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有效的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ipd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程造价的有效管理对建筑业的发展而言,其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从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概念入手,在中国目前建筑业发展相对迅猛的前提下,简略分析了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必要性。最后,在阐述了中国建筑工程造价存在的几个问题的基础之上,分析并提出了如何有效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的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
  
  引言
   隨着建筑业改革的深入和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建筑业发展的态势迅猛。而作为建筑业工程项目的主体——工程造价,却成为建筑业工程发展的绊脚石。由于工程造价得不到有效的管理,使得建筑工程项目中的“三超”问题相当严重。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筑项目工程管理的需求,我们需要对工程项目的造价进行有效、科学的控制,对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全过程进行计划、控制和监督。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主要是指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包括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和竣工结算等各个阶段对工程造价进行科学的控制和计划,做到尽可能规避风险,从而保证建筑项目实现其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1 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由于建筑工程造价和其他工程项目造价的差别没有得到根本性重视,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没有得到有效的加强和控制,使得建筑管理中普遍存在着“三超”问题: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和决算超预算。特别是近年来,建筑业得到大力发展,工程项目人员未能加强职业技能而把其作为一般意义上的商品项目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如此,使得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更加混乱。
   工程造价是工程建设项目控制中的主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投资决策、投标竞标、建设施工、竣工结算等各个环节。工程造价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关系着建筑项目最终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它也会影响工程项目中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合理配置。工程造价管理的有效性不单单影响技术、经济、政策等方面,更会影响建设单位和投资单位信息的流通。有效的造价管理能避免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决策失误。因此,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做好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2 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工程立项与项目资金不同步
   目前,国家资产总投资中有一半以上都是自筹资金,所以便造成工程项目资金很多时候都无法到位。特别是在工程立项时,由于建设单位的资金一时间无法到位,很大程度上都会出现拖欠工程款等现象。例如近几年,由于住房要求,加上国家出台的保障房等一系列建筑项目,使得我国建筑业发展迅速,一些施工建设单位为了多承揽项目,把一边筹资一边建设当作提高效率的办法,因此会造成资金到位延迟而出现的建设项目受阻等。更有甚者,有些单位为了谋求自身利益,不按规定按时拨付材料款等,工程竣工或者项目结算后拖延资金支付,而将款项用于其他的建设项目投资中。例如,我们当今常见的“三角债”已经成为了建筑业中主流。施工单位在垫资施工的同时,还得承担着银行贷款利率的提升,建设工程单位在建设过程中不按照预期合同规定,甚至在预期获利的情况下,仍然在预算时抬价,在结算时压价。不仅如此,一些建设单位在得到工程预付款时,甚至不按合同规定预期进行工程项目建设,无偿占据工程款,不仅对施工企业造成损失,也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更不利于当今社会和谐发展。
   2.2 工程造价的形成缺少市场体制
   虽然目前市场上的工程造价一般都是通过投标和竞标等建立起来的,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里,市场经济体系还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招投标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建设单位的自主预算报价。加之国家在这方面并没有很健全的法律法规去规范和指引,使得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提高局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保护地方产业和地方市场自定规则,造成了建筑行业市场透明度比较差、缺乏主体的自由竞争,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了工程造价形成过程中的合理性。更有甚者,一些施工单位为了得到某项目的竞标而采取铤而走险的方式,进行暗箱操作、购买信息等,这些都会引起工程造价失效。
   2.3 工程项目各阶段造价管理薄弱
   (1) 设计阶段造价管理经常出现投资超限的现象。国内的建筑工程项目普遍把自己的工程造价控制重心放在后期建设过程中,而往往忽略前期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特别是有些项目由于没有合理的设计、规划,出现了很多“豆腐渣工程”。因此,我们应该转换观念,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造价控制方案,结合自己承揽的工程项目进行合理的预算和设计,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方案要求执行,将控制的重心转移到项目决策和设计阶段等,如此,才能避免造价失效。
   (2) 投资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投资决策阶段的造价耗费虽然只占总投资额的0.15%—3%,但其在整个项目中的影响力却占50%—70%。而目前,许多建设单位都不能引起有效的重视,特别在工程项目申请立项时,为了能够压缩时间,尽快通过方案,有些甚至可以压缩项目投资,预留一定的资金缺口。有些甚至在投资决策过程中,不参考市场行情,忽略设计纰漏和市场上设备、材料的价格变动,造成了工程造价的虚高而影响投资决策,造成投资损失。
   (3) 施工过程中的造价管理混乱。工程项目一旦开始实施,就需要项目监理进行监督,其职责不仅仅是关心工程项目的进展情况,更主要的是监督工程项目的造价和质量等。任何一面失去了监督和控制,都会给投资方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而目前许多建设单位为了缩减开支,提高利润,而不采用正式的第三方监理进行监督,使得项目顺利进展,但很多建筑项目在竣工预算时的造价偏高于设计预算,影响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利润。有些单位甚至在施工过程中随意调换监理,或者采用内部人员监督等,这样都使得施工过程中的造价不能有效控制,失去了独立性。
  3 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有效性措施
   3.1 建立市场价格管理体制
   国家应该发挥其独有的特点,遵从以市场为主体,建立合理的价格管理体制,从根本上解决工程造价的管理问题,为工程造价的管理提供一定的法律依据。以市场为导向的工程造价体制能够避免过去的“量价合一”所带来的投标价太高或者太低时而使竞标被废弃的条例。通过这种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得业主必须要合理、科学的计算自己工程项目的发包量,而承包方要根据发包方发出的各个项目材料的消耗标准、造价等,结合自己的承包实力,按照相关规则要求自主报价,业主则择优定价,从而实现科学合理的承包转移。对于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造成的与合同不相符的造价或者工程量损失,各承包方据实索赔,调整支付数额,动态管理工程,实现造价的有效控制。
   3.2 合理引进造价管理新理念
   由于建筑工程项目在实施的整个阶段,业主和承包方的利益关系是对立的,所以,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许多的项目所做出的措施选择两方是截然相反的。而对于项目实施的计价、定额和管理办法等,两方有时很难达成共识,因此给工程造价管理带来困难。
   如果在健全管理体制的同时,能够加强双方思想上的误区,从文化上对建设单位进行再培训,提高其项目建设理念,让其由原有的对立矛盾理念过渡到形成双赢的价值理念。相互合作的两方通过共同努力来实现各自的利益目标,在某种情况下,大家都是获益者。例如,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中,业主帮助承包方实现其管理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自己遭受损失,更主要的能够减少一些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通过友好的相互往来,承包方可以基于友好放弃一些是是而非的索赔要求。通过双赢的理念,不仅使工程造价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而且能够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以利于后来的可能性合作要求,为双方带来利益。
   3.3 加强建设单位内部工程造价的管理
   (1) 健全单位内部的造价管理体制体制是一个单位有效实施项目的保证,通过健全单位内部的工程造价管理体制能够给相关人员带来行事依据,避免出现损失时责任的推卸。
   (2) 加强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通过合理有效的概预算设计可以了解工程造价的构成,分析资金配置的合理性。通过设计阶段的有效控制,能够保证建筑项目实施方案的准确性、科学性。面对着项目中可能出项的设计误差,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优化,辅助方案的配合,从而实现整个工程项目预算的有效性,从而为项目实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3) 加强施工过程中工程造价管理做好建设单位具体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造价管理,能够为投资方时刻提供投资信息,了解投资动向。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监管,避免不必要投资风险,从而保证工程造价的可靠性。例如,可以根据投资者要求,选择独立于施工单位的第三方人员担任监理,从而保证项目的可靠性。
   (4) 加强竣工结算和成本分析建设单位应该在项目竣工后重视工程的结算工作,加强业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必要时到项目施工场地进行核对,严格控制工程量等,从而保证工程造价的准确性。
  3 结论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是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各个阶段,只有通过建设项目的合理造价控制,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才能保证建筑工程造价的科学性、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毅.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及控制[J].工程管理.2008(18)
  [2].韩英爱.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之探讨[J].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2(4)
  [3].徐有坤.浅谈如何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J].工程建筑.2010(10)
  [4].周萍.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措施[J].建筑技术.2010(11)
  [5].张连艳,徐静.浅议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J].工程管理.2009(35)
  [6].段智明.浅谈如何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J].西北水利发电.2007(2)
  [7].张琛健.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探究[J].科技创新.2010(4)
其他文献
摘要:从建设单位的角度,对影响工程造价管理的几个阶段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办法。  关键词:建设单位造价控制 途径和措施  引言  工程造价直接关系到投资主体的切身利益,是每个投资者最关心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如何通过经济、技术、合同与信息管理等手段,对工程造价实施有效的控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以经济合理的投资额度实现必要的使用功能,是广大业主必须面对和经常探讨的问题。结合自
期刊
摘 要:为满足文昌清澜大桥主塔索道管精密定位要求,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采用三维极坐标方法进行测量定位,通过对该方法各方面的精度分析,证明方法可行,能满足精密定位的要求。  关键字:索道管 三维极坐标法  1 工程概况  文昌清澜大桥位于文昌市东南角,横跨清澜湾,在环球码头附近,沿东西方向连接清澜镇和东郊镇。主桥结构为(124+300+124)的三跨钢与混凝土组合梁斜拉桥,半漂浮体系,桥塔采用钻石型索塔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园林历史悠久,其艺术风格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但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中国传统园林怎样在继承、发展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满足当代人的要求,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 中国传统园林 继承 发展  中国传统园林数千年来在中国孕育、生长、并发展成熟,以自己形式和内涵形成独具特色的园林艺术风格,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我们要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园林,首先要发掘其精髓,然后运用到现代园林的设计
期刊
摘要:工程造价管理始终贯穿于建设项目的全过程,本文根据作者在工作中的实践经验,论述了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在工程招投标、施工过程,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与分析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造价管理 工程招投标施工过程工程项目成本    1 前言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是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企业的最终目的是盈利,对各项目工程造价的管理直接关系到施工企业的经济命脉。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的目的就是利用科学管理方法,合
期刊
摘要: 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缺乏的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持适当的发展速度,需要投入更多的建设资金,而筹措资金很不容易也很有限。工程造价管理的目的不仅在于控制项目投资不超过批准的造价限额,更在于坚持倡导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出发,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取得最大投资效益。正确地编制工程造价对政府和业主的决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项目全过程工程管理的需要
期刊
摘要:建筑企业管理水平的优劣,最能体现该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的高低,要想把企业的管理水平搞上去,做好施工管理是一条必由之路。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践经验,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浅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关健词:建筑施工 技术 项目管理    一、工程项目施工技术管理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  技术管理是企业进行一系列技术组织管理工作的总称。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管理,是指以系统论的观点,对构成施工技术的各项要素
期刊
摘要:文章分析了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并针对影响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控制的因素,提出有效控制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的措施,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工程造价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现代的建设工程不仅是单一的土木工程,而且还要配以各种先进的机电设备,使建设工程的功能不断完善,更具现代化。现代工程的机电设备的含量越来越高,设备购置费比例不断提高。
期刊
【摘要】:对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对于整个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企业对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为了保证整个企业的工程质量和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企业必须要在建筑工程施工上下大功夫去管理,如果从最基本上来说,对于在建筑工程施工的在现场的管理工作就是整个工程的基础工作,是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本的。所以对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应当引起重视,而地基与基础工程作为所有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基本条件,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施工管理经验,浅析了影响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因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现场施工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建筑工程;现场管理;问题;对策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部分,对建筑企业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提高现场管理的有效性,才能保证工程质量、降低成本、缩短工期,提高建筑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我们在肯定建筑业发展的同时,
期刊
摘要:抗滑桩是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本身施工难度大、安全隐患多,安全管理工作点多面广,本文主要从施工安全事故分析、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等方面介绍抗滑桩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措施。  关键词:抗滑桩;施工安全事故;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安全管理措施  抗滑桩为大截面钢筋砼桩,其作用机理主要为大弯矩、大抗剪强度,是地质灾害的主要防治手段。一般地质防治工程的施工场地比较狭小、工种较多且相互交叉作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