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责编:谢沐
作者:熊亮江源黑咪陈元深等
责编篇
1.怎样的契机让您发现了这本优秀的童谣绘本书?
最初发现这本书,还是因为熊亮老师。得知熊亮老师和他的绘本国团队一起做了这样一本童谣书,很难不去多看两眼。书中很多首童谣都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不知不觉,也能跟着念唱起来。尤其是看到“绘本国”孩子们的插图时,会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因为它们与众不同,它们是有特色的,值得被更多孩子看到。
2.《中國童谣》不论是装帧设计、内容编排,还是插图,都让人眼前一亮,您能聊聊关于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版面编排的想法吗?
今天市面上的这一版本,其实背后经历了无数次的改动,就连设计师都换了3位,字体、排版上的修改,就多得数不过来了。我们很希望这本书是孩子们拿到手就不愿意放下的,所以一方面希望装帧和版面设计可以第一眼抓住小读者,同时又起到衬托作品的作用。
参与整体封面装帧设计的包括国际顶尖设计团队meat studio,以及国内拥有6年设计经验的封面设计师。整体封面设计采用中国水墨蓝这种传统又不失时尚感的色彩。内文的版式设计和字体选择也经过反复考虑,为了能在插图与童谣之间做平衡而多次改版,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设计师经常调整到凌晨。
作者团队篇
1.幼儿学习童谣可以培养乐感和提高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童谣也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积淀;幼儿通过对童谣的传诵,也成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中国的童谣很多,能谈谈您作为编委是如何挑选这些童谣的吗?
其实在创作之初,我们整理出很多童谣,在和孩子们一起选择。我们尊重孩子的想法,也相信孩子和孩子之间有兴趣和爱好上的共鸣。每个家庭,一代一代人都熟悉这些经典的童谣,这就是我们的记忆和情感啊。小朋友从还不会说话开始就听大人们口中念着,慢慢地自己也跟读起来,这就是符合儿童口语发展特点的,它是很自然发生的日常行为,不教之教吧,很不刻意,但是传递了很多常识,也将这份童年的家庭记忆和温暖贯穿一生。
2.主编熊亮老师在《中国童谣》的前言里写到,选择孩子们来创作童谣插画是为了更好地“画出所有人心里最初的印象”,正是这个创意让这整本书有了别具一格的灵魂,您能聊聊和孩子们一起创作的故事吗?
参与创作的小朋友年龄在8-13岁之间,我们觉得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想法挺珍贵的,创作的时候小朋友和老师就是像朋友一样,有良好的沟通和彼此的信任,孩子特别有耐心、有专注力地投入到自己的创作中。我们在《中国童谣》中保留孩子在童年阶段优秀的作品,又将它传递到更多家庭中去,小作者用心画,小读者用心品读,形成一种很温暖的流动。
3.这本童谣绘本里的每幅作品,都由熊亮艺术课×绘本国的小学员和艺术指导老师一起完成,这些学员在创作前接受过针对性的训练吗?孩子对内容的解读视角和成人有所不同,在创作过程中,是以孩子的想法为主还是以艺术指导老师的想法为主?作品是否经过反复修改?
小作者都是熊亮艺术课的“老”学员,他们都学习了好多年,是有体系并循序渐进地在学习,基本功都非常扎实。熊老师懂孩子也懂创作,在课程里学习和创作就是同时发生的。这些孩子在有主题的创作过程中很喜欢和老师讨论,但一画起来,就非常自主,颇有小小艺术家风范。他们自己就会画很多草稿,然后反复思考,如有几易其稿,也是出于他们自己的意愿。这是我们熊亮艺术课×绘本国学员的特质,比较自主,充分发挥想象力。
4.插图所用到的美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多次运用的都是版画,比如《数鸭子》《大吉大利歌》《我和你》《黑孩骑黑马》等,为什么选择这种表现形式?是儿童更擅长?还是版画更能表现这些内容?能谈谈您对儿童学习版画的看法吗?
首先,版画的形式本身是质朴的,在这方面和民间的童谣天然契合。指导老师像黑眯和小鱼老师本身都是擅长版画的创作者,平时的教学中也常向学员们介绍版画的古老历史。其次,对孩子来说,版画在创作的时候比较强调整体意识,在大关系中进行调整,它特有的布局、结构、造型处理方法会带来令人惊喜的视觉效果,由孩子创作的版画作品更富有天真和新意。
作者:熊亮江源黑咪陈元深等
责编篇
1.怎样的契机让您发现了这本优秀的童谣绘本书?
最初发现这本书,还是因为熊亮老师。得知熊亮老师和他的绘本国团队一起做了这样一本童谣书,很难不去多看两眼。书中很多首童谣都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不知不觉,也能跟着念唱起来。尤其是看到“绘本国”孩子们的插图时,会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因为它们与众不同,它们是有特色的,值得被更多孩子看到。
2.《中國童谣》不论是装帧设计、内容编排,还是插图,都让人眼前一亮,您能聊聊关于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版面编排的想法吗?
今天市面上的这一版本,其实背后经历了无数次的改动,就连设计师都换了3位,字体、排版上的修改,就多得数不过来了。我们很希望这本书是孩子们拿到手就不愿意放下的,所以一方面希望装帧和版面设计可以第一眼抓住小读者,同时又起到衬托作品的作用。
参与整体封面装帧设计的包括国际顶尖设计团队meat studio,以及国内拥有6年设计经验的封面设计师。整体封面设计采用中国水墨蓝这种传统又不失时尚感的色彩。内文的版式设计和字体选择也经过反复考虑,为了能在插图与童谣之间做平衡而多次改版,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设计师经常调整到凌晨。
作者团队篇
1.幼儿学习童谣可以培养乐感和提高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童谣也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积淀;幼儿通过对童谣的传诵,也成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中国的童谣很多,能谈谈您作为编委是如何挑选这些童谣的吗?
其实在创作之初,我们整理出很多童谣,在和孩子们一起选择。我们尊重孩子的想法,也相信孩子和孩子之间有兴趣和爱好上的共鸣。每个家庭,一代一代人都熟悉这些经典的童谣,这就是我们的记忆和情感啊。小朋友从还不会说话开始就听大人们口中念着,慢慢地自己也跟读起来,这就是符合儿童口语发展特点的,它是很自然发生的日常行为,不教之教吧,很不刻意,但是传递了很多常识,也将这份童年的家庭记忆和温暖贯穿一生。
2.主编熊亮老师在《中国童谣》的前言里写到,选择孩子们来创作童谣插画是为了更好地“画出所有人心里最初的印象”,正是这个创意让这整本书有了别具一格的灵魂,您能聊聊和孩子们一起创作的故事吗?
参与创作的小朋友年龄在8-13岁之间,我们觉得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想法挺珍贵的,创作的时候小朋友和老师就是像朋友一样,有良好的沟通和彼此的信任,孩子特别有耐心、有专注力地投入到自己的创作中。我们在《中国童谣》中保留孩子在童年阶段优秀的作品,又将它传递到更多家庭中去,小作者用心画,小读者用心品读,形成一种很温暖的流动。
3.这本童谣绘本里的每幅作品,都由熊亮艺术课×绘本国的小学员和艺术指导老师一起完成,这些学员在创作前接受过针对性的训练吗?孩子对内容的解读视角和成人有所不同,在创作过程中,是以孩子的想法为主还是以艺术指导老师的想法为主?作品是否经过反复修改?
小作者都是熊亮艺术课的“老”学员,他们都学习了好多年,是有体系并循序渐进地在学习,基本功都非常扎实。熊老师懂孩子也懂创作,在课程里学习和创作就是同时发生的。这些孩子在有主题的创作过程中很喜欢和老师讨论,但一画起来,就非常自主,颇有小小艺术家风范。他们自己就会画很多草稿,然后反复思考,如有几易其稿,也是出于他们自己的意愿。这是我们熊亮艺术课×绘本国学员的特质,比较自主,充分发挥想象力。
4.插图所用到的美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多次运用的都是版画,比如《数鸭子》《大吉大利歌》《我和你》《黑孩骑黑马》等,为什么选择这种表现形式?是儿童更擅长?还是版画更能表现这些内容?能谈谈您对儿童学习版画的看法吗?
首先,版画的形式本身是质朴的,在这方面和民间的童谣天然契合。指导老师像黑眯和小鱼老师本身都是擅长版画的创作者,平时的教学中也常向学员们介绍版画的古老历史。其次,对孩子来说,版画在创作的时候比较强调整体意识,在大关系中进行调整,它特有的布局、结构、造型处理方法会带来令人惊喜的视觉效果,由孩子创作的版画作品更富有天真和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