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理论进行简单概述,从辽宁产业集群的角度阐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方式和策略。
关键词:产业集群;竞争力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和振兴是新世纪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和前瞻性意义的重大战略举措。辽宁作为东北三省经济实力最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居主要地位。辽宁是东北经济区的中心,又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处于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辽宁处于三大经济区的交叉点上,无疑为辽宁建设开放式产业集群竞争力基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产业集群竞争力理论简介
产业集群就是指在某个特定产业中相互关联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若干企业和机构的集合。产业集群竞争力理论是随着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而相应地演变成系统的理论体系。鉴于产业竞争力的交叉性和递阶层次性,产业集群就成为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基础。在工业化后期的信息时代,世界各地的产业集群大量崛起,试图利用集群所特有的专业化分工与相互协作功能,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参与全球经济的分工体系,在全球化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产业集群竞争力理论的演变经历四个发展阶段。
(一)马歇尔外部经济理论
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第一个较为系统地研究产业集群现象。他通过研究工业组织,间接表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这些许多因性质相同的中小企业集中在特定地方形成一个既有效竞争又合作交流的网络,获得“外部经济”的好处,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达到规模经济的目的。
(二)韦伯集群经济理论
阿尔弗雷德·韦伯是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他从微观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阐明了企业是否靠近取决于集聚的好处与成本的对比。他在1909年出版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集群因素。韦伯探讨了产业集聚优势的因素,量化了集聚形成的规则,研究成果具有相当的价值。
(三)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产业集聚的产生提供了很好的解释。克鲁格曼以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假设前提,在迪克西特一斯蒂格利茨(简称D-S模型)垄断竞争模型的基础上,认为产业集聚是由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移动通过市场传导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四)波特新竞争优势理论
迈克尔·波特从组织变革、价值链、经济效率和柔性方面所创造的竞争优势角度重新审视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价值。他在《国家竞争优势》(1990年)一书中,认为评价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是该国能否有效地形成竞争性环境和创新,并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在《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1998年)一文中,系统地提出了新竞争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
二、辽宁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分析
按照波特产业集群理论,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可以刺激创断,只有创新才能创造并维持集群所必需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拥有的竞争优势表现在通过集群内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以及群体协同效应,在生产成本、产品差异化、区域营销以及市场竞争等方面获得竞争优势;同时通过支撑机构和企业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区域创新系统,进而提升整个集群的创新能力。结合这一原理,辽宁在地区经济和社会长期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产业集群作为促进工业经济增长的有效产业组织形式,围绕建设两大基地和发展优势产业,营造良好环境,培育和发展多种形式的产业集群,增强产业的集聚功能,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规模竞争力”。
(一)辽宁优势产业中,制造业集聚特征明显,重点是装备制造业
据有关专家以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为指导,运用区位商法和空间集中度指标,结合统计数据资料对产业集群进行分析,得到辽宁省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以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原材料开采加工业;二是以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以及炼钢、钢压延加工业为代表的钢铁业;三是以通用设备制造业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
(二)产业集群以中小企业为主体
据辽宁省中小企业厅介绍,辽宁产业集群发展,按形成的方式划分,可分为招商引资增量型、置换式专业园区布局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优势产业扩张型、专业市场先导拉动型和新型产业引擎型六种。沈阳市是招商引资增量型和置换式的代表,大连市龙头企业带动型较多,鞍山市的产业集群多为优势产业扩张型,专业市场先导拉动型在“五点一线”城市居多,沈阳、大连、鞍山等地,光电产业、动漫产业、软件产业、电控器件产业等一大批新型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三)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建设,具有整体优势与后发优势
辽宁沿海经济带由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和葫芦岛6个沿海城市所辖21个市区和12个县(市)组成。“五点一线”的整体优势体现在具有明显的组合效应、协同效应、互补效应、学习效应和规模效应。根据各个产业园区不同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准确定位各自的发展方向,注重园区间的合理分工、协作与整合,形成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五点一线”的后发优势不仅包含技术引进或技术模仿的优势,而且包含后发地区在利用生产要素方面所拥有的全部潜在的有利条件,共同组成了一个“全要素后发优势体系”,具有生产要素集聚效应、体制机制创新效应、可持续发展效应和产业集聚竞争效应。
三、结束语
辽宁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过程中,要把辽宁经济振兴置于东北地区或整个环渤海地区,乃至东北亚区域经济分工协作体系之中,规划设计辽宁产业集聚竞争发展战略,发挥辽宁的区位资源、环境政策、人力资源、沿海开放、装备制造和城市化等比较优势,努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承接产业转移,创新理念思维,避免陷入“比较优势”陷阱,进一步发挥辽宁老工业基地的产业集聚竞争优势,实现辽宁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全面振兴。
关键词:产业集群;竞争力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和振兴是新世纪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和前瞻性意义的重大战略举措。辽宁作为东北三省经济实力最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居主要地位。辽宁是东北经济区的中心,又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处于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辽宁处于三大经济区的交叉点上,无疑为辽宁建设开放式产业集群竞争力基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产业集群竞争力理论简介
产业集群就是指在某个特定产业中相互关联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若干企业和机构的集合。产业集群竞争力理论是随着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而相应地演变成系统的理论体系。鉴于产业竞争力的交叉性和递阶层次性,产业集群就成为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基础。在工业化后期的信息时代,世界各地的产业集群大量崛起,试图利用集群所特有的专业化分工与相互协作功能,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参与全球经济的分工体系,在全球化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产业集群竞争力理论的演变经历四个发展阶段。
(一)马歇尔外部经济理论
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第一个较为系统地研究产业集群现象。他通过研究工业组织,间接表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这些许多因性质相同的中小企业集中在特定地方形成一个既有效竞争又合作交流的网络,获得“外部经济”的好处,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达到规模经济的目的。
(二)韦伯集群经济理论
阿尔弗雷德·韦伯是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他从微观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阐明了企业是否靠近取决于集聚的好处与成本的对比。他在1909年出版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集群因素。韦伯探讨了产业集聚优势的因素,量化了集聚形成的规则,研究成果具有相当的价值。
(三)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产业集聚的产生提供了很好的解释。克鲁格曼以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假设前提,在迪克西特一斯蒂格利茨(简称D-S模型)垄断竞争模型的基础上,认为产业集聚是由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移动通过市场传导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四)波特新竞争优势理论
迈克尔·波特从组织变革、价值链、经济效率和柔性方面所创造的竞争优势角度重新审视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价值。他在《国家竞争优势》(1990年)一书中,认为评价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是该国能否有效地形成竞争性环境和创新,并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在《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1998年)一文中,系统地提出了新竞争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
二、辽宁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分析
按照波特产业集群理论,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可以刺激创断,只有创新才能创造并维持集群所必需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拥有的竞争优势表现在通过集群内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以及群体协同效应,在生产成本、产品差异化、区域营销以及市场竞争等方面获得竞争优势;同时通过支撑机构和企业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区域创新系统,进而提升整个集群的创新能力。结合这一原理,辽宁在地区经济和社会长期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产业集群作为促进工业经济增长的有效产业组织形式,围绕建设两大基地和发展优势产业,营造良好环境,培育和发展多种形式的产业集群,增强产业的集聚功能,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规模竞争力”。
(一)辽宁优势产业中,制造业集聚特征明显,重点是装备制造业
据有关专家以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为指导,运用区位商法和空间集中度指标,结合统计数据资料对产业集群进行分析,得到辽宁省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以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原材料开采加工业;二是以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以及炼钢、钢压延加工业为代表的钢铁业;三是以通用设备制造业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
(二)产业集群以中小企业为主体
据辽宁省中小企业厅介绍,辽宁产业集群发展,按形成的方式划分,可分为招商引资增量型、置换式专业园区布局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优势产业扩张型、专业市场先导拉动型和新型产业引擎型六种。沈阳市是招商引资增量型和置换式的代表,大连市龙头企业带动型较多,鞍山市的产业集群多为优势产业扩张型,专业市场先导拉动型在“五点一线”城市居多,沈阳、大连、鞍山等地,光电产业、动漫产业、软件产业、电控器件产业等一大批新型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三)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建设,具有整体优势与后发优势
辽宁沿海经济带由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和葫芦岛6个沿海城市所辖21个市区和12个县(市)组成。“五点一线”的整体优势体现在具有明显的组合效应、协同效应、互补效应、学习效应和规模效应。根据各个产业园区不同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准确定位各自的发展方向,注重园区间的合理分工、协作与整合,形成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五点一线”的后发优势不仅包含技术引进或技术模仿的优势,而且包含后发地区在利用生产要素方面所拥有的全部潜在的有利条件,共同组成了一个“全要素后发优势体系”,具有生产要素集聚效应、体制机制创新效应、可持续发展效应和产业集聚竞争效应。
三、结束语
辽宁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过程中,要把辽宁经济振兴置于东北地区或整个环渤海地区,乃至东北亚区域经济分工协作体系之中,规划设计辽宁产业集聚竞争发展战略,发挥辽宁的区位资源、环境政策、人力资源、沿海开放、装备制造和城市化等比较优势,努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承接产业转移,创新理念思维,避免陷入“比较优势”陷阱,进一步发挥辽宁老工业基地的产业集聚竞争优势,实现辽宁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