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生活化 数学 应用意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A-0020-01
众所周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数学教师应该紧扣应用与实践这两个主题,让学生学数学、用数学,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努力营造具有“应用”氛围的数学课堂
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但是,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却是截然分开的。新教材已在这方面作出了积极的纠正。例如:估算的方法、课外体育锻炼的调查、旅游费用的预算等,都从新的视角体现着数学的实际应用。
1.新授:把学生生活中的现象转化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应用学生熟悉的现象创设新知情境。这样学生能感到亲切,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例如教学《圆柱的认识》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长方形的门,变出一个圆柱体?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后知道:把门旋转一周,就是一个圆柱体了,很自然地掌握了圆柱的特征。
2.练习:收集“真”数学,学习“活”数学。我们要善于为学生创造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机会。这样,学生就会惊奇地发现原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所学,为我所用”。
例如在条形统计图练习中,我安排了这样的课内外实践活动:(1)收集最近四个星期你家用去的塑料袋的只数,并用适当的表格进行统计;(2)你能根据数据制作一个条形统计图吗?(3)上课时,相互交流各自的统计结果。你从中有什么新发现?
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上课时,根据各自表中的数据推测、估计,并通过热烈的讨论后,同学们发出了“少用塑料袋,为环保贡献一份力”的倡议。
3.拓展延伸:设计挑战性、开放性的数学。信息时代要求我们对小学数学应适当增设一些开放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收集与处理信息的学习内容。例如在六年级下册统计中设计这样一道题:“某鞋店要进100双童鞋,大约应该进多少双运动鞋?多少双帆布鞋?多少双皮鞋?”这是一个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学生需要作社会调查,结合学习到的众数以及可能性等一系列知识对现实问题作出合理的分析,才能得出比较合理的答案。如:对校园内的同学抽样调查,统计鞋的种类以及比例;向鞋店老板了解鞋的销售情况等。
二、充分提供学生“实践”数学的机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深入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去感受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1.尽量让学生观察。不会观察就不会思考。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观察为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对于长方体及正方体的特征,我放手让学生拿出自带的长方体及正方体包装盒,自由地在小组里观察交流,甚至可以动手去剪开包装盒。经过充分的操作与观察,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而且为后面的解决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尽量让学生探究。数学课堂中,要尽量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后,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出示了一个不规则的土豆,要求学生运用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去计算这个土豆的体积。这样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立即燃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在探究中,学生发现:可通过容器中的水把不规则的土豆转化为规则的长方体的水去求土豆的体积。
3.尽量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然后广泛运用数学知识去推理与分析,得到数学结论。这样的应用过程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
例如,学习百分数后,我让学生周末去不同的超市了解××鲜奶的规格及促销情况,然后整理其中两条数据如下:
A超市: B超市:
××鲜奶 ××鲜奶
买三送一 买二送一
500g×4 250g×3
8.00元/袋 3.00元/袋
让学生从消费者的角度算一算、比一比,看在哪家超市购买更划算。
学生可从多个角度去分析、计算,如一元能买几克?一克需要几元?一袋需要几元?比较后得出结论:去A超市购买便宜些。通过这样一道看似简单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可以使我们少花钱、多办事的好处。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其思维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得到训练,才能让学生逐步养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
(责编 罗永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A-0020-01
众所周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数学教师应该紧扣应用与实践这两个主题,让学生学数学、用数学,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努力营造具有“应用”氛围的数学课堂
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但是,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却是截然分开的。新教材已在这方面作出了积极的纠正。例如:估算的方法、课外体育锻炼的调查、旅游费用的预算等,都从新的视角体现着数学的实际应用。
1.新授:把学生生活中的现象转化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应用学生熟悉的现象创设新知情境。这样学生能感到亲切,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例如教学《圆柱的认识》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长方形的门,变出一个圆柱体?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后知道:把门旋转一周,就是一个圆柱体了,很自然地掌握了圆柱的特征。
2.练习:收集“真”数学,学习“活”数学。我们要善于为学生创造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机会。这样,学生就会惊奇地发现原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所学,为我所用”。
例如在条形统计图练习中,我安排了这样的课内外实践活动:(1)收集最近四个星期你家用去的塑料袋的只数,并用适当的表格进行统计;(2)你能根据数据制作一个条形统计图吗?(3)上课时,相互交流各自的统计结果。你从中有什么新发现?
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上课时,根据各自表中的数据推测、估计,并通过热烈的讨论后,同学们发出了“少用塑料袋,为环保贡献一份力”的倡议。
3.拓展延伸:设计挑战性、开放性的数学。信息时代要求我们对小学数学应适当增设一些开放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收集与处理信息的学习内容。例如在六年级下册统计中设计这样一道题:“某鞋店要进100双童鞋,大约应该进多少双运动鞋?多少双帆布鞋?多少双皮鞋?”这是一个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学生需要作社会调查,结合学习到的众数以及可能性等一系列知识对现实问题作出合理的分析,才能得出比较合理的答案。如:对校园内的同学抽样调查,统计鞋的种类以及比例;向鞋店老板了解鞋的销售情况等。
二、充分提供学生“实践”数学的机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深入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去感受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1.尽量让学生观察。不会观察就不会思考。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观察为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对于长方体及正方体的特征,我放手让学生拿出自带的长方体及正方体包装盒,自由地在小组里观察交流,甚至可以动手去剪开包装盒。经过充分的操作与观察,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而且为后面的解决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尽量让学生探究。数学课堂中,要尽量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后,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出示了一个不规则的土豆,要求学生运用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去计算这个土豆的体积。这样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立即燃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在探究中,学生发现:可通过容器中的水把不规则的土豆转化为规则的长方体的水去求土豆的体积。
3.尽量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然后广泛运用数学知识去推理与分析,得到数学结论。这样的应用过程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
例如,学习百分数后,我让学生周末去不同的超市了解××鲜奶的规格及促销情况,然后整理其中两条数据如下:
A超市: B超市:
××鲜奶 ××鲜奶
买三送一 买二送一
500g×4 250g×3
8.00元/袋 3.00元/袋
让学生从消费者的角度算一算、比一比,看在哪家超市购买更划算。
学生可从多个角度去分析、计算,如一元能买几克?一克需要几元?一袋需要几元?比较后得出结论:去A超市购买便宜些。通过这样一道看似简单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可以使我们少花钱、多办事的好处。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其思维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得到训练,才能让学生逐步养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
(责编 罗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