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成就颇丰,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小觑,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专业退出机制的介入。本研究通过SWOT分析法完成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退出的背景解读,助新建本科院校在专业建设发展中扬长避短,合理推进专业退出发展。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专业退出;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4-0198-01
新建本科院校自1999年发展至今,专业建设成绩喜人,但专业建设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影响,部分专业已经失去活力和存在价值,专业退出呼之欲出。
一、专业退出的概念
专业退出指的是一个高等学校从原来的学科专业领域中撤出来,即高校放弃培养或提供建立在科学分类和职业分工基础上的某一学业门类的学生给某一特定市场。①
二、新建本科院校专业退出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优劣分析法,由四因素构成。两个内部因素:S(strengths)即优势、W(weaknesses)即劣势,两个外部因素:O(opportunities)即机会、T(threats)即威胁。本文通过SWOT分析法,助新建本科院校利用优势、减低威胁,利用机会、回避弱点,及早、及时完成展业退出机制的构建。
(一)内在优势
形式认知清楚。2006-2014年,我国共有44所新建本科院校的88个专业申请专业退出。从各年退出数据分析,新建本科院校专业退出数量稳中有升。这是新建本科院校认识到专业退出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积极参与退出的体现。
注重特色打造。2007-2011年,共有196所新建本科院校的204个专业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虽较老本科院校相距甚远,且明显的后劲不足,但打造专业特色的意识已植根,为专业退出埋下伏笔。
(二)内在劣势
专业自评机制未全面建立。目前,我国较少高校,尤其新建本科院校建立专业自评机制,使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去留”缺少考量、约束标准,影响院校主动专业退出的数量和质量。
自身定位不明确。据调查,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所学专业70%以上集中在工学、文学和管理学。专业设置盲目趋同且集中,体现出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意识不强,夹于高职院校与老本科院校间,对自身定位缺乏正面认识。
(三)新建本科院校专业退出的外在机遇
加快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升级。目前,我国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稀缺,数量、结构均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加快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院校的转型升级,是新建本科院校做大、做强、做特,并与老本科院校形成错位竞争的需要。转型升级,需要专业改造升级,为专业退出提供外部推力。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建立。2011年,我国的新建本科院校有了量身定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专业设置形成一定威慑,同时,为专业退出合理认定提供了理论支撑。
(四)新建本科院校专业退出的外在威胁
国家、各级政府重视度不够。2011-2015年,连续5年的教育部关于下一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工作通知中,都对专业退出做了相关阐述。但纵向梳理专业退出政策法规,不难发现,国家、各级政府对专业退出的重视度不够,尚有很大完备空间。
社会参与缺失。目前,我国的专业设置和退出均局限于“国家——高校”两点之间。新建本科院校多为地方性的本科院校,由省、市共建,市管为主。地方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对高校决策的影响过大,使新建本科院校可能为局部利益急功近利,回避专业退出。
三、规避专业退出的建议
专业退出,需要不断完善专业设置,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新建本科院校的共同努力。基于SWOT的分析结果,提取规避专业退出建议如下:
(一)政府层面
进一步放开专业设置的自主权。高等院校专业设置自主权缺乏,带来较多弊病。因此,进一步放开高等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是规避专业退出命运的有效手段。但基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实际情况的考量,我国目前不具备完全放開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的条件,方向上应该是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逐步放开对高校自主设置专业的限制。②
发展第三方中介评估机构。严格意义上说,我国还未建立独立于高等学校与政府的第三方质量评估中介机构。因此,政府需抓住时机,为第三方中介评估机构的建立发展提供制度支持,待时机成熟,促成第三方中介评估机构的建立,对于专业进退问题交由评价机构独立决断。
(二)新建本科院校层面
明确人才培养模式。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要从理念转变开始,认识到专业设置量的多寡,只是衡量各院校办学水平的指标之一,长足发展,唯质为先。因此,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模式,是有效的降低专业退出风险的途径。
明确自身定位。目前,我国只有约10%的新建本科院校明确自身定位——应用型本科。及时、清晰、理性的定位办学理念,是提升自身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在明确自身定位基础上,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降低专业退出的风险。
总之,我国主动申请的专业退出的新建本科院校虽少,但退出已成趋势。因此,构建专业退出机制、健全专业退出相关政策法规是目前急需完成的工作。
(作者单位:北华大学)
注解:
①彭旭.试析新建本科院校专业退出机制的建立[J].黑龙江高教研究,1987(6)
②③张国昌等.英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及其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6)
参考文献:
[1]彭旭.试析新建本科院校专业退出机制的建立[J].黑龙江高教研究,1987(6).
[2]张国昌等.英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及其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6).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专业退出;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4-0198-01
新建本科院校自1999年发展至今,专业建设成绩喜人,但专业建设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影响,部分专业已经失去活力和存在价值,专业退出呼之欲出。
一、专业退出的概念
专业退出指的是一个高等学校从原来的学科专业领域中撤出来,即高校放弃培养或提供建立在科学分类和职业分工基础上的某一学业门类的学生给某一特定市场。①
二、新建本科院校专业退出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优劣分析法,由四因素构成。两个内部因素:S(strengths)即优势、W(weaknesses)即劣势,两个外部因素:O(opportunities)即机会、T(threats)即威胁。本文通过SWOT分析法,助新建本科院校利用优势、减低威胁,利用机会、回避弱点,及早、及时完成展业退出机制的构建。
(一)内在优势
形式认知清楚。2006-2014年,我国共有44所新建本科院校的88个专业申请专业退出。从各年退出数据分析,新建本科院校专业退出数量稳中有升。这是新建本科院校认识到专业退出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积极参与退出的体现。
注重特色打造。2007-2011年,共有196所新建本科院校的204个专业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虽较老本科院校相距甚远,且明显的后劲不足,但打造专业特色的意识已植根,为专业退出埋下伏笔。
(二)内在劣势
专业自评机制未全面建立。目前,我国较少高校,尤其新建本科院校建立专业自评机制,使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去留”缺少考量、约束标准,影响院校主动专业退出的数量和质量。
自身定位不明确。据调查,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所学专业70%以上集中在工学、文学和管理学。专业设置盲目趋同且集中,体现出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意识不强,夹于高职院校与老本科院校间,对自身定位缺乏正面认识。
(三)新建本科院校专业退出的外在机遇
加快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升级。目前,我国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稀缺,数量、结构均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加快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院校的转型升级,是新建本科院校做大、做强、做特,并与老本科院校形成错位竞争的需要。转型升级,需要专业改造升级,为专业退出提供外部推力。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建立。2011年,我国的新建本科院校有了量身定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专业设置形成一定威慑,同时,为专业退出合理认定提供了理论支撑。
(四)新建本科院校专业退出的外在威胁
国家、各级政府重视度不够。2011-2015年,连续5年的教育部关于下一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工作通知中,都对专业退出做了相关阐述。但纵向梳理专业退出政策法规,不难发现,国家、各级政府对专业退出的重视度不够,尚有很大完备空间。
社会参与缺失。目前,我国的专业设置和退出均局限于“国家——高校”两点之间。新建本科院校多为地方性的本科院校,由省、市共建,市管为主。地方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对高校决策的影响过大,使新建本科院校可能为局部利益急功近利,回避专业退出。
三、规避专业退出的建议
专业退出,需要不断完善专业设置,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新建本科院校的共同努力。基于SWOT的分析结果,提取规避专业退出建议如下:
(一)政府层面
进一步放开专业设置的自主权。高等院校专业设置自主权缺乏,带来较多弊病。因此,进一步放开高等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是规避专业退出命运的有效手段。但基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实际情况的考量,我国目前不具备完全放開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的条件,方向上应该是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逐步放开对高校自主设置专业的限制。②
发展第三方中介评估机构。严格意义上说,我国还未建立独立于高等学校与政府的第三方质量评估中介机构。因此,政府需抓住时机,为第三方中介评估机构的建立发展提供制度支持,待时机成熟,促成第三方中介评估机构的建立,对于专业进退问题交由评价机构独立决断。
(二)新建本科院校层面
明确人才培养模式。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要从理念转变开始,认识到专业设置量的多寡,只是衡量各院校办学水平的指标之一,长足发展,唯质为先。因此,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模式,是有效的降低专业退出风险的途径。
明确自身定位。目前,我国只有约10%的新建本科院校明确自身定位——应用型本科。及时、清晰、理性的定位办学理念,是提升自身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在明确自身定位基础上,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降低专业退出的风险。
总之,我国主动申请的专业退出的新建本科院校虽少,但退出已成趋势。因此,构建专业退出机制、健全专业退出相关政策法规是目前急需完成的工作。
(作者单位:北华大学)
注解:
①彭旭.试析新建本科院校专业退出机制的建立[J].黑龙江高教研究,1987(6)
②③张国昌等.英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及其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6)
参考文献:
[1]彭旭.试析新建本科院校专业退出机制的建立[J].黑龙江高教研究,1987(6).
[2]张国昌等.英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及其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