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学中要想富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改革教学方法,采取科学的手段促使学生可问、敢问、善问、勤问导问。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提问
G623.5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曾经说过:“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改革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最精彩的要从学生口中说出”,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变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问,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成为学生“质疑”、“提问”的引导者。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就能善于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悄然得到发展,从而有所感悟。这正是21世纪具有竞争力人才的关键素质所在。在中学数学教学的内容里,包含了很多对学生来说是“疑问”的东西。学贵在有“疑”,唯其有疑,才能产生“愤、排”境界,产生求知的渴望。那么,培养学生提问的路径有哪些呢?笔者抛出可问、敢问、善问、勤问、导问的感想,求教于大方。
一、可问
要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能积极踊跃提问,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一切可提问的机会。以下几个环节可为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一是可让学生在新课一开始就进行提问。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老师可布置学生预习、复习圆柱的特征、圆柱的侧面积计算等,新课开始就让学生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有的学生可能提出下面问题:什么叫圆柱的表面积?如何求?需要用到哪些学过的公式?这样在问题讨论的过程中进行新课。二是可让学生在揭示课题后提问。如:教学《比例尺》时,老师板书课题后,可让学生提问: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会纷纷提出:比例尺是不是尺子?他与比例有什么关系?什么叫比例尺?为什么叫比例尺?这样从课的一开始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三是可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问。提出练习中的难点。四是可让学生在课堂总结时提问,提出对本课内容的疑点。最后还要强调,一节课,不管在哪一环节都要支持学生提问。
二、敢问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三怕”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比如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大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比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小组的竞赛成绩,这样,学生将会在竞争的氛围中消除思想顾虑,大胆质疑和发问。
如,有一道题,“用10元一张的钱去买9盒牛奶,每盒5元,至少要带几张?”学生都知道9盒牛奶是45元,但在回答时,有的学生提出“至少”两字可以不要,有的学生却不同意。我首先肯定学生爱动脑筋是好的,并且表扬了他们,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想:既然题目中有这两个字,同学们再讨论一下看到底能不能丢?经过一番讨论,不少学生提出“至少”两字不能丢,如果丢了,就会有多种答案,如5张10元、6张10元、7张10元……
三、善问
由于不同情况下问题的内容、性质各有特点,因而提问的方法和形式也应各有特色,只有恰到好处地提问,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反之,提问方法不当,不但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反而易使人感到乏味和厌烦。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还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如:一趣问法。把问题趣味化,或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把问题引出,这种提问容易使对方的注意力集中和定向,引人入胜。二追问法。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顺着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到底继续发问,其表现形式一般直接采用“为什么?”。三反问法。是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其表现形式一般是“难道……?”。四类比提问法。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和性质的相互联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把问题提出。
四、勤问
让学生多说,学会提问。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外部表现。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保证学生有说的机会,通过多说的训练,培养学生勤于提问的习惯。比如在教學“比的基本性质”时,如果让学生分别去说“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这三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将会提出问题:“零为什么不能作除数?不能是分母?不能做比的后项?”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多做,启发提问。实践活动是学生形成问题的基础和源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而提出问题。比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堂上组织学生用兩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做成一个角的模型,并用手转动角的一条边,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认识和掌握锐角、直角、钝角等概念,而且还会在此基础上提出“当两条边重合时是什么角?如果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后继续旋转下去将得到什么角?如果这条边按顺时针的方向旋转又形成什么角?”等一些很有意义的问题,为以后继续学习角的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五、导问
要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必须“授之以渔”。传予提问之渔,让生会问。利用类比法提问。根据某些概念、定律、性质的相关联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提出问题。例如,学习“8的乘法口诀”时,联系“6、7的乘法口诀”,提出:8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怎样推出8的乘法口诀。利用开放法提问。例如,学习“分类的意义”时,教师出示练习要求学生提问,谁能看着这个三角形,提一些与分数有关的问题,显然这是开放题。这时学生可以利用“开放法”提出一系列富有数学价值和思维深度的问题:蓝色和黄色部分分别相当于红色部分的几分之几;蓝色和黄色部分相当于红色部分的几分之几;黄色部分相当于红色和蓝色部分的几分之几等等。利用追问或反问法提问。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与否定的问答之后,顺着其思维或逆着思路把问题提出。
六、结语:在教学中要想富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改革教学方法,采取科学的手段促使学生可问、敢问、善问、勤问和教师的导问。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提问
G623.5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曾经说过:“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改革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最精彩的要从学生口中说出”,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变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问,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成为学生“质疑”、“提问”的引导者。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就能善于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悄然得到发展,从而有所感悟。这正是21世纪具有竞争力人才的关键素质所在。在中学数学教学的内容里,包含了很多对学生来说是“疑问”的东西。学贵在有“疑”,唯其有疑,才能产生“愤、排”境界,产生求知的渴望。那么,培养学生提问的路径有哪些呢?笔者抛出可问、敢问、善问、勤问、导问的感想,求教于大方。
一、可问
要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能积极踊跃提问,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一切可提问的机会。以下几个环节可为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一是可让学生在新课一开始就进行提问。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老师可布置学生预习、复习圆柱的特征、圆柱的侧面积计算等,新课开始就让学生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有的学生可能提出下面问题:什么叫圆柱的表面积?如何求?需要用到哪些学过的公式?这样在问题讨论的过程中进行新课。二是可让学生在揭示课题后提问。如:教学《比例尺》时,老师板书课题后,可让学生提问: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会纷纷提出:比例尺是不是尺子?他与比例有什么关系?什么叫比例尺?为什么叫比例尺?这样从课的一开始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三是可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问。提出练习中的难点。四是可让学生在课堂总结时提问,提出对本课内容的疑点。最后还要强调,一节课,不管在哪一环节都要支持学生提问。
二、敢问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三怕”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比如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大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比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小组的竞赛成绩,这样,学生将会在竞争的氛围中消除思想顾虑,大胆质疑和发问。
如,有一道题,“用10元一张的钱去买9盒牛奶,每盒5元,至少要带几张?”学生都知道9盒牛奶是45元,但在回答时,有的学生提出“至少”两字可以不要,有的学生却不同意。我首先肯定学生爱动脑筋是好的,并且表扬了他们,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想:既然题目中有这两个字,同学们再讨论一下看到底能不能丢?经过一番讨论,不少学生提出“至少”两字不能丢,如果丢了,就会有多种答案,如5张10元、6张10元、7张10元……
三、善问
由于不同情况下问题的内容、性质各有特点,因而提问的方法和形式也应各有特色,只有恰到好处地提问,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反之,提问方法不当,不但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反而易使人感到乏味和厌烦。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还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如:一趣问法。把问题趣味化,或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把问题引出,这种提问容易使对方的注意力集中和定向,引人入胜。二追问法。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顺着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到底继续发问,其表现形式一般直接采用“为什么?”。三反问法。是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其表现形式一般是“难道……?”。四类比提问法。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和性质的相互联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把问题提出。
四、勤问
让学生多说,学会提问。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外部表现。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保证学生有说的机会,通过多说的训练,培养学生勤于提问的习惯。比如在教學“比的基本性质”时,如果让学生分别去说“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这三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将会提出问题:“零为什么不能作除数?不能是分母?不能做比的后项?”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多做,启发提问。实践活动是学生形成问题的基础和源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而提出问题。比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堂上组织学生用兩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做成一个角的模型,并用手转动角的一条边,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认识和掌握锐角、直角、钝角等概念,而且还会在此基础上提出“当两条边重合时是什么角?如果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后继续旋转下去将得到什么角?如果这条边按顺时针的方向旋转又形成什么角?”等一些很有意义的问题,为以后继续学习角的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五、导问
要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必须“授之以渔”。传予提问之渔,让生会问。利用类比法提问。根据某些概念、定律、性质的相关联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提出问题。例如,学习“8的乘法口诀”时,联系“6、7的乘法口诀”,提出:8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怎样推出8的乘法口诀。利用开放法提问。例如,学习“分类的意义”时,教师出示练习要求学生提问,谁能看着这个三角形,提一些与分数有关的问题,显然这是开放题。这时学生可以利用“开放法”提出一系列富有数学价值和思维深度的问题:蓝色和黄色部分分别相当于红色部分的几分之几;蓝色和黄色部分相当于红色部分的几分之几;黄色部分相当于红色和蓝色部分的几分之几等等。利用追问或反问法提问。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与否定的问答之后,顺着其思维或逆着思路把问题提出。
六、结语:在教学中要想富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改革教学方法,采取科学的手段促使学生可问、敢问、善问、勤问和教师的导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