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英国,口音就是一个人背景的窗口。今日职场,文凭和成绩之外的软实力越来越值钱,顶级机构和公司都希望能够招聘到那些人脉广阔、社会资源丰富的应聘者。而游历广泛、爱好高贵、口音优雅,仿佛是顶级职位的标配。不同于国内,英国的求职简历往往需要从小学写起,因为小学常常能暴露了一个人出身的秘密。
英国的中学大体分为免费的公立学校,和需要家长付费的私立学校。
公立学校入学不以考试成绩为依据,而是按照家庭住址划片入学;私立学校的入学则不受学生住址限制,可以自由申请,学校不受限于政府,完全自主招生;但是公立学校当中的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则是例外,换句话说,文法学校是公立学校里的好学校,需要经过入学考试,严格按成绩高低录取,有点类似于我们的重点中学。
英国孩子小学升中学的年龄在11岁。文法学校的考试在小学的最后一年、六年级一开学的时候,除了传统的公学(贵族男校),大部分私立学校的入学考试也都是在六年级这一年,通常是圣诞节之前。这就是英国有名的“11加”(即小升初考试)的由来。私立中学和公立中学里的文法学校都是要经过考试才能入学,但是考法却大不相同,也颇有讲究。
文法学校的入学考试只有数学、语文两门,考试主要是笔试或机考形式,在统一时间、统一地点进行,没有任何面试,就根据这一场考试,严格按照两科成绩总分排序录取,一分之差,也许能落下几十甚至上百的考生。因为考试是免费的,公立小学的大部分学生都会申请,而私立小学除了真的有意读文法学校的学生会应考,不想读文法学校的学生同样会参加考试,把它当作私立学校考试的一场预演。
因此,英国文法学校的考试简单粗暴、规模壮观。文法学校因为是政府出资的学校,体现公平就非常重要。
私立小学在英国英语里又叫预备学校(Prep School),其教学目标之一,就是把一个学生送进选定的私立中学,因此学校都开设数理推理和语言推理课。而公立小学的学生要考入私立中学,只能通过自请家教,补习推理;但是不能或不愿付私立小学学费的家庭,通常也无力支付每小时高达60英镑的家教费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孩子上什么样的小学,已经决定了一半未来的中学。
英国私立中小学,每年学费从两万到四万英镑不等,父母花了这么多钱,他们的假期却比公立学校更多,一年到头数下来,上学的日子还没有在家的日子多。
在学校的日子,他们都在学什么呢?除了公立学校都有的数学、语文、科学、人文等“正课”,私立学饺的大量时间都是“不务正业”。
以男校的体育来说,除了常规的田径、体操、游泳等课程和课后训练,每周校际之间的球类赛事都要占据一个半天,连来带去至少五六个小时。由此不难推算体育教育占据的全部时间比例。而每年的戏剧排练,都是全班总动员,即便台上只有一句台词,也一样要花费几个月时间排练;而一对一的乐器课,则直接把学生从别的文化课上拉出来;学校来了访客,学生带着参观讲解,不管本来在上什么课,一转就是一兩个小时。而随学校合唱团去欧洲名城的教堂唱歌,可以一个礼拜不上学。总之,好像上课一点也不比学校里的其它活动更重要。
英国私立学校可以自由设置课程,没有统一教学大纲的约束,甚至也没有统一的教材。教什么、怎么教,都是学校自己的决定。
课程表的丰富性是评判一所学校质量的重要依据。仅仅一个小学,学校教授的乐器可以覆盖现代交响乐团的全部主要乐器,课后班涉及体育的有:网球、射击、骑马、柔道、击剑、高尔夫等,女生当然少不了芭蕾;美术课在小学阶段已经包揽了素描、水彩、油画、素描、装置等各个门类。
当然,这每一项才艺,都意味着额外的费用。总结一下,就是越“精英”的私校,就会花越多的金钱和时间,学习越多只能修身养性、不能养家糊口的“没用”的东西。也难怪英国王室成员在高中及大学阶段最常见的科目选择就是历史、艺术史、地理这些“没用”的学科。
对大多数人来说,人生第一次像样的选拔或者竞争,是发生在小升初的时候。一个社会精英学校的入学考核内容,往往也是引导其教育发展的标尺。
在文法学校,只有勤奋好学、认真严谨的孩子才能成为好学生。有这种价值观念和自律能力的学生往往出自中产阶级,父母很多都是通过多年苦读、有强烈竞争意识、在职场打拼的职业人士。他们生活宽裕但不奢侈,金钱和时间都花在刀刃上,要么百忙中亲自辅导孩子学习,要么用少量的钱请家教.让孩子考上文法学校而省下大量的学费。文法学校由于课业繁重,竞争激烈,因为学生和家长并不过多地强调创造性和全面发展,其目标往往非常明确:中学毕业考试进入医学院或者法学院等。而职业人士,无论作为医生还是律师,需要的正是这种勤奋、刻苦、严谨、认真的素质,相反。能不能吹萨克斯风、会不会踢橄榄球并不重要;更有可能的是,当他们读医学院或者毕业以后,恐怕也没有多少时间踢橄榄球。
英国社会的领导阶层,并不是学习优异的文法学校培养出来的,更绝少来自公立学校毕业生,恰恰是“学不致用”的私立学校。培养了当今英国三分之二的高级法官、军队高层、半数以上的议会议员和绝大多数的顶级公司高管。
根据英国《领军人物2016》的调查,英国社会80%的要职都是由私立学校毕业生担当。私立学校强调和培养的是学生的自信心、创造性和领导力。当然不是私校毕业生都会成为领袖,但是英国社会领袖更大的几率是出自私立学校。
相比之下。今日的中国社会尽管贫富差距加大,但是中小学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观念、教育目标都还是非常接近的,由教育体制带来的社会阶层的流动远大于英国。其实,自从一千三百多年前隋文帝开创科举,直至1905年随着清王朝的终结而寿终正寝,中国社会就产生了一个不问出身、不论门第的士大夫阶层,成为古代统治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辅佐帝王和世袭贵族共同治理国家。可以说,于百年来的中国,直到今天,优秀人才总有一个苦读的通道,可以通往向上的阶层。
而英国占比90%以上的公立学校、少量的文法学校和历史悠久的私立学校,则分别培养了这个社会的劳力者、劳脑者和劳心者。尽管这种对应并非严丝合缝,一成不变,但是这三类学校的招生标准、课程设置、激励机制和教育理念,都明确对应着不同的社会阶层。
屌丝逆袭的励志故事在后资本主义的西方国家,比在新兴国家更像一个传奇。
英国版小升初
英国的中学大体分为免费的公立学校,和需要家长付费的私立学校。
公立学校入学不以考试成绩为依据,而是按照家庭住址划片入学;私立学校的入学则不受学生住址限制,可以自由申请,学校不受限于政府,完全自主招生;但是公立学校当中的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则是例外,换句话说,文法学校是公立学校里的好学校,需要经过入学考试,严格按成绩高低录取,有点类似于我们的重点中学。
英国孩子小学升中学的年龄在11岁。文法学校的考试在小学的最后一年、六年级一开学的时候,除了传统的公学(贵族男校),大部分私立学校的入学考试也都是在六年级这一年,通常是圣诞节之前。这就是英国有名的“11加”(即小升初考试)的由来。私立中学和公立中学里的文法学校都是要经过考试才能入学,但是考法却大不相同,也颇有讲究。
文法学校的入学考试只有数学、语文两门,考试主要是笔试或机考形式,在统一时间、统一地点进行,没有任何面试,就根据这一场考试,严格按照两科成绩总分排序录取,一分之差,也许能落下几十甚至上百的考生。因为考试是免费的,公立小学的大部分学生都会申请,而私立小学除了真的有意读文法学校的学生会应考,不想读文法学校的学生同样会参加考试,把它当作私立学校考试的一场预演。
因此,英国文法学校的考试简单粗暴、规模壮观。文法学校因为是政府出资的学校,体现公平就非常重要。
贵族学校学什么
私立小学在英国英语里又叫预备学校(Prep School),其教学目标之一,就是把一个学生送进选定的私立中学,因此学校都开设数理推理和语言推理课。而公立小学的学生要考入私立中学,只能通过自请家教,补习推理;但是不能或不愿付私立小学学费的家庭,通常也无力支付每小时高达60英镑的家教费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孩子上什么样的小学,已经决定了一半未来的中学。
英国私立中小学,每年学费从两万到四万英镑不等,父母花了这么多钱,他们的假期却比公立学校更多,一年到头数下来,上学的日子还没有在家的日子多。
在学校的日子,他们都在学什么呢?除了公立学校都有的数学、语文、科学、人文等“正课”,私立学饺的大量时间都是“不务正业”。
以男校的体育来说,除了常规的田径、体操、游泳等课程和课后训练,每周校际之间的球类赛事都要占据一个半天,连来带去至少五六个小时。由此不难推算体育教育占据的全部时间比例。而每年的戏剧排练,都是全班总动员,即便台上只有一句台词,也一样要花费几个月时间排练;而一对一的乐器课,则直接把学生从别的文化课上拉出来;学校来了访客,学生带着参观讲解,不管本来在上什么课,一转就是一兩个小时。而随学校合唱团去欧洲名城的教堂唱歌,可以一个礼拜不上学。总之,好像上课一点也不比学校里的其它活动更重要。
英国私立学校可以自由设置课程,没有统一教学大纲的约束,甚至也没有统一的教材。教什么、怎么教,都是学校自己的决定。
课程表的丰富性是评判一所学校质量的重要依据。仅仅一个小学,学校教授的乐器可以覆盖现代交响乐团的全部主要乐器,课后班涉及体育的有:网球、射击、骑马、柔道、击剑、高尔夫等,女生当然少不了芭蕾;美术课在小学阶段已经包揽了素描、水彩、油画、素描、装置等各个门类。
当然,这每一项才艺,都意味着额外的费用。总结一下,就是越“精英”的私校,就会花越多的金钱和时间,学习越多只能修身养性、不能养家糊口的“没用”的东西。也难怪英国王室成员在高中及大学阶段最常见的科目选择就是历史、艺术史、地理这些“没用”的学科。
家庭出身决定了多数人一生的天花板
对大多数人来说,人生第一次像样的选拔或者竞争,是发生在小升初的时候。一个社会精英学校的入学考核内容,往往也是引导其教育发展的标尺。
在文法学校,只有勤奋好学、认真严谨的孩子才能成为好学生。有这种价值观念和自律能力的学生往往出自中产阶级,父母很多都是通过多年苦读、有强烈竞争意识、在职场打拼的职业人士。他们生活宽裕但不奢侈,金钱和时间都花在刀刃上,要么百忙中亲自辅导孩子学习,要么用少量的钱请家教.让孩子考上文法学校而省下大量的学费。文法学校由于课业繁重,竞争激烈,因为学生和家长并不过多地强调创造性和全面发展,其目标往往非常明确:中学毕业考试进入医学院或者法学院等。而职业人士,无论作为医生还是律师,需要的正是这种勤奋、刻苦、严谨、认真的素质,相反。能不能吹萨克斯风、会不会踢橄榄球并不重要;更有可能的是,当他们读医学院或者毕业以后,恐怕也没有多少时间踢橄榄球。
英国社会的领导阶层,并不是学习优异的文法学校培养出来的,更绝少来自公立学校毕业生,恰恰是“学不致用”的私立学校。培养了当今英国三分之二的高级法官、军队高层、半数以上的议会议员和绝大多数的顶级公司高管。
根据英国《领军人物2016》的调查,英国社会80%的要职都是由私立学校毕业生担当。私立学校强调和培养的是学生的自信心、创造性和领导力。当然不是私校毕业生都会成为领袖,但是英国社会领袖更大的几率是出自私立学校。
相比之下。今日的中国社会尽管贫富差距加大,但是中小学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观念、教育目标都还是非常接近的,由教育体制带来的社会阶层的流动远大于英国。其实,自从一千三百多年前隋文帝开创科举,直至1905年随着清王朝的终结而寿终正寝,中国社会就产生了一个不问出身、不论门第的士大夫阶层,成为古代统治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辅佐帝王和世袭贵族共同治理国家。可以说,于百年来的中国,直到今天,优秀人才总有一个苦读的通道,可以通往向上的阶层。
而英国占比90%以上的公立学校、少量的文法学校和历史悠久的私立学校,则分别培养了这个社会的劳力者、劳脑者和劳心者。尽管这种对应并非严丝合缝,一成不变,但是这三类学校的招生标准、课程设置、激励机制和教育理念,都明确对应着不同的社会阶层。
屌丝逆袭的励志故事在后资本主义的西方国家,比在新兴国家更像一个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