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将民族文化扎根于城市建设、融入学校教育之中的做法,为蒙古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打开了新的大门。
民族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创造和积累并赖以生存发展的要素之一。内蒙古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及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的改变,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面临着不小挑战。而就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衣冠冢所在地—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将民族文化扎根于城市建设、融入学校教育之中的做法,为蒙古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打开了新的大门。
民族文化融入城市规划
位于鄂尔多斯市中南部的康巴什区,是鄂尔多斯市市委市人民政府驻地,也是中国首个以城市景观命名的4A级旅游景区。康巴什区城市规划建设较新,最具特色的便是城市中轴线由八座文化广场相连,每一个文化广场都代表着蒙古族的特色文化。
其中,成吉思汗广场是为纪念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而建。广场位于康巴什区市政大楼前,是康巴什区景观中轴线的核心部分,也是八座文化广场的第一座。四组气势恢宏的青铜雕塑耸立在广场上,分别是“海纳百川”、“一代天骄”、“闻名世界”、“草原母亲”,每组高达16米,全部用青铜浇铸而成,现已成为康巴什区标志性雕塑群。
太阳广场位于康巴什区中轴景观线中央,集中体现了新区“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设计理念。广场上八条放射形回廊像光芒四射的太阳光线映照大地,表达了鄂尔多斯草原蒸蒸日上、繁荣昌盛的吉祥祝福。
蒙古象棋广场则紧紧围绕鄂尔多斯历史文化特点,形成了东西对称、南北纵深递进的景观布局。广场中放置了用青铜鎏金的32组蒙古象棋雕塑,展现了古老的蒙古象棋文化。而以成吉思汗两匹神马为元素的双驹广场,用“奶茶飘香”、“查干萨日”(过年)、“勒勒车”等14组雕塑生动再现了鄂尔多斯蒙古族生活场景的草原情广场,以及蒙古婚庆广场、美食广场等,体现出鄂尔多斯市将民族文化融入到了康巴什新区的规划建设中,充分展现了鄂尔多斯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自然风景和多彩的民族风情。
一代天骄的八白宫
成吉思汗陵是蒙古帝国第一代大汗成吉思汗的衣冠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草原上,由于蒙古族盛行“密葬”,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处始终是个谜。但无论从文化还是历史角度而言,如今的成吉思汗陵都为继承和发扬蒙古民族文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成吉思汗陵原为全体蒙古民众供奉的“总神祗”—八白宫(室),即八座白色的毡帐。由于蒙古民族是游牧民族,八白宫的建立正是适应了游牧的特点,可以随时迁移,以便隨地祭祀。如今,八白宫就安放于陵园主体大殿之内。
而关于成吉思汗的“白宫”为何会建于鄂尔多斯,相传是成吉思汗南征西夏路过鄂尔多斯草原时,从未离身的金马鞭掉在地上,随从要去捡起马鞭,成吉思汗制止说“这是长生天的旨意呀,这里头枕黄河,身卧草原,手握天柄,眼望苍天,真是景色美丽的风水宝地啊。”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逝于南征西夏的军中。大军护送成吉思汗的遗体回斡难河家乡,路过鄂尔多斯时,灵车陷在泥泞的草原。这时人们想起大汗曾经说过的话,认为这是他想要长眠之地,于是就在此建立白宫并把圣祖的遗物置于白宫帐中,供人瞻仰。
祭成吉思汗陵是蒙古民族最隆重、最庄严的祭祀活动,简称祭成陵。成吉思汗祭祀一般分平日祭、月祭和季祭,都有固定的日期,专项祭奠一年举行60多次。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为春祭,祭祀规模最大、最隆重;而每年农历三月十七,是成吉思汗建立不朽战功的日子,要举行隆重的祭奠“苏鲁锭”大会。祭成陵不仅吸引着蒙古族的人们,也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一探究竟。
在成陵内,还有一群身份特殊的人,他们均为男子,身着传统蒙古服饰,长年在成陵内巡视,他们是蒙古族中专门为成吉思汗守陵的部落达尔扈特部。达尔扈特是蒙古语,意思是“担负神圣使命的人”。至今为止,达尔扈特人已经忠诚地为成吉思汗守灵近800年,代代相传从未间断,现在已传至44、45代后人,最小的守陵人还是襁褓婴儿,在世界文化传承史上达尔扈特部的守陵传承也是独树一帜的。
培养民族文化的接班人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都在本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对于保护民族文化而言,传承显得更加重要。
“草原胸怀·国际视野”。一走进鄂尔多斯蒙古族学校门口,刻着这八个蒙汉对照大字的巨石就映入眼帘,这是鄂尔多斯蒙古族学校坚持的办学理念。为此,在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全课程、开足课时的基础上,学校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将校本课程开发侧重点定位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可帮助学生理解国家必修课程的前提和基于蒙古族传统文化及特色的校本课程。
每天下午5点下课之后到6:30分晚饭前,是学校的“校本课程”时间,同学们可以到操场上参加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也可以到有着“全国最美校园书屋”美誉的校图书馆里复习功课,或者参加兴趣活动课。据同学们介绍,每个学期末学校都会组织班级五人足球比赛,每到此时操场上就四处是加油助威的声音。
因为要准备期末考试,已经是高二学生的奇格勒干选择和同学一起到图书馆学习。奇格勒干说她很喜欢到图书馆看书,也参加了学校里开设的蒙古族文化相关兴趣课程,“我最喜欢上的一门课就是蒙语课了。”而奇格勒干的梦想是将来能到美丽的哈尔滨上大学,学习环境科学专业,为祖国的环保事业贡献力量。
为了培养学生对蒙古族文化的兴趣,学校还专门设立了民族文化馆,将传统的蒙古包、蒙古族服装饰品、蒙古书法、传统工具等陈列其中,让学生们随时可以参观的同时,还为所有初中年级学生安排一学期的民族文化课外课程,由老师统一带领学生们参观学习民族文化与历史。
另外,学校也非常重视蒙古语言文字的应用研究,创建了蒙古文教学资源库,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与学习平台。蒙古文教学资源库以及播音主持和体育特色课程被列为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重点示范内容。
鄂尔多斯蒙古族学校的建成,不仅为保护民族文化、培养民族文化接班人贡献了力量,还推进了民族教育同现代教育模式的对接,是向国内外展示内蒙古自治区及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和学校建设探索的窗口。
民族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创造和积累并赖以生存发展的要素之一。内蒙古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及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的改变,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面临着不小挑战。而就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衣冠冢所在地—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将民族文化扎根于城市建设、融入学校教育之中的做法,为蒙古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打开了新的大门。
民族文化融入城市规划
位于鄂尔多斯市中南部的康巴什区,是鄂尔多斯市市委市人民政府驻地,也是中国首个以城市景观命名的4A级旅游景区。康巴什区城市规划建设较新,最具特色的便是城市中轴线由八座文化广场相连,每一个文化广场都代表着蒙古族的特色文化。
其中,成吉思汗广场是为纪念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而建。广场位于康巴什区市政大楼前,是康巴什区景观中轴线的核心部分,也是八座文化广场的第一座。四组气势恢宏的青铜雕塑耸立在广场上,分别是“海纳百川”、“一代天骄”、“闻名世界”、“草原母亲”,每组高达16米,全部用青铜浇铸而成,现已成为康巴什区标志性雕塑群。
太阳广场位于康巴什区中轴景观线中央,集中体现了新区“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设计理念。广场上八条放射形回廊像光芒四射的太阳光线映照大地,表达了鄂尔多斯草原蒸蒸日上、繁荣昌盛的吉祥祝福。
蒙古象棋广场则紧紧围绕鄂尔多斯历史文化特点,形成了东西对称、南北纵深递进的景观布局。广场中放置了用青铜鎏金的32组蒙古象棋雕塑,展现了古老的蒙古象棋文化。而以成吉思汗两匹神马为元素的双驹广场,用“奶茶飘香”、“查干萨日”(过年)、“勒勒车”等14组雕塑生动再现了鄂尔多斯蒙古族生活场景的草原情广场,以及蒙古婚庆广场、美食广场等,体现出鄂尔多斯市将民族文化融入到了康巴什新区的规划建设中,充分展现了鄂尔多斯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自然风景和多彩的民族风情。
一代天骄的八白宫
成吉思汗陵是蒙古帝国第一代大汗成吉思汗的衣冠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草原上,由于蒙古族盛行“密葬”,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处始终是个谜。但无论从文化还是历史角度而言,如今的成吉思汗陵都为继承和发扬蒙古民族文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成吉思汗陵原为全体蒙古民众供奉的“总神祗”—八白宫(室),即八座白色的毡帐。由于蒙古民族是游牧民族,八白宫的建立正是适应了游牧的特点,可以随时迁移,以便隨地祭祀。如今,八白宫就安放于陵园主体大殿之内。
而关于成吉思汗的“白宫”为何会建于鄂尔多斯,相传是成吉思汗南征西夏路过鄂尔多斯草原时,从未离身的金马鞭掉在地上,随从要去捡起马鞭,成吉思汗制止说“这是长生天的旨意呀,这里头枕黄河,身卧草原,手握天柄,眼望苍天,真是景色美丽的风水宝地啊。”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逝于南征西夏的军中。大军护送成吉思汗的遗体回斡难河家乡,路过鄂尔多斯时,灵车陷在泥泞的草原。这时人们想起大汗曾经说过的话,认为这是他想要长眠之地,于是就在此建立白宫并把圣祖的遗物置于白宫帐中,供人瞻仰。
祭成吉思汗陵是蒙古民族最隆重、最庄严的祭祀活动,简称祭成陵。成吉思汗祭祀一般分平日祭、月祭和季祭,都有固定的日期,专项祭奠一年举行60多次。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为春祭,祭祀规模最大、最隆重;而每年农历三月十七,是成吉思汗建立不朽战功的日子,要举行隆重的祭奠“苏鲁锭”大会。祭成陵不仅吸引着蒙古族的人们,也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一探究竟。
在成陵内,还有一群身份特殊的人,他们均为男子,身着传统蒙古服饰,长年在成陵内巡视,他们是蒙古族中专门为成吉思汗守陵的部落达尔扈特部。达尔扈特是蒙古语,意思是“担负神圣使命的人”。至今为止,达尔扈特人已经忠诚地为成吉思汗守灵近800年,代代相传从未间断,现在已传至44、45代后人,最小的守陵人还是襁褓婴儿,在世界文化传承史上达尔扈特部的守陵传承也是独树一帜的。
培养民族文化的接班人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都在本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对于保护民族文化而言,传承显得更加重要。
“草原胸怀·国际视野”。一走进鄂尔多斯蒙古族学校门口,刻着这八个蒙汉对照大字的巨石就映入眼帘,这是鄂尔多斯蒙古族学校坚持的办学理念。为此,在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全课程、开足课时的基础上,学校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将校本课程开发侧重点定位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可帮助学生理解国家必修课程的前提和基于蒙古族传统文化及特色的校本课程。
每天下午5点下课之后到6:30分晚饭前,是学校的“校本课程”时间,同学们可以到操场上参加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也可以到有着“全国最美校园书屋”美誉的校图书馆里复习功课,或者参加兴趣活动课。据同学们介绍,每个学期末学校都会组织班级五人足球比赛,每到此时操场上就四处是加油助威的声音。
因为要准备期末考试,已经是高二学生的奇格勒干选择和同学一起到图书馆学习。奇格勒干说她很喜欢到图书馆看书,也参加了学校里开设的蒙古族文化相关兴趣课程,“我最喜欢上的一门课就是蒙语课了。”而奇格勒干的梦想是将来能到美丽的哈尔滨上大学,学习环境科学专业,为祖国的环保事业贡献力量。
为了培养学生对蒙古族文化的兴趣,学校还专门设立了民族文化馆,将传统的蒙古包、蒙古族服装饰品、蒙古书法、传统工具等陈列其中,让学生们随时可以参观的同时,还为所有初中年级学生安排一学期的民族文化课外课程,由老师统一带领学生们参观学习民族文化与历史。
另外,学校也非常重视蒙古语言文字的应用研究,创建了蒙古文教学资源库,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与学习平台。蒙古文教学资源库以及播音主持和体育特色课程被列为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重点示范内容。
鄂尔多斯蒙古族学校的建成,不仅为保护民族文化、培养民族文化接班人贡献了力量,还推进了民族教育同现代教育模式的对接,是向国内外展示内蒙古自治区及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和学校建设探索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