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涉及千家万户的热点问题,主要原因除了高校扩招、全球经济危机、人才市场机制不健全等方面之外,大学生自身创新能力不强、发展不全面、缺乏经验以及适应环境能力不强和动手能力差也是造成其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因此,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待业青年多的办法除了增加社会就业岗位外,提高大学毕业生的人才培养质量更是目前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素质教育模式;大学生;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085-01
引言
大学生作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接班人,高校必须重视对其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所在。然而就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现状来看,制约着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形成的因素较多,并且高校自身也还没能够完全适应素质教育理念下新的教育模式,还残留了一些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弊端,以致学生的个人潜能得不到充分挖掘。因此,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加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是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也是为了提升当代大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这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现阶段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
1.明显的网络信息时代烙印。
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一些与网络技术类似的科技产物出现并且影响着许多年轻人的思想与行为,年轻人更容易接受与理解崭新的事物,并且大多数情况他们倾向于从网络中寻找有用的信息,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现阶段大学生的思想养成受到网络世界很大程度的影响。
2.独立的人格和维权意识思想。
由于时代的变迁,新世纪的年轻人在思想上与老一辈人呈现较大的不同,这集中表现在性格方面,比如现在的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打破常规去看待问题,找到最合适最具有挑战性的解决途径,因此,现阶段年轻人更有思想头脑,也更加大胆。在此基础上,他们形成了较为独立的人格意识与维权意识,并且认识到法律能够给自身权益带来保障,因此,学校应该抓住这一点对其进行良好的权益意识教育。
3.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这一代年轻人代表着时代的新鲜血液,他们广泛采纳与吸收各种新知识,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年轻人还具有开放性的思维与创新意识。
二、素质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
1.建立创新科研平台。
高校在综合素质教育观念指导的前提下,应建立并完善创新科研平台,为学生提供参加科研创新活动的机会,激发其对科研活动的兴趣,树立实践创新意识。例如,高校可以面向学生开放实验中心,组织学生参观了解各种设备的使用状况,满足他们的动手实践需求,使其个人智慧与能力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提前学会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践工作问题,以免将来正式走上工作岗位遇到问题时无从下手。对于高校而言,可以将科研项目与实验室教学相结合在一起,采用双重奖励的方式,既充分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当代大学生主动参与科研活动的热情,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到各项活动当中,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最终目的。
2.通过文化素质教育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我国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模式是以考试为指挥棒,注重让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而忽视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所以我国的学生大都存在基本功扎实,但创新能力不强,发展不全面,甚至出现高分低能等现象。正如爱因斯坦所言:“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所以,大学生知识结构的调整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只有与时俱进优化人才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知识全球化大背景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理想的大学生知识结构应该包括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宽厚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对理工科学生来说,除了要掌握扎实的本专业的知识外,还需要具有相关的组织协调、人际交往、政策法规、历史文化、国际政治经济、判断是非等人文科学知识;对文科学生来说,也需要掌握一些自然科学和技术层面的知识,才能适应高科技时代的就业需要。总之,通过高校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将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的始终,为社会输送“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合理的人才。
3.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模式的教育内容及方法。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不能拘泥于传统的单一化、统一化的模式,要立足于培养多元化人才的目标,注意教学方法的个性化,因材施教,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病,在课程设置上不仅重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且重视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高校应该在如下方面努力:重视交叉学科,加强实践能力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以及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等。可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不仅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积累,打好学生的基础,而且要重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教学方法上,要主动关注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高校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传授知识的单一角色,成为激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自我潜能、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助手。通过教学角色的改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采取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分流和个性的培养,教师能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培养优质人才的重要陣地,在当前素质化教育背景下,高校应正视当前教学模式中的不足,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不断推进自身教育体制的改革进程,积极探索能够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使其将来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勇军,张海燕.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模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11).
[2]李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创新实践教育平台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3,(09).
[3]严薇,袁云松.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09).
【关键词】素质教育模式;大学生;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085-01
引言
大学生作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接班人,高校必须重视对其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所在。然而就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现状来看,制约着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形成的因素较多,并且高校自身也还没能够完全适应素质教育理念下新的教育模式,还残留了一些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弊端,以致学生的个人潜能得不到充分挖掘。因此,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加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是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也是为了提升当代大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这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现阶段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
1.明显的网络信息时代烙印。
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一些与网络技术类似的科技产物出现并且影响着许多年轻人的思想与行为,年轻人更容易接受与理解崭新的事物,并且大多数情况他们倾向于从网络中寻找有用的信息,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现阶段大学生的思想养成受到网络世界很大程度的影响。
2.独立的人格和维权意识思想。
由于时代的变迁,新世纪的年轻人在思想上与老一辈人呈现较大的不同,这集中表现在性格方面,比如现在的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打破常规去看待问题,找到最合适最具有挑战性的解决途径,因此,现阶段年轻人更有思想头脑,也更加大胆。在此基础上,他们形成了较为独立的人格意识与维权意识,并且认识到法律能够给自身权益带来保障,因此,学校应该抓住这一点对其进行良好的权益意识教育。
3.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这一代年轻人代表着时代的新鲜血液,他们广泛采纳与吸收各种新知识,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年轻人还具有开放性的思维与创新意识。
二、素质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
1.建立创新科研平台。
高校在综合素质教育观念指导的前提下,应建立并完善创新科研平台,为学生提供参加科研创新活动的机会,激发其对科研活动的兴趣,树立实践创新意识。例如,高校可以面向学生开放实验中心,组织学生参观了解各种设备的使用状况,满足他们的动手实践需求,使其个人智慧与能力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提前学会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践工作问题,以免将来正式走上工作岗位遇到问题时无从下手。对于高校而言,可以将科研项目与实验室教学相结合在一起,采用双重奖励的方式,既充分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当代大学生主动参与科研活动的热情,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到各项活动当中,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最终目的。
2.通过文化素质教育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我国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模式是以考试为指挥棒,注重让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而忽视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所以我国的学生大都存在基本功扎实,但创新能力不强,发展不全面,甚至出现高分低能等现象。正如爱因斯坦所言:“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所以,大学生知识结构的调整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只有与时俱进优化人才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知识全球化大背景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理想的大学生知识结构应该包括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宽厚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对理工科学生来说,除了要掌握扎实的本专业的知识外,还需要具有相关的组织协调、人际交往、政策法规、历史文化、国际政治经济、判断是非等人文科学知识;对文科学生来说,也需要掌握一些自然科学和技术层面的知识,才能适应高科技时代的就业需要。总之,通过高校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将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的始终,为社会输送“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合理的人才。
3.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模式的教育内容及方法。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不能拘泥于传统的单一化、统一化的模式,要立足于培养多元化人才的目标,注意教学方法的个性化,因材施教,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病,在课程设置上不仅重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且重视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高校应该在如下方面努力:重视交叉学科,加强实践能力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以及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等。可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不仅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积累,打好学生的基础,而且要重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教学方法上,要主动关注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高校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传授知识的单一角色,成为激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自我潜能、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助手。通过教学角色的改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采取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分流和个性的培养,教师能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培养优质人才的重要陣地,在当前素质化教育背景下,高校应正视当前教学模式中的不足,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不断推进自身教育体制的改革进程,积极探索能够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使其将来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勇军,张海燕.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模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11).
[2]李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创新实践教育平台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3,(09).
[3]严薇,袁云松.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