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意结缘,临终关怀变成终生事业
“临终关怀”缘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圣克里斯多费医院。当时,在一家肿瘤医院工作的护士桑德斯长期目睹垂危病人的痛苦,下决心改变这一状况。于是她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临终关怀机构。1988年,随着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的成立,“临终关怀”被正式引入中国。2011年,尽管距离中国第一家临终医院的成立已有23年,但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依然是一个遥远的概念。
这一年,还在航天部工作的方树功,正巧去养老院看望朋友。当时,院里有一位94岁的重症老人得知自己最小的儿子去世的消息后,三天没吃饭,想要自杀,谁都劝不住。方树功下意识走进老人的房间,陪老人静坐。老人说想听渔光曲,方树功拿出唱片放给他听。老人又开始给他讲当年的历史。最后,老人说“给我拿一碗粥来。”
这件事给了方树功很大的触动。本着“每一个生命都需要呵护”的理念,十方缘就这样成立了。
方树功在无数次陪伴老人的经历中,感受到一些重症的、临终的、失能失智的老人对死亡的恐惧。他认为,给老人提供一个爱的氛围,一个感受爱与陪伴的机会,老人会在爱中变得从容和超越。
3年前,方树功的母亲被查出是胰腺癌晚期,最多只有3个月的时间。母亲得知病情,对方树功说:“儿啊,我一辈子与人为善,为什么会得这重症呢?”方树功脱口而出:“人行善积德啊,不是为了不死,是为了好死。”母亲一听,长出了一口气,对着儿子乐了半天。方树功并不知道那个当口儿自己怎么会有这样的表达,但他很庆幸,“因为做了十方缘这个事,知道应该怎么尊重生命。”
从2011年至今,十方缘从零开始,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庞大的义工队伍的临终关怀专业机构,陪伴数万人次的老人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服务区域发展到北京的67个社区,15个养老院和临终关怀医院,并在全国十多个城市建立了分支机构。
陪伴和呵护,是对生命的敬仰
义工杨玲玲清楚地记得自己参加陪伴呵护的经历,那位老人成了她无法忘记的人。“我们第一次见面时,您难过地说自己年纪大了,耳朵听不见了,视力也下降了,什么事情也不记得了……您重复着这些话,也许您很久都不曾对人倾诉过。第二次见面时,您拉着我的手,哭着说自己不知道为什么有些害怕;您说这里的工作人员都很好,自己吃得好,睡得好,可就是心情不好。这是您对我的信任,您愿意在我面前坦露您的脆弱,我安静地听着,轻轻拍着我们一直拉着的手,抚摸着您的肩膀。我感受着您的感受,仿佛感觉到您生命的坚强。哭过之后,您平静地诉说着自己的恐惧,那平静就像风雨过后大海的宁静一样。今天,我们又见面了。这一次,您没有重復您的悲伤、无奈和痛苦,您的眼神也不再空洞、恐惧,您说不记得我们是不是见过,只是记得曾经有穿着和我们一样的衣服的人来过。您微微笑着跟我打招呼,像朋友一样自然,像亲人一样亲切。我一边哼着歌儿,一边温柔地看着您,享受着您听着音乐那宁静慈祥的状态,也享受在您宁静安详的世界里,彼此陪伴着、爱着的感觉。”
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是十方缘的合作单位之一,服务前,院方会把需要服务的老人的信息给到十方缘,一般只涉及老人的性别、年龄和身体状况。十方缘员工杜婉灵说:“我们要接纳院方、护工、老人及其家人的一切状况,不分析、不评判、不下定义。”
相较于这份“无要求”,十方缘对义工的服务准备和服务流程有着严格的规定。服务前一天,十方缘会给参加服务的义工发信息,并传达“请剪指甲,以免指甲划伤老人;服务期间勿抽烟,勿佩戴戒指,勿喷香水,勿涂抹味道较浓的护肤品,勿穿高跟鞋,勿穿着暴露的服饰”等注意事项。服务之前,领队会带义工学习《十方缘老人心灵呵护服务规范18条》,其中涉及不要在陪伴老人期间使用手机,不要单独加老人联系方式,不要对老人做出承诺等内容。学习完毕,当天服务的义工需在上面签字,以示郑重。
准备工作的最后一项是两分钟的静心仪式。义工们手拉手围成一圈,领队放一首舒缓的音乐《静谧之美》。
都学勇今年67岁,去年和前年共陪伴老人两百多次,是十方缘活跃度最高的义工之一。“在社区里服务的义工大都是年轻人,陪伴的老人咱都叫叔、婶儿。有些义工要带孙子、做饭走不开,就只在社区服务。”都学勇感谢老伴儿的支持,让自己可以在北京城的东南西北到处跑。现在,陪伴老人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每次服务结束,十方缘的义工会填写《十方缘义工服务记录》,记下服务过程、服务感悟、自我优缺点评估等信息,并分享和交流各自的陪伴感悟。“我们去的病房里住着两位老人,陪93岁的蒋奶奶唱歌时,外在呈现也许不完全合拍,但内心感觉很舒服。”曹荣分享,“另外一位奶奶情绪和生活状态可能没有蒋奶奶那么积极,陪伴结束后,我去拥抱了那位奶奶的护工,轻轻在她耳边说了一声‘您辛苦了’,她的眼睛一下就红了。”
从2011年2月28日组建至2017年12月31日,十方缘及其有价值关联的各地组织共服务老人53371人次,参与义工74053人次。这些累积构成了十方缘的案例库大数据。
为了连接更多的生命
杨树功曾陪伴过一位快八十岁的离休干部,老人智商147,毕业于清华大学,漂亮美丽,儿孙满堂,癌症晚期,虽然只有头能动,但依然风采尚存。她说:“虽然很多人都认为我的一生非常圆满,但是我还是感觉这辈子过得很遗憾。当时为了周围人高兴我从政了,其实我更适合搞科研。树功,请你告诉你的朋友们,人这一生不要在乎别人让你过什么样的生活,关键是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那次陪伴,让杨树功感慨万千,他说:其实我们一生下来就在走向死亡,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在临终状态。如何照顾好自己的临终,如何让自己天天活得精彩,这是我们每时每刻追求的东西。我们一生的所作所为,造就了我们去世时的模样。而每一件事,绝对是每一件事,都与它有关系。如何让自己对死亡不再恐惧,最好的方法就是帮助别人死得安详。
十方缘将传统的“临终关怀”理念细化针对青年、中年、老年三类人群的关怀理念,而老年人需要的关怀包括生活、医疗、社会服务和心灵关怀。十方缘主要从事的是无宗教信仰的临终老人心灵呵护服务。
方树功的眼里,这样的呵护并不是简单的陪伴,而是生命之间的连接。正如他当初与那位想要自杀的老人结缘,正是这无意中的陪伴与倾听,让老人感受到了被爱,对世间也还存有留恋。十方缘开展的临终老人陪伴服务,实际上是希望借助对临终老人的呵护,实现义工的生命教育和自我觉醒,也是在树立一种以“爱和陪伴”为主的家庭文化,先呵护好自己,才能呵护身边的父母亲朋。
方树功认为,中国有4000万临终重症老人需要服务,仅靠一个十方缘是不够的,需要发动整个社会的力量。他和义工们一起创办了十方缘大学,把十方缘义工总结出的临终关怀理念和10大技术,整理为120堂课的打包课程,为全国各地的义工提供免费的培训、所有服务流程及OA办公系统的支持,并接受委托培养管理人才。通过这个方式,接近9000人次的义工接受了十方缘的专业培训。
“陪伴老人的时候,有时就感觉自己是在临终的状态,在回看自己的一生。”是的,我们要学习如何生活、学习和工作,同样也要学习如何死亡,因为它也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责编/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