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湖南作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先行者,承担着为“两型”社会建设探路的重任,同时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突破口。目前,湖南金融对低碳经济发展及两型社会建设的支持仍存在很多不足,表现出“总量不足、结构欠佳、市场化程度不高”的特点。本文立足于湖南省情,提出了深化金融体系内生性,创新金融服务支持模式,通过多渠道、多方式提升金融对湖南经济发展系统方案,为湖南低碳经济发展及“两型”社会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低碳经济;“两型”社会;金融支持
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能源危机的凸显,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全球经济发展模式面临重大挑战,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与“两型社会”建设构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低碳经济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存在着内在一致性,旨在建设生态文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实现生态、经济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决定着全社会资金融通效率与资源配置水平,对经济发展结构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是低碳经济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关键推动力。为此,开行湖南省分行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全面把握低碳经济及“两型社会”建设内涵要义的基础上,对湖南省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建设的金融支持现状及存在的约束进行了深入剖析,结合湖南省“十二五”战略发展规划,明确金融服务支持的未来取向,最终构建起低碳经济发展的区域碳金融体系框架,并对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建设的金融支持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低碳经济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切入口
低碳经济,直接理解就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广义上说,是以能源的可持续供应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可持续发展上,“两型社会”是对可持续发展社会形态的描述,而低碳经济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本质的经济模式。要建设“两型社会”必须抓住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而低碳经济就是体现可持续发展本质的经济模式,因此,它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切入点。建设“两型社会”与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具有一致性,两者都要求转变人类行为方式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调整经济结构,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双赢。
二、湖南省碳排放的发展趋势及碳金融体系建设路径
(一)湖南省碳排放的发展趋势
同全国平均水平比,湖南人均碳排放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湖南碳排放平均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是与湖南是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有关,但湖南化石燃料燃烧碳排放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逐年增加,人均碳排放同步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00年人均化石燃料燃烧碳排放约0.39吨,到2010年人均排放量接近1.13吨,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则由2000年的1.42吨左右上升到2010年的3.92吨。
湖南省经济发展模式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任重道远:
一是高碳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性转变。2008年全省能源消费中煤和石油的消耗合计占总能耗的84.37%,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使得高碳特征明显,如图7-4。同时由于湖南当前整体仍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受经济条件和技术的制约,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耗结构是湖南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
二是高碳“路径锁定效应”客观存在。历史以来形成的高碳发展模式客观上会产生路径锁定效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传统技术的依赖。二是能源消费受经济发展条件和生产生活习惯影响,高碳结构短期内不可能更本性改变,高碳能耗路径依赖比较明显。三是高碳的投资结构可能会强化高碳路径,总体上高碳行业投资仍然占绝对优势。
三是高碳消费模式短期难以转型。长期形成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等消费观念还普遍存在,绿色消费理念刚刚起步,消费中浪费现象比较严重,非常不利用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据有关调查,湖南低碳消费结构明显偏低,目前全省真正的“绿色消费者”只有1/4,“非绿色消费者”接近1/3,“准绿色消费者”不到1/2。
(二)构建湖南省碳金融体系的路径分析
湖南省于2005年成立“湖南省CDM项目服务中心”,致力于开展CDM、VERs项目资源的调查、申报及国际融资等服务,目前已经与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00多家国际碳买家、银行及金融机构进行商务洽淡,并与部分买家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其中,CDM项目开发活跃,截止2011年2月,中心已向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提交项目40余个;至2012年项目总减排量为30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2010年节能减排项目交易总额达到10亿元人民币,碳交易合同成交额达到20亿元人民币。
总体来看,湖南省碳金融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各类市场主体对碳交易的价值认识不足;现有的碳金融产品种类少,以发展CDM机制和项目融资为主,缺乏对碳金融产品的包装、开发及衍生品创造;统一的区域性碳交易平台尚未形成,缺乏完整的碳交易体系及完善的碳交易机制;碳金融市场缺乏层次性,要素流动性不高,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持力明显不足。因此,构建出具备湖南特色的、能够带动碳金融要素有效流动的碳金融体系是当前湖南省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两型四化”社会的必由之路。
“碳金融”是指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涵盖市场、机制、工具、服务及制度等要素,具体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碳金融一般划分为四个层次:一是贷款型碳金融,主要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低碳项目的投融资;二是资本型碳金融,主要指低碳项目的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的上市融资;三是交易型碳金融,主要指碳排放权的实物交易;四是投机型碳金融,主要指碳排放权和其他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四个层次各有侧重,包括了传统金融与衍生金融的各个方面,共同组成完整的碳金融体系。
碳金融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湖南的碳金融发展还比较落后,需要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发挥地方特色,走传统金融“低碳”化改造与传统金融“低碳”化创新相结合的道路,统一区域碳交易平台、完善碳金融制度、发展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及产品组合,实现金融体系的重构,充分发挥各类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力。
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成立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完善碳交易市场、优化碳交易环境、规范企业碳交易运作,提高省内企业在国内、国际碳交易中的话语权、定价权,以平台建设抢占碳金融发展先机。
2. 发展碳交易机制,以CDM项目开发为主引导各类企业参与自愿减排;创新CDM项目融资模式,优化节能减排项目融资;扩大CDM项目开发领域及规模,鼓励潜在领域开发CDM资源,以CDM项目开发促低碳、两型社会建设。
3. 加快碳金融服务模式及产品创新,设立低碳产业基金、推进绿色信贷、开辟绿色融资通道、创立绿色碳基金、发挥政策性金融指导作用,以金融服务方式转变促低碳经济发展。
三、湖南省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碳金融体系构建
(一) 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及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湖南金融业发展劲头十足、不同类别的金融支持规模均不断扩张,但从金融深化的角度来看,湖南金融业的发展仍然欠缺活力,金融内生性发展不到位,呈现出“总量不足、结构欠佳、市场化程度不高”的特点。
1.总量不足
从纵向发展历程来看,近四年来湖南省信贷总规模与经济生产总值保持同向增长;信贷资金对GDP的支持力度总体上呈增长趋势、期间略有起伏。从横向比较来看,2007~2010年间金融机构平均信贷水平为67.48%,与发达地区比较相对较低。譬如金融发展比较活跃的珠三角地区,2008年该地区金融机构信贷比率已经达到104%,远远高出湖南省现实水平。
2.结构欠佳
目前湖南省三大产业的融资结构与其产业发展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匹配。首先,湖南省是我国中部地区的农业大省,发展“农业现代化”已成为湖南“十二五”期间“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实施路径。从产业发展结构来看,近四年来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占据地区总产值的1/7以上,而相应的资金投入却始终保持在3%左右,当前金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支持力度严重不足。其次应进一步强化金融体系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及新兴战略性产业建设的参与度,转变金融服务方式,以创新型金融模式、创新型金融产品及组合引领湖南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3.市场化程度不高
湖南作为欠发达的内陆省份,其对外开放及资本市场发展程度均不高,全社会经济发展资金投入以内源性渠道为主,主要依靠自筹方式。资本市场发展程度不高,信贷融资占据主导地位,较少采用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金融要素的流动性明显不足。湖南“十二五”期间拟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对资金的需求缺口很大,单纯依靠现有的内源性融资为主的融资模式,恐难以满足经济建设资金需求;需在此基础上加强资本市场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开展多样化市场融资方式,促进金融要素充分流动,引导社会各项资金参与经济建设。
4.制度不健全
目前金融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仍十分薄弱。一是由于考核机制存在缺陷,流程设计仍不完善,信贷投向存在偏差和利率结构不尽科学,国有商业金融不能满足低碳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现有的三大政策银行与低碳经济项目或企业融资之间并无直接联系,大部分低碳经济项目和企业难以从政策性银行获得融资支持。二是由于缺乏风险补偿机制和社会担保体系,面对区域规划科学评估的复杂性、项目投资收益与风险的不确定及不对称性,资金趋利避险的本性导致资金难以快速有效地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加之整体社会信用环境不佳,极大地制约着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
5.资金利用效率低
金融监管的垂直领导导致“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内金融业之间的分割状态,商业银行跨区合作及跨行合作的阻力很大。金融服务没有从区域资源和动态角度确立金融服务模式以实现金融资源更大范围的有效配置。没有针对试验区的区域特点,开发出能够抢占区域金融竞争的制高点,没有新产品,没有组织试验区区域内的联合营销。这导致虽然试验区储蓄总量很大,但信贷规模过小,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不高,资金利用率不高,投资的资金来源仍然以银行贷款为主,结构单一。
(二)推进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建设金融支持的建议
1. 建设现代金融体系,促进金融系统内生性转变
实现低碳经济内生性发展,就必须建立一个发达的,安全的、结构合理的、具有内生性的金融体系。要构建一个既能优化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增长,又能分散风险、贮藏财富并使财富随着经济增长而增长的“多元均衡”的内生性现代金融体系,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加快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相比商业银行体系,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的风险区间更宽,配置效率更高。由于资本市场提供了直接融资渠道,可以让不同风险偏好的资金提供方和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资金需求方在一个平台上进行交易,而且较高的流动性和公开的信息披露机制也使得资本市场具有较强的价值发现功能。加快发展资本市场,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对于经济结构转型意义重大。二是要大力发展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丰富金融业态提高金融体系活力。应大力发展中小银行,充分发挥其在服务中小企业和居民财富增长方面的潜力;大力推动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业的发展,为新兴产业的成长和经济转型中的并购活动提供支持;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业,鼓励融资租赁公司为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提供金融支持;继续推动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为建立普惠式的金融服务提供基础。三是要积极发展债券市场,充分发挥债券市场的功能。应尽快改变目前债券市场多头监管、市场割裂的状态,建立统一监管、统一互联的债券市场,加大债券市场的创新,发展包括市政债在内的多样化的债券品种。也只有通过大力发展债券市场,使其成为政府部门和大中型企业的债务融资的主流渠道之一,才能对商业银行带来“金融脱媒”压力,更加积极主动服务中小企业,发展零售业务,这对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将大有裨益。
2. 深化银行体系内生性,带动低碳经济结构调整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银行金融的作用特别。金融是现代服务业,金融业平稳健康发展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之一;金融又是资源配置的手段,是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
我国的金融体系以间接融资为主,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国金融体系的内生性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银行体系的内生性。银行业在经济发展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就是通过对资源的合理安排与运用,充分发挥金融资源的引导、撬动、融合等功能,在产业之间、需求结构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主体之间合理配置,并通过自身经营模式对接、结构调整和服务升级,因地制宜、收放得当,审时度势、进退有序,实现金融资源配置与经济转型升级良性互动的过程。
反过来,低碳经济内生性增长进一步要求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体系向内生性转变,要求银行在信贷引导等方面要做出新的调整,要求银行加大对新兴产业和新兴行业的投资力度,限制资金流向落后的产能和高耗能的企业。使地区的经济真正实现全面、可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引导金融业从单一的向综合性方面转变。从经济总量向优化结构转变,使金融业要成为现代服务业一个重要的主导产业,以符合低碳产业的发展需求。
3. 加强金融要素流动性,促进低碳经济内生增长
要素是产业最上游的竞争条件,是影响竞争优势因素之一。随着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会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完善满足两型需求的要素流动机制,对促进低碳经济的内生性增长有重要意义。
完善市场要素流动机制需要建立一个市场化的融资体系,所谓市场化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引进各项社会资本参与低碳经济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提高资本在两型区域的流动型,增强资本活力,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降低筹资成本,同时提高资金和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引导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内生增长。
融资的市场化运作分为四个环节:融资主体的市场化、融资项目的市场化、融资条件的市场化以及融资工具的市场化。为此,必须在政府主导下构建完备的融资体系,配置增信资源,同时构建均衡现金流,完善信用结构,设计多元化融资工具,确保融资目标的实现。融资主体的市场化是前提,没有融资主体的市场化,融资就会因缺少平台而难以进行;融资项目的市场化是基础,没有融资项目的市场化,融资就会因缺少载体而无法实施;融资条件的市场化是保障,没有融资条件的市场化,融资就会遇到障碍;融资工具的市场化是关键,没有融资工具的市场化,融资就难以达到目标。所以四个市场化是相辅相成的。融资主体的市场化包括法人制度建设和治理结构建设,融资项目的市场可以从项目的区分和转换、增信资源配置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融资条件的市场化可从构建现金流和完善信用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融资工具的市场化则包括融资工具选择和融资工具组合设计。
四、结论
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建设方兴未艾、任重而道远。湖南省作为国家重点试验区,需要大胆创新、积极改革,在已有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两型社会建设的内涵与包括融资制度在内的具体机制安排。本课题以低碳经济建设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碳金融体系构建的框架与实践步骤,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省两型社会建设的金融支持体系现有的缺陷,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及具体融资方案,为我省的实践工作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组长:王学东
组员:龚 谊 战 勇 蒋恒波
关键词:低碳经济;“两型”社会;金融支持
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能源危机的凸显,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全球经济发展模式面临重大挑战,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与“两型社会”建设构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低碳经济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存在着内在一致性,旨在建设生态文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实现生态、经济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决定着全社会资金融通效率与资源配置水平,对经济发展结构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是低碳经济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关键推动力。为此,开行湖南省分行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全面把握低碳经济及“两型社会”建设内涵要义的基础上,对湖南省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建设的金融支持现状及存在的约束进行了深入剖析,结合湖南省“十二五”战略发展规划,明确金融服务支持的未来取向,最终构建起低碳经济发展的区域碳金融体系框架,并对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建设的金融支持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低碳经济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切入口
低碳经济,直接理解就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广义上说,是以能源的可持续供应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可持续发展上,“两型社会”是对可持续发展社会形态的描述,而低碳经济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本质的经济模式。要建设“两型社会”必须抓住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而低碳经济就是体现可持续发展本质的经济模式,因此,它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切入点。建设“两型社会”与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具有一致性,两者都要求转变人类行为方式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调整经济结构,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双赢。
二、湖南省碳排放的发展趋势及碳金融体系建设路径
(一)湖南省碳排放的发展趋势
同全国平均水平比,湖南人均碳排放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湖南碳排放平均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是与湖南是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有关,但湖南化石燃料燃烧碳排放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逐年增加,人均碳排放同步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00年人均化石燃料燃烧碳排放约0.39吨,到2010年人均排放量接近1.13吨,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则由2000年的1.42吨左右上升到2010年的3.92吨。
湖南省经济发展模式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任重道远:
一是高碳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性转变。2008年全省能源消费中煤和石油的消耗合计占总能耗的84.37%,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使得高碳特征明显,如图7-4。同时由于湖南当前整体仍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受经济条件和技术的制约,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耗结构是湖南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
二是高碳“路径锁定效应”客观存在。历史以来形成的高碳发展模式客观上会产生路径锁定效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传统技术的依赖。二是能源消费受经济发展条件和生产生活习惯影响,高碳结构短期内不可能更本性改变,高碳能耗路径依赖比较明显。三是高碳的投资结构可能会强化高碳路径,总体上高碳行业投资仍然占绝对优势。
三是高碳消费模式短期难以转型。长期形成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等消费观念还普遍存在,绿色消费理念刚刚起步,消费中浪费现象比较严重,非常不利用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据有关调查,湖南低碳消费结构明显偏低,目前全省真正的“绿色消费者”只有1/4,“非绿色消费者”接近1/3,“准绿色消费者”不到1/2。
(二)构建湖南省碳金融体系的路径分析
湖南省于2005年成立“湖南省CDM项目服务中心”,致力于开展CDM、VERs项目资源的调查、申报及国际融资等服务,目前已经与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00多家国际碳买家、银行及金融机构进行商务洽淡,并与部分买家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其中,CDM项目开发活跃,截止2011年2月,中心已向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提交项目40余个;至2012年项目总减排量为30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2010年节能减排项目交易总额达到10亿元人民币,碳交易合同成交额达到20亿元人民币。
总体来看,湖南省碳金融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各类市场主体对碳交易的价值认识不足;现有的碳金融产品种类少,以发展CDM机制和项目融资为主,缺乏对碳金融产品的包装、开发及衍生品创造;统一的区域性碳交易平台尚未形成,缺乏完整的碳交易体系及完善的碳交易机制;碳金融市场缺乏层次性,要素流动性不高,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持力明显不足。因此,构建出具备湖南特色的、能够带动碳金融要素有效流动的碳金融体系是当前湖南省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两型四化”社会的必由之路。
“碳金融”是指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涵盖市场、机制、工具、服务及制度等要素,具体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碳金融一般划分为四个层次:一是贷款型碳金融,主要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低碳项目的投融资;二是资本型碳金融,主要指低碳项目的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的上市融资;三是交易型碳金融,主要指碳排放权的实物交易;四是投机型碳金融,主要指碳排放权和其他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四个层次各有侧重,包括了传统金融与衍生金融的各个方面,共同组成完整的碳金融体系。
碳金融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湖南的碳金融发展还比较落后,需要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发挥地方特色,走传统金融“低碳”化改造与传统金融“低碳”化创新相结合的道路,统一区域碳交易平台、完善碳金融制度、发展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及产品组合,实现金融体系的重构,充分发挥各类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力。
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成立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完善碳交易市场、优化碳交易环境、规范企业碳交易运作,提高省内企业在国内、国际碳交易中的话语权、定价权,以平台建设抢占碳金融发展先机。
2. 发展碳交易机制,以CDM项目开发为主引导各类企业参与自愿减排;创新CDM项目融资模式,优化节能减排项目融资;扩大CDM项目开发领域及规模,鼓励潜在领域开发CDM资源,以CDM项目开发促低碳、两型社会建设。
3. 加快碳金融服务模式及产品创新,设立低碳产业基金、推进绿色信贷、开辟绿色融资通道、创立绿色碳基金、发挥政策性金融指导作用,以金融服务方式转变促低碳经济发展。
三、湖南省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碳金融体系构建
(一) 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及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湖南金融业发展劲头十足、不同类别的金融支持规模均不断扩张,但从金融深化的角度来看,湖南金融业的发展仍然欠缺活力,金融内生性发展不到位,呈现出“总量不足、结构欠佳、市场化程度不高”的特点。
1.总量不足
从纵向发展历程来看,近四年来湖南省信贷总规模与经济生产总值保持同向增长;信贷资金对GDP的支持力度总体上呈增长趋势、期间略有起伏。从横向比较来看,2007~2010年间金融机构平均信贷水平为67.48%,与发达地区比较相对较低。譬如金融发展比较活跃的珠三角地区,2008年该地区金融机构信贷比率已经达到104%,远远高出湖南省现实水平。
2.结构欠佳
目前湖南省三大产业的融资结构与其产业发展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匹配。首先,湖南省是我国中部地区的农业大省,发展“农业现代化”已成为湖南“十二五”期间“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实施路径。从产业发展结构来看,近四年来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占据地区总产值的1/7以上,而相应的资金投入却始终保持在3%左右,当前金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支持力度严重不足。其次应进一步强化金融体系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及新兴战略性产业建设的参与度,转变金融服务方式,以创新型金融模式、创新型金融产品及组合引领湖南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3.市场化程度不高
湖南作为欠发达的内陆省份,其对外开放及资本市场发展程度均不高,全社会经济发展资金投入以内源性渠道为主,主要依靠自筹方式。资本市场发展程度不高,信贷融资占据主导地位,较少采用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金融要素的流动性明显不足。湖南“十二五”期间拟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对资金的需求缺口很大,单纯依靠现有的内源性融资为主的融资模式,恐难以满足经济建设资金需求;需在此基础上加强资本市场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开展多样化市场融资方式,促进金融要素充分流动,引导社会各项资金参与经济建设。
4.制度不健全
目前金融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仍十分薄弱。一是由于考核机制存在缺陷,流程设计仍不完善,信贷投向存在偏差和利率结构不尽科学,国有商业金融不能满足低碳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现有的三大政策银行与低碳经济项目或企业融资之间并无直接联系,大部分低碳经济项目和企业难以从政策性银行获得融资支持。二是由于缺乏风险补偿机制和社会担保体系,面对区域规划科学评估的复杂性、项目投资收益与风险的不确定及不对称性,资金趋利避险的本性导致资金难以快速有效地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加之整体社会信用环境不佳,极大地制约着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
5.资金利用效率低
金融监管的垂直领导导致“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内金融业之间的分割状态,商业银行跨区合作及跨行合作的阻力很大。金融服务没有从区域资源和动态角度确立金融服务模式以实现金融资源更大范围的有效配置。没有针对试验区的区域特点,开发出能够抢占区域金融竞争的制高点,没有新产品,没有组织试验区区域内的联合营销。这导致虽然试验区储蓄总量很大,但信贷规模过小,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不高,资金利用率不高,投资的资金来源仍然以银行贷款为主,结构单一。
(二)推进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建设金融支持的建议
1. 建设现代金融体系,促进金融系统内生性转变
实现低碳经济内生性发展,就必须建立一个发达的,安全的、结构合理的、具有内生性的金融体系。要构建一个既能优化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增长,又能分散风险、贮藏财富并使财富随着经济增长而增长的“多元均衡”的内生性现代金融体系,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加快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相比商业银行体系,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的风险区间更宽,配置效率更高。由于资本市场提供了直接融资渠道,可以让不同风险偏好的资金提供方和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资金需求方在一个平台上进行交易,而且较高的流动性和公开的信息披露机制也使得资本市场具有较强的价值发现功能。加快发展资本市场,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对于经济结构转型意义重大。二是要大力发展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丰富金融业态提高金融体系活力。应大力发展中小银行,充分发挥其在服务中小企业和居民财富增长方面的潜力;大力推动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业的发展,为新兴产业的成长和经济转型中的并购活动提供支持;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业,鼓励融资租赁公司为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提供金融支持;继续推动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为建立普惠式的金融服务提供基础。三是要积极发展债券市场,充分发挥债券市场的功能。应尽快改变目前债券市场多头监管、市场割裂的状态,建立统一监管、统一互联的债券市场,加大债券市场的创新,发展包括市政债在内的多样化的债券品种。也只有通过大力发展债券市场,使其成为政府部门和大中型企业的债务融资的主流渠道之一,才能对商业银行带来“金融脱媒”压力,更加积极主动服务中小企业,发展零售业务,这对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将大有裨益。
2. 深化银行体系内生性,带动低碳经济结构调整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银行金融的作用特别。金融是现代服务业,金融业平稳健康发展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之一;金融又是资源配置的手段,是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
我国的金融体系以间接融资为主,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国金融体系的内生性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银行体系的内生性。银行业在经济发展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就是通过对资源的合理安排与运用,充分发挥金融资源的引导、撬动、融合等功能,在产业之间、需求结构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主体之间合理配置,并通过自身经营模式对接、结构调整和服务升级,因地制宜、收放得当,审时度势、进退有序,实现金融资源配置与经济转型升级良性互动的过程。
反过来,低碳经济内生性增长进一步要求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体系向内生性转变,要求银行在信贷引导等方面要做出新的调整,要求银行加大对新兴产业和新兴行业的投资力度,限制资金流向落后的产能和高耗能的企业。使地区的经济真正实现全面、可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引导金融业从单一的向综合性方面转变。从经济总量向优化结构转变,使金融业要成为现代服务业一个重要的主导产业,以符合低碳产业的发展需求。
3. 加强金融要素流动性,促进低碳经济内生增长
要素是产业最上游的竞争条件,是影响竞争优势因素之一。随着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会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完善满足两型需求的要素流动机制,对促进低碳经济的内生性增长有重要意义。
完善市场要素流动机制需要建立一个市场化的融资体系,所谓市场化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引进各项社会资本参与低碳经济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提高资本在两型区域的流动型,增强资本活力,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降低筹资成本,同时提高资金和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引导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内生增长。
融资的市场化运作分为四个环节:融资主体的市场化、融资项目的市场化、融资条件的市场化以及融资工具的市场化。为此,必须在政府主导下构建完备的融资体系,配置增信资源,同时构建均衡现金流,完善信用结构,设计多元化融资工具,确保融资目标的实现。融资主体的市场化是前提,没有融资主体的市场化,融资就会因缺少平台而难以进行;融资项目的市场化是基础,没有融资项目的市场化,融资就会因缺少载体而无法实施;融资条件的市场化是保障,没有融资条件的市场化,融资就会遇到障碍;融资工具的市场化是关键,没有融资工具的市场化,融资就难以达到目标。所以四个市场化是相辅相成的。融资主体的市场化包括法人制度建设和治理结构建设,融资项目的市场可以从项目的区分和转换、增信资源配置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融资条件的市场化可从构建现金流和完善信用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融资工具的市场化则包括融资工具选择和融资工具组合设计。
四、结论
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建设方兴未艾、任重而道远。湖南省作为国家重点试验区,需要大胆创新、积极改革,在已有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两型社会建设的内涵与包括融资制度在内的具体机制安排。本课题以低碳经济建设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碳金融体系构建的框架与实践步骤,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省两型社会建设的金融支持体系现有的缺陷,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及具体融资方案,为我省的实践工作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组长:王学东
组员:龚 谊 战 勇 蒋恒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