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应用学科,这门学科对于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可以说有着广阔的天地。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就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提法;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留下“景非独为景场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的论述;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也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名言。这些精辟的论述为我们定明了文与道、境与情、潜心会文与入境悟神、语言文字训练与情感意志陶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成为我们语文教材中实施情境教育的依据。那么,什么是情境教学呢?情境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现实的教学目的,以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在情境中共鸣,潜意识地进入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它具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学生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的特色,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也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那么,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各种情感因素、心理因素,充分调动其参与意识,并让其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培养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呢?那就得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精心准备、创设切实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在语文新教材教学实践中,我作了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创设直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验心理学家特瑞切尔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人类取得的信息83%来自视觉。”俗话也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可见,创设直观情境,让学生形成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并激发起学习兴趣,从而情不自禁投入教育教学活动。
如七年级上册《行道树》一文,可事先准备行道树的图画,在课堂内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自然加深学生的感知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获得了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才能较为形象地感知和理解内容。
再如《三峡》,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描写了三峡四季的壮丽景色。但由于是一篇文言文,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可能会有枯燥之感,这时教师可通过对《三峡》的自然风光片的演示,屏幕上所见到的景色与课文内容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创设音乐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音乐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伟大的天然之声,音乐情境,正是利用音乐极强的暗示功能,在其节奏和韵律的渲染下,使学生的情感和理智,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共同活动,从而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时,我课前播放了一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在激昂的旋律和节奏中,使自身的情感得以升华,学生的智慧得以启迪,从而真正领会贝多芬的精神世界,和他所说的“心里的”音乐的深刻内涵。又如《你一定会听见的》一文,作者用生动形象、优美活泼的语言描绘了生活中各种美妙的声音,于是我就借这篇课文的写法,让学生听一曲美妙的乐曲《苗岭的早晨》,让学生学习用语言文字手法描绘出所听到的音乐中的景象和音乐中所蕴含的意境。这样既启迪学生智慧,引发其想象,也提高其艺术素养,又可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是启动思维活动的钥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思索、自行发现、掌握知识、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应该说,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中用“问题”来创设情境的契机很多。
如,教学《重塑生命》一文中,莎利文老师教导“我”认识了具体事物这一情节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情境:①莎利文老师到来之前,“我”是什么样的心情?②老师来到之后,先跟“我”玩什么游戏?“我”的心情有无变化?“我”是否从痛苦的黑暗中解脱出来?③哪个词触发了“我”的心思,唤醒了“我”?“我”的态度有没有改变?④莎利文老师教给了“我”什么呢?⑤莎利文老师的教学好在什么地方?
这组问题中前三个问题较为简单,可引导学生从书上找,后两个问题需要学生概括提炼,问题的设计有梯度,步步提高,逐个深入,体现出与学生认知规律的一致性,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当然,课堂中的问题情境创设,除教师的精心设计外,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学情和认知规律,让学生自己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使用合作的方式,或采用讨论或辩论的方式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沉浸在问题的情境中,从而更好地理解主题,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四、创设实践情境,发挥学生主体意识。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生命活动力和丰富个性,能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式,语文课实践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特点,积极开发课程共识,采取灵活的实践活动方式,从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如《皇帝的新装》,可创设课本剧这一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表演活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课文,认识揣摩人物形象,对故事情节、人物性格有了深入理解,然后进行排练。在排练过程中,学生们一起探讨剧本,想台词、想动作、想表情、制道具,这些都是学生主体意识的充分体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
又如教学《重塑生命》一文,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的实践情境。首先,让所有学生共同做游戏——体验这个游戏带给你的感受。游戏规则:闭上眼睛,用力堵住两耳(听不到声音最佳),合住嘴,不能发出任何声音,时间2分钟。这个实践情境的设置使学生与又聋又哑失明的作者(海伦·凯勒)产生共同的心理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对海伦·凯勒的敬佩之情。课堂上的实践情境创设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实践,并给学生以自由活动空间和时间,以实践促学习,以实践促发展,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五、创设激励情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教师要给学生一个精神依托,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中有目的地激励、鼓舞学生,使他们产生内驱力。
教师要经常给学生以信任的目光,创造各种表扬的情境,常用鼓励性的语言,如“你真棒”“学得不错”“这个想法很有新意”等等,教师以热情鼓励与真诚赞赏引导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
在与学生参与讨论时,教师要给予期待和鼓励,只要他们的发言有一丝闪光点,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针对其不足点,则应诚恳地指点而不是讽刺打击。这样既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调动了他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另外,开放性的答案能使学生人人都有成就感,让学生人人都觉得“我能行”“我愿意尝试”。这样,学生不仅会感到老师对其的信任与尊重,而且也会产生情感的共鸣和目标的认同,主动接受知识。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总之,语文新教材为情境教学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教师应因“材”施“教”,因“时”施“法”,不断尝试、不断探索,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焕发生命活力,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
那么,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各种情感因素、心理因素,充分调动其参与意识,并让其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培养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呢?那就得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精心准备、创设切实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在语文新教材教学实践中,我作了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创设直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验心理学家特瑞切尔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人类取得的信息83%来自视觉。”俗话也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可见,创设直观情境,让学生形成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并激发起学习兴趣,从而情不自禁投入教育教学活动。
如七年级上册《行道树》一文,可事先准备行道树的图画,在课堂内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自然加深学生的感知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获得了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才能较为形象地感知和理解内容。
再如《三峡》,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描写了三峡四季的壮丽景色。但由于是一篇文言文,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可能会有枯燥之感,这时教师可通过对《三峡》的自然风光片的演示,屏幕上所见到的景色与课文内容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创设音乐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音乐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伟大的天然之声,音乐情境,正是利用音乐极强的暗示功能,在其节奏和韵律的渲染下,使学生的情感和理智,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共同活动,从而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时,我课前播放了一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在激昂的旋律和节奏中,使自身的情感得以升华,学生的智慧得以启迪,从而真正领会贝多芬的精神世界,和他所说的“心里的”音乐的深刻内涵。又如《你一定会听见的》一文,作者用生动形象、优美活泼的语言描绘了生活中各种美妙的声音,于是我就借这篇课文的写法,让学生听一曲美妙的乐曲《苗岭的早晨》,让学生学习用语言文字手法描绘出所听到的音乐中的景象和音乐中所蕴含的意境。这样既启迪学生智慧,引发其想象,也提高其艺术素养,又可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是启动思维活动的钥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思索、自行发现、掌握知识、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应该说,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中用“问题”来创设情境的契机很多。
如,教学《重塑生命》一文中,莎利文老师教导“我”认识了具体事物这一情节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情境:①莎利文老师到来之前,“我”是什么样的心情?②老师来到之后,先跟“我”玩什么游戏?“我”的心情有无变化?“我”是否从痛苦的黑暗中解脱出来?③哪个词触发了“我”的心思,唤醒了“我”?“我”的态度有没有改变?④莎利文老师教给了“我”什么呢?⑤莎利文老师的教学好在什么地方?
这组问题中前三个问题较为简单,可引导学生从书上找,后两个问题需要学生概括提炼,问题的设计有梯度,步步提高,逐个深入,体现出与学生认知规律的一致性,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当然,课堂中的问题情境创设,除教师的精心设计外,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学情和认知规律,让学生自己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使用合作的方式,或采用讨论或辩论的方式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沉浸在问题的情境中,从而更好地理解主题,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四、创设实践情境,发挥学生主体意识。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生命活动力和丰富个性,能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式,语文课实践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特点,积极开发课程共识,采取灵活的实践活动方式,从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如《皇帝的新装》,可创设课本剧这一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表演活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课文,认识揣摩人物形象,对故事情节、人物性格有了深入理解,然后进行排练。在排练过程中,学生们一起探讨剧本,想台词、想动作、想表情、制道具,这些都是学生主体意识的充分体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
又如教学《重塑生命》一文,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的实践情境。首先,让所有学生共同做游戏——体验这个游戏带给你的感受。游戏规则:闭上眼睛,用力堵住两耳(听不到声音最佳),合住嘴,不能发出任何声音,时间2分钟。这个实践情境的设置使学生与又聋又哑失明的作者(海伦·凯勒)产生共同的心理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对海伦·凯勒的敬佩之情。课堂上的实践情境创设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实践,并给学生以自由活动空间和时间,以实践促学习,以实践促发展,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五、创设激励情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教师要给学生一个精神依托,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中有目的地激励、鼓舞学生,使他们产生内驱力。
教师要经常给学生以信任的目光,创造各种表扬的情境,常用鼓励性的语言,如“你真棒”“学得不错”“这个想法很有新意”等等,教师以热情鼓励与真诚赞赏引导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
在与学生参与讨论时,教师要给予期待和鼓励,只要他们的发言有一丝闪光点,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针对其不足点,则应诚恳地指点而不是讽刺打击。这样既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调动了他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另外,开放性的答案能使学生人人都有成就感,让学生人人都觉得“我能行”“我愿意尝试”。这样,学生不仅会感到老师对其的信任与尊重,而且也会产生情感的共鸣和目标的认同,主动接受知识。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总之,语文新教材为情境教学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教师应因“材”施“教”,因“时”施“法”,不断尝试、不断探索,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焕发生命活力,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