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温州市鹿城区教委大院综合改造为例,通过对建筑的立面改造、景观绿化的整体提升设计,从而促进传统街区的改造提升,并对立面整治结合景观绿化的设计理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立面改造 景观绿化 文脉 构图
1 前言
随着温州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空间开始扩张,道路、景观和城市界面失去了原有的风貌。出于历史、经济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一批旧建筑与新建筑毗邻极不协调,严重影响了城市街景的品质,加之人们节能环保意识的增强,许多城市开始了人为的建筑改造。特别是省会杭州,最近几年城市改造的力度比较大,中心老城区经过改造焕然一新。在这么多改造的同时对我们的设计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达到技术上简单易行,盡量在不触及建筑结构的前提下对建筑局部改造设计,使其达到新旧建筑的协调统一、城市界面的完整和建筑的有机更新。
2 改造背景
本文以温州市鹿城区教委大院综合改造为例分析建筑改造新思路。鹿城区教委位于温州市纱帽河99号,建筑前身为温州市纱帽河小学。
纱帽河因经营女性用品被称为“女人街”,街区03年经过整体改造,建筑风格以传统中式建筑为主,墙体采用青砖中砌红砖的做法,以保留原南方民居特点。窗间墙以木百叶格栅为主,配合传统花格窗的点缀使得整条街道显得古色古香。
如今,随着温州市教育事业不断地发展,教育特色不断地创新。作为温州市鹿城区教育事业的领班人——鹿城区教委的办公环境不容乐观,同时又与纱帽河周边建筑风格不协调,因此对其环境的改造提升乃是大势所趋。
3 现状分析
3.1建筑存在问题
(1) 建筑立面陈旧、老化。墙体破损严重,与周边环境不协调,影响视觉效果。
(2) 建筑本身特色不足,建筑立面构图比较单调,先得没有明显的可识别性。
(3) 室外空调机混乱无序,空中管线杂乱无章。
3.2景观存在问题
(1) 景观场地范围较小,两幢体量较大的建筑把内院分割成两个区域,造成视线不通透。在有限的空间内缺少近尺度的景观元素,无亲和力。
(2) 内部停车场地没有规划设计,造成原本不大的内院停车位严重不足。
(3) 绿化除了两颗较大的樟树和喜树,其余为建筑边缘的基础绿化,品种、色彩比较单一。
4 当今建筑立面改造手法
4.1 更换材料
这种方式属于建筑立面改造中对建筑立面形象改变较少的方式,通过饰面材料组合方式的差别,可以再一定程度上调整建筑立面的视觉形象。优点是造价较低,工期短,并且不改变建筑立面与内部空间之间的关系。
4.2 更换表皮
建筑表皮完全更换发生在建筑表皮与建筑支撑结构分离的情况下,填充墙结构从理论上可以进行建筑表皮的完全更换,如上海火车站的改造。建筑表皮完全更换不仅使建筑形象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使建筑表皮的功能和技术基础发生了变化,相应的空间品质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4.3 外置表皮
外置表皮是在原建筑表皮外侧再加一层表皮。适用于原历史建筑基地条件有限,又不具备太多改造条件的情况,或者致力将原建筑文化展现而不改变其维护材料时,采用以幕墙立面代表的轻表皮系统。例如深圳华?美术馆等。
4.4 内置表皮
原有支撑结构内侧增加表皮,这种方式多用于历史文化建筑改造中,可以很好地保存建筑的文化价值。
5 设计原则
5.1 人文性、特色性原则
办公环境的前提就是“以人为本”。本方案运用景观设计的基本元素,在充分把握场地特征、人体尺度的基础上,注重环境与人的互动性,创造一个富有生气,极具人情味的办公环境。以艺术的表现形式所出现的休闲小品,如景墙、书包、铺装等,充份满足了人的审美需求,成为本方案的点晴之笔,更彰显了办公环境的特色性。
5.2 统一、多样性原则
传统文化是现代社会文明的载体,在本方案中,我们将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温州地域特色结合起来,并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将传统园林中的要素加以提炼、抽象和组合,形成虚实对比,收放自如的多层次空间形态,充分体现办公环境中统一和多样性的原则。
6 改造内容
这次改造设计包含两大方面的内容:
6.1交通流线改造
6.2 建筑外立面改造
6.3 景观绿化的重塑
7 交通流线改造
7.1 架空层设计
由于原设计场地非常狭小,造成两栋办公楼体量显得较大,同时两栋楼之间人行流线比较混乱,入口位置不明确。为了创造充满活力、环境宜人的办公环境,设计打通原2#楼底层房间,采用架空层设计。此方式联系了建筑户外空间和半户外空间之间的关系,不仅丰富了建筑的立面构成,并且从根本上打通了整个场地空间。
7.2天桥设计
由于场地内两栋办公楼之间的间距比较近,设计在两者之间新增了一架钢结构人行天桥。新增的天桥使得原本独立的两栋楼之间有了相互的联系,解决了人行交通不方便的问题,也丰富了整个场地的立体空间感。
8 建筑外立面改造
由于建筑坐落在纱帽河街区,因此外立面设计以“脉”为出发点,这里将教委大院改造寓意“过去”——“现在”——“将来”,犹如一条河流在运动、变化、发展,其中必然有继承和创新。
8.1 提取基地要素
提取周边街区要素包括:肌理、空间、文化三部分。
(1) 肌理:包括周边建筑传统风貌,形体构成。
(2) 形式:提取传统民居院落及街道的空间形态。
(3) 文化:提取周边建筑细部元素,老街区民俗文化的提炼。 8.2 外立面改造设计
设计从协调周边街区风格为出发点,通过对建筑立面造型、构图、细部的重新塑造来表现出办公楼的文化底蕴、同时又不失现代特色。
(1)统一与变化
设计中强调了建筑的统一与变化因素,通过处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得整齐、简洁、秩序而又不至于单调、单板的形象。
1#樓强调了建筑立面构图,在改造中,我们通过对1#楼南立面添加竖向线条来打破原有冗长的外廊造型,经过竖向的分割使得原本单一死板的建筑著显活力,变得更具办公生活气息。
2#楼本身形体比较丰富,在设计中我们采用3段式的设计手法使得建筑在垂直方向上呈现3个不同的区域。通过不同元素之间的对比,相互衬托,产生不同的形象效果。这也是在建筑立面设计中运用对比取得统一与变化的有效手段。
(2)加减法
设计活跃的使用了建筑空间的加减法。针对建筑现状,我们不能使用大范围的空间的添加或者删减,因此我们把加减法运用在表现建筑细节特色上。
9 景观绿化的重塑
根据场地把景观部分分为四个区域:入口景观区、休闲景观区、文化交流区、停车区。
9.1 入口景观区
设计在铺装上采用方格的构成来体现办公环境的严谨与方正,从而形成丰富的入口景观区域。
9.2 休闲景观区
采用中国式的造园手法,为工作人员提供室外交流的区域,让工作人员在工作之余更好的互动,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下交流。
9.3 文化交流区
利用架空层的空间设置了书香苑,可让工作人员提供一处学习交流的场所,丰富工作人员的文化知识,同时也给外来办事人员提供了一个休憩的地方。
10、 结论
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建筑立面,在构成城市景观、体现城市特色、延续城市文脉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改造方式和手法的探讨,表明了进行建筑立面改造时,应当深刻把握传统建筑尺度、材料、色彩等特色,将其运用在现代建筑上。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城市特色,传承城市历史,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貌。
参考文献:
[1] 王杰汇.王晓冬.邯郸市岭南路沿街建筑立面改造的设计思考[J].山西建筑,2011,37(8) :1-2.
[2] 项志峰.建筑物改造设计的实践与探索[J].浙江建筑,2007,24(9) :6-8.
[3] 陈栋.萧明.城市门户地区街景设计的思考与实践——以苏州工业园区东环路街景规划为例[J].工程技术,2009,3:87-88.
[4] 潘文辉.浅谈建筑立面改造规律及艺术构思[J].建筑施工,2005,27(3) :35-37.
[关键词]:立面改造 景观绿化 文脉 构图
1 前言
随着温州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空间开始扩张,道路、景观和城市界面失去了原有的风貌。出于历史、经济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一批旧建筑与新建筑毗邻极不协调,严重影响了城市街景的品质,加之人们节能环保意识的增强,许多城市开始了人为的建筑改造。特别是省会杭州,最近几年城市改造的力度比较大,中心老城区经过改造焕然一新。在这么多改造的同时对我们的设计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达到技术上简单易行,盡量在不触及建筑结构的前提下对建筑局部改造设计,使其达到新旧建筑的协调统一、城市界面的完整和建筑的有机更新。
2 改造背景
本文以温州市鹿城区教委大院综合改造为例分析建筑改造新思路。鹿城区教委位于温州市纱帽河99号,建筑前身为温州市纱帽河小学。
纱帽河因经营女性用品被称为“女人街”,街区03年经过整体改造,建筑风格以传统中式建筑为主,墙体采用青砖中砌红砖的做法,以保留原南方民居特点。窗间墙以木百叶格栅为主,配合传统花格窗的点缀使得整条街道显得古色古香。
如今,随着温州市教育事业不断地发展,教育特色不断地创新。作为温州市鹿城区教育事业的领班人——鹿城区教委的办公环境不容乐观,同时又与纱帽河周边建筑风格不协调,因此对其环境的改造提升乃是大势所趋。
3 现状分析
3.1建筑存在问题
(1) 建筑立面陈旧、老化。墙体破损严重,与周边环境不协调,影响视觉效果。
(2) 建筑本身特色不足,建筑立面构图比较单调,先得没有明显的可识别性。
(3) 室外空调机混乱无序,空中管线杂乱无章。
3.2景观存在问题
(1) 景观场地范围较小,两幢体量较大的建筑把内院分割成两个区域,造成视线不通透。在有限的空间内缺少近尺度的景观元素,无亲和力。
(2) 内部停车场地没有规划设计,造成原本不大的内院停车位严重不足。
(3) 绿化除了两颗较大的樟树和喜树,其余为建筑边缘的基础绿化,品种、色彩比较单一。
4 当今建筑立面改造手法
4.1 更换材料
这种方式属于建筑立面改造中对建筑立面形象改变较少的方式,通过饰面材料组合方式的差别,可以再一定程度上调整建筑立面的视觉形象。优点是造价较低,工期短,并且不改变建筑立面与内部空间之间的关系。
4.2 更换表皮
建筑表皮完全更换发生在建筑表皮与建筑支撑结构分离的情况下,填充墙结构从理论上可以进行建筑表皮的完全更换,如上海火车站的改造。建筑表皮完全更换不仅使建筑形象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使建筑表皮的功能和技术基础发生了变化,相应的空间品质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4.3 外置表皮
外置表皮是在原建筑表皮外侧再加一层表皮。适用于原历史建筑基地条件有限,又不具备太多改造条件的情况,或者致力将原建筑文化展现而不改变其维护材料时,采用以幕墙立面代表的轻表皮系统。例如深圳华?美术馆等。
4.4 内置表皮
原有支撑结构内侧增加表皮,这种方式多用于历史文化建筑改造中,可以很好地保存建筑的文化价值。
5 设计原则
5.1 人文性、特色性原则
办公环境的前提就是“以人为本”。本方案运用景观设计的基本元素,在充分把握场地特征、人体尺度的基础上,注重环境与人的互动性,创造一个富有生气,极具人情味的办公环境。以艺术的表现形式所出现的休闲小品,如景墙、书包、铺装等,充份满足了人的审美需求,成为本方案的点晴之笔,更彰显了办公环境的特色性。
5.2 统一、多样性原则
传统文化是现代社会文明的载体,在本方案中,我们将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温州地域特色结合起来,并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将传统园林中的要素加以提炼、抽象和组合,形成虚实对比,收放自如的多层次空间形态,充分体现办公环境中统一和多样性的原则。
6 改造内容
这次改造设计包含两大方面的内容:
6.1交通流线改造
6.2 建筑外立面改造
6.3 景观绿化的重塑
7 交通流线改造
7.1 架空层设计
由于原设计场地非常狭小,造成两栋办公楼体量显得较大,同时两栋楼之间人行流线比较混乱,入口位置不明确。为了创造充满活力、环境宜人的办公环境,设计打通原2#楼底层房间,采用架空层设计。此方式联系了建筑户外空间和半户外空间之间的关系,不仅丰富了建筑的立面构成,并且从根本上打通了整个场地空间。
7.2天桥设计
由于场地内两栋办公楼之间的间距比较近,设计在两者之间新增了一架钢结构人行天桥。新增的天桥使得原本独立的两栋楼之间有了相互的联系,解决了人行交通不方便的问题,也丰富了整个场地的立体空间感。
8 建筑外立面改造
由于建筑坐落在纱帽河街区,因此外立面设计以“脉”为出发点,这里将教委大院改造寓意“过去”——“现在”——“将来”,犹如一条河流在运动、变化、发展,其中必然有继承和创新。
8.1 提取基地要素
提取周边街区要素包括:肌理、空间、文化三部分。
(1) 肌理:包括周边建筑传统风貌,形体构成。
(2) 形式:提取传统民居院落及街道的空间形态。
(3) 文化:提取周边建筑细部元素,老街区民俗文化的提炼。 8.2 外立面改造设计
设计从协调周边街区风格为出发点,通过对建筑立面造型、构图、细部的重新塑造来表现出办公楼的文化底蕴、同时又不失现代特色。
(1)统一与变化
设计中强调了建筑的统一与变化因素,通过处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得整齐、简洁、秩序而又不至于单调、单板的形象。
1#樓强调了建筑立面构图,在改造中,我们通过对1#楼南立面添加竖向线条来打破原有冗长的外廊造型,经过竖向的分割使得原本单一死板的建筑著显活力,变得更具办公生活气息。
2#楼本身形体比较丰富,在设计中我们采用3段式的设计手法使得建筑在垂直方向上呈现3个不同的区域。通过不同元素之间的对比,相互衬托,产生不同的形象效果。这也是在建筑立面设计中运用对比取得统一与变化的有效手段。
(2)加减法
设计活跃的使用了建筑空间的加减法。针对建筑现状,我们不能使用大范围的空间的添加或者删减,因此我们把加减法运用在表现建筑细节特色上。
9 景观绿化的重塑
根据场地把景观部分分为四个区域:入口景观区、休闲景观区、文化交流区、停车区。
9.1 入口景观区
设计在铺装上采用方格的构成来体现办公环境的严谨与方正,从而形成丰富的入口景观区域。
9.2 休闲景观区
采用中国式的造园手法,为工作人员提供室外交流的区域,让工作人员在工作之余更好的互动,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下交流。
9.3 文化交流区
利用架空层的空间设置了书香苑,可让工作人员提供一处学习交流的场所,丰富工作人员的文化知识,同时也给外来办事人员提供了一个休憩的地方。
10、 结论
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建筑立面,在构成城市景观、体现城市特色、延续城市文脉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改造方式和手法的探讨,表明了进行建筑立面改造时,应当深刻把握传统建筑尺度、材料、色彩等特色,将其运用在现代建筑上。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城市特色,传承城市历史,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貌。
参考文献:
[1] 王杰汇.王晓冬.邯郸市岭南路沿街建筑立面改造的设计思考[J].山西建筑,2011,37(8) :1-2.
[2] 项志峰.建筑物改造设计的实践与探索[J].浙江建筑,2007,24(9) :6-8.
[3] 陈栋.萧明.城市门户地区街景设计的思考与实践——以苏州工业园区东环路街景规划为例[J].工程技术,2009,3:87-88.
[4] 潘文辉.浅谈建筑立面改造规律及艺术构思[J].建筑施工,2005,27(3) :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