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介绍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变,并针对其发生特点提出综合防制措施,以期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发生;防制
中图分类号S858.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4-0306-0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甘保罗病,是一种破坏鸡免疫中枢器官的免疫抑制性传染病。其特征为病鸡的抗体生成受阻,抵抗力明显下降,对多种病原的易感性增强,造成严重的免疫抑制现象,使鸡对多种病毒感染的防御能力下降。
1病原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由双股RNA病毒引起。该病病毒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强,在外界环境下极为稳定,能够在鸡舍内长期存在。据报道,病鸡舍将病鸡清除后54~122d,再放入易感鸡仍可被感染发病。病毒特别耐热,耐阳光及紫外线照射。56℃加热3h病毒效价不受影响,60℃加热90min病毒不被灭活,70℃加热30min可灭活病毒。病毒耐酸不耐碱,对乙醚、氯仿、酚类、升汞和季铵盐等都有较强的抵抗力,但以含氯化合物、碘制剂、甲醛敏感。
2流行病学
该病全年均可发生,无明显季节性。自然感染仅发生于鸡,且各种品种的鸡都能感染,主要发生于2~15周龄的鸡,3~6周龄的鸡最易感,也有15周龄以上鸡发病的报道。成年鸡一般呈隐性感染。
病鸡是主要传染源,其粪便中含有大量病毒。污染饲料、饮水、垫料、尘埃、用具、车辆、人员、衣物等,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鼠和甲虫等也可间接传播。
该病往往突然发生,传播迅速,当鸡舍发现有被感染鸡时,在短时间内该鸡舍所有鸡都可被感染,通常在感染后3d开始死亡,5~7d达到高峰,以后很快停止发病,表现为高峰死亡和迅速康复的曲线。死亡率差异很大,有的仅为3%~5%,一般为15%~20%,严重发病群死亡率可达60%以上。据不少国家报道,有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株存在,死亡率可高达70%。该病常与大肠杆菌病、新城疫、鸡支原体病混合感染,死亡率大大提高。
3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为2~3d。发病鸡群的早期症状之一是病鸡啄自己肛门,羽毛蓬松,采食减少,畏寒,常打堆在一起,精神萎顿,随即病鸡出现腹泻,排出白色黏稠和水样稀粪,泄殖腔周围的羽毛被粪便污染,严重者病鸡头垂地,闭眼呈昏睡状态。后期病鸡体温低于正常,严重脱水,极度虚弱,最后死亡。近年来,发现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的亚型毒株或变异株感染的鸡,表现为亚临床症状,炎症反应弱,法氏囊萎缩,死亡率较低,但其造成的免疫抑制严重,危害性更大。
4病变
死于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鸡表现脱水,肌肉色泽发暗,大腿内外侧和胸部肌肉常见条纹状或斑块状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常见条状出血点或出血斑。法氏囊病变具有特征性,可见法氏囊内黏液增多,法氏囊水肿和出血,比正常大2~3倍,囊壁增厚,外形变圆,呈土黄色,外包裹有胶冻样透明渗出物。黏膜皱褶上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内有炎性分泌物或黄色干酪样物。随病程延长,5d后法氏囊萎缩变小,囊壁变薄,切开后黏膜皱褶多混浊不清,黏膜表面有点状出血或弥漫出血。8d后仅为其原重量的1/3左右。一些严重病例在法氏囊内有干酪样渗出物,或严重出血呈紫黑色如紫葡萄状。肾脏肿大,常见尿酸盐沉积,输尿管有多量尿酸盐而扩张。盲肠扁桃体多肿大、出血。
5诊断
根据该病的流行病学和病变的特征,如突然发病、传播迅速、发病率高、有明显的高峰死亡曲线和迅速康复的特点;法氏囊水肿和出血、体积增大、黏膜皱褶多混浊不清,严重者法氏囊内有干酪样分泌物,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须作实验室诊断,病毒分离鉴定、血清学试验和易感鸡接种是确诊该病的主要方法。
6防制
鸡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后,或用疫苗免疫后,都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体液免疫是该病保护性免疫应答的主要机制。研究发现,应用血清Ⅰ型的疫苗毒株,对雏鸡免疫后所产生的免疫应答不能抵抗亚型或变异毒株的感染。国内也有报道用5种常用的血清Ⅰ型疫苗对雏鸡进行免疫,并运用当地分离的6株亚型毒株分别攻毒,结果最高保护率为78%,最低仅51%。因此,为预防和控制传染性法氏囊病仅用疫苗是不行的,必须采取综合防制措施。
6.1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和严格的卫生管理措施
采用全进全出饲养体制,饲喂全价饲料。确保鸡舍换气良好,温度、湿度适宜,消除各种应激条件,提高鸡体免疫应答能力。对60日龄内的雏鸡最好实行隔离封闭饲养,杜绝传染来源。
严格进行卫生管理,加强环境的消毒净化。特别是育雏室,进鸡前鸡舍(包括周围环境)用消毒液喷洒→清扫→高压水冲洗→消毒液喷洒(几种消毒剂交替使用2~3遍)→干燥→甲醛熏蒸→封闭1~2周后换气再进鸡。饲养鸡期间,鸡舍定期进行带鸡气雾消毒,可采用0.3%次氯酸钠或过氧乙酸等。
6.2提高种鸡的母源抗体水平
种鸡群经疫苗免疫后,可产生高的抗体水平,可将其母源抗体传播给子代。目前使用的疫苗主要有灭活苗和活苗2类。灭活苗主要有组织灭活苗和油佐剂灭活苗,使用灭活苗对已接种活苗的鸡效果好,并使母源抗体保护雏鸡长达4~5周。疫苗接种途径有注射、滴鼻、点眼、饮水等多种免疫方法,可根据疫苗的种类、性质、鸡龄、饲养管理等情况进行具体选择。一般种鸡采用2周龄较大剂量中毒型弱毒疫苗首免,4~5周龄加强免疫1次,产蛋前(18~20周龄)和38周龄时各注射油佐剂灭活苗1次,一般可保持较高的母源抗体水平。
6.3雏鸡的免疫接种
雏鸡的母源抗体只能维持一定时间,因此,确定弱毒首次免疫日龄很重要,一般首次接种应于母源抗体降至较低水平时进行。因为母源抗体高会影响疫苗免疫效果,过迟接种疫苗会使病毒感染母源抗体较低或无抗体的雏鸡,而失去免疫接种的意义。首免日龄应根据琼脂扩散试验测定的结果来确定,一般多在10~14日龄首次免疫,而二免应在首次免疫后的3周进行,然后在18~20周龄和40~42周龄用灭活苗各免疫1次。
关键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发生;防制
中图分类号S858.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4-0306-0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甘保罗病,是一种破坏鸡免疫中枢器官的免疫抑制性传染病。其特征为病鸡的抗体生成受阻,抵抗力明显下降,对多种病原的易感性增强,造成严重的免疫抑制现象,使鸡对多种病毒感染的防御能力下降。
1病原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由双股RNA病毒引起。该病病毒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强,在外界环境下极为稳定,能够在鸡舍内长期存在。据报道,病鸡舍将病鸡清除后54~122d,再放入易感鸡仍可被感染发病。病毒特别耐热,耐阳光及紫外线照射。56℃加热3h病毒效价不受影响,60℃加热90min病毒不被灭活,70℃加热30min可灭活病毒。病毒耐酸不耐碱,对乙醚、氯仿、酚类、升汞和季铵盐等都有较强的抵抗力,但以含氯化合物、碘制剂、甲醛敏感。
2流行病学
该病全年均可发生,无明显季节性。自然感染仅发生于鸡,且各种品种的鸡都能感染,主要发生于2~15周龄的鸡,3~6周龄的鸡最易感,也有15周龄以上鸡发病的报道。成年鸡一般呈隐性感染。
病鸡是主要传染源,其粪便中含有大量病毒。污染饲料、饮水、垫料、尘埃、用具、车辆、人员、衣物等,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鼠和甲虫等也可间接传播。
该病往往突然发生,传播迅速,当鸡舍发现有被感染鸡时,在短时间内该鸡舍所有鸡都可被感染,通常在感染后3d开始死亡,5~7d达到高峰,以后很快停止发病,表现为高峰死亡和迅速康复的曲线。死亡率差异很大,有的仅为3%~5%,一般为15%~20%,严重发病群死亡率可达60%以上。据不少国家报道,有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株存在,死亡率可高达70%。该病常与大肠杆菌病、新城疫、鸡支原体病混合感染,死亡率大大提高。
3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为2~3d。发病鸡群的早期症状之一是病鸡啄自己肛门,羽毛蓬松,采食减少,畏寒,常打堆在一起,精神萎顿,随即病鸡出现腹泻,排出白色黏稠和水样稀粪,泄殖腔周围的羽毛被粪便污染,严重者病鸡头垂地,闭眼呈昏睡状态。后期病鸡体温低于正常,严重脱水,极度虚弱,最后死亡。近年来,发现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的亚型毒株或变异株感染的鸡,表现为亚临床症状,炎症反应弱,法氏囊萎缩,死亡率较低,但其造成的免疫抑制严重,危害性更大。
4病变
死于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鸡表现脱水,肌肉色泽发暗,大腿内外侧和胸部肌肉常见条纹状或斑块状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常见条状出血点或出血斑。法氏囊病变具有特征性,可见法氏囊内黏液增多,法氏囊水肿和出血,比正常大2~3倍,囊壁增厚,外形变圆,呈土黄色,外包裹有胶冻样透明渗出物。黏膜皱褶上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内有炎性分泌物或黄色干酪样物。随病程延长,5d后法氏囊萎缩变小,囊壁变薄,切开后黏膜皱褶多混浊不清,黏膜表面有点状出血或弥漫出血。8d后仅为其原重量的1/3左右。一些严重病例在法氏囊内有干酪样渗出物,或严重出血呈紫黑色如紫葡萄状。肾脏肿大,常见尿酸盐沉积,输尿管有多量尿酸盐而扩张。盲肠扁桃体多肿大、出血。
5诊断
根据该病的流行病学和病变的特征,如突然发病、传播迅速、发病率高、有明显的高峰死亡曲线和迅速康复的特点;法氏囊水肿和出血、体积增大、黏膜皱褶多混浊不清,严重者法氏囊内有干酪样分泌物,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须作实验室诊断,病毒分离鉴定、血清学试验和易感鸡接种是确诊该病的主要方法。
6防制
鸡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后,或用疫苗免疫后,都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体液免疫是该病保护性免疫应答的主要机制。研究发现,应用血清Ⅰ型的疫苗毒株,对雏鸡免疫后所产生的免疫应答不能抵抗亚型或变异毒株的感染。国内也有报道用5种常用的血清Ⅰ型疫苗对雏鸡进行免疫,并运用当地分离的6株亚型毒株分别攻毒,结果最高保护率为78%,最低仅51%。因此,为预防和控制传染性法氏囊病仅用疫苗是不行的,必须采取综合防制措施。
6.1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和严格的卫生管理措施
采用全进全出饲养体制,饲喂全价饲料。确保鸡舍换气良好,温度、湿度适宜,消除各种应激条件,提高鸡体免疫应答能力。对60日龄内的雏鸡最好实行隔离封闭饲养,杜绝传染来源。
严格进行卫生管理,加强环境的消毒净化。特别是育雏室,进鸡前鸡舍(包括周围环境)用消毒液喷洒→清扫→高压水冲洗→消毒液喷洒(几种消毒剂交替使用2~3遍)→干燥→甲醛熏蒸→封闭1~2周后换气再进鸡。饲养鸡期间,鸡舍定期进行带鸡气雾消毒,可采用0.3%次氯酸钠或过氧乙酸等。
6.2提高种鸡的母源抗体水平
种鸡群经疫苗免疫后,可产生高的抗体水平,可将其母源抗体传播给子代。目前使用的疫苗主要有灭活苗和活苗2类。灭活苗主要有组织灭活苗和油佐剂灭活苗,使用灭活苗对已接种活苗的鸡效果好,并使母源抗体保护雏鸡长达4~5周。疫苗接种途径有注射、滴鼻、点眼、饮水等多种免疫方法,可根据疫苗的种类、性质、鸡龄、饲养管理等情况进行具体选择。一般种鸡采用2周龄较大剂量中毒型弱毒疫苗首免,4~5周龄加强免疫1次,产蛋前(18~20周龄)和38周龄时各注射油佐剂灭活苗1次,一般可保持较高的母源抗体水平。
6.3雏鸡的免疫接种
雏鸡的母源抗体只能维持一定时间,因此,确定弱毒首次免疫日龄很重要,一般首次接种应于母源抗体降至较低水平时进行。因为母源抗体高会影响疫苗免疫效果,过迟接种疫苗会使病毒感染母源抗体较低或无抗体的雏鸡,而失去免疫接种的意义。首免日龄应根据琼脂扩散试验测定的结果来确定,一般多在10~14日龄首次免疫,而二免应在首次免疫后的3周进行,然后在18~20周龄和40~42周龄用灭活苗各免疫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