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谷英村,我有惊人发现

来源 :旅游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sh03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漫步在张谷英大屋迷宫般的深巷长廊里,我感到每一块青砖黛瓦里都藏着一个个幽灵,诉说着一个个神秘的历史故事。我发现,来旅游的中外游客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张谷英到底是何许人也?
  
  张谷英是张士诚吗
  
  张谷英是谁?他从哪里来?为什么隐身在这偏僻的深山老林里?对于这些问题,就是张谷英的后人也无法回答。
  我查阅过张谷英的后人在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修订的张氏族谱,关于张谷英的来历,据载:“谷英公乃由吴入楚”,关于他的身世,则是:“军家出身,一抄一运两番失业” 。
  “抄”是抄家?“运”是迁徙?
  虽只寥寥数语,却暗示着一个神秘的故事。更耐人寻味的是张谷英的后人沿用至今的族谱:“文单志友仲,功(公)伏宗兴,其承继祖,世绪昌同,书声永振,福泽敦崇,名芳百代,禄位光隆”!
  “功(公)伏宗兴”,这不明明暗示着张谷英是一个隐逸者吗?
  据《蓝氏族谱》载,明朝初年,元败,都城北迁,天下未靖,四川、云南等地当时还未纳入到明朝的版图,那些不服暴政、逃避苛捐重赋的人,要么聚众山林,要么投奔他乡。为了加强统治,重建经济秩序,朱元璋诏令凡出外人员一律实行“路引制”,即相当于今天的身份证制,在籍人员,则令修谱上册,相当于今天的填写履历表。这一招,使得出于某种原因想隐瞒身份和来历的人,姓刘的都自称是刘邦的后代,姓李的都攀挂在李氏的谱系上。既然张谷英是“由吴入楚”的迁徙者,我们不妨这么想,在吴地最著名的张氏就是张士诚,在当时,也只有他才需要如此避讳明王朝!
  


  当初,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三峰鼎峙,朱元璋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梦想,先与占据东吴富足天下的张士诚签订友好盟约,南征陈友谅成功后,陈友谅之子陈理归降朱元璋,朱元璋令其仍辖楚地。然后朱元璋调兵东进,围困张士诚所在的平江(今苏州)近一年,据《二十四史》载,张士诚兵败平江后,被俘不屈,绝食而亡,其夫人刘氏也在城破之际,率家人自焚于齐云楼。可《续白话资治通鉴》的记载又不同了,张士诚在城破之后,曾率兵两万与明军交战于东巷,不敌败走,有数骑心腹跟随,后跟随者散去,张士诚呆在他的官府里坐以待毙,自缢未遂被俘。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信息可知,张士诚完全有充足的时间化妆逃走,他为什么要留在那里坐以待毙呢?
  《二十四史》载张士诚死后,有两幼子匿民间,不知所终。于是,为了揭开谜底,我开始大海里捞针般地寻找起这两个幼子的踪迹来。
  经过一番艰苦的寻找,我竟然找到了两幼子中的一个千七郎的踪迹。
  原来,张士诚被困平江十个月,其夫人刘氏见诚公不利,当机立断,将两幼子(一名肇之,一名千七郎)托于乳母何氏,并授予重金和手书。何氏携两幼子潜逃出城,行至江西黄土坡夹河口过渡,被船公温良弼收养,何氏也依之,二人遂认温公为父,何氏为母,改姓温。十五年后,温公去世,二人均已成人,母子三人为了生计,以运盐为业,就一叶扁舟,往来于荆楚之地。犹恐祸患未终,遂分头择居,肇之落籍湖北枝江百里洲,千七郎后改名为宗武,依何氏落藉盐邑担盐埠,后迁吴湾台(今小沧湖东侧),最后定居走马岗。
  宗武婚后生有四子:远彦、远良、远海、远亮。何母见诚公后继有人,不禁大喜,去世前示刘氏手书于宗武。宗武惊悟,密刻手书于石碑埋藏于地下,明灭清兴之际,宗武的后人挖出石碑,嵌立于宗氏祠堂,后祠堂毁于战火,一场水灾后,石碑也不知所终。
  
  张士诚归隐洞庭湖区的理由
  
  我来到了张士诚的幼子张宗武第十八代孙张克礼先生家里小住数日,查阅《温张族谱》卷十八房谱时我惊异地发现,史书记载只活了45岁的张士诚,家谱上却记载他活了68岁!其夫人刘氏寿命更长,活了73岁!
  那么,那个待在官府中坐以待毙的“张士诚”不是张士诚本人,而是一个替身了!细察史书可知,张士诚一生轻财仗义、待人诚恳且恩重如山,关键时刻有人替他担当,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笔者访遍高邮、泰州、姑苏等地,张士诚在民间的口碑极好。有民谣为证:“死的不怨泰州张,活的不谢宝庆杨”,这里所指的宝庆杨,是湘西武将元军指挥将领杨鄂勒哲。张士诚率众起义,杨鄂勒哲受命剿灭,即使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张士诚依然坚持为他人着想。1367年徐达率明军围困平江城,城垒将破之际,有人曾建议张士诚放火焚毁城池,趁乱率军突围。虽然站在兵家的角度看,这不失为一个力挽狂澜的良策,但张士诚为了城中的百姓,断然拒绝了。
  所以,我在这里大胆推测,如果张士诚兵败平江时没死,能够逃脱虎口,他倒是很有可能溯江而上进入洞庭,隐居岳州的渭洞。1366年正月初四,张士诚在与朱元璋两军对垒之际,曾把他的水师驻扎在岳州(今岳阳)的君山,意图从江阴进攻明军。之前,他一定对洞庭湖周边的地理环境作过周密的考察,也许,那时他看见这里的湖光山色,就动了归隐之心吧!
  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张谷英村。
其他文献
今年刚上大一的Alex早在暑假前就与室友商量好放假后到张家界来个“背包旅游”,没想到这一计划遭到了所有父母的反对。父母担心几个女孩子都是第一次出远门,对张家界的地形完全不熟悉,万一出了事可怎么办。但几个小女孩也坚决反对参加旅行社的“团队游”,认为限制太多,玩起来根本不过瘾。无奈,Alex的母亲将电话打到了广之旅,想问问有没有更适合的出游方式,竟意外得知该旅行社今年暑假特别推出了958元的张家界“半
期刊
早就听说广东封开有一个“小桂林”,一天来回就可以搞掂,交通很方便。在一个周末,我们几个同事共乘一辆面包车,早上8点经新兴、云浮、云安、德庆,进入广州至梧州的国道。在离封开县城十多公里的一个路口,按广告牌指示方向转右进入一条县道,急驰20公里到杏花镇吃午饭,又急驰20多公里终于到达被称之为“小桂林”的龙山风景区。看看时间,已是中午1点。  心想,既然是小桂林,自然不会有真桂林的那般神韵,但是应当有山
期刊
策划/本刊专题部  执行/鲁田 严毅  撰稿/田共兵 袁朝平 龚道 谢丽华 唐兹兹 冯瑞兰(实习生)  摄影/冷望华 吴新安    岳阳市委书记易炼红在11月6日的全市旅游工作会议上,再次提出他的“五个一”构想:希望能像几百年前的《岳阳楼记》一样,在新时期产生一篇文、一首诗、一支歌、一幅画、一台戏来推动岳阳旅游,发展岳阳旅游,最好这些文艺作品也能传唱百年。  其实,范仲淹没有到过岳阳,洞庭湖畔能诞
期刊
作为一个女驴友,我带着梦想,开着小轿车,在两年内两次进藏。进出西藏共有五条线路,从青海进出的青藏线,从云南进出的滇藏线,从四川进出的川藏线,从新疆进出的新藏线,还有一条通向尼泊尔的中尼公路。  五条线路风光各有特色,路况各自不同,所费时间各异。唯一共同点是,这五条进藏线路上的任何一个地点拿出来放到交通便利的地方都会是一个著名的景区。现在,就让我们暂时放下物欲的羁绊,远离人事的恩怨,从这五条风光各异
期刊
泛舟于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我的思绪湖水般漫溢开来。  近了,你的君山岛。  踏上小岛的那一刻,心莫名地震颤,满眼皆是漫山茶田的碧绿,空气中飘着淡淡茶香,一如你干净温暖的怀抱。  在岛上静静行走,慢慢体味爱情缠绵。  在君山岛的东麓,我见到了你心心念念的斑竹和掩映其间的二妃墓。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今宁远县九嶷山),与舜帝深深相爱的两位妃子娥皇、女英追寻至此,闻噩耗,泪洒于
期刊
周末,坐在广州的家里突然接到老同学的电话:“想看雪景吗?湖南今年的第一场雪现在开始落下了。”  “你能把下雪的图片传给我欣赏吗?”我语言中透着一种恳求。  “可以呀,我现在就在幕阜山上,这里网络还没有装好,回到平江县城就给你传吧!”手机里语音是清晰的,我还听到了松涛声和朋友们的欢呼声。  广州是没有雪景看的!看看外面高悬的太阳,我有了一种冲动。记忆中还是1997年的长沙大雪,台湾著名诗人洛夫在湖南
期刊
秋韵,总撩起不可名状的激情。  不是完全因为工作,不完全是因为释放心情,也不完全是因为寻找灵感,或者是三者兼而有之,在忙碌的空隙里,我决计和汨罗江又一次亲密接触。  距平江县城关镇10公里,毗邻“平伍公路”和汨罗江畔,有这么一个神奇的地方,如同设计大师在天空用圆规画出来的一样,留下一个完整的圆盘。面积达4平方公里的盘石洲三面环江,水面碧绿,倒影相映,形似天外飘来的“绿色飞碟”。洲中心丘陵连绵起伏,
期刊
离神最近的地方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叶亦 曾敏儿  撰稿/七七 阿步 小群  瓦拉纳西与巴德岗,分别为印度和尼泊尔的两个传奇古城,却沐浴在同样的印度教的光芒之下。  在这样两座小城里,我们的作者用镜头永久地记录下了那些感动他们的一切。这里的生活色调或许暗沉了一些,但是,生活在此的人们,却一律以清澈的没有尘埃的目光与微笑来面对一切对他们生活细节的好奇的侵入。    11月的瓦拉纳西,我看到无
期刊
嘴巴成都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叶亦 黄磊 李宁   撰稿/平措 陈育    成都有太多让人津津乐道的东西:美食、美女、美景。其中当然首推美食。成都就像一个巨大的美食城——齿颊留香的小吃,麻辣鲜香、百吃不厌、口齿生津的火锅,热辣红艳、回味悠长、推陈出新的川菜品味一座城市,你可以用眼睛、用脚步、用心灵,但关于成都,却是一处非要用嘴巴才能阅读明了的地方,读懂她的市井沧桑,她的闲适野趣。    张
期刊
马特洪峰一柱擎天,以其特殊的三角锥造型成为阿尔卑斯山的代表。对观光客而言,它只是个遥不可及的美景,而对登山者而言,它却是一处挑战极限的所在。在这里的雪道滑雪,有一种属于男人的豪情与疾速飞降的快感。    三次换乘一路向上    从日内瓦车站登上开往策马特的火车。经洛桑、马蒂尼、锡永一路前行,两个小时后,车到只有几千人的拉龙小镇。  我和朋友在站台上眺望半山腰圣罗曼教堂的尖顶,默念教堂旁墓地里埋葬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