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课堂提问;把握;科学;恰当;准确;有效;正确;巧妙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6(A)—0048—01
在生物教学中,作为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课堂提问是最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窗口”之一。恰当的课堂提问就如同“激活剂”或“催化剂”,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究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一、科学把握“难”度,激发学习兴趣
即要以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为度。例如,在复习“新陈代谢”的知识时,高中生物教材中并没有对“生命”做出一个准确的定义。那么应如何通过复习课使学生对生命的概念有一个更为明确和深入的认知呢?教师可先请学生参看《绪论》中的相关论述:“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体现者”、“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结束了。因此,新陈代谢是生命最主要的基本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本质的区别”。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纷纷表述对生命的认识,通过探讨不但能使学生对生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更有利于形成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恰当把握“坡”度,体现循序渐进原则
坡度是指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能让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达到目标,从而实现重、难点的突破,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例如,基因的概念很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如果把这个知识点划分为三个关系:(1)基因与DNA的关系;(2)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3)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再分别提问便可大大降低学生理解基因概念的难度,可一改以往生物学习中“听讲→背诵→练习→再现”这种死记硬背、机械呆板的被动学习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和活力。
三、准确把握“时”度,发挥评价激励功能
时度即通常所谓的“火候”和时机。例如,在学完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后,有学生问“既然噬菌体能杀灭细菌,那能否采用生物灭菌的方法对伤口消毒呢?”这种有着独到见解的问题正是教师深入引导置疑的极佳火候和时机:“真棒,你提的问题正是生命科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短短一句话,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主动回答问题的勇气,又融洽了师生关系。
四、有效把握“悬”度,激发思维的探索性
好奇心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源泉。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应认真分析教材,寻找最佳处创设悬念情境,以求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令学生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急于探究下去的心理,使其注意力加倍集中,求知欲更加旺盛。例如,在讲授新课“水分代谢和矿质代谢”时,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进入积极思考的状态,教师可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设计问题:农民在移栽庄稼时为什么要选阴天或傍晚,还要带土移栽?俗谚“冷水田低产水稻”、“烂泥田低产水稻”有何科学根据?这时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急盼和渴知的心理状态,有效地激活思维的探索性。
五、正确把握“巧”度,激发思维的灵活性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寻找最佳时机,在学生思维容易堵塞的地方巧妙设疑,创设“愤”、“悱”情境,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其开通思路,释疑解惑。例如,在复习《生物的发育》一节时,先引导学生回顾发育的概念,然后提问:高等植物和高等动物个体发育都是从受精卵开始的,这种说法对吗?当多数学生都不假思索地回答“对”时,教师再进一步设疑:雄蜂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月季在进行营养生殖直接产生新个体时,个体发育的起点又是什么呢? 这样一来,教师于无疑处生疑,在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因势利导,便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从而使先入为主的错误得以纠正。
六、巧妙把握“精”度,激发思维的层次性
教学问题设计得“精”,是指教师在设疑时围绕中心、总体设计,在“关键”处(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疑,决不随心所欲、胡乱地设疑,创设的问题要小而具体,讲求过程、不重结论,具有可思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体味思路、突破难点、激发思维的层次性。例如,在“个体发育作用”一课内容结束后,为了巩固重点知识和及时了解反馈信息,教师可步步设问:个体发育的起点、终点是什么?过程怎么样?动植物个体发育的过程有何差异,胚、胚胎、胚乳、胚囊、囊胚有何区别?胚的发育和萌发营养由谁提供?通过教师质疑→学生答疑→教师评价,学生明确了动植物个体发育的过程、相关的区别等重点内容,又培养了他们思维的层次性。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6(A)—0048—01
在生物教学中,作为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课堂提问是最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窗口”之一。恰当的课堂提问就如同“激活剂”或“催化剂”,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究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一、科学把握“难”度,激发学习兴趣
即要以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为度。例如,在复习“新陈代谢”的知识时,高中生物教材中并没有对“生命”做出一个准确的定义。那么应如何通过复习课使学生对生命的概念有一个更为明确和深入的认知呢?教师可先请学生参看《绪论》中的相关论述:“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体现者”、“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结束了。因此,新陈代谢是生命最主要的基本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本质的区别”。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纷纷表述对生命的认识,通过探讨不但能使学生对生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更有利于形成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恰当把握“坡”度,体现循序渐进原则
坡度是指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能让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达到目标,从而实现重、难点的突破,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例如,基因的概念很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如果把这个知识点划分为三个关系:(1)基因与DNA的关系;(2)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3)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再分别提问便可大大降低学生理解基因概念的难度,可一改以往生物学习中“听讲→背诵→练习→再现”这种死记硬背、机械呆板的被动学习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和活力。
三、准确把握“时”度,发挥评价激励功能
时度即通常所谓的“火候”和时机。例如,在学完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后,有学生问“既然噬菌体能杀灭细菌,那能否采用生物灭菌的方法对伤口消毒呢?”这种有着独到见解的问题正是教师深入引导置疑的极佳火候和时机:“真棒,你提的问题正是生命科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短短一句话,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主动回答问题的勇气,又融洽了师生关系。
四、有效把握“悬”度,激发思维的探索性
好奇心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源泉。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应认真分析教材,寻找最佳处创设悬念情境,以求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令学生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急于探究下去的心理,使其注意力加倍集中,求知欲更加旺盛。例如,在讲授新课“水分代谢和矿质代谢”时,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进入积极思考的状态,教师可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设计问题:农民在移栽庄稼时为什么要选阴天或傍晚,还要带土移栽?俗谚“冷水田低产水稻”、“烂泥田低产水稻”有何科学根据?这时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急盼和渴知的心理状态,有效地激活思维的探索性。
五、正确把握“巧”度,激发思维的灵活性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寻找最佳时机,在学生思维容易堵塞的地方巧妙设疑,创设“愤”、“悱”情境,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其开通思路,释疑解惑。例如,在复习《生物的发育》一节时,先引导学生回顾发育的概念,然后提问:高等植物和高等动物个体发育都是从受精卵开始的,这种说法对吗?当多数学生都不假思索地回答“对”时,教师再进一步设疑:雄蜂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月季在进行营养生殖直接产生新个体时,个体发育的起点又是什么呢? 这样一来,教师于无疑处生疑,在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因势利导,便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从而使先入为主的错误得以纠正。
六、巧妙把握“精”度,激发思维的层次性
教学问题设计得“精”,是指教师在设疑时围绕中心、总体设计,在“关键”处(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疑,决不随心所欲、胡乱地设疑,创设的问题要小而具体,讲求过程、不重结论,具有可思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体味思路、突破难点、激发思维的层次性。例如,在“个体发育作用”一课内容结束后,为了巩固重点知识和及时了解反馈信息,教师可步步设问:个体发育的起点、终点是什么?过程怎么样?动植物个体发育的过程有何差异,胚、胚胎、胚乳、胚囊、囊胚有何区别?胚的发育和萌发营养由谁提供?通过教师质疑→学生答疑→教师评价,学生明确了动植物个体发育的过程、相关的区别等重点内容,又培养了他们思维的层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