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岁牛是个龟兹——西塬人给村里吹唢呐的称呼。
红白喜事上,龟兹班的桌子一般安排在最角落,不能上厅堂。但是只要他们桌子一有响动,厅堂就空了,大人碎娃嗡嗡着,里三层外三层包围着龟兹。西塬上的人都知道,前面的敲鼓、打铙是序曲,刘岁牛的节目,那才带劲。
红事上,他先满饮一碗酒,再添满,把碗搁在头顶,抄起两把唢呐,一边嘴角塞一个,鼓起腮帮子,一曲《东方红》,又是一曲《地里兔》。有时吹的曲没名字,但听的人知道这是叫他们高兴的调子。吹完,碗中酒仍是满的,一滴不洒。刘岁牛在掌声里取下头上的碗,仰脖灌下里面的酒,袖子在嘴上一抹。
人叫:“再来一个,再来一个。”
他一般都摆手推辞。有些主人家大方,递上红包,刘岁牛不接,让徒弟根娃接。根娃在桌子底下打开红包,向他比划几根手指头,一般都是十元,有时是三十。刘岁牛拿起唢呐,想一想,一曲《状元游街》,用鼻孔吹的。
白事,他不表演。只是例行吹上一曲《大祭灵》或者《永寿安》。有时吹的曲子没名字,但听的人知道这是叫他们凄惶的调子。这时候吹完没人鼓掌,都低着头散开了。刘岁牛悄悄喝两口酒。
刘岁牛从小耳笨,听不清先生讲课。还不会吹唢呐的时候,只要有红白喜事,人缝里就有他。他猫在龟兹班的桌边,歪着头听。唢呐声音大,他听得一声不落。他觉得世界都在这里面。他把那个领头的山西老汉伺候得比爹还亲。烟、茶、板凳,他递得恰到好处。他爹自他跟山西老汉学龟兹,见他就打,打断了几个扫帚疙瘩,打得刘岁牛到处躲,在外面躲了三个月。有一天回来,刘岁牛“啪”地在饭桌上摆出二十块钱。他爹看了一眼,慢慢走出了门,从此就由他了。
山西老汉有了这个徒弟,就不大表演了。大伙都说刘岁牛气长,吹得比山西老汉受听。老汉是个光棍儿,无儿女。老汉死的时候,刘岁牛一个人在坡上的坟边吹了一整天。来往种地的都骂:“狗日的,吹得牛都没力气拉犁啦。”
因耳笨,刘岁牛话也少,一天最多说五句话,一句是“啊”,其他四句是“锤子”。表示赞同的,他就笑着说;表示反对的,就拉下脸说。别人的话大部分他都没听清,还是说“锤子”。
芳兰要嫁刘岁牛时,知道他耳笨。但想想,一个吹唢呐的人,耳再笨,还能笨到哪里去?直到出嫁前的某一天,听到巷子拐弯处有人说,芳兰脸上满是蝇子屎(麻子),刘岁牛耳朵里也填满了屎,真是一对。她奔过去正要发泼,却看见刘岁牛正乐呵呵地冲别人点头说:锤子。
她这才知道,刘岁牛耳笨得比她想象的厉害,别人当面骂他都听不清。芳兰这才有一星儿悔意:自己虽然麻子,长相却还端正,晒黑了基本上就看不出了,嫁过去后,更后悔了。她原以为龟兹能出风头,有头有脸,有酒有肉,谁知连祖坟都不准上。这才知道自己没搞明白,家有龟兹,是大辱。后悔归后悔,也没办法,他耳笨,我心傻,就这样凑合吧。
方圆红白喜事不断,刘岁牛忙得团团转。经常有人提前很多天来“靠”他。有时他一天要转两家。
一晃吹了几十年,吹烂了好多把唢呐,吹得头上有了霜花。有几年,刘岁牛活得像明星一样。他几乎没感到龟兹是低三下四的行当,他感觉这营生很滋润,而且比种庄稼来钱容易。
但最近,农忙已毕,正是过事情的好时节,却不见人来“靠”他。刘岁牛拔下唢呐头上的眯子,理一理,装上,吹一下,“呱儿,呱儿”很难听。
他知道最近出了个乐班,全是年轻娃,还有时髦的女娃娃,拿的乐器自己都不认识,唱着流行歌,还在台上跳舞,生意都被他们抢走了。
总在家里闲着,烦人。几个徒弟也不来串门了,他们对这营生已经心凉了。根娃也到西安城里当建筑工去了。龟兹班就这样散了。刘岁牛忍不住倒了一杯酒。芳兰夺下他的酒杯子,骂道:“喝,喝死你。忘了上回命都快没了?”刘岁牛把鞋后跟一钩,上塬上去了。
他在山西老汉的坟头上,吹了一晌午,回来把家伙锁在箱子里,踢到床底下。
这年,西塬上树梢的柿子变软了的时节,女儿刘畅从省里的学校回来了,给爸带了一把唢呐,一个男朋友。
刘岁牛摸摸唢呐盒子,打开看了一眼,关上,推在一边。
刘畅小时候,本村有红白喜事,她坐在爸怀里,或者被按坐在桌子上,看刘岁牛的表演。慢慢长大了,刘岁牛就不让她跟了。但她还是粘着爸。刘岁牛在蒸馍里夹上两片肉,塞给女儿,让她赶紧走:“回!”
刘畅在班上被叫做“龟子娃”。她觉得这外号挺好,不但不觉得难听,还挺自豪。
刘畅给追她的音乐学院的同学高鸣说,她的音乐是爸教的。高鸣问:“他教你什么?简谱?五线谱?”刘畅看着远处天空的飞鸟,笑着说:“他不懂那些。我听他吹,他是想到什么吹什么,他吹什么我就想到什么。”
“爸,高鸣想听你吹曲子。”刘畅比划着吹唢呐的姿势。
刘岁牛不说话。高鸣挺尴尬,说:“等您闲了吧。”
高鸣晚上拿出萨克斯吹起来。过了一阵,刘岁牛在隔壁喊叫:“吹个锤子!”
刘畅他们要走了。刘畅摇着爸的胳膊:“你吹一下嘛,要不我大话都说了,多没面子啊。爸,求你了。爸。”
“啊?”
“我说你是民间艺术家。”刘畅对着爸的耳朵大喊。
刘岁牛“嘿嘿”怪笑了几下。
“你到底吹不吹啊?爸?”
“吹锤子。”
……
天冷了,刘岁牛穿着军大衣,坐在灯下,让隔壁识字的娃给他念刘畅的信。信里说,快毕业了,让爸到学校来一趟,逛逛省城,看看女儿上学的地方。把唢呐带着,教授想看看。刘岁牛有些犹豫,和芳兰商量。芳兰说:“跟你一辈子,没出过远门,我也没怪你。倒是你该看看娃上学的地方是啥样子。”
刘岁牛说:“那就走!”
省城真是大啊。学校也大。学校的音乐厅,几个村开会也装得下。台上一大片人,弹的弹,拉的拉,吹的吹,打的打。
刘岁牛说:“好锤子!”
刘畅拖着爸,走到台子后面:“爸,吹吧?”
“啥?”
“给你安排了一个独奏。”
“啊?”
“我陪你,不要紧。你看台子底下那么多人,比红白喜事上人多哪里去了。我陪你,你随便吹。”
刘岁牛没大明白。不等刘岁牛答应,就被刘畅拽着上去了。
“朋友们,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民间艺人刘岁牛先生,请他表演一段唢呐。他的唢呐是自制的,木杆,芦苇做的眯子。”刘畅一边对观众说,一边用力拉住往后退的爸。
台上灯太亮,刘岁牛看不清台下。但他能感到一大片人的呼吸。
他拿起唢呐,知道这事情大,不能给女儿丢人啊,慢慢,稳妥地吹一段吧。
一开始,他谨慎地吹了几个熟悉的调调儿。吹着吹着,他眼前已经不是听众了,他恍恍惚惚,看到自己被爸打出门,跑到了西塬上,面对着寂黑的四周,拿起唢呐,向黑暗说话。他想起了挨扫帚疙瘩,想起了芳兰死活要嫁他,想起了女儿的乖巧,想起了在村里明星般的时光,想起了自家的牛失足滚到坡下,想起了村头寡妇喝农药自杀,想起了根娃的憨厚。想到哪里,他吹到哪里。
也不知吹了多久,他想起龟兹班如今生意淡薄,被年轻娃抢了生意,于是“呜咽”收声,慢慢放下手中的唢呐。
台下寂然良久,忽然爆发掌声。大得连刘岁牛都听见了。他吓得退了一步,才回过神来。
一个白头发的人過来和他握手,并抱了一下他,然后又把他的手抓住高举起来,对台下摇了几下。
高鸣拿着一张报纸给刘岁牛:“民间唢呐王,魅力原生态。说的就是你啊。”
“锤子!”
刘畅拿出一盘碟,放进机子,里面传出唢呐声,时而刚劲,时而绵长,洪亮宽广,浑厚苍凉。
“啊?”刘岁牛感觉既陌生又熟悉。
“爸,这首《西塬往事》,作者,刘岁牛!”刘畅指着碟盒子。
高鸣问刘畅:“心情不好啊?你爸。”
刘畅说:“咱们业余培训班教的那些人,把他生意抢啦。”
高明说:“那些是个……锤子!”
红白喜事上,龟兹班的桌子一般安排在最角落,不能上厅堂。但是只要他们桌子一有响动,厅堂就空了,大人碎娃嗡嗡着,里三层外三层包围着龟兹。西塬上的人都知道,前面的敲鼓、打铙是序曲,刘岁牛的节目,那才带劲。
红事上,他先满饮一碗酒,再添满,把碗搁在头顶,抄起两把唢呐,一边嘴角塞一个,鼓起腮帮子,一曲《东方红》,又是一曲《地里兔》。有时吹的曲没名字,但听的人知道这是叫他们高兴的调子。吹完,碗中酒仍是满的,一滴不洒。刘岁牛在掌声里取下头上的碗,仰脖灌下里面的酒,袖子在嘴上一抹。
人叫:“再来一个,再来一个。”
他一般都摆手推辞。有些主人家大方,递上红包,刘岁牛不接,让徒弟根娃接。根娃在桌子底下打开红包,向他比划几根手指头,一般都是十元,有时是三十。刘岁牛拿起唢呐,想一想,一曲《状元游街》,用鼻孔吹的。
白事,他不表演。只是例行吹上一曲《大祭灵》或者《永寿安》。有时吹的曲子没名字,但听的人知道这是叫他们凄惶的调子。这时候吹完没人鼓掌,都低着头散开了。刘岁牛悄悄喝两口酒。
刘岁牛从小耳笨,听不清先生讲课。还不会吹唢呐的时候,只要有红白喜事,人缝里就有他。他猫在龟兹班的桌边,歪着头听。唢呐声音大,他听得一声不落。他觉得世界都在这里面。他把那个领头的山西老汉伺候得比爹还亲。烟、茶、板凳,他递得恰到好处。他爹自他跟山西老汉学龟兹,见他就打,打断了几个扫帚疙瘩,打得刘岁牛到处躲,在外面躲了三个月。有一天回来,刘岁牛“啪”地在饭桌上摆出二十块钱。他爹看了一眼,慢慢走出了门,从此就由他了。
山西老汉有了这个徒弟,就不大表演了。大伙都说刘岁牛气长,吹得比山西老汉受听。老汉是个光棍儿,无儿女。老汉死的时候,刘岁牛一个人在坡上的坟边吹了一整天。来往种地的都骂:“狗日的,吹得牛都没力气拉犁啦。”
因耳笨,刘岁牛话也少,一天最多说五句话,一句是“啊”,其他四句是“锤子”。表示赞同的,他就笑着说;表示反对的,就拉下脸说。别人的话大部分他都没听清,还是说“锤子”。
芳兰要嫁刘岁牛时,知道他耳笨。但想想,一个吹唢呐的人,耳再笨,还能笨到哪里去?直到出嫁前的某一天,听到巷子拐弯处有人说,芳兰脸上满是蝇子屎(麻子),刘岁牛耳朵里也填满了屎,真是一对。她奔过去正要发泼,却看见刘岁牛正乐呵呵地冲别人点头说:锤子。
她这才知道,刘岁牛耳笨得比她想象的厉害,别人当面骂他都听不清。芳兰这才有一星儿悔意:自己虽然麻子,长相却还端正,晒黑了基本上就看不出了,嫁过去后,更后悔了。她原以为龟兹能出风头,有头有脸,有酒有肉,谁知连祖坟都不准上。这才知道自己没搞明白,家有龟兹,是大辱。后悔归后悔,也没办法,他耳笨,我心傻,就这样凑合吧。
方圆红白喜事不断,刘岁牛忙得团团转。经常有人提前很多天来“靠”他。有时他一天要转两家。
一晃吹了几十年,吹烂了好多把唢呐,吹得头上有了霜花。有几年,刘岁牛活得像明星一样。他几乎没感到龟兹是低三下四的行当,他感觉这营生很滋润,而且比种庄稼来钱容易。
但最近,农忙已毕,正是过事情的好时节,却不见人来“靠”他。刘岁牛拔下唢呐头上的眯子,理一理,装上,吹一下,“呱儿,呱儿”很难听。
他知道最近出了个乐班,全是年轻娃,还有时髦的女娃娃,拿的乐器自己都不认识,唱着流行歌,还在台上跳舞,生意都被他们抢走了。
总在家里闲着,烦人。几个徒弟也不来串门了,他们对这营生已经心凉了。根娃也到西安城里当建筑工去了。龟兹班就这样散了。刘岁牛忍不住倒了一杯酒。芳兰夺下他的酒杯子,骂道:“喝,喝死你。忘了上回命都快没了?”刘岁牛把鞋后跟一钩,上塬上去了。
他在山西老汉的坟头上,吹了一晌午,回来把家伙锁在箱子里,踢到床底下。
这年,西塬上树梢的柿子变软了的时节,女儿刘畅从省里的学校回来了,给爸带了一把唢呐,一个男朋友。
刘岁牛摸摸唢呐盒子,打开看了一眼,关上,推在一边。
刘畅小时候,本村有红白喜事,她坐在爸怀里,或者被按坐在桌子上,看刘岁牛的表演。慢慢长大了,刘岁牛就不让她跟了。但她还是粘着爸。刘岁牛在蒸馍里夹上两片肉,塞给女儿,让她赶紧走:“回!”
刘畅在班上被叫做“龟子娃”。她觉得这外号挺好,不但不觉得难听,还挺自豪。
刘畅给追她的音乐学院的同学高鸣说,她的音乐是爸教的。高鸣问:“他教你什么?简谱?五线谱?”刘畅看着远处天空的飞鸟,笑着说:“他不懂那些。我听他吹,他是想到什么吹什么,他吹什么我就想到什么。”
“爸,高鸣想听你吹曲子。”刘畅比划着吹唢呐的姿势。
刘岁牛不说话。高鸣挺尴尬,说:“等您闲了吧。”
高鸣晚上拿出萨克斯吹起来。过了一阵,刘岁牛在隔壁喊叫:“吹个锤子!”
刘畅他们要走了。刘畅摇着爸的胳膊:“你吹一下嘛,要不我大话都说了,多没面子啊。爸,求你了。爸。”
“啊?”
“我说你是民间艺术家。”刘畅对着爸的耳朵大喊。
刘岁牛“嘿嘿”怪笑了几下。
“你到底吹不吹啊?爸?”
“吹锤子。”
……
天冷了,刘岁牛穿着军大衣,坐在灯下,让隔壁识字的娃给他念刘畅的信。信里说,快毕业了,让爸到学校来一趟,逛逛省城,看看女儿上学的地方。把唢呐带着,教授想看看。刘岁牛有些犹豫,和芳兰商量。芳兰说:“跟你一辈子,没出过远门,我也没怪你。倒是你该看看娃上学的地方是啥样子。”
刘岁牛说:“那就走!”
省城真是大啊。学校也大。学校的音乐厅,几个村开会也装得下。台上一大片人,弹的弹,拉的拉,吹的吹,打的打。
刘岁牛说:“好锤子!”
刘畅拖着爸,走到台子后面:“爸,吹吧?”
“啥?”
“给你安排了一个独奏。”
“啊?”
“我陪你,不要紧。你看台子底下那么多人,比红白喜事上人多哪里去了。我陪你,你随便吹。”
刘岁牛没大明白。不等刘岁牛答应,就被刘畅拽着上去了。
“朋友们,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民间艺人刘岁牛先生,请他表演一段唢呐。他的唢呐是自制的,木杆,芦苇做的眯子。”刘畅一边对观众说,一边用力拉住往后退的爸。
台上灯太亮,刘岁牛看不清台下。但他能感到一大片人的呼吸。
他拿起唢呐,知道这事情大,不能给女儿丢人啊,慢慢,稳妥地吹一段吧。
一开始,他谨慎地吹了几个熟悉的调调儿。吹着吹着,他眼前已经不是听众了,他恍恍惚惚,看到自己被爸打出门,跑到了西塬上,面对着寂黑的四周,拿起唢呐,向黑暗说话。他想起了挨扫帚疙瘩,想起了芳兰死活要嫁他,想起了女儿的乖巧,想起了在村里明星般的时光,想起了自家的牛失足滚到坡下,想起了村头寡妇喝农药自杀,想起了根娃的憨厚。想到哪里,他吹到哪里。
也不知吹了多久,他想起龟兹班如今生意淡薄,被年轻娃抢了生意,于是“呜咽”收声,慢慢放下手中的唢呐。
台下寂然良久,忽然爆发掌声。大得连刘岁牛都听见了。他吓得退了一步,才回过神来。
一个白头发的人過来和他握手,并抱了一下他,然后又把他的手抓住高举起来,对台下摇了几下。
高鸣拿着一张报纸给刘岁牛:“民间唢呐王,魅力原生态。说的就是你啊。”
“锤子!”
刘畅拿出一盘碟,放进机子,里面传出唢呐声,时而刚劲,时而绵长,洪亮宽广,浑厚苍凉。
“啊?”刘岁牛感觉既陌生又熟悉。
“爸,这首《西塬往事》,作者,刘岁牛!”刘畅指着碟盒子。
高鸣问刘畅:“心情不好啊?你爸。”
刘畅说:“咱们业余培训班教的那些人,把他生意抢啦。”
高明说:“那些是个……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