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剧作家陈白尘与夫人金玲一生都信奉爱情至上,并对彼此矢志不渝。他们冲破重重牵绊,历经万千苦难,相扶相携走了半个多世纪。两人相继去世后,他们的女儿陈虹回忆了父母的爱情故事,其中很多细节令人潸然泪下。
“嫁给你是我自愿的,吃苦受穷也是我自愿的”
那是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爸刚去世不久,妈说她睡不着,想跟我说说话,于是我第一次亲耳听到妈讲述她和爸的故事。
1939年,爸受伤需要休养,借住到重庆歌乐山高店子镇的一户人家中。这家男主人杨英梧年纪不大,却已有了一儿一女。他的妻子叫金淑华(这是妈以前的名字,跟爸结婚后改名为金玲),不多言不多语,吃饭时总爱用那双深邃的大眼睛时不时地对着新来的客人瞅上一眼,里面蕴藏着好奇与崇敬。
终于有一天,杨英梧不在家,爸忍不住向她开了口:“你多大了?”“21岁。”“这么年轻!那你……”爸似乎不知该怎样表达。“是父母之命!就连高中都没有让我读完……”她的那双大眼睛黯淡了下去,默默地低下了头。
后来,爸慢慢地了解了她的身世——她是江西九江人,父亲为当地一位资产颇丰的商人。由于姐姐欠了镇江姓杨的人家一笔人情债,便动念要把妹妹许给人家做媳妇。父母没有反对——在重男轻女的年代里,女儿的婚姻并不需要他们去操太多的心。她反抗过、哭泣过,甚至绝食过,但都没有丝毫的结果,终于一顶花轿将金家的二小姐抬进了杨家的大门。
“陈先生,不瞒你说,我读过你写的剧本《虞姬》,在初中时就读过了。”她的眼睛里闪出一丝光亮,但很快又黯了下去,“杨英梧不让我去考大学,我只是他生儿育女的工具……”
这样的谈话一直断断续续地进行着,终于有一天,杨英梧发现了两人的秘密,下了逐客令。由于事发突然,妈当时所能做的,就是用手帕包了几块铜板,悄悄地塞进了爸的口袋;而爸当时所能做的,则是暗暗地递给了妈一张纸条,上面只有两个字——“坚忍”。
再后来,便是妈不顾一切地从杨家跑了出来,她只拿了几件换洗衣裳,没要一分钱。这样折腾了一阵子,杨英梧终于与她办了离婚手续。
凡是见过妈的人,无不为她的美貌所惊叹——那是一种柔弱的美,柔弱得让你心生爱怜。正是这位柔心弱骨的“娘子”,做出了让今天的人都不敢相信的举动。然而,为了这一“至上”的爱情,她付出的牺牲实在是太多了——先是不满两岁的小女儿夭折了,接着便是自己患上了肺结核,差点儿送掉了性命。那天妈吐了一脸盆的鲜血,爸抱着妈哭了,这么硬的汉子,蹲过大牢、挨过枪子,都没掉过一滴眼泪的汉子,竟为自己太穷,没能让心爱的女人过上一天好日子而悲痛欲绝。妈擦去爸腮边的泪水,安慰他说:“别难过,嫁给你是我自愿的,吃苦受穷也是我自愿的……”
一直以来,妈的要求都很低,她只愿永远做爸的绿叶,隐于爸的身后。她说了,她最大的欣慰就是“成为你每一部作品的第一个读者”。她还说,她最大的幸福则是“在你的每篇作品中都浸透着我精神上的无形支持”。
“7年中我们写了1000多封信,竟一封未留下”
1966年,爸妈平静的生活再次被打乱。“文革”时,爸被揪去干校,关进牛棚,从此爸妈天各一方。在离别的7年中,他们每天都通信,加起来有1000多封,然而令妈懊悔的是,当时因为怕抄家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他们在每封信的末尾都写上“看后即焚”,于是,这些信竟一封未能留下。
爸是1966年的9月11日被中国作协的造反派从南京揪到北京去的,从此之后竟连通信的自由都没有了——不仅每一封信都要经过专案组的审查,而且还每每在信封上打上几个黑××:“你的老婆居然还称你为‘同志’!你要明白自己的身份!”
这一年妈才48岁,她也受到株连,被迫办理了退职手续……就这样,整整7年的光阴,我们一家人孤零零地生活在南京。没有钱,妈不怕,但没有爸,妈撑不住了,她整日忧心如焚、怅然若失。
妈此时的苦,不仅是因为思念,更是因为无法传递这思念。爸给妈写信,可以寻找机会避开造反派的视线,将信掷入路边的邮筒里;但妈给爸写信却难了,怎样才能够顺利地通过检查,是妈一直苦苦思索的问题。直到有一天,大妈给妈送来一小碗米汤,让妈眼前一亮。她捧着这碗米汤进了卧室,关上房门拉上窗帘,举止极为诡秘。我忍不住扒着锁孔向里偷看——只见她拿出一张报纸,又取出一根竹签,然后蘸着那碗米汤,在报纸四周的空白处匆匆写了起来。
“妈,你在干什么?”我猛地撞开了房门,“这又不是墨水,怎么能写得出来?”妈抬起头望了望我,一脸的神圣与庄重:“只要拿酒精一涂,就能显现出来。这是解放前你爸干地下工作时教会我的……”
从此以后,隔几天,妈就要给爸寄去一张报纸,说是上面有重要的社论,让他认真学习。整整7年的离别,爸究竟从妈的去信中获得了什么?在他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孙××将南京寄来的包裹当面拆开,检查后方交还于我。返回宿舍,我立即从‘机密’处寻到玲的附信,读后心潮起伏,不能自已,大呼‘玲知我!玲知我!’”
1971年,爸的“问题”升级了,《红旗》杂志登出了批判他的文章,干校接着也“狂轰滥炸”了起来。他愤怒,他无奈,但身边没有一个可以倾诉的人。妈在南京也看到了这篇文章,她同样气愤和无奈,但她明白这时的爸最需要的是支持和理解。于是她又动脑筋了——必须要写一封长长的信,一封能够逃避检查的信,将心中的一切表述出来。
那晚,她手中拿起的不是竹签,而是缝衣针。她亲手为爸缝制了一件中式的棉袄,不为别的,只为在那个衬有袼褙的硬领里藏匿起她的家书——一封足足写满了6张信纸的家书!妈的女红实在不敢恭维,最后还是叫来了大妈,在她的帮助下,总算做成了这件衣裳。我不放心,悄悄地问妈:“爸怎么会知道棉袄中的秘密?”妈只回答了我一句话:“心有灵犀一点通!”
“你爸喜欢孩子,我是为他生的”
“文革”结束后,我们一家终于又过上了平静的生活。我听到过爸对妈开的玩笑:“公不离婆,秤不离砣。”也看到过爸和妈相依相伴的身影——天晴时,他俩相互搀扶着在庭院中散步;下雨时,他俩则手拉手坐在沙发上讲故事……然而,人生的自然规律是无法抗拒的。1994年的初夏,爸与世长辞了,妈的精神也随之崩溃了,她整日以泪洗面,后来竟于夜深人静时悄悄地吞服了安眠药,好在发现及时……
从医院回来的那天,我忍不住号啕大哭:“妈!难道在你的心中只有爸,就没有我们儿女吗?那你当初为什么要生下我们?”“你爸喜欢孩子,我是为他生的……”妈的脸上依然没有任何表情,我的心却碎裂了。
日子总还得过下去,为了能让妈开心起来,我陪她画起了漫画。不料,仅仅为了一张纸,一张爸生前用过的信纸,又让她大发雷霆起来。她将我拽到了爸的遗像前:“跪下,向你爸认罪!”
一天、两天,一年,两年……日子总算平静地过了下去,妈没有再吞安眠药,也没有再对我们发脾气,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她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便是在爸的遗像前点燃一炷香,泡上一杯茶,换上几枝新买来的鲜花,然后便开始了她和爸心与心的交流——就像爸还活在世上一样。整整14个年头,她没有落下过一天。望着妈那瘦小、羸弱的身影,我不止一次地流下了眼泪。我终于理解了妈,也原谅了妈——她的心上只有爸,她只为他一个人活着,却活得如痴如醉,活得无怨无悔。
爸的骨灰盒是妈亲自挑选的,她买了一对,一模一样;爸的墓碑也是妈亲自设计的,黑底白框,并排刻着两个人的名字,墓盖上是爸生前为妈亲笔写下的16个字:“柔情似水,意志如铁。共患共难,同枕同穴。”
妈终于走了,是在2008年的冬天。我们在墓穴里放进了一个小铃铛,那是爸病重时妈怕听不见爸的呼唤而特地为他准备的,上面留有爸的指纹;我们在墓穴里放进了一只钢笔,那是妈数十年来为爸抄写稿子时使用的,上面留有妈的汗水。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终于在天国团聚了。为了这一天,你们曾天人相隔,苦苦思念了14年,切切等盼了5000多个日夜。从此以后,你们便可再也不分离:妈妈继续为爸爸抄稿,爸爸继续陪妈妈散步,两人手拉手继续讲述那些永远也讲述不完的故事……”
我流着泪读完了祭文,相信爸和妈一定会听到的。(摘自《南方周末》)
那晚,妈亲手为爸缝制了一件中式的棉袄,不为别的,只为在那个衬有袼褙的硬领里藏匿起她的家书——一封足足写满了6张信纸的家书!我不放心,悄悄地问妈:“爸怎么会知道棉袄中的秘密?”妈只回答了我一句话:“心有灵犀一点通!”
“嫁给你是我自愿的,吃苦受穷也是我自愿的”
那是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爸刚去世不久,妈说她睡不着,想跟我说说话,于是我第一次亲耳听到妈讲述她和爸的故事。
1939年,爸受伤需要休养,借住到重庆歌乐山高店子镇的一户人家中。这家男主人杨英梧年纪不大,却已有了一儿一女。他的妻子叫金淑华(这是妈以前的名字,跟爸结婚后改名为金玲),不多言不多语,吃饭时总爱用那双深邃的大眼睛时不时地对着新来的客人瞅上一眼,里面蕴藏着好奇与崇敬。
终于有一天,杨英梧不在家,爸忍不住向她开了口:“你多大了?”“21岁。”“这么年轻!那你……”爸似乎不知该怎样表达。“是父母之命!就连高中都没有让我读完……”她的那双大眼睛黯淡了下去,默默地低下了头。
后来,爸慢慢地了解了她的身世——她是江西九江人,父亲为当地一位资产颇丰的商人。由于姐姐欠了镇江姓杨的人家一笔人情债,便动念要把妹妹许给人家做媳妇。父母没有反对——在重男轻女的年代里,女儿的婚姻并不需要他们去操太多的心。她反抗过、哭泣过,甚至绝食过,但都没有丝毫的结果,终于一顶花轿将金家的二小姐抬进了杨家的大门。
“陈先生,不瞒你说,我读过你写的剧本《虞姬》,在初中时就读过了。”她的眼睛里闪出一丝光亮,但很快又黯了下去,“杨英梧不让我去考大学,我只是他生儿育女的工具……”
这样的谈话一直断断续续地进行着,终于有一天,杨英梧发现了两人的秘密,下了逐客令。由于事发突然,妈当时所能做的,就是用手帕包了几块铜板,悄悄地塞进了爸的口袋;而爸当时所能做的,则是暗暗地递给了妈一张纸条,上面只有两个字——“坚忍”。
再后来,便是妈不顾一切地从杨家跑了出来,她只拿了几件换洗衣裳,没要一分钱。这样折腾了一阵子,杨英梧终于与她办了离婚手续。
凡是见过妈的人,无不为她的美貌所惊叹——那是一种柔弱的美,柔弱得让你心生爱怜。正是这位柔心弱骨的“娘子”,做出了让今天的人都不敢相信的举动。然而,为了这一“至上”的爱情,她付出的牺牲实在是太多了——先是不满两岁的小女儿夭折了,接着便是自己患上了肺结核,差点儿送掉了性命。那天妈吐了一脸盆的鲜血,爸抱着妈哭了,这么硬的汉子,蹲过大牢、挨过枪子,都没掉过一滴眼泪的汉子,竟为自己太穷,没能让心爱的女人过上一天好日子而悲痛欲绝。妈擦去爸腮边的泪水,安慰他说:“别难过,嫁给你是我自愿的,吃苦受穷也是我自愿的……”
一直以来,妈的要求都很低,她只愿永远做爸的绿叶,隐于爸的身后。她说了,她最大的欣慰就是“成为你每一部作品的第一个读者”。她还说,她最大的幸福则是“在你的每篇作品中都浸透着我精神上的无形支持”。
“7年中我们写了1000多封信,竟一封未留下”
1966年,爸妈平静的生活再次被打乱。“文革”时,爸被揪去干校,关进牛棚,从此爸妈天各一方。在离别的7年中,他们每天都通信,加起来有1000多封,然而令妈懊悔的是,当时因为怕抄家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他们在每封信的末尾都写上“看后即焚”,于是,这些信竟一封未能留下。
爸是1966年的9月11日被中国作协的造反派从南京揪到北京去的,从此之后竟连通信的自由都没有了——不仅每一封信都要经过专案组的审查,而且还每每在信封上打上几个黑××:“你的老婆居然还称你为‘同志’!你要明白自己的身份!”
这一年妈才48岁,她也受到株连,被迫办理了退职手续……就这样,整整7年的光阴,我们一家人孤零零地生活在南京。没有钱,妈不怕,但没有爸,妈撑不住了,她整日忧心如焚、怅然若失。
妈此时的苦,不仅是因为思念,更是因为无法传递这思念。爸给妈写信,可以寻找机会避开造反派的视线,将信掷入路边的邮筒里;但妈给爸写信却难了,怎样才能够顺利地通过检查,是妈一直苦苦思索的问题。直到有一天,大妈给妈送来一小碗米汤,让妈眼前一亮。她捧着这碗米汤进了卧室,关上房门拉上窗帘,举止极为诡秘。我忍不住扒着锁孔向里偷看——只见她拿出一张报纸,又取出一根竹签,然后蘸着那碗米汤,在报纸四周的空白处匆匆写了起来。
“妈,你在干什么?”我猛地撞开了房门,“这又不是墨水,怎么能写得出来?”妈抬起头望了望我,一脸的神圣与庄重:“只要拿酒精一涂,就能显现出来。这是解放前你爸干地下工作时教会我的……”
从此以后,隔几天,妈就要给爸寄去一张报纸,说是上面有重要的社论,让他认真学习。整整7年的离别,爸究竟从妈的去信中获得了什么?在他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孙××将南京寄来的包裹当面拆开,检查后方交还于我。返回宿舍,我立即从‘机密’处寻到玲的附信,读后心潮起伏,不能自已,大呼‘玲知我!玲知我!’”
1971年,爸的“问题”升级了,《红旗》杂志登出了批判他的文章,干校接着也“狂轰滥炸”了起来。他愤怒,他无奈,但身边没有一个可以倾诉的人。妈在南京也看到了这篇文章,她同样气愤和无奈,但她明白这时的爸最需要的是支持和理解。于是她又动脑筋了——必须要写一封长长的信,一封能够逃避检查的信,将心中的一切表述出来。
那晚,她手中拿起的不是竹签,而是缝衣针。她亲手为爸缝制了一件中式的棉袄,不为别的,只为在那个衬有袼褙的硬领里藏匿起她的家书——一封足足写满了6张信纸的家书!妈的女红实在不敢恭维,最后还是叫来了大妈,在她的帮助下,总算做成了这件衣裳。我不放心,悄悄地问妈:“爸怎么会知道棉袄中的秘密?”妈只回答了我一句话:“心有灵犀一点通!”
“你爸喜欢孩子,我是为他生的”
“文革”结束后,我们一家终于又过上了平静的生活。我听到过爸对妈开的玩笑:“公不离婆,秤不离砣。”也看到过爸和妈相依相伴的身影——天晴时,他俩相互搀扶着在庭院中散步;下雨时,他俩则手拉手坐在沙发上讲故事……然而,人生的自然规律是无法抗拒的。1994年的初夏,爸与世长辞了,妈的精神也随之崩溃了,她整日以泪洗面,后来竟于夜深人静时悄悄地吞服了安眠药,好在发现及时……
从医院回来的那天,我忍不住号啕大哭:“妈!难道在你的心中只有爸,就没有我们儿女吗?那你当初为什么要生下我们?”“你爸喜欢孩子,我是为他生的……”妈的脸上依然没有任何表情,我的心却碎裂了。
日子总还得过下去,为了能让妈开心起来,我陪她画起了漫画。不料,仅仅为了一张纸,一张爸生前用过的信纸,又让她大发雷霆起来。她将我拽到了爸的遗像前:“跪下,向你爸认罪!”
一天、两天,一年,两年……日子总算平静地过了下去,妈没有再吞安眠药,也没有再对我们发脾气,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她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便是在爸的遗像前点燃一炷香,泡上一杯茶,换上几枝新买来的鲜花,然后便开始了她和爸心与心的交流——就像爸还活在世上一样。整整14个年头,她没有落下过一天。望着妈那瘦小、羸弱的身影,我不止一次地流下了眼泪。我终于理解了妈,也原谅了妈——她的心上只有爸,她只为他一个人活着,却活得如痴如醉,活得无怨无悔。
爸的骨灰盒是妈亲自挑选的,她买了一对,一模一样;爸的墓碑也是妈亲自设计的,黑底白框,并排刻着两个人的名字,墓盖上是爸生前为妈亲笔写下的16个字:“柔情似水,意志如铁。共患共难,同枕同穴。”
妈终于走了,是在2008年的冬天。我们在墓穴里放进了一个小铃铛,那是爸病重时妈怕听不见爸的呼唤而特地为他准备的,上面留有爸的指纹;我们在墓穴里放进了一只钢笔,那是妈数十年来为爸抄写稿子时使用的,上面留有妈的汗水。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终于在天国团聚了。为了这一天,你们曾天人相隔,苦苦思念了14年,切切等盼了5000多个日夜。从此以后,你们便可再也不分离:妈妈继续为爸爸抄稿,爸爸继续陪妈妈散步,两人手拉手继续讲述那些永远也讲述不完的故事……”
我流着泪读完了祭文,相信爸和妈一定会听到的。(摘自《南方周末》)
那晚,妈亲手为爸缝制了一件中式的棉袄,不为别的,只为在那个衬有袼褙的硬领里藏匿起她的家书——一封足足写满了6张信纸的家书!我不放心,悄悄地问妈:“爸怎么会知道棉袄中的秘密?”妈只回答了我一句话:“心有灵犀一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