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只有培养学生物理实践能力的教育才是完整的物理教育。物理实践能力是在一定的物理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学习的迁移在物理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条件化、结构化和熟练化的物理知识是学生物理实践能力形成的前提条件;物理技能是学生物理实践能力形成的核心要素;学习迁移是学生物理实践能力形成的基本环节;物理实践活动是学生物理实践能力形成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物理实践能力 物理知识 物理技能 学习迁移 物理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2-095-0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指人有目的的认识和改造客观现实的活动,实践能力则指人们有目的的认识和改造客观现实的活动能力。在心理学上,实践能力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特征,是人们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教育学上,实践能力是指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物理实践能力是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解决物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能力是学生生存的基本能力,一个学生只有具备实践能力才能保证正常生活和学习;实践能力是创新精神的直接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通过他自身的实践产品和实践活动来体现的,物理实践能力是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必备的能力,在物理教育中只有培养学生物理实践能力的教育才是完整的物理教育。为解决当前我国学生物理实践能力水平低的问题,有必要来探讨和研究学生物理实践能力形成的规律和培养方法。
一、物理知识是学生物理实践能力形成的前提条件
物理知识是学生物理实践能力形成的前提条件,然而掌握了物理知识并非就能形成物理实践的能力。掌握什么样的物理知识才能够使学生形成物理实践能力呢?心理学的理论表明,学生头脑中掌握的物理知识只有是条件化、结构化和熟练化的知识,才能形成物理实践能力。
条件化的知识。学生在学习中学到的知识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就会形成僵化的知识,僵化的知识只能在与当初知识获得条件相似的背景中才能加以应用,而不能在变化了的背景中加以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避免使学生产生知识的僵化,有必要使学生在大脑中储存知识时,将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触发”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知识,即在头脑中储存起大量的“如果……那么……”的产生式。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在什么条件下使用是非常必要的,当面临实践中的问题时,学生就能在大脑中进行检索、提取和应用与任务相关的知识。据此,教师在知识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对知识的可检索性,有必要在呈现物理知识时,使学生同时考虑这些知识在课堂之外的背景中的应用条件。
结构化的知识。如果说学生在大脑中储存了大量的物理知识,并且每个知识都有一个“触发条件”,那么在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时也难于找出与眼前问题相同的条件,从而难以提取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因此,大量“产生式”必须结合成一个系统,有必要对这数以万计的物理知识再进行组织,进行分析、概括和归类等,形成一定的层次结构网络,做到结构化,并且在每一层次都必须在大脑中“标明”其触发条件。当知识以一种层次网络的方式进行排列时,就可以提高知识的检索效率。越居于高层次的知识点,其抽象水平越高,适用范围越广,如果作为一个组块,其容量就越大。运用大容量的物理知识组块进行思维,有助于问题解决时在短时记忆容量范围内进行思维操作,有助于使心理视野看得更远。同时运用大容量的物理知识单元进行思考时,当从一个单元跳到另一个单元,思维的跨度就大,跳跃性就强,物理实践能力就越强,创造性也就有可能产生。
熟练化的知识。在结构化的基础上形成物理知识的熟练化,才能产生新的思维,才能认识新旧知识的相同成分,才能概括出两种学习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才能实现新旧知识之间的整合。也就是说才能为学习的迁移奠定良好的基础。
由此可见,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不仅要研究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更要重视研究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研究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条件化、结构化和熟练化的物理知识,使学生构建起条件化、结构化和熟练化的认知结构。
二、物理技能是学生物理实践能力形成的核心要素
人的动作技能与人的操作能力有着直接的联系,人的智力技能与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直接的联系。物理技能是构成物理实践能力的核心要素,是学生物理实践能力的组成部分。但物理技能不能完全等同于物理实践能力,从物理技能向物理实践能力的过渡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人的动作技能在形成过程中要经过掌握局部动作、初步掌握完整动作和动作协调与完善这样三个阶段。在动作协调阶段,学生不仅能将各种动作有机地组合在一起,顺利地完成全部组合动作,而且动作准确、敏捷、稳定、灵活;动作之间协调一致,多余动作消失;视觉的监督作用大为降低,动觉控制作用极大增加。由于熟练,使人对某种活动方式的认识控制水平降到最低限度,动作连续得更加完美,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自动化的动作技能才能把物理技能应用到新的情境中,才能说是形成了能力。
人的智力技能形成是一个从外部物质活动转向内部心理活动的过程,在形成过程中可分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有声言语阶段、无声外部言语阶段和内部言语阶段。在内部言语阶段,言语活动无论在机能上、还是在结构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机能方面,言语仅仅是为自己所用的言语。在结构方面,有时一个完整的意思只用几个关键词来代表,表现出简约化的特点,人的智力技能只有达到简约化的程度,才能形成实践能力。
由此可见,要培养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入手,正确的组织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掌握正确练习的方法,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学生进行练习,逐步提高学生技能的质量,使动作技能达到自动化,智力技能达到简约化,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迁移是学生物理实践能力形成的基本环节
迁移是学生实践能力形成的基本环节,其根本原因是由实践能力形成的特点和迁移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学生物理实践能力的形成是通过对学过的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而实现的,没有对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就不可能形成人的物理实践能力,而迁移和知识、技能的应用二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知识、技能的应用可以促进迁移的发生,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是促进知识迁移的有效条件。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地为学生创造知识应用的情境,就可以使知识迁移成为一种有意识的、主动的过程,从而加快知识迁移的发生,提高迁移的效果。另一方面,知识和技能应用过程中存在着知识、技能的迁移,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是保证知识和技能应用成功的重要条件。从知识和技能应用的各种形式来看,无论利用已有知识解答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完成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还是利用已有知识发现并处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是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对处理一种新的问题情境产生积极影响的过程,所以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本质是依赖于知识的迁移实现的。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不是自动发生的,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既有学生的内部条件,如学生的智力与年龄、认知结构特征、学生的心理准备状态等。还有学生的外部条件,如学习材料的特性、教师的指导、学习情境的相似性等。要培养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我们就要根据学生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积极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迁移,做到为迁移而教。
四、物理实践活动是学生物理实践能力形成的根本途径
物理实践活动是学生物理实践能力形成的根本途径,学生对学习过的知识和技能只有进入实践环节,经过实践的熔铸,才能被吸收和整合,才能发生实际作用。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学生的实践与成人的实践具有不同点,我们只有清楚地认识这些不同点,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的物理实践活动。
学生物理实践的目的主要指向学生自身,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为其今后更有效地进行实践活动为主要目的。一般类型的实践活动是以认识或改造客观世界为主要目的,学生的实践活动是以完善和发展自我,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学生实践活动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在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具有模拟性、验证性、浓缩性和简约性的特征。
学生实践活动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从认知实践为主向解决问题为主的实践过渡;由模拟性实践活动向现实性实践活动过渡;由学校内部的实践活动向社会实践活动过渡;从被动型实践活动向主动型实践活动过渡;从重复性实践活动向创造性实践活动过渡。开展学生实践活动是有着广阔领域的,在物理学科教学中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和科技制作等。在生活中,鼓励学生勤于动脑、勤于动手,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各种物理问题等都有助于学生物理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培养。
参考文献
1 周 宏、高长梅主编.创造教育全书.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3
2 傅维利.论中小学生实践活动的特点及发展过程.教育研究,2000(9)
3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物理实践能力 物理知识 物理技能 学习迁移 物理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2-095-0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指人有目的的认识和改造客观现实的活动,实践能力则指人们有目的的认识和改造客观现实的活动能力。在心理学上,实践能力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特征,是人们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教育学上,实践能力是指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物理实践能力是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解决物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能力是学生生存的基本能力,一个学生只有具备实践能力才能保证正常生活和学习;实践能力是创新精神的直接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通过他自身的实践产品和实践活动来体现的,物理实践能力是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必备的能力,在物理教育中只有培养学生物理实践能力的教育才是完整的物理教育。为解决当前我国学生物理实践能力水平低的问题,有必要来探讨和研究学生物理实践能力形成的规律和培养方法。
一、物理知识是学生物理实践能力形成的前提条件
物理知识是学生物理实践能力形成的前提条件,然而掌握了物理知识并非就能形成物理实践的能力。掌握什么样的物理知识才能够使学生形成物理实践能力呢?心理学的理论表明,学生头脑中掌握的物理知识只有是条件化、结构化和熟练化的知识,才能形成物理实践能力。
条件化的知识。学生在学习中学到的知识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就会形成僵化的知识,僵化的知识只能在与当初知识获得条件相似的背景中才能加以应用,而不能在变化了的背景中加以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避免使学生产生知识的僵化,有必要使学生在大脑中储存知识时,将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触发”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知识,即在头脑中储存起大量的“如果……那么……”的产生式。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在什么条件下使用是非常必要的,当面临实践中的问题时,学生就能在大脑中进行检索、提取和应用与任务相关的知识。据此,教师在知识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对知识的可检索性,有必要在呈现物理知识时,使学生同时考虑这些知识在课堂之外的背景中的应用条件。
结构化的知识。如果说学生在大脑中储存了大量的物理知识,并且每个知识都有一个“触发条件”,那么在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时也难于找出与眼前问题相同的条件,从而难以提取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因此,大量“产生式”必须结合成一个系统,有必要对这数以万计的物理知识再进行组织,进行分析、概括和归类等,形成一定的层次结构网络,做到结构化,并且在每一层次都必须在大脑中“标明”其触发条件。当知识以一种层次网络的方式进行排列时,就可以提高知识的检索效率。越居于高层次的知识点,其抽象水平越高,适用范围越广,如果作为一个组块,其容量就越大。运用大容量的物理知识组块进行思维,有助于问题解决时在短时记忆容量范围内进行思维操作,有助于使心理视野看得更远。同时运用大容量的物理知识单元进行思考时,当从一个单元跳到另一个单元,思维的跨度就大,跳跃性就强,物理实践能力就越强,创造性也就有可能产生。
熟练化的知识。在结构化的基础上形成物理知识的熟练化,才能产生新的思维,才能认识新旧知识的相同成分,才能概括出两种学习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才能实现新旧知识之间的整合。也就是说才能为学习的迁移奠定良好的基础。
由此可见,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不仅要研究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更要重视研究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研究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条件化、结构化和熟练化的物理知识,使学生构建起条件化、结构化和熟练化的认知结构。
二、物理技能是学生物理实践能力形成的核心要素
人的动作技能与人的操作能力有着直接的联系,人的智力技能与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直接的联系。物理技能是构成物理实践能力的核心要素,是学生物理实践能力的组成部分。但物理技能不能完全等同于物理实践能力,从物理技能向物理实践能力的过渡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人的动作技能在形成过程中要经过掌握局部动作、初步掌握完整动作和动作协调与完善这样三个阶段。在动作协调阶段,学生不仅能将各种动作有机地组合在一起,顺利地完成全部组合动作,而且动作准确、敏捷、稳定、灵活;动作之间协调一致,多余动作消失;视觉的监督作用大为降低,动觉控制作用极大增加。由于熟练,使人对某种活动方式的认识控制水平降到最低限度,动作连续得更加完美,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自动化的动作技能才能把物理技能应用到新的情境中,才能说是形成了能力。
人的智力技能形成是一个从外部物质活动转向内部心理活动的过程,在形成过程中可分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有声言语阶段、无声外部言语阶段和内部言语阶段。在内部言语阶段,言语活动无论在机能上、还是在结构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机能方面,言语仅仅是为自己所用的言语。在结构方面,有时一个完整的意思只用几个关键词来代表,表现出简约化的特点,人的智力技能只有达到简约化的程度,才能形成实践能力。
由此可见,要培养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入手,正确的组织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掌握正确练习的方法,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学生进行练习,逐步提高学生技能的质量,使动作技能达到自动化,智力技能达到简约化,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迁移是学生物理实践能力形成的基本环节
迁移是学生实践能力形成的基本环节,其根本原因是由实践能力形成的特点和迁移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学生物理实践能力的形成是通过对学过的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而实现的,没有对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就不可能形成人的物理实践能力,而迁移和知识、技能的应用二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知识、技能的应用可以促进迁移的发生,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是促进知识迁移的有效条件。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地为学生创造知识应用的情境,就可以使知识迁移成为一种有意识的、主动的过程,从而加快知识迁移的发生,提高迁移的效果。另一方面,知识和技能应用过程中存在着知识、技能的迁移,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是保证知识和技能应用成功的重要条件。从知识和技能应用的各种形式来看,无论利用已有知识解答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完成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还是利用已有知识发现并处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是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对处理一种新的问题情境产生积极影响的过程,所以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本质是依赖于知识的迁移实现的。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不是自动发生的,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既有学生的内部条件,如学生的智力与年龄、认知结构特征、学生的心理准备状态等。还有学生的外部条件,如学习材料的特性、教师的指导、学习情境的相似性等。要培养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我们就要根据学生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积极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迁移,做到为迁移而教。
四、物理实践活动是学生物理实践能力形成的根本途径
物理实践活动是学生物理实践能力形成的根本途径,学生对学习过的知识和技能只有进入实践环节,经过实践的熔铸,才能被吸收和整合,才能发生实际作用。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学生的实践与成人的实践具有不同点,我们只有清楚地认识这些不同点,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的物理实践活动。
学生物理实践的目的主要指向学生自身,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为其今后更有效地进行实践活动为主要目的。一般类型的实践活动是以认识或改造客观世界为主要目的,学生的实践活动是以完善和发展自我,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学生实践活动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在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具有模拟性、验证性、浓缩性和简约性的特征。
学生实践活动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从认知实践为主向解决问题为主的实践过渡;由模拟性实践活动向现实性实践活动过渡;由学校内部的实践活动向社会实践活动过渡;从被动型实践活动向主动型实践活动过渡;从重复性实践活动向创造性实践活动过渡。开展学生实践活动是有着广阔领域的,在物理学科教学中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和科技制作等。在生活中,鼓励学生勤于动脑、勤于动手,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各种物理问题等都有助于学生物理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培养。
参考文献
1 周 宏、高长梅主编.创造教育全书.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3
2 傅维利.论中小学生实践活动的特点及发展过程.教育研究,2000(9)
3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