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一天是2014年8月16日,由北京友谊医院医疗专家组成的中国第24批援助几内亚医疗队集结出发。
这次奔赴几内亚,与以往任何一次都不同,因为当时几内亚正在爆发埃博拉病毒,情况危险而严峻。
医疗队集结一周前,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西非埃博拉出血热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议疫情发生国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
埃博拉,是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之一,潜伏期只有5天至10天,尚无特效药物和疫苗。
许多援非国家开始陆续撤走本国医生,而中国政府在此时伸出援助之手,毅然派出3支医疗专家组分赴西非三国,帮助当地防控埃博拉疫情。
友谊医院的医生们义无反顾地奔赴疫情最为严重的几内亚,执行援非抗埃的国家任务,他们心中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打胜仗、零感染”。
2014年8月,正是西非埃博拉疫情最为肆虐的时期,以王振常为队长的中国第24批援几内亚医疗队,奉命前往几内亚接替第23批援几内亚医疗队,执行为期一年半的援非任务。此前,医疗队在当地工作所在的中几友好医院有6名医务人员因感染病埃博拉病毒而死亡。严峻的疫情给医疗队员的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队员的家属和亲人们更是忧心忡忡。
“那是一段永远也抹不掉的记忆。”回想起4年多前援非的经历,第24批援几内亚医疗队队长、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王振常记忆犹新。
“单纯援非主要是应对艰苦条件,要做好不怕吃苦的准备。但是面对着疫情就不同,大家都知道,疫情是无情的,如果一旦被感染,结果不好预计,有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因为埃博拉的死亡率,几内亚的死亡率一直在67-70%左右。所以我们出发之前大家都做好了不怕死的准备,我们有些队员是写好了遗书,做好了各种准备出发的。”王振常说。
为保证第24批援几内亚医疗队派得出、稳得住、圆满完成任务,在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和医院党政的大力支持下,王振常队长紧紧依靠医疗队党支部和队委会,发动全体医疗队员在防疫培训、防护物资准备、心理疏导、思想工作、紧急预案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提高了士气,稳定了军心。
2014年8月16日凌晨,由北京友谊医院医疗专家组成的第一批医疗队员及中国派出的第一批防控专家组出发,经过近24小时的飞行,踏上了几内亚的土地。在中国大使馆和经商处的领导和支持下,顺利完成了与第23批医疗队的交接。
内镜检查,是一种高风险的检查,因为医生很可能会接触到患者的体液,感染埃博拉病毒。北京友谊医院消化科内镜专家吕富靖原本不用进行具体操作,只需要提供专家指导即可。但当他走进中几友好医院内镜室时,发现这里的内镜设备十分陈旧,仅有一根上世纪80年代的纤维内窥镜,需要通过目镜近距离观察。如果不亲自操作,就无法观察到病变的情况,更无法给当地医生进行指导。
黑人医生杰塔满怀期待地望着吕富靖,他本人曾经因为内镜检查感染埃博拉病毒,侥幸存活。
看着杰塔期盼的目光,看着一些病人由于无法明确诊断而延迟治疗,吕富靖坐不住了。“我可以做好个人防护,参与内镜的操作检查。”这里的“个人防护”只不过是戴口罩、眼罩和手套,对于预防埃博拉病毒感染,远远不够。他所面对的病人,身体里也很可能潜伏着埃博拉病毒。
但医生的责任,使吕富靖坚持甘愿冒险,亲自为病人检查。所幸,他并没有出现发热症状,在他的帮助下,杰塔的内镜检查技术一天比一天精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仅靠中国援助的医生以及医疗设备,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地医疗资源匮乏的问题。除了救死扶伤,培养本地化人才,提高当地医疗水平也是医疗队员着力投入的一项工作。
王振常表示,医疗队在几期间,不仅要为防控埃博拉起到重要的作用,更希望把理念和技术留下,为埃博拉后期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更新观念、储备人才。
在几内亚国家疫情最严重的时期,由北京友谊医院19位医护人员组成的第24批援几内亚医疗队始终与几内亚人民共同战斗抗击疫情。在几内亚的18个月中,医疗队在首都科纳克里的中几友好医院相继开展了神经外科显微手术、腹部微创外科及超声介入手术的培训及临床应用,加强了医院放射技术的数字化建设,开启了几内亚神经外科的显微手术时代,将中几友好医院的医疗水平带上了新的台阶。
同时,医疗队还制定了一套周密的埃博拉防控培训计划和防护措施,为近1700名几内亚人员进行公共卫生培训,完成原定任务的1.7倍,并且根据疫情防治情况编著了非常实用的《防控埃博拉手册》,
“我们培训的对象,包括当地的政府工作人员。他们接受培训后观念发生了改变,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能够采取更加合适的策略,对几内亚疫情的控制及今后传染病的防控都非常有意义。我们虽然回来了,但是我们的技术永远留在了那里。”王振常说。
医疗队先后代表中国政府向中几友好医院捐赠了呼吸机、血透机、手术显微镜、超声引导装置、腹腔镜、数字摄影等一批先进的医疗设备,为当地医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医疗队还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民间友好活动,他们的工作也极大地支持了在几内亚帮助进行国家建设的中资机构人员。
有了中国的医疗援助,中国企业在几内亚承建的凯乐塔水电站才得以顺利竣工;有了医疗队的捐资助学,为当地学校购买了课桌、文具、衣物,并为其建设公共食堂,改善健康卫生条件。为了恒久的友誼,中国医生和几内亚人民站在一起,患难与共,勇往直前!
疫情无情、中国人民有情,一年半援助期满时,这支医疗队成为中国援几历史上第一支由几内亚总统颁发“共和国勋章”的医疗队,这个荣誉至高无上,几内亚埃博拉领导小组和几内亚卫生部也为医疗队颁发了证书,这是对医生们的感谢,对医疗队的感谢,更是对中国的感谢!
(感谢北京友谊医院宣传中心对本次采访的支持)
这次奔赴几内亚,与以往任何一次都不同,因为当时几内亚正在爆发埃博拉病毒,情况危险而严峻。
出发,更是出征!
医疗队集结一周前,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西非埃博拉出血热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议疫情发生国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
埃博拉,是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之一,潜伏期只有5天至10天,尚无特效药物和疫苗。
许多援非国家开始陆续撤走本国医生,而中国政府在此时伸出援助之手,毅然派出3支医疗专家组分赴西非三国,帮助当地防控埃博拉疫情。
友谊医院的医生们义无反顾地奔赴疫情最为严重的几内亚,执行援非抗埃的国家任务,他们心中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打胜仗、零感染”。
2014年8月,正是西非埃博拉疫情最为肆虐的时期,以王振常为队长的中国第24批援几内亚医疗队,奉命前往几内亚接替第23批援几内亚医疗队,执行为期一年半的援非任务。此前,医疗队在当地工作所在的中几友好医院有6名医务人员因感染病埃博拉病毒而死亡。严峻的疫情给医疗队员的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队员的家属和亲人们更是忧心忡忡。
“那是一段永远也抹不掉的记忆。”回想起4年多前援非的经历,第24批援几内亚医疗队队长、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王振常记忆犹新。
“单纯援非主要是应对艰苦条件,要做好不怕吃苦的准备。但是面对着疫情就不同,大家都知道,疫情是无情的,如果一旦被感染,结果不好预计,有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因为埃博拉的死亡率,几内亚的死亡率一直在67-70%左右。所以我们出发之前大家都做好了不怕死的准备,我们有些队员是写好了遗书,做好了各种准备出发的。”王振常说。
为保证第24批援几内亚医疗队派得出、稳得住、圆满完成任务,在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和医院党政的大力支持下,王振常队长紧紧依靠医疗队党支部和队委会,发动全体医疗队员在防疫培训、防护物资准备、心理疏导、思想工作、紧急预案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提高了士气,稳定了军心。
2014年8月16日凌晨,由北京友谊医院医疗专家组成的第一批医疗队员及中国派出的第一批防控专家组出发,经过近24小时的飞行,踏上了几内亚的土地。在中国大使馆和经商处的领导和支持下,顺利完成了与第23批医疗队的交接。
迎难而上 直面埃博拉
内镜检查,是一种高风险的检查,因为医生很可能会接触到患者的体液,感染埃博拉病毒。北京友谊医院消化科内镜专家吕富靖原本不用进行具体操作,只需要提供专家指导即可。但当他走进中几友好医院内镜室时,发现这里的内镜设备十分陈旧,仅有一根上世纪80年代的纤维内窥镜,需要通过目镜近距离观察。如果不亲自操作,就无法观察到病变的情况,更无法给当地医生进行指导。
黑人医生杰塔满怀期待地望着吕富靖,他本人曾经因为内镜检查感染埃博拉病毒,侥幸存活。
看着杰塔期盼的目光,看着一些病人由于无法明确诊断而延迟治疗,吕富靖坐不住了。“我可以做好个人防护,参与内镜的操作检查。”这里的“个人防护”只不过是戴口罩、眼罩和手套,对于预防埃博拉病毒感染,远远不够。他所面对的病人,身体里也很可能潜伏着埃博拉病毒。
但医生的责任,使吕富靖坚持甘愿冒险,亲自为病人检查。所幸,他并没有出现发热症状,在他的帮助下,杰塔的内镜检查技术一天比一天精湛。
带不走的医疗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仅靠中国援助的医生以及医疗设备,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地医疗资源匮乏的问题。除了救死扶伤,培养本地化人才,提高当地医疗水平也是医疗队员着力投入的一项工作。
王振常表示,医疗队在几期间,不仅要为防控埃博拉起到重要的作用,更希望把理念和技术留下,为埃博拉后期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更新观念、储备人才。
在几内亚国家疫情最严重的时期,由北京友谊医院19位医护人员组成的第24批援几内亚医疗队始终与几内亚人民共同战斗抗击疫情。在几内亚的18个月中,医疗队在首都科纳克里的中几友好医院相继开展了神经外科显微手术、腹部微创外科及超声介入手术的培训及临床应用,加强了医院放射技术的数字化建设,开启了几内亚神经外科的显微手术时代,将中几友好医院的医疗水平带上了新的台阶。
同时,医疗队还制定了一套周密的埃博拉防控培训计划和防护措施,为近1700名几内亚人员进行公共卫生培训,完成原定任务的1.7倍,并且根据疫情防治情况编著了非常实用的《防控埃博拉手册》,
“我们培训的对象,包括当地的政府工作人员。他们接受培训后观念发生了改变,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能够采取更加合适的策略,对几内亚疫情的控制及今后传染病的防控都非常有意义。我们虽然回来了,但是我们的技术永远留在了那里。”王振常说。
医疗队先后代表中国政府向中几友好医院捐赠了呼吸机、血透机、手术显微镜、超声引导装置、腹腔镜、数字摄影等一批先进的医疗设备,为当地医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医疗队还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民间友好活动,他们的工作也极大地支持了在几内亚帮助进行国家建设的中资机构人员。
有了中国的医疗援助,中国企业在几内亚承建的凯乐塔水电站才得以顺利竣工;有了医疗队的捐资助学,为当地学校购买了课桌、文具、衣物,并为其建设公共食堂,改善健康卫生条件。为了恒久的友誼,中国医生和几内亚人民站在一起,患难与共,勇往直前!
疫情无情、中国人民有情,一年半援助期满时,这支医疗队成为中国援几历史上第一支由几内亚总统颁发“共和国勋章”的医疗队,这个荣誉至高无上,几内亚埃博拉领导小组和几内亚卫生部也为医疗队颁发了证书,这是对医生们的感谢,对医疗队的感谢,更是对中国的感谢!
(感谢北京友谊医院宣传中心对本次采访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