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式·变易·变构:学校仪式为新时代人才立德的新视点

来源 :中小学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ky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立德是育人的必要前提与重要保障。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立德明确提出了坚定理性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与加强品德修养三个方面。三个方面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勾勒出了我国新时代人才大爱大德大情怀的美好德育蓝图。而学校仪式作为学生学校生活中的群体性、既定化程序性活动,将之作为良好德育载体,能够有效促进新时代人才立德的实现。根据罗纳尔德·格莱姆斯(Ronald Grimes)对仪式类型的划分,结合学校仪式活动的实践样态,可以将学校仪式粗略分为学校仪式化行为、学校礼节行为与学校庆典典礼。中小学班主任应当在变式、变易与变构的新视点下,以仪式行为培育爱国情怀,以礼节行为浸育品德修养,以庆典化育理想信念。
  一、变式:仪式行为中的爱国情怀培育
  变式教学的理论建构来源于顾泠沅先生“青浦实验”中的数学教学变式训练,其通过“一题多变或一题多解”的训练,让学生在对某一概念或理念多角度理解的基础上,有效把握概念的本质,进而通过有层次递进与分步解决,积累多种活动经验运用至生活实践中。变式理论的实质是通过多样化的活动,促进学生对某一内容多维度、全方位与递进式的理解。这一理论恰恰为中小学班主任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供了实践依据。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儿女凝聚团结的重要精神力量。在一线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中,爱国情怀培育不应该是政治口号化、教条式的语言重复,而应是以多变的角度与递进的层次,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爱国主义情怀的培育。具体来说,该过程就是从认知国家物质形象到理解国家象征形象,再到国家认同感与爱国精神而形成的多面整体和螺旋递进的过程。
  在班主任的实际工作中,可以用学校多样化的仪式行为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这类仪式行为往往包含了升国旗仪式,入党、团、少先队宣誓仪式等众多集体活动。此类活动的集体性、神圣性与非具身体验特点往往让学生难以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因此,班主任可依据变式理论的内容要求,对学校仪式行为进行多样化、递进式的处理。例如,在学生的认知阶段初期,组织学生观看阅兵仪式、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带领学生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让学生在具体思维限制的多感官体验中体会祖国的历史变迁与繁荣富强。之后,让学生通过参加升旗仪式、入少先队和扫墓活动等仪式培养对国旗、红领巾与烈士英雄的理解与认同。这既是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程,也是以物质形象到抽象形象深入理解的重要过程。最后,可以在班级模拟进行基层民主选举与为市政发展建言献策的仪式行为,让其在具身参加一定的社会政治活动、行使个人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等方面,感受国家的民主,进而真正植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变易:礼节行为中的品德修养浸育
  从现象图示学出发,瑞典学者马顿(Ference Marton)提出的变易理论(亦作变异理论)强调变易是有效分辨的必要条件,而分辨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其认为变易是事物学习的最重要形式,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世界,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足以应对复杂的未来世界。总而言之,变易理论认为,在教学中需要构建适当的变易空间让学生去体验,进而找出事物的本质关键并加以体会。该理论的指向为品德修养的浸育提供了操作新视点。学生品德修养的形成不仅是理念了解的“知”、具体操作的“行”,更应包含内化生成的“情”与“意”。在中小学班主任对学生加强品德修养的教育中,应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过程或空间,让学生体会具有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不仅是能力认知或外化行为,更是要让学生了解其背后的哲学意蕴,从而让学生真正认同品德修养的实质内容,并逐步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做起。这一过程就是让学生在生活点滴中感受德育的浸润,从而实现社会大德。
  在学校的礼节行为中,往往可以进行品德修养的浸育。这类礼节行为通常表现为课堂教学前后师生间的相互问好及上下课行礼,以及学生在进入教师办公室前的“报告”等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礼节素质以及秩序观念。这一系列的礼节行为大多是教师的强制性、命令化進行的亲社会行为培养举措,学生实际根本无法理解其中的价值内涵。以上下课仪式为例,学生只是了解并执行这一仪式,并不知道该仪式存在的原因与意义。应对这一现象,班主任可将一堂班会课分前后两个部分,即两次情境表演,先进行无上下课仪式的表演,然后再进行有上下课仪式的表演。在教师建构的变易空间与环境的体验中,学生就能感受到两次情景模拟的巨大差异。经过了上课仪式,师生可以明确感受到上下课之间的界限,迅速调整自我心态,从而迅速进入课堂状态。紧接着,教师可组织学生谈谈情境体验后的个人感受,进而以两种变易情境所带来的不同后果,让学生明白礼节行为存在的本质原因与内涵意义;与此同时,引导学生树立规则与秩序意识,使遵守规则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而非外在强制。
  三、变构:庆典中的理想信念化育
  变构学习模型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日内瓦大学焦尔当(Andre Giordan)提出的。该模型指出,学习是一个充满悖论的过程。学习者的学习既要依赖于其原有的概念体系,还需要与原有概念体唱反调。其包含了描述复杂的学习过程与变构教学环境的创设两大部分,两者之间深度整合,密不可分。换言之,该理论说明了学生从原有概念体到预设概念体的转化,需要经过知识熔炼与变构环境相辅相成。变构理论则正好为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了可为路径的具体指导。理想信念的化育是加深学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信念感与认同感的过程,其既有利于学生未来的个人成长,也与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的结合密不可分。坚定理想信念在当下的教育教学中更多表现为班主任老师口号式、教条式的劝说,其应当是在良好的文化环境中让学生自主获取较高的情绪体验,从而明确自身“立天地之本、参天地之化育”的积极意义。而变构理论中所强调的让学生在变构情境中真正品味、体悟与建构新的概念体系,与坚定理想信念的应然路径不谋而合。
  学校仪式中的庆典对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类庆典包含新生入学典礼、毕业典礼、成人礼等。格莱姆斯认为,典礼具有命令的强制性,权力是典礼中重要的因素。以毕业典礼为例,其本意是指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完成各科考试,对美好未来做出期许的神圣庆典。而现实毕业典礼中的领导讲话、教师代表以及学生代表讲话,尽管都在表达着对学生的殷切期望,但枯燥乏味、千篇一律的讲话难以取得学生的共鸣,典礼更多地流于形式。为了摆脱这一窘境,班主任老师可以在开学时就让学生写下对自己毕业时的期盼并精心保存,等到毕业典礼时问问他们是否达成了这样的目标,并让他们给10年后的自己留一封信,让学生写下对自己未来的期许。如此,以变构情境改善庆典的具体实施,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一环境中获得较为深刻的情绪体验,使其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发生了转变,从而更加坚定心中的理想信念,庆典才能发挥其教育意义,由强制单项的传输转变为理想信念的化育。
  蔡元培曾说:“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立德为育人之根本。从家庭、学校、社会的方方面面、细微之处,不断做到德育理论与实践的融通,才能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立德续写新的篇章!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子课题“地方和校本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研究”(YFA180003-09)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最近,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都在问我同一个问题:我觉得孩子(自己)很努力,为什么成绩却总是上不去?  很努力?  作为一名老师,任何一个愿意为自己努力的孩子都让我心疼不已,尤其是得不到期待的结果时。我也曾用这样的话来安慰他们:“这个世界上并非一分耕耘就一定有一分收获。有的时候你可能用的种子不好,水土不合,再遇上坏天气……”但是安慰之余我也想对其中一部分孩子说:“其实你并非如表面那般努力。”  你可以
期刊
岁序更替,元旦又至,“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就是“始”的意思,“旦”指天明时。元旦,即新年开始的第一天。我国人民欢度
期刊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人物简介  王剑平,就职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九江中学。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广东省中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中央教科所“十一五”重点课题“班主任专业化与现代化班集体建设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曾获“全国首届班主任主题班会大赛”一等奖、“全国基础教育科学研究先进个人”,2017年度荣获“大国良师”称号,“小视频大教育”全国首创及研发者。曾被《德育报》《教育家》《学校品牌管理》,以及中国
期刊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信息公开问题关系到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在分析100所民办高校官网的基础上,发现民办高校的信息公开工作没有达到教育部《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规定的要求,存在阶段性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