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积极因素,敏锐捕捉课堂中的心理教育契机,充分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 渗透
积极心理学是研究“如何获得幸福”的科学,在心理学领域具有革命性的
意义。它打破了一个多世纪以来,心理学关注“失败、问题、障碍”的消极模
式。积极心理学相信,人们要求的不仅仅是“结束痛苦”,而是“更幸福”。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物质的满足必然带来精神的需求,追求“幸福感”相信是每一个人的最终目标。而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人际关系复杂,使现代人心理面临不小的挑战。积极心理学“来得正是时候”。
语文教学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在教学中如何渗透积极心理品质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品质教育呢?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从教材中挖掘心理渗透点,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
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性情,让人得到美的熏陶。江泽民同志就曾经倡导我们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小学语文教材具有了多样性、人文性、时代性,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精选的很多文章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不仅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弘扬很多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去影响学生,使之自觉摒弃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渐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结构。萨克雷说:“读书能开导灵魂,提高和强化人格,激发人们的美好志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遇到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不妨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适时对学生渗透积极心理品质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如雨果的《船长》以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影响许多同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肖邦至死不忘祖国,希望魂归故里,与祖国为伴的爱国主义精神,《郑成功》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的民族气节,更教育学生一定要将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热爱祖国,对祖国忠贞不渝。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以其进步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讴歌了真善美,鞭挞了假丑恶,情感色彩极其鲜明强烈,作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都会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教师要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探究课文,让积极心理品质教育在春风化雨的无声滋润中,不知不觉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去。
二、在课外阅读中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学生在科学的引导下进行经典名著阅读,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鸿沟,沟通文明与种族的壁垒,吸收全人类的文化精粹,知识经验扩充了,观点认识改变了,思想情感升华了,方法技术迁移了,思想境界自然就提升了,综合素养自然就提高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接受了人类创造的智慧的洗礼。如阅读《海伦.凯勒的传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可以让书中的故事感染学生,让主人公身殘志坚、自信自强的人格力量震撼学生,使学生悟出作为一名肢体健全、风华正茂的青少年学生,更要有无穷的斗志和毅力去迎接人生的挑战。而《简·爱》告诉我们,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一样充实!”这样的作品特别适合从小生活在物资充裕,被爱包围的独生子女们来读,可以让他们充分明白爱的真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总之,每一篇优秀作品都蕴含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体现了作者的人格魅力。只要充利用是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提高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且还有不伤学生心灵,起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功效。
三、通过指导写作,为积极心理教育开辟广阔的空间
众所周知,“心理疾患”是因心中堆积的情感不能及时排泄,心中淤积的问题不能解决而形成的心理问题。语文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写日记、周记及话题作文的方法使之排满泄不良情绪,并通过它们了解学生思想,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其积极心理筑起一道“预防线”。例如,我班一位女生在作文中写下这样的话:“我不喜欢我的人生中有挫折,但我喜欢欣赏别人遇到挫折时那种跳梁小丑的样子。”“我的人生早已没有了,现在存在的只是我的躯体而已。”这种“脉相”,无疑引起教师的警惕;这种“迹象”,必然让语文教师有了打开这位学生的心结的欲望,深入解她的心迹,并能对症下药,开出好药方,帮助她摆脱困惑,走出那片可能陷入而不能自拔的沼泽地。因此通过指导学生写作文,为积极心理品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通过指导学生写“心理作文”也为心理保健筑一道有效的“预防线”。
四、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渗透积极心理品质教育
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同样蕴含着许许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机。老师要善于把握机会,随时随地进行积极心理品质教育渗透,这种见缝插针的教育渗透,耗时少,针对性强,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小学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的语文社会实践活动和口语交际,由于学生实际参与实践,在制作、设计、组织、表演、辩论等活动中,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有着丰富的体验,或品尝成功、分享喜悦,或经历挫折、体验失败,学生的心理状态是随着活动的过程和参与程度而呈发展变化的状态。我在教学中,以“活动”为“教材”,敏锐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用行动去感染学生、影响和暗示学生,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愉快地感悟、体验。例如: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让我来露一手”的实践活动,把自家的炊具拿到教室来,让学生分组合作,自备材料,进行烹调大赛。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既分工又合作,有的煮面条,有的炒菜,有的包云吞五花八门。在活动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体会实践感受: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实践活动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可促进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不仅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与人共事的能力,更为重要的,还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合作心理品质的养成,使他们从小便能树立起集体主义的观念。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品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塑造健全完整的人格,是语文教育的天然使命,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是关系到培养健康人才的关键问题。它对于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如何立志,引导学生去寻求做人的道理,浇开学生理想的花朵,萌发学生的高尚情操,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这项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去探索和研究,我坚信,只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教育会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春香. 积极心理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应用[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7(9):113+158.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 渗透
积极心理学是研究“如何获得幸福”的科学,在心理学领域具有革命性的
意义。它打破了一个多世纪以来,心理学关注“失败、问题、障碍”的消极模
式。积极心理学相信,人们要求的不仅仅是“结束痛苦”,而是“更幸福”。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物质的满足必然带来精神的需求,追求“幸福感”相信是每一个人的最终目标。而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人际关系复杂,使现代人心理面临不小的挑战。积极心理学“来得正是时候”。
语文教学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在教学中如何渗透积极心理品质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品质教育呢?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从教材中挖掘心理渗透点,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
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性情,让人得到美的熏陶。江泽民同志就曾经倡导我们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小学语文教材具有了多样性、人文性、时代性,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精选的很多文章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不仅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弘扬很多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去影响学生,使之自觉摒弃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渐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结构。萨克雷说:“读书能开导灵魂,提高和强化人格,激发人们的美好志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遇到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不妨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适时对学生渗透积极心理品质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如雨果的《船长》以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影响许多同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肖邦至死不忘祖国,希望魂归故里,与祖国为伴的爱国主义精神,《郑成功》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的民族气节,更教育学生一定要将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热爱祖国,对祖国忠贞不渝。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以其进步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讴歌了真善美,鞭挞了假丑恶,情感色彩极其鲜明强烈,作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都会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教师要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探究课文,让积极心理品质教育在春风化雨的无声滋润中,不知不觉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去。
二、在课外阅读中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学生在科学的引导下进行经典名著阅读,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鸿沟,沟通文明与种族的壁垒,吸收全人类的文化精粹,知识经验扩充了,观点认识改变了,思想情感升华了,方法技术迁移了,思想境界自然就提升了,综合素养自然就提高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接受了人类创造的智慧的洗礼。如阅读《海伦.凯勒的传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可以让书中的故事感染学生,让主人公身殘志坚、自信自强的人格力量震撼学生,使学生悟出作为一名肢体健全、风华正茂的青少年学生,更要有无穷的斗志和毅力去迎接人生的挑战。而《简·爱》告诉我们,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一样充实!”这样的作品特别适合从小生活在物资充裕,被爱包围的独生子女们来读,可以让他们充分明白爱的真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总之,每一篇优秀作品都蕴含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体现了作者的人格魅力。只要充利用是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提高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且还有不伤学生心灵,起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功效。
三、通过指导写作,为积极心理教育开辟广阔的空间
众所周知,“心理疾患”是因心中堆积的情感不能及时排泄,心中淤积的问题不能解决而形成的心理问题。语文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写日记、周记及话题作文的方法使之排满泄不良情绪,并通过它们了解学生思想,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其积极心理筑起一道“预防线”。例如,我班一位女生在作文中写下这样的话:“我不喜欢我的人生中有挫折,但我喜欢欣赏别人遇到挫折时那种跳梁小丑的样子。”“我的人生早已没有了,现在存在的只是我的躯体而已。”这种“脉相”,无疑引起教师的警惕;这种“迹象”,必然让语文教师有了打开这位学生的心结的欲望,深入解她的心迹,并能对症下药,开出好药方,帮助她摆脱困惑,走出那片可能陷入而不能自拔的沼泽地。因此通过指导学生写作文,为积极心理品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通过指导学生写“心理作文”也为心理保健筑一道有效的“预防线”。
四、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渗透积极心理品质教育
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同样蕴含着许许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机。老师要善于把握机会,随时随地进行积极心理品质教育渗透,这种见缝插针的教育渗透,耗时少,针对性强,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小学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的语文社会实践活动和口语交际,由于学生实际参与实践,在制作、设计、组织、表演、辩论等活动中,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有着丰富的体验,或品尝成功、分享喜悦,或经历挫折、体验失败,学生的心理状态是随着活动的过程和参与程度而呈发展变化的状态。我在教学中,以“活动”为“教材”,敏锐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用行动去感染学生、影响和暗示学生,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愉快地感悟、体验。例如: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让我来露一手”的实践活动,把自家的炊具拿到教室来,让学生分组合作,自备材料,进行烹调大赛。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既分工又合作,有的煮面条,有的炒菜,有的包云吞五花八门。在活动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体会实践感受: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实践活动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可促进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不仅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与人共事的能力,更为重要的,还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合作心理品质的养成,使他们从小便能树立起集体主义的观念。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品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塑造健全完整的人格,是语文教育的天然使命,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是关系到培养健康人才的关键问题。它对于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如何立志,引导学生去寻求做人的道理,浇开学生理想的花朵,萌发学生的高尚情操,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这项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去探索和研究,我坚信,只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教育会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春香. 积极心理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应用[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7(9):11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