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是以具体的信息技术操作任务为载体,以信息技术手段为工具,把学生个人完成任务的经历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一步步完成任务的过程,也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每一个任务都是一个真实自然的学习情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任务为载体使用信息技术工具,从而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特别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 内涵 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A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的学习可以采取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主题活动等形式”。 ①其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一般先简要的介绍一些基础知识和方法,然后再提出一系列的任务,使学生通过这些任务的完成,一方面熟悉和了解具体软件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又能主动地掌握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又不断地提出一些思考题,让他们做更多更深入的思考,并帮助他们进行总结,使他们的认识由感性提高到理性,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 ②可以说,任务驱动教学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要使这种教学方法更好地发挥作用,就需要对其内涵、特点及实施等基本问题进行探讨。
1 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的内涵
教学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特殊的实践活动而存在和发展的,它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的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它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愿望;了解信息技术地基础,掌握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技术;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了解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主动防范不良信息,抵制不良信息行为,初步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信息技术课程任务驱动教学实际上是以具体的信息技术操作任务为载体,以信息技术手段为工具,把学生个人完成任务的经历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一步步完成任务的过程,也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每一个任务都是一个真实自然的学习情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任务为载体使用信息技术工具,从而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特别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 任务驱动中“任务”的含义及特点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任务”可以是完成一道数学题目,背诵一段英文课文,写一篇作文等;在信息技术课中,“任务”是指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完成的一些事。例如,对一篇文章进行录入排版、绘制一幅图形、制作一张表格并进行数据统计,也可以是一个信息展示作品、网站等等。相比而言,信息技术的任务有其特殊性:
(1)任务从学习和生活中来,为学习和生活服务。只有从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的教学任务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任务的设计必须以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把真实的材料引入学习环境,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深深感受到信息技术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既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又能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如《初中信息技术》(人教版)第三册第一单元在设计任务时以甲A联赛积分统计为例,任务包含数据的搜集、录入、统计、分析等,这个任务本身就是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所以他们也乐于去完成这样的任务。当然,我们在上这一单元的时候也应注意让学生多搜集一些近年来中超比赛的结果或NBA、CBA的数据加以统计分析,就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了。
(2)任务的整体性和分步性。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在每个单元的任务设计时一般先设置一个整体任务,然后再根据需要适当地设置分步任务,以整体任务为主线,分步任务辅助整体任务的实现。如在Word一章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安排一个报刊创作的整体任务,再根据报刊版面的需要,其中的艺术字、图形、文字的编辑排版等都可以作为分步任务来实现。
(3)任务的可操作性。教师在进行任务创设时,必须考虑到任务的可操作性。如在数据统计中,不可能只布置“对表格进行数据统计”的任务,而是要把任务细化:对某个表(如学生成绩表)进行何种统计(如计算总分、均分、排名等)。
(4)任务难易要适当。太难或太易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去设计任务,以便学生更好的建构知识。
(5)任务具有合作性。在任务驱动教学中,许多任务都可以通过分组合作来完成。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得到了培养,也弥补了一个信息技术教师难以应付众多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的不足,从而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学生思维非常活跃,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团结协作,互相帮助。
《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正确认识任务驱动中‘任务’的特定含义,使用中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避免滥用和泛化;要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有意义、可操作性;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各个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③
3 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
3.1 任务前阶段
教师通过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十分活跃的气氛和轻松的环境中进入信息技术的学习情景。
3.2 任务中阶段
学生以个人、结队或小组形式完成各项任务,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课堂任务可以由易到难,也可由难任务分解到一个个的小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分组协作,选择合适的信息资源、利用恰当的工具软件来解决问题,体验信息处理的过程。每项任务的完成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任务后阶段
完成任务后,学生个人或小组向全班展示任务成果,学生自己或他人进行评价补充,教师可给出指导性建议。
3.4 任务案例
案例一:国庆节期间,小明准备买一台组装电脑,他的要求是:价格在6500至7000间,且在此范围内的选CPU价格是最高的 。
这样的题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很有可能遇到,所以学生本身非常感兴趣。这题的不仅应用到了Excel中的求和、排序和筛选,还需要学生对于电脑的硬件知识有一个详细的了解。首先,学生们列出电脑的最基本配置,分组到市场、媒体或网络上搜集价格资料,然后将数据录入Excel表格中,再通过自动求和求出总价,并对总价进行筛选。最后对CPU的价格进行排序,选得合适的电脑。
案例二:假设你是一个计算机专家,你所在社区的学校请你去为那里的小学生介绍电脑病毒的一些知识,请认真准备。
这个任务也是一个研究性学习的案例。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学习是最适合在网络中进行的,因为网络能解决研究所需的大量资源,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后,分工合作,在网上查阅资料、进行调查,积极收集材料,整理,加工,最终通过PowerPoint软件把搜集到的资料制作成图文并茂的演示文稿。
“任务驱动”这种教学模式在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但还需注意的是,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加强评价的功能,要学会欣赏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闪光点,使学生更自信积极地完成整个任务。
注释
①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②③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1]李兴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初探.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z1):168-169.
[2]许晓东.基于建构主义的计算机任务驱动式教学法.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2):178-180.
[3]杨悦民,何军妹.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研究.镇江高专学报,2005(1):90-92.
关键词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 内涵 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A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的学习可以采取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主题活动等形式”。 ①其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一般先简要的介绍一些基础知识和方法,然后再提出一系列的任务,使学生通过这些任务的完成,一方面熟悉和了解具体软件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又能主动地掌握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又不断地提出一些思考题,让他们做更多更深入的思考,并帮助他们进行总结,使他们的认识由感性提高到理性,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 ②可以说,任务驱动教学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要使这种教学方法更好地发挥作用,就需要对其内涵、特点及实施等基本问题进行探讨。
1 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的内涵
教学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特殊的实践活动而存在和发展的,它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的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它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愿望;了解信息技术地基础,掌握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技术;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了解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主动防范不良信息,抵制不良信息行为,初步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信息技术课程任务驱动教学实际上是以具体的信息技术操作任务为载体,以信息技术手段为工具,把学生个人完成任务的经历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一步步完成任务的过程,也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每一个任务都是一个真实自然的学习情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任务为载体使用信息技术工具,从而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特别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 任务驱动中“任务”的含义及特点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任务”可以是完成一道数学题目,背诵一段英文课文,写一篇作文等;在信息技术课中,“任务”是指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完成的一些事。例如,对一篇文章进行录入排版、绘制一幅图形、制作一张表格并进行数据统计,也可以是一个信息展示作品、网站等等。相比而言,信息技术的任务有其特殊性:
(1)任务从学习和生活中来,为学习和生活服务。只有从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的教学任务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任务的设计必须以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把真实的材料引入学习环境,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深深感受到信息技术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既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又能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如《初中信息技术》(人教版)第三册第一单元在设计任务时以甲A联赛积分统计为例,任务包含数据的搜集、录入、统计、分析等,这个任务本身就是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所以他们也乐于去完成这样的任务。当然,我们在上这一单元的时候也应注意让学生多搜集一些近年来中超比赛的结果或NBA、CBA的数据加以统计分析,就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了。
(2)任务的整体性和分步性。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在每个单元的任务设计时一般先设置一个整体任务,然后再根据需要适当地设置分步任务,以整体任务为主线,分步任务辅助整体任务的实现。如在Word一章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安排一个报刊创作的整体任务,再根据报刊版面的需要,其中的艺术字、图形、文字的编辑排版等都可以作为分步任务来实现。
(3)任务的可操作性。教师在进行任务创设时,必须考虑到任务的可操作性。如在数据统计中,不可能只布置“对表格进行数据统计”的任务,而是要把任务细化:对某个表(如学生成绩表)进行何种统计(如计算总分、均分、排名等)。
(4)任务难易要适当。太难或太易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去设计任务,以便学生更好的建构知识。
(5)任务具有合作性。在任务驱动教学中,许多任务都可以通过分组合作来完成。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得到了培养,也弥补了一个信息技术教师难以应付众多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的不足,从而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学生思维非常活跃,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团结协作,互相帮助。
《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正确认识任务驱动中‘任务’的特定含义,使用中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避免滥用和泛化;要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有意义、可操作性;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各个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③
3 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
3.1 任务前阶段
教师通过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十分活跃的气氛和轻松的环境中进入信息技术的学习情景。
3.2 任务中阶段
学生以个人、结队或小组形式完成各项任务,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课堂任务可以由易到难,也可由难任务分解到一个个的小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分组协作,选择合适的信息资源、利用恰当的工具软件来解决问题,体验信息处理的过程。每项任务的完成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任务后阶段
完成任务后,学生个人或小组向全班展示任务成果,学生自己或他人进行评价补充,教师可给出指导性建议。
3.4 任务案例
案例一:国庆节期间,小明准备买一台组装电脑,他的要求是:价格在6500至7000间,且在此范围内的选CPU价格是最高的 。
这样的题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很有可能遇到,所以学生本身非常感兴趣。这题的不仅应用到了Excel中的求和、排序和筛选,还需要学生对于电脑的硬件知识有一个详细的了解。首先,学生们列出电脑的最基本配置,分组到市场、媒体或网络上搜集价格资料,然后将数据录入Excel表格中,再通过自动求和求出总价,并对总价进行筛选。最后对CPU的价格进行排序,选得合适的电脑。
案例二:假设你是一个计算机专家,你所在社区的学校请你去为那里的小学生介绍电脑病毒的一些知识,请认真准备。
这个任务也是一个研究性学习的案例。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学习是最适合在网络中进行的,因为网络能解决研究所需的大量资源,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后,分工合作,在网上查阅资料、进行调查,积极收集材料,整理,加工,最终通过PowerPoint软件把搜集到的资料制作成图文并茂的演示文稿。
“任务驱动”这种教学模式在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但还需注意的是,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加强评价的功能,要学会欣赏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闪光点,使学生更自信积极地完成整个任务。
注释
①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②③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1]李兴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初探.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z1):168-169.
[2]许晓东.基于建构主义的计算机任务驱动式教学法.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2):178-180.
[3]杨悦民,何军妹.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研究.镇江高专学报,2005(1):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