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散漫式”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byqjkwk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漫式”作文教学首先要贴近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事无大小,真实的生活总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讲。其次真情实感,其实感情是作文的第一大要素,只有融入了感情,学生才会多观察,多思考,写出来的文章才有血有肉。再次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自能作文的积极性,能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就能事半功倍。最后多鼓励少批评,学生的作文毕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加之学生的能力也有个体差异性,教师多引导,多激励,让学生燃起写作的激情,化被动为主动的作文,必定会妙笔生花。
   那么我在“散漫式”作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如下几点,与大家分享。
   一、解放思想,放下包袱
   每当接手一个新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我都会在第一节作文课上讲我的要求和希望,来解放学生的思想,放下他们的包袱。我会告诉大家,我的作文不是命题作文,也不是当堂要完成,没有体裁限制,没有时间限制,没有字数限制,只要你有想说的话,看见一些你认为有感慨的事,你可以毫不讳言的写下来,倾诉你的想法,随时交上你的作文。那么作文课呢?作文课只做一些语言训练和文字游戏,去掉他们害怕作文课的阴影,让他们知道作文课也会丰富多彩的,非常有趣的,进而让他们喜欢作文课,同时也有了作文的兴趣。我记得每当我的要求和希望讲出来以后,学生们都很兴奋,也很期待。
   二、口语转书面语的训练
   中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也逐渐丰富,同学之间话题也比较多,有说不完的话,为什么作文就写不出来呢?为什么写出来的话是干巴巴的毫无文彩呢?我认为最大的原因就是学生不能把口语不能转化成书面语,看似简单的转换,其实在写文章时却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学生不能转换就写不出文章来。所以口语转变成书面语的训练很重要,我经常安排一些这样的话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训练,如发生在班级里的事,社会上的各种现象,自己的喜怒哀乐等等,自己来简单说明,让其他同学对他的发言进行研究,然后各自发挥,且把口语转变成书面语,写完就读给大家听。这个训练让课堂活跃很多,每节课学生都能紧张且兴奋,参与率特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语句出现,常常博得大家的欢笑和赞赏,在大家的游戏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扩句的训练
   学生的语言不够丰富,也不出彩,关键是学生语言只有主干,而没有太多枝叶和花朵,全篇都是浅显,直白的语言是难以让文章出彩的。所以我常常做一些扩句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写出漂亮的语言,丰富他们的表达效果。比如我列出“她漂亮”“我和他”“正在跑步”等等,然后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说出一句或一段完整出新的语言,丰富充实他们的表达能力。我记得有一次以“我打你”做一次扩句训练,一石激起千层浪,竟然让一少部分平时不发言的学生也说得内容丰富,条理清楚。有的说与家长之间,有的说与同学之间,有的说与老师之间,且说得精彩无比,感人肺腑,真的让我感叹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
  四、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
  语言材料的丰富是语文素养提高的基础。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可以培养语感,也可以从中发现语文现象,认识和把握语文规律,生成新的话语。荀子《劝学》中说“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现代语文教学也强调语言积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要求“丰富语言的积累”;在“课程总目标”中要求“有较丰富的积累”;在“教学建议”中要求“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我要求学生要有欣赏的能力,要有断句的能力,不论是名言警句,还是优美词语,只要你认为对你有帮助的都可以摘抄。我把我几年来摘抄的三本日记展现给同学们看的时候,同学们现出了无比惊讶好佩服的神情,同时我也给同学们树立了好的榜样。
其他文献
新课程实施近一年,在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一种与往不同的教学意识突现出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并为这种价值的实现创造各种条件,使其得到自由、充分地舒展。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教师的思想境界和素质同步不断提升和自我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寓意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而是师生探索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交流过程,换句话说:课堂教学是师生不可重复的生命活动。    一、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期刊
新课程改革倡导新的学习方法,《新课标》明确指出: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语文学习素养,培养扎实的语文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养成创新、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点的学习习惯。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必须提
期刊
人文性的建构已成为语文教育者的共识,大家都在致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力求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然而,这又是一个多么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笔者认为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应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方能较好地完成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建构。   一、转变语文教学理念是人文性建构的重要前提   著名学者、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认为,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教材只是一部分,甚至是很小比重
期刊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育教学的今天,我们要如何才能为社会培养这种创造型人才呢?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第一、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培养学生对发明创造的爱好    兴趣和爱好,是发明创造最重要的因素。做每一件事,连兴趣都没有就更谈不上爱好,没有爱好也就是没有理想,没有目标。一个人最怕的就是没有理想目标,没有目标的人,一生中将会一事无成。对小学生和初中生,谈理想,他
期刊
现代教学论认为构成教学活动有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我国的教学历来重视知识的传承,容易成为以教材为本;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容易成为以教师为本。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强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地位,是一个突出的现象。    发展是硬道理。教育的硬道理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不是教师的灌输过程,而是学习者的自我建构过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
期刊
素质教育更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能写出好文章并能进行修改。这是语文素质提高的重要体现。   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互改,取长补短,促进互相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让学生修改作文的好处不言而喻,其过程实际上是使知识与思维合乎规律的过程,也是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和准确表达思想感情的认识深化过程。本着以上指导思想,我在指导学生作文修改上做
期刊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情感提升的过程,是审美享受的过程,我们应该在语文课堂上尽力让学生享受语文之美。   一、享受语文之美,首先是享受语言之美    我们使用的教材选用的大多是各家之作,作品的语言大多是精美的,有的美在简洁,有的美在丰腴,有的美在修辞,有的美在色彩,有的美在意境,有的美在哲理。教材的语言之美,不用我举例打开课本俯拾皆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语言也应该是多姿多彩的。教师的语言,无论是导
期刊
大凡作家创作,材料占有,实践生活是基础。思路明晰,构思精巧,当是行文不可少的,即文章的线索,特别是叙述类文章中 ,它可以说文章的骨架。因为它是作者思路在行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一条无形的红线,能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连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卖炭翁》是白居易叙事诗的名篇佳作,历来脍炙人口。然而对此文章线索,教师教学用书却一向罕见论及。卖炭翁之“炭”在该诗中的地位和作用,其实颇值得玩味。首先,卖炭
期刊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写作教学新思维开创了学生写作的新天地。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化教学渗透到了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电化教学的优势在作文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起了很大的作用。   现代教育心理学为我们阐明了这样一系列观点:学校教育的重点在于发展学生智力,而智力的核心因素是思维力,思维力的启动者和反映者又是创造思维品质。所以,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学生的作文活动与创造性思维
期刊
西方神话中有一张魔鬼之床,每个经过的人,都要被放在床上量一量,比床长的要截短,比床短的要拉长……过去我们的作文教学何尝不是如此?   如何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习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说笑中完成作文。在《让童心说话》的作文教学课题实施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选择直观、熟悉的材料   选材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作文的成败。一个好的题材,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确实感到“有话可说”。学生个性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