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演湘:一个艺术的生活家

来源 :芒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hjordanaaa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上画夹去流浪
  谭演湘现在上午睡到自然醒,下午有朋友就聊聊天喝喝茶,真正绘画是在晚上,一般在凌晨两点以后睡。因为夜间安静,尤适合画工笔。这是一个并不算用功的自由畫家的生活。谭演湘自称是一个懒惰的人。27年前年前,他跳出循规蹈矩的生活,选择艺术,在迷茫和艰难中硬是淌出了一条自己的路。画画,只是帮助他过上了想过的自由生活。换句话说,艺术并非彼岸,而是脚下的这条渡船,坐在船上,随江飘荡,任意东西,就已圆满,管它到哪?与其说他是自由艺术家,我更愿意称他艺术的生活家。
  22岁的谭演湘还是国企的一个年轻的技术员,他不满足过着循规蹈矩、安定寻常的生活,心里另有一种向往的活法。于是他辞职后毅然背上画夹子,买一张全程车票,奔向他向往的天马行空的生活,在以后流浪的两三年中他几乎徒步踏遍了湖南的乡村。
  最难的还是,毫无绘画基础的谭演湘,怎么开始动笔。他无师可拜,就以自然为师,到山里去写生。他很善于观察,常常一看就是几个小时,那时最大的乐趣就是跑到山上去,看着小鸡仔长大,捉蝴蝶、蟀蝈蝈,回来仔细观察,他笔下的昆虫、家畜都画得栩栩如生。一天从早到晚,包括做梦,所有的心思都在画画上。一旦坐下来开始画,常常不知冷热,不知饥饱,不计时间。他时常一年都说不了几句话,深层的孤独感,只能靠画画排解。在傅家洲生活的几个月中,他把农民不要的船花十块钱修一下,就坐在船上,每天到江里钓点鱼,吃点野菜,很有古人泛舟江上的意味。谭演湘说,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很幸福,这是一般人没有过的经历。“人活一生,财富地位带不走,最可贵的是经历。”
  当时他的手里只有一本黑白的《怎样画猫》,一毛八一本,自己开始琢磨。他看到书上说画画要用宣纸,就去商店买,店员说没有宣纸,只有宣传纸,他说那可能是书上写错了,把宣传纸买了回去。他不知道画工笔画要用熟宣,买了生宣画工笔猫,老画不像,后来画好了,才知道该用熟宣。结果生宣画工笔反而成了他的特色,他画册中的工笔猫都是在生宣上画的。
  两年半的乡野写生生活,让二十出头的谭演湘认清了很多事情,悟出了很多人生道理,心态特别平和。一个人在世上怎么活着,活着如何让自己快乐一点。尝到了生活的甜与涩,看到人性的善与恶,“但是真善美还留下来”,谭演湘关于绘画和人生的基本观念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结束漂泊,回到长沙后,谭演湘成为湖南第一个职业画家。五年前,他又来到瓷城醴陵,开始专心研究陶瓷工艺。
  写意画马,工笔画猫
  谭演湘喜欢马。尤其喜欢以写意画奔驰中的骏马,头仰向长天嘶鸣,鬃毛在风里飚起,尤其枣红马更有一股血性。他画马的时候,抿着嘴,像是攒着一股劲儿。笔法显然已经很熟练,不打任何草稿,几笔勾勒即成外形,鬃毛一甩而就,十几分钟,两匹奔马跃然纸上。
  在乡下时,谭演湘为了观察马,自然地就跟着马群走了十几里路,看得入迷,忘记看参照物,到了天黑竟不知到了什么地方。就这样把马的习性、皮毛组织、骨骼运动都掌握得胸有成竹,所以现在谭演湘画马,一闭上眼睛,马的形象就出现了,“甚至纸一摊开,马就在上面跑,你画就是了”。
  谭演湘喜欢马的桀骜不驯、奔放,又耐劳、真诚的品性。他一直想将自己对马的感觉用笔描绘出来,画出心中的那匹马,但是还在寻找中。
  谭演湘对动物一直情有独钟,对它们细致观察总让他乐此不疲。他扎实的速写基础和本子里积攒的珍贵素材,一直影响他的创作。成为职业画家后,他还特意在动物园附近住了两年。
  谭演湘画猫并不画它活泼逗趣,反而是憨态,呆呆地盯着飞虫发呆。这像他自己,善于独处的人,总有点憨态、呆气,专注在自己的事上,但孤独又与自由相伴,因此内心自有另一种奔放、豪野,甚至血性,如他的奔马。谭演湘说,他画册中唯一的一张野猫自称是他的自画像。乌云、白雪、枯叶,一只野猫孤立其中,有点孤寂。眼神中却难掩傲气,虽是只猫,却有点狼的气质。谭演湘喜欢豹和狼,野性,带点神秘,又有智慧。
  “小动物给你温暖的感觉,你有时候看着它们心里就豁然开朗,和人打交道有时候还不知道他心里想些什么。现代文明对环境的破坏已经相当严重,小时候我在溪水里看到小鱼、小虾,现在都没有了。其实世界上最凶恶、最狡诈的还是人,虎豹这种在食物链顶端的动物都活不下去了。动物捕猎是为了生存,不像人,除了生存还有贪婪。”谭演湘说。
  谭演湘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他一直坚持着独立自信、不偏不倚的生活态度,“自由就是随心随意随缘,一个人能做到这样就不错”。他自嘲似的给自己取了“潭州散人”、“渌江闲客”,自称最大的优点就是不与人攀比,处世和谐、与世无争成为他的个人理想。
其他文献
馨文 供图 闵耀安  闵氏后人,以孝传家  长沙城南路天心阁脚下,有一个并不起眼的茶馆,名“俱和老茶馆”。茶馆主人闵耀安,今年四十有余,为闵子骞的第74代传人。闵氏以孝道流传后世,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人之一,有芦花留母故事传为二十四孝佳话。闵氏后人以孝持家,代代传承至今。祖上五代起即有制茶传统,及至明清时,有闵逸公者,始开茶馆,名“俱和”。后经战乱,茶馆停业。2008年闵耀安传承祖业,在长沙重开老
期刊
《芒果画报》:这个剧本最初打动您的地方是什么?  赵宝刚:虽然这部剧的名字是叫《老有所依》,但它是年轻人的视点,来说我们该如何对待、思考我们的老去。我认为一老一小互相依靠扶持,才能组成一个稳定的‘孝’字,所以‘孝’字在当代社会应该被赋予新的含义,我不赞赏用承受苦难的方式来实现孝道。从感知到父母走向苍老的那一刻起,“养老”两个字就成为了悬在头顶的利剑,那么对于刚刚步入成熟的这一代而言,尤其在独生子女
期刊
中国人相信名字里有乾坤,一横一竖都是命。就像很多人打趣说,娱乐圈里名字“ABB”形式的女艺人大都红了,前者:范冰冰、李冰冰,后来者:袁姗姗。当然,这都是些戏谑的话。唯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才是硬道理。这个一年前,名字却还常被人们记错为“袁珊珊”,长相被人们非议为“杨幂翻版”的女孩,在经过2012年一整年的“广播撒,勤耕种”之后,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收获年。  2012,笑傲江湖  这是袁姗姗与《芒果
期刊
父亲的态度,决定了我成为什么样的人  历史系出身的杨照,对自己父辈、以及祖父辈的生活经历却几乎不知。疏于沟通,让他一度和父亲隔阂甚深。在杨照《迷路的诗》一书中,他记下自己年少时期的叛逆经历。在这些字句间,可以窥见一个父亲的包容和耐心,给了儿子自我承担的空间和自由。如今儿子已为人父,才理解到父亲的不易。父亲过世后,他多方追寻,试图去拼凑年少时错过的父亲。  成长中,我和父亲的沟通不是很多,父亲对我的
期刊
《芒果画报》美学生活运动品赏现代养生之道  人类之足以引以为傲者总是极为稀少,而这个世界上所能予人以满足者亦属罕有。  一座科普馆拉近社会民众与人间仙草之间的距离,邻里相对,领略尘世生活赋予人们健康的乐趣,想这是在长沙侯家塘北,龙石山铁皮石斛科普馆的一个感觉,似乎拥有仙草就如拥有太阳,每个人都可以骄傲的活着,而且是那么地有滋有味。  “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因为细小的仙草能水天交接处,看到的是生命的
期刊
周彦,艺术批评家,现为美国俄亥俄州肯尼恩文理学院美术史系教授,教授现当代中国美术史  “艺术是什么?哲学是什么?思想又是什么? 80年代那个时候很有意思,接受和創造之间有这么种东西,既不漂亮又没有故事,有的只是一种宣泄。”  在上世纪80年代的艺术圈里,说到周彦这个名字,艺术家们都如雷贯耳。  他参与策展了曾经发生“艺术第一枪”的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并参与编写了代表着80年代最为权威的艺
期刊
亮轩,台湾著名作家,1942生于重庆北碚,5岁到台湾,父亲为享誉国际的地质学家马廷英。出版有散文集、小说集、评论集等20余部,其文字世界精彩绝伦。  “爸,好久不见,您大去之后,已经有三十二个年头了。我也老了,头发比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还要白,却总忘不了小时候接到过一封您从国外寄来的短信,其中有一句话,您说司马光平生不打诳语。我记住了,但总做不到,年近古稀,不打诳语的,真没见过,可我自己决定,从此
期刊
除了一些属于创伤儿童的记忆之外,学习与成长仍然充满着兴味。  中师附小在当时算是明星学校,里面的外省子弟人数较多,老师、校长大多受过日式教育。附小以音乐、美育著称,刚好这两项我都稍有天赋。  一年级的音乐导师萧碧珠是台中著名的钢琴家,她当时判定我为绝对音感,因为每回听音考试我总是拿一百分。虽然我没有步上此道,但音乐一直是我的狂喜与至乐。音乐的能量是属灵的,它勾起了我最深的表达欲望,而这些欲望通常是
期刊
拍摄这天,郑国霖早早到了影棚。前一天工作到凌晨三点,只睡了几个钟头的他双眼布满红血丝,尽显疲态,不得不先喝两杯浓咖啡提神。  可拍摄却并没有因为他的守时而准点进行。化妆师堵在半路上,晚到了半个多钟头,这期间,我们急得一直打电话,郑国霖却不紧不慢,耐心地坐在沙发上,喝着茶,吃着巧克力,闲话家常,笑容满面,自始至终也没有催过半句。  拍摄结束,郑国霖看着片子满意地点头称赞,说“总算没白等”。做演员二十
期刊
自2002年到现在,许多文化人士来过书院游学讲学。有一位学者给书院题了四个字:“世外桃源”。  那时候他们可能很惊喜,有了这种感受。因为无论白天还是晚上,这里一点嘈杂的市声都没有。风来了有林涛呼鸣,再就是各种动物的声音。如果住在一研部的三楼,从窗子往北看,就是无边无际的松林和海湾,再就是从渔港码头到桑岛――这之间有一艘白色的交通船来来往往,大约每个小时一趟。人每天处在这种环境里,真的恍恍惚惚会觉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