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用绘画法辅助语文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准确感知课文,帮助学生品词析句,启迪学生体验课文意境,既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可锻炼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
绘画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提高效益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刚入学不久,还没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抽象思维,对他们而言,形象思维占主体,对直观事物感兴趣,喜欢艳丽的色彩。所以许多学生每天拿着笔,写写画画,可以说这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做的事情。语文教师应该把握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把绘画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欣赏绘画美的同时,品味语言文字的美,体验思想情趣的美,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绘画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的热情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单纯的讲授是不会让他们长久地保持学习兴趣的,所以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想点子,出主意,而绘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
例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如果只是单纯地口头讲授:“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让学生说说小动物们都画了什么,为什么画这些,这节课将是一节很枯燥无味的课,即使是高年级的学生也很难投入到这样的课堂教学之中来。可是如果引进绘画这一门学科,整合到语文教学中来,就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笔者用简笔画分别画出小鸡、小狗、小鸭和小马的脚印,然后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小脚印是谁的吗?此时大部分的学生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课堂上,纷纷举手回答:像竹葉,像梅花,像枫叶,像月牙……此时学生几乎没有不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的。笔者继续提问:谁来画一画竹叶、梅花、枫叶和月牙图案?此时,学生的兴趣已经完全被激发出来,画画的学生专心致志,没画的学生也聚精会神地看着,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效果。学生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而非一种负担。
二、绘画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重点,也是学生面临的最大难题。其实对于有些字词,只要画一画、讲一讲、看一看,就能很好地识记和理解了。
如在低年级学生学习“月”字时,先在纸上写无数个“月”,有粗有细,有大有小;接着像认识人一样介绍这个字胖、这个字瘦、这个字高、这个字矮;然后和学生一起给字“穿上”衣服(即用彩笔涂上不同颜色)。学生不知不觉就会对文字产生感情,将识字当作认识人一样看待。通过绘画创设这些环境,帮助学生获得文字信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语言文字知识。
再如,低年级的识字课中,笔者先在黑板上画出图1所示的图形,让学生认一认,看看这些图形都代表什么东西?学生通过观察,能认出这些东西分别是太阳、眼睛、牛、车、水、山、雨。然后,笔者进一步给学生讲解:太阳就是日,眼睛就用目来表示……最后,把这些字呈现出来,教给学生笔顺笔画。这样,学生在形象的图形中记住了字的主要特征。这样的方法,不仅使学生对生字记忆深刻,而且使学生领悟了生字的意思。
三、绘画可以提高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文字是抽象的,画面是形象生动的,抽象的书面语言要转化成头脑中具体的形象,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而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等因素,很难真正做到这一点。所以有时借助绘画作为辅助手段,能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再如《黄山奇石》一文,课文根据黄山岩石名形相似的“奇”,通过“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等石的具体描写,突出“很有趣”;其他奇石,如“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一笔带过,形成空白。教师可引导学生紧扣“奇形怪状”,抓住岩石的名字,发挥想象力,分别通过绘画让学生将这三块略写的岩石的样子表现出来;再模仿前文描写的句式手法,把这三块岩石具体写下来;然后要求学生改写课文,把这三块岩石作为详写的内容,把原文中详写的四组岩石作为略写,开头结尾不变,进行更高层次的训练。这样的活动绘画通过本身独有的特点让学生的描述变得更加生动,同时帮助学生对理解课文、感悟黄山奇石的特点起到纽带的作用。
四、绘画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
就像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文字有着丰富的内涵,在一段段文字中包含着许多能引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进行想象创新的因素。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借助绘画这一手段设计一些拓展性的练习,促进课文知识吸收、技能掌握,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
如《最后一片树叶》这篇课文,叙述了一片树叶因为害怕秋天到来后落下去烂掉而迟迟不肯离开,而小鸟的谈话让它欣喜地离开了大树妈妈,飘落了下来。课文到此结束,可是故事还没有结束,小树叶落下去以后真的像小鸟说的那样,躲在树妈妈的身体里了吗?第二年春天,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呢?请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手中的画笔画出来。有的学生用稚嫩的小手画出一棵光秃秃的大树,大树的身体里有许多小树叶在躲寒冷的冬天;有的学生画了一棵大树,上面长满了绿油油的树叶,它们有的在说笑,有的在玩耍……接着让学生描述一下后来发生的事,学生说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没想到,学生的想象力是如此丰富,绘画的作用是如此之大。
《柳树》一课的教学也可以充分发挥绘画的作用。文中写了白云、太阳、月亮、星星倒映在池塘里,教师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还有什么倒映在池塘里?先画一画,再想想像什么。请学生想好后,上台画一画,说一说。尽管有些学生的想法幼稚可笑,有的不切合实际,但是他们想象的翅膀已经打开,相信他们今后有机会来到池塘边,或是小河边、湖泊边,看着水中的倒影,一定会绕有兴致地继续他们美好的想象。
总之,教师要善于抓住绘画这一重要途径,使之更有效地为语文教学服务,让粉笔盒中的七色粉笔在自己的手中变得更具魅力,为学生开拓出一片更轻松愉悦的语文天地。
用绘画法辅助语文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准确感知课文,帮助学生品词析句,启迪学生体验课文意境,既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可锻炼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
绘画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提高效益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刚入学不久,还没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抽象思维,对他们而言,形象思维占主体,对直观事物感兴趣,喜欢艳丽的色彩。所以许多学生每天拿着笔,写写画画,可以说这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做的事情。语文教师应该把握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把绘画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欣赏绘画美的同时,品味语言文字的美,体验思想情趣的美,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绘画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的热情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单纯的讲授是不会让他们长久地保持学习兴趣的,所以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想点子,出主意,而绘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
例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如果只是单纯地口头讲授:“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让学生说说小动物们都画了什么,为什么画这些,这节课将是一节很枯燥无味的课,即使是高年级的学生也很难投入到这样的课堂教学之中来。可是如果引进绘画这一门学科,整合到语文教学中来,就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笔者用简笔画分别画出小鸡、小狗、小鸭和小马的脚印,然后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小脚印是谁的吗?此时大部分的学生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课堂上,纷纷举手回答:像竹葉,像梅花,像枫叶,像月牙……此时学生几乎没有不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的。笔者继续提问:谁来画一画竹叶、梅花、枫叶和月牙图案?此时,学生的兴趣已经完全被激发出来,画画的学生专心致志,没画的学生也聚精会神地看着,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效果。学生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而非一种负担。
二、绘画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重点,也是学生面临的最大难题。其实对于有些字词,只要画一画、讲一讲、看一看,就能很好地识记和理解了。
如在低年级学生学习“月”字时,先在纸上写无数个“月”,有粗有细,有大有小;接着像认识人一样介绍这个字胖、这个字瘦、这个字高、这个字矮;然后和学生一起给字“穿上”衣服(即用彩笔涂上不同颜色)。学生不知不觉就会对文字产生感情,将识字当作认识人一样看待。通过绘画创设这些环境,帮助学生获得文字信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语言文字知识。
再如,低年级的识字课中,笔者先在黑板上画出图1所示的图形,让学生认一认,看看这些图形都代表什么东西?学生通过观察,能认出这些东西分别是太阳、眼睛、牛、车、水、山、雨。然后,笔者进一步给学生讲解:太阳就是日,眼睛就用目来表示……最后,把这些字呈现出来,教给学生笔顺笔画。这样,学生在形象的图形中记住了字的主要特征。这样的方法,不仅使学生对生字记忆深刻,而且使学生领悟了生字的意思。
三、绘画可以提高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文字是抽象的,画面是形象生动的,抽象的书面语言要转化成头脑中具体的形象,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而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等因素,很难真正做到这一点。所以有时借助绘画作为辅助手段,能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再如《黄山奇石》一文,课文根据黄山岩石名形相似的“奇”,通过“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等石的具体描写,突出“很有趣”;其他奇石,如“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一笔带过,形成空白。教师可引导学生紧扣“奇形怪状”,抓住岩石的名字,发挥想象力,分别通过绘画让学生将这三块略写的岩石的样子表现出来;再模仿前文描写的句式手法,把这三块岩石具体写下来;然后要求学生改写课文,把这三块岩石作为详写的内容,把原文中详写的四组岩石作为略写,开头结尾不变,进行更高层次的训练。这样的活动绘画通过本身独有的特点让学生的描述变得更加生动,同时帮助学生对理解课文、感悟黄山奇石的特点起到纽带的作用。
四、绘画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
就像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文字有着丰富的内涵,在一段段文字中包含着许多能引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进行想象创新的因素。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借助绘画这一手段设计一些拓展性的练习,促进课文知识吸收、技能掌握,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
如《最后一片树叶》这篇课文,叙述了一片树叶因为害怕秋天到来后落下去烂掉而迟迟不肯离开,而小鸟的谈话让它欣喜地离开了大树妈妈,飘落了下来。课文到此结束,可是故事还没有结束,小树叶落下去以后真的像小鸟说的那样,躲在树妈妈的身体里了吗?第二年春天,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呢?请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手中的画笔画出来。有的学生用稚嫩的小手画出一棵光秃秃的大树,大树的身体里有许多小树叶在躲寒冷的冬天;有的学生画了一棵大树,上面长满了绿油油的树叶,它们有的在说笑,有的在玩耍……接着让学生描述一下后来发生的事,学生说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没想到,学生的想象力是如此丰富,绘画的作用是如此之大。
《柳树》一课的教学也可以充分发挥绘画的作用。文中写了白云、太阳、月亮、星星倒映在池塘里,教师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还有什么倒映在池塘里?先画一画,再想想像什么。请学生想好后,上台画一画,说一说。尽管有些学生的想法幼稚可笑,有的不切合实际,但是他们想象的翅膀已经打开,相信他们今后有机会来到池塘边,或是小河边、湖泊边,看着水中的倒影,一定会绕有兴致地继续他们美好的想象。
总之,教师要善于抓住绘画这一重要途径,使之更有效地为语文教学服务,让粉笔盒中的七色粉笔在自己的手中变得更具魅力,为学生开拓出一片更轻松愉悦的语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