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落实大学生资助政策的过程之中,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校除了需要积极的解决贫困大学生的资金问题之外,还需要站在宏观发展的角度,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管理手段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解决。本文站在宏观发展的角度,对贫困大学生资助方式对改善身体健康问题的作用进行相应的分析和研究,以期为发挥大学生资助政策的作用和价值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资助方式;心理健康
一、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
作为高校大学生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群体,大学生往往会被其他人称之为弱势群体,因为这一类学生在生活实践过程的中面临着较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因此会出现许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大部分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一) 心理压力随着心理的成熟而与日俱增
结合心理认知理论之中的相关概念和逻辑分析不难发现,认知是行为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情感体验与个人的认知存在一定的联系,贫困生之所以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之中承担者较重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主要在于自己的家庭条件比较差,在进入大学之后,大部分的生活压力压在自己的身上,因此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心理冲突。心理越成熟,这种心理压力会越大,会产生许多的烦恼和压力,如果无法实现有效的引导,那么就会产生许多的情感障碍,这一点在交学费的过程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另外有一部分大学生因为生活上的窘迫而导致个人就业上存在许多的困难,因此会存在极为明显的挫败感,长此以往就会在认知、行动和动机上产生许多的抑郁状态和焦虑情绪。
(二) 社会归属的认知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卑感在贫困大学生之中非常的明显,因为长期的生活而困窘导致许多贫困大学生个人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心理定势和价值理念存在较为明显的贫困文化特征,贫困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敏感度,思维方式的封闭性,缺乏积极进取的态度是贫困文化的重要的体现,在进入大学之后,贫困大学生无法更好地摆脱家庭所带来的社会特殊身份。通过对社会心理学一般原理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许多同学和老师并不会直接对他人的家庭背景进行分析,同时不会介意其他人的家庭条件,但是,贫困大学生自己对个人的社会归属感有着较为明确的认知,直接将社会交往圈缩小在相同的学生身上,会拒绝与非贫困生同学进行交往,这种心理上的自卑感严重影响个人心理健康发展,同时还会产生许多自我封闭以及人际沟通困难等现象。
(三) 早期人格发展缺陷形成大学阶段的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问题的产生不仅严重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发展,还导致学校在学生管理工作实践的过程之中存在诸多的困难和障碍,青少年时期所形成的人格会直接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生物本能和环境教化的相互影响结果,人格发展主要指个人在采取不同的社会实践方式之后,通过社会学习积极主动的接受社会教化,了解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行为和人格特征。其中不良人格的发展所带来的是不良的价值观念,认知水平和心态模式出现较为严重的人格发展扭曲,这种人格上的缺陷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人际交往关系,在处理各种社会事务和人际关系严重影响自身的发展。
二、 资助贫困大学生改善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一) 加大勤工俭学力度,培养自立自尊意识
通过对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要想从整体上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提升,首先需要保证贫困大学生能够树立自立自尊的意识,其中奖学金补助和学费的减免是一种无偿性的资助,这种资助会导致学生在心理上存在一定的惰性和依赖性,对此学校可以以积极的加大勤工俭学的力度,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之中通过个人的诚实劳动来获得相应的报酬,真正地意识到金钱的来之不易,从而珍惜个人的劳动所得。另外在勤工俭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之中主动地克服个人的自卑心理,不断地扩大社交范围,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稳定提升。由此可以看出情况,勤工俭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改善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条件,使其能够在实践行动的过程中克服个人在心理上的障碍和困难,树立一定的信心和尊严。
需要注意的是,学校可以将弹性学制与现有的勤工俭学制度相结合,鼓励和引导高校贫困大学生在保留学籍和个人学业成绩的情况之下,积极参与各种不同形式的勤工俭学活动,真正地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之中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和实践水平。
(二) 完善助学贷款体系,树立信用和责任观念
结合学生资助政策的发展趋势分析可以发现,我国许多大学开始不断地促进无偿资助到有偿资助的有效转变,以学生贷款为主体,采取不同的金融手段促进高校教育资助体系的有效改革和发展,保证这些贷款就能够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效的引导,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学校要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咨询服务,完善好后期的助学贷款资格认证工作,将责任教育,信用教育相结合,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一个完善的助学贷款体系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保证学生主动接受学校的帮助。
三、 结语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所涉及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复杂,同时表现手段非常的多样,作为心理障碍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困难尤为关键,学校除了需要了解不同经济资助方式的作用和价值之外,还需要分析资助方式在心理健康问题过程之中的影响,了解目前资助方式的心理作用,积极地构筑完善的资助体系,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保障贫困大学生能够有一个更加健康的心理状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參考文献:
[1]王丽华.贫困大学生资助方式对改善心理健康问题的作用[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5(1):72-74.
[2]安琪.云南省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及其干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
[3]杨静.贫困大学生特质应对方式特征和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3):90-94.
[4]姜旭萍,朱永忠,漆勇政.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9(11):50-51.
[5]于淼.高校“90后”家庭经济困难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7):98-99.
作者简介:
杨华,重庆市,重庆三峡学院。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资助方式;心理健康
一、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
作为高校大学生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群体,大学生往往会被其他人称之为弱势群体,因为这一类学生在生活实践过程的中面临着较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因此会出现许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大部分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一) 心理压力随着心理的成熟而与日俱增
结合心理认知理论之中的相关概念和逻辑分析不难发现,认知是行为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情感体验与个人的认知存在一定的联系,贫困生之所以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之中承担者较重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主要在于自己的家庭条件比较差,在进入大学之后,大部分的生活压力压在自己的身上,因此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心理冲突。心理越成熟,这种心理压力会越大,会产生许多的烦恼和压力,如果无法实现有效的引导,那么就会产生许多的情感障碍,这一点在交学费的过程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另外有一部分大学生因为生活上的窘迫而导致个人就业上存在许多的困难,因此会存在极为明显的挫败感,长此以往就会在认知、行动和动机上产生许多的抑郁状态和焦虑情绪。
(二) 社会归属的认知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卑感在贫困大学生之中非常的明显,因为长期的生活而困窘导致许多贫困大学生个人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心理定势和价值理念存在较为明显的贫困文化特征,贫困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敏感度,思维方式的封闭性,缺乏积极进取的态度是贫困文化的重要的体现,在进入大学之后,贫困大学生无法更好地摆脱家庭所带来的社会特殊身份。通过对社会心理学一般原理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许多同学和老师并不会直接对他人的家庭背景进行分析,同时不会介意其他人的家庭条件,但是,贫困大学生自己对个人的社会归属感有着较为明确的认知,直接将社会交往圈缩小在相同的学生身上,会拒绝与非贫困生同学进行交往,这种心理上的自卑感严重影响个人心理健康发展,同时还会产生许多自我封闭以及人际沟通困难等现象。
(三) 早期人格发展缺陷形成大学阶段的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问题的产生不仅严重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发展,还导致学校在学生管理工作实践的过程之中存在诸多的困难和障碍,青少年时期所形成的人格会直接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生物本能和环境教化的相互影响结果,人格发展主要指个人在采取不同的社会实践方式之后,通过社会学习积极主动的接受社会教化,了解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行为和人格特征。其中不良人格的发展所带来的是不良的价值观念,认知水平和心态模式出现较为严重的人格发展扭曲,这种人格上的缺陷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人际交往关系,在处理各种社会事务和人际关系严重影响自身的发展。
二、 资助贫困大学生改善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一) 加大勤工俭学力度,培养自立自尊意识
通过对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要想从整体上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提升,首先需要保证贫困大学生能够树立自立自尊的意识,其中奖学金补助和学费的减免是一种无偿性的资助,这种资助会导致学生在心理上存在一定的惰性和依赖性,对此学校可以以积极的加大勤工俭学的力度,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之中通过个人的诚实劳动来获得相应的报酬,真正地意识到金钱的来之不易,从而珍惜个人的劳动所得。另外在勤工俭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之中主动地克服个人的自卑心理,不断地扩大社交范围,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稳定提升。由此可以看出情况,勤工俭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改善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条件,使其能够在实践行动的过程中克服个人在心理上的障碍和困难,树立一定的信心和尊严。
需要注意的是,学校可以将弹性学制与现有的勤工俭学制度相结合,鼓励和引导高校贫困大学生在保留学籍和个人学业成绩的情况之下,积极参与各种不同形式的勤工俭学活动,真正地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之中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和实践水平。
(二) 完善助学贷款体系,树立信用和责任观念
结合学生资助政策的发展趋势分析可以发现,我国许多大学开始不断地促进无偿资助到有偿资助的有效转变,以学生贷款为主体,采取不同的金融手段促进高校教育资助体系的有效改革和发展,保证这些贷款就能够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效的引导,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学校要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咨询服务,完善好后期的助学贷款资格认证工作,将责任教育,信用教育相结合,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一个完善的助学贷款体系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保证学生主动接受学校的帮助。
三、 结语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所涉及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复杂,同时表现手段非常的多样,作为心理障碍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困难尤为关键,学校除了需要了解不同经济资助方式的作用和价值之外,还需要分析资助方式在心理健康问题过程之中的影响,了解目前资助方式的心理作用,积极地构筑完善的资助体系,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保障贫困大学生能够有一个更加健康的心理状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參考文献:
[1]王丽华.贫困大学生资助方式对改善心理健康问题的作用[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5(1):72-74.
[2]安琪.云南省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及其干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
[3]杨静.贫困大学生特质应对方式特征和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3):90-94.
[4]姜旭萍,朱永忠,漆勇政.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9(11):50-51.
[5]于淼.高校“90后”家庭经济困难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7):98-99.
作者简介:
杨华,重庆市,重庆三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