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亮点,它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一起构成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体系。然而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是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之中。我们浙江省从2006学年秋季高一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笔者就地理Ⅰ(湘教版)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谈几点看法。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4.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地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程目标中被列在第三位,这并不表示它在课程目标中就是次要的,它是课程目标中并列的三个目标之一,它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课程目标三位一体,同等重要。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二方面:
1.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来设计和确定的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发展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而高中地理教材知识内容的选择,恰恰选取很多对生活有用、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不仅使学生感知“地理”就在身边,还体现了地理学的实用价值。
三、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实践
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科学的研究范围宽泛,既有绚丽多彩的自然环境,又有变化万千的人文环境,还有复杂多样的人类活动。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和地理技能的培养,学生体验地理学的价值,认识到学习地理对其终身发展的价值,以更大热情投入到地理学习之中。
2.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和科学观。在新地理课程标准中,人地关系贯串整个地理内容。教师将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自然地理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自然界的发展规律。通过这些地理规律的学习,学生懂得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文地理向学生提供了众多的人类利用自然的案例。这些正面或反面的案例警示人们:只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才能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认识地理美,陶冶高尚情操。地理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素材,既有自然界的感性美,也有地理科学的理性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教育教学情境,充分运用形象生动的课堂教学语言、图片、音像和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自然界的色彩美、形态美和动态美。进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使他们的心灵得到美的陶冶,并且引导学生把感受升华为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行动。
4.增强热爱祖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在地理教学中向学生展示祖国秀美的风景、悠远而独特的民族文化,以及祖国建设中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优势,让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走出学校,融入社会,了解我国有关人口、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政策,发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份子,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5.培养自尊、自信的情感和合作进取的积极态度。新课程提倡开展探究式学习和探究活动,鼓励学生以论文、报告、讨论等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探究学习和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和他人交流,展示自己成果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自尊、自信的情感。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手段
在地理教学中提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有助于地理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在地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但是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评价的确也是我们教师教学中碰到的一个难点问题。作为教师评价时应关注学生在以下方面的变化与发展:对地理的兴趣和好奇心;体会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对周围环境和地球上不同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审美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热爱祖国的情感与行为;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总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关系到学生的价值取向、关系到学生能否全面发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使学生全面发展和对学生终身学习负责,就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努力实践,使自己站在更高的高度,去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要求,完成自己的教育使命;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唯有这样,教师的教学行为才不会偏离课程改革的方向,教改才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4.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地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程目标中被列在第三位,这并不表示它在课程目标中就是次要的,它是课程目标中并列的三个目标之一,它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课程目标三位一体,同等重要。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二方面:
1.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来设计和确定的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发展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而高中地理教材知识内容的选择,恰恰选取很多对生活有用、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不仅使学生感知“地理”就在身边,还体现了地理学的实用价值。
三、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实践
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科学的研究范围宽泛,既有绚丽多彩的自然环境,又有变化万千的人文环境,还有复杂多样的人类活动。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和地理技能的培养,学生体验地理学的价值,认识到学习地理对其终身发展的价值,以更大热情投入到地理学习之中。
2.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和科学观。在新地理课程标准中,人地关系贯串整个地理内容。教师将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自然地理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自然界的发展规律。通过这些地理规律的学习,学生懂得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文地理向学生提供了众多的人类利用自然的案例。这些正面或反面的案例警示人们:只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才能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认识地理美,陶冶高尚情操。地理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素材,既有自然界的感性美,也有地理科学的理性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教育教学情境,充分运用形象生动的课堂教学语言、图片、音像和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自然界的色彩美、形态美和动态美。进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使他们的心灵得到美的陶冶,并且引导学生把感受升华为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行动。
4.增强热爱祖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在地理教学中向学生展示祖国秀美的风景、悠远而独特的民族文化,以及祖国建设中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优势,让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走出学校,融入社会,了解我国有关人口、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政策,发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份子,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5.培养自尊、自信的情感和合作进取的积极态度。新课程提倡开展探究式学习和探究活动,鼓励学生以论文、报告、讨论等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探究学习和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和他人交流,展示自己成果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自尊、自信的情感。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手段
在地理教学中提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有助于地理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在地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但是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评价的确也是我们教师教学中碰到的一个难点问题。作为教师评价时应关注学生在以下方面的变化与发展:对地理的兴趣和好奇心;体会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对周围环境和地球上不同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审美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热爱祖国的情感与行为;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总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关系到学生的价值取向、关系到学生能否全面发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使学生全面发展和对学生终身学习负责,就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努力实践,使自己站在更高的高度,去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要求,完成自己的教育使命;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唯有这样,教师的教学行为才不会偏离课程改革的方向,教改才会取得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