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工学结合”是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文章根据走访调研模具公司得来的反馈信息,认为当前模具类企业青睐可以零距离上岗的综合性素质高的毕业生,总结了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上采取的有效举措,提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实施“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等可行性人才培养模式,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模具设计与制造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一、企业对模具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
1.模具企业青睐可以零距离上岗的毕业生。我们选取了常州华威亚克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常州顶尖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常州明杰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昆山圣美精密模具有限公司共四家有代表性的模具制造企业进行了走访调研。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发现江苏省南部苏锡常等地今后几年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人才仍然有很大的需求,模具专业今后持续发展的空间仍然很大。我们还了解到,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在企业主要从事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模具产品造型及结构的设计、模具零件机械加工数控编程等。会使用AUTOCAD、PRO/E等软件,懂模具加工工艺,会使用MASTERCAM或UG,并有一定经验的模具数控加工的毕业生,是最受企业欢迎的。这要求教师要具有模具生产的实践经验,就这点而言,高职院校具有明显的优势。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往往不具备模具设计能力,不能对零件的加工进行数控编程。而本科院校往往重视理论讲授,忽视实际操作教育,所以都不能满足模具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另外,模具制造行业的人才是需要经验积累的,一般从业人员需要3~5年的从业经验,才能熟悉生产现场的操作实践,熟悉模具的生产制造过程,理解实践中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关系,真正掌握模具的生产技术。因此,培养零距离上岗的综合性模具生产技术人才为当前所需。
2.模具企业青睐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具有多方面的操作技能,要求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具有团结合作能力、富于创新精神、敬业爱岗、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实际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在今后的培养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除应具有必要的专业知识外,更应具备较强的生产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同时要培养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与人共处,使他们有很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成为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素质和高技能综合性人才,来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性很强,高校应针对这一特性,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工学结合”的道路。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际操作中,我院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深刻理解高等职职业教育的内涵,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鼓励教師进行科研、教研和教改活动,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加大对现有师资的培训工作,在提高学历和职称层次的同时,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和业务能力的提高,帮助中青年教师认真合理地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促使他们尽快成长。按照江苏省教育厅的培养计划,我院选派年富力强的教师赴德国学习双元化教育,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安排青年教师到常州华威亚克模具有限公司进行为期半年的实践锻炼,以加强“双师”素质教师团队的建设。我院还通过“嵌入式”教学方法,从模具生产企业引进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来我院讲解专业课,直接给学生讲授专业课程中实践性、前沿性较强的内容,要求讲课的课时占专业课总课时的40%以上,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力,同时培养我院教师的实践能力。
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 我院充分运用“工学结合”理念,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在保证专业理论课教学的同时,增加集中性生产实训课程的开设,如校内模具钳工实训、模具拆装技能训练、普通车床加工技能训练、数控车床加工技能训练、数控铣床加工技能训练、校外模具生产实际操作实习,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合理知识结构、较高实际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学校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与用人单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合作,通过学校、企业两个教学地点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我院和昆山圣美精密模具有限公司签订协议,组织机电学院骨干教师与企业培训部门人员共同商定培养方案,着重对学生加强企业文化教育,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制订课程讲授计划,在学校和公司两个地方进行授课,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使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3.调整专业课程体系。我院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设置,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构建工学结合专业课程体系。将PRO/E应用技术、数控加工与编程、数控车床加工技能训练、数控铣床加工技能训练等课程调整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加大生产性实训教学设备的投入,添置十台数控车床、十台数控铣床、五台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和五台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机床,规划调整实验室布置,建立符合教学要求的理实一体化实训室,满足了教学的需求。
4.实施“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2.5+0.5”教学模式。我院从2006级开始探索实行“2.5+0.5”教学模式,即学生用两年半的时间,在学校进行理论课程的学习和实训实习的锻炼,取得钳工、车工、数控车、数控铣、CAD、三维建模师等证书,再用半年的时间进行顶岗实习,实现了与企业生产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我院积极实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学院建立校企联盟,共邀请27个徐州地区规模以上企业加盟。学校和企业间建立校外实习的共建制度,签订共同遵守的协议,以确保校外实习基地的相对稳定。学院推行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学生在校的五个学期,每个学期均安排为期六周的综合实训,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把教学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目标相结合,构建了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框架的课程结构体系。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我院实行实习生校内、校外双导师指导制度,聘请在职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颁发聘书并给予一定的工作津贴,请他们与专业指导教师一起负责学生的下厂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教学指导工作。具体做法是校内安排一位指导老师,学生实习单位安排一位指导老师,加强实习的指导与过程控制。顶岗实习的成绩由校内外两位老师分别评定,最后给出综合成绩,可以较好地实现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顶岗实习结束后,按双向选择的原则,学生可与企业签订劳动就业合同。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方式改革,我院培养了一大批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毕业生,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顶岗实习结束后,学生与企业签订劳动就业合同,得到了学生、家长、企业的一致认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教高[2000]2号)[Z].2000-01-17.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关键词]模具设计与制造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一、企业对模具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
1.模具企业青睐可以零距离上岗的毕业生。我们选取了常州华威亚克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常州顶尖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常州明杰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昆山圣美精密模具有限公司共四家有代表性的模具制造企业进行了走访调研。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发现江苏省南部苏锡常等地今后几年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人才仍然有很大的需求,模具专业今后持续发展的空间仍然很大。我们还了解到,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在企业主要从事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模具产品造型及结构的设计、模具零件机械加工数控编程等。会使用AUTOCAD、PRO/E等软件,懂模具加工工艺,会使用MASTERCAM或UG,并有一定经验的模具数控加工的毕业生,是最受企业欢迎的。这要求教师要具有模具生产的实践经验,就这点而言,高职院校具有明显的优势。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往往不具备模具设计能力,不能对零件的加工进行数控编程。而本科院校往往重视理论讲授,忽视实际操作教育,所以都不能满足模具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另外,模具制造行业的人才是需要经验积累的,一般从业人员需要3~5年的从业经验,才能熟悉生产现场的操作实践,熟悉模具的生产制造过程,理解实践中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关系,真正掌握模具的生产技术。因此,培养零距离上岗的综合性模具生产技术人才为当前所需。
2.模具企业青睐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具有多方面的操作技能,要求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具有团结合作能力、富于创新精神、敬业爱岗、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实际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在今后的培养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除应具有必要的专业知识外,更应具备较强的生产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同时要培养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与人共处,使他们有很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成为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素质和高技能综合性人才,来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性很强,高校应针对这一特性,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工学结合”的道路。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际操作中,我院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深刻理解高等职职业教育的内涵,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鼓励教師进行科研、教研和教改活动,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加大对现有师资的培训工作,在提高学历和职称层次的同时,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和业务能力的提高,帮助中青年教师认真合理地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促使他们尽快成长。按照江苏省教育厅的培养计划,我院选派年富力强的教师赴德国学习双元化教育,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安排青年教师到常州华威亚克模具有限公司进行为期半年的实践锻炼,以加强“双师”素质教师团队的建设。我院还通过“嵌入式”教学方法,从模具生产企业引进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来我院讲解专业课,直接给学生讲授专业课程中实践性、前沿性较强的内容,要求讲课的课时占专业课总课时的40%以上,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力,同时培养我院教师的实践能力。
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 我院充分运用“工学结合”理念,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在保证专业理论课教学的同时,增加集中性生产实训课程的开设,如校内模具钳工实训、模具拆装技能训练、普通车床加工技能训练、数控车床加工技能训练、数控铣床加工技能训练、校外模具生产实际操作实习,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合理知识结构、较高实际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学校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与用人单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合作,通过学校、企业两个教学地点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我院和昆山圣美精密模具有限公司签订协议,组织机电学院骨干教师与企业培训部门人员共同商定培养方案,着重对学生加强企业文化教育,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制订课程讲授计划,在学校和公司两个地方进行授课,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使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3.调整专业课程体系。我院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设置,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构建工学结合专业课程体系。将PRO/E应用技术、数控加工与编程、数控车床加工技能训练、数控铣床加工技能训练等课程调整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加大生产性实训教学设备的投入,添置十台数控车床、十台数控铣床、五台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和五台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机床,规划调整实验室布置,建立符合教学要求的理实一体化实训室,满足了教学的需求。
4.实施“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2.5+0.5”教学模式。我院从2006级开始探索实行“2.5+0.5”教学模式,即学生用两年半的时间,在学校进行理论课程的学习和实训实习的锻炼,取得钳工、车工、数控车、数控铣、CAD、三维建模师等证书,再用半年的时间进行顶岗实习,实现了与企业生产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我院积极实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学院建立校企联盟,共邀请27个徐州地区规模以上企业加盟。学校和企业间建立校外实习的共建制度,签订共同遵守的协议,以确保校外实习基地的相对稳定。学院推行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学生在校的五个学期,每个学期均安排为期六周的综合实训,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把教学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目标相结合,构建了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框架的课程结构体系。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我院实行实习生校内、校外双导师指导制度,聘请在职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颁发聘书并给予一定的工作津贴,请他们与专业指导教师一起负责学生的下厂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教学指导工作。具体做法是校内安排一位指导老师,学生实习单位安排一位指导老师,加强实习的指导与过程控制。顶岗实习的成绩由校内外两位老师分别评定,最后给出综合成绩,可以较好地实现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顶岗实习结束后,按双向选择的原则,学生可与企业签订劳动就业合同。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方式改革,我院培养了一大批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毕业生,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顶岗实习结束后,学生与企业签订劳动就业合同,得到了学生、家长、企业的一致认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教高[2000]2号)[Z].2000-01-17.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