。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许多具体、明确的小问题,为解决大问题提供信息和线索,增加解决的机会。通过对各小问题解答,提供线索,最终将“大”问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