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子今年上小学五年级了。
作为家长,同时又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看著他小屁股上沉甸甸的大书包,我的肩头也不再轻松,每日都得检阅其书本上的得失。近日,翻看其语文期中考试卷,记忆中自己儿时读书的情景像泛黄的日历飘然而来——
老师手握红笔,类似判官。
学生的作业摆在案前,静静地等待着“判官”的生死宣判。
试卷上,“√”,鲜艳夺目似三月的桃花;“×”,鲜明刺目似腊月的寒风。那时候,多么渴望满卷盛开大把大把鲜艳夺目的三月的桃花啊。
低头,儿子的试卷上有这样两道填充题——
①你敢碰我吗?陶罐子!”应该读出 的语气。
②“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应该读出 的语气。
这两道题没有上下文,即没有特定的语言环境。我沉思良久,有了多种答案。看试卷,儿子的答案是——
①“你敢碰我吗?陶罐子!”应该读出凶猛的语气。
②“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应该读出诚恳的语气。
试题旁边,两把大“×”赫然刺目。我一惊,急忙沉思再三,无果。后来,查阅“标准”答案,原来——
①“你敢碰我吗?陶罐子!”应该读出挑衅的语气。
②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应该读出乞求的语气。
儿子很听话,在试卷发下来但老师还没有评讲前,已经主动订正了答案——
①“你敢碰我吗?陶罐子!”应该读出有感情的语气。
②“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应该读出十分有感情的语气。
我哑然,默默地坐在椅子上,看着身边已昏然入睡的儿子,想到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国王,养了三只鸡,要三只鸡比赛谁生的蛋最美。第一只生的是一个中规中矩标准十分的蛋,第二只生的是一个五颜六色硕大无比的彩蛋,第三只生的是一个四四方方的蛋。结果国王判定这三个蛋都是最美的,三只鸡都得第一名。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模式是以社会为本位,以教师为主体,以书本知识为主要内容,以灌输和背诵为主要方法。毋庸置疑,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它是有不少优点和特长的。在实施素质教育和贯彻新课标的今天,学生们思维模式和精神生活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单一,不再框框本本,而呈现出多元化、发散型、灵活性的特点。当代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任何一个问题,往往都有一百个解决的办法,绝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由于学生的阅历、经验、知识储备以及认知水平参差不齐,见仁见智就在所难免,因此,答案也往往“丰富多彩”。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作老师的,应该怎样适应这一变化呢?我认为既要要求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思维,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异想天开”。只有与时俱进,才不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于是,我想到了一个成语——“画地为牢”。在学生面前,老师是不是经常“画地为牢”呢?
于是,我从心底发出一个声音,说给他人,更是说给当老师的自己——
老师,请慎用笔下的“×”。
(作者单位:四川省西充县凤鸣镇小学)
作为家长,同时又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看著他小屁股上沉甸甸的大书包,我的肩头也不再轻松,每日都得检阅其书本上的得失。近日,翻看其语文期中考试卷,记忆中自己儿时读书的情景像泛黄的日历飘然而来——
老师手握红笔,类似判官。
学生的作业摆在案前,静静地等待着“判官”的生死宣判。
试卷上,“√”,鲜艳夺目似三月的桃花;“×”,鲜明刺目似腊月的寒风。那时候,多么渴望满卷盛开大把大把鲜艳夺目的三月的桃花啊。
低头,儿子的试卷上有这样两道填充题——
①你敢碰我吗?陶罐子!”应该读出 的语气。
②“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应该读出 的语气。
这两道题没有上下文,即没有特定的语言环境。我沉思良久,有了多种答案。看试卷,儿子的答案是——
①“你敢碰我吗?陶罐子!”应该读出凶猛的语气。
②“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应该读出诚恳的语气。
试题旁边,两把大“×”赫然刺目。我一惊,急忙沉思再三,无果。后来,查阅“标准”答案,原来——
①“你敢碰我吗?陶罐子!”应该读出挑衅的语气。
②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应该读出乞求的语气。
儿子很听话,在试卷发下来但老师还没有评讲前,已经主动订正了答案——
①“你敢碰我吗?陶罐子!”应该读出有感情的语气。
②“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应该读出十分有感情的语气。
我哑然,默默地坐在椅子上,看着身边已昏然入睡的儿子,想到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国王,养了三只鸡,要三只鸡比赛谁生的蛋最美。第一只生的是一个中规中矩标准十分的蛋,第二只生的是一个五颜六色硕大无比的彩蛋,第三只生的是一个四四方方的蛋。结果国王判定这三个蛋都是最美的,三只鸡都得第一名。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模式是以社会为本位,以教师为主体,以书本知识为主要内容,以灌输和背诵为主要方法。毋庸置疑,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它是有不少优点和特长的。在实施素质教育和贯彻新课标的今天,学生们思维模式和精神生活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单一,不再框框本本,而呈现出多元化、发散型、灵活性的特点。当代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任何一个问题,往往都有一百个解决的办法,绝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由于学生的阅历、经验、知识储备以及认知水平参差不齐,见仁见智就在所难免,因此,答案也往往“丰富多彩”。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作老师的,应该怎样适应这一变化呢?我认为既要要求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思维,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异想天开”。只有与时俱进,才不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于是,我想到了一个成语——“画地为牢”。在学生面前,老师是不是经常“画地为牢”呢?
于是,我从心底发出一个声音,说给他人,更是说给当老师的自己——
老师,请慎用笔下的“×”。
(作者单位:四川省西充县凤鸣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