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恰逢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整整80周年,而10月下旬至11月初,又是“八百壮士”顽强抵抗日军80周年。我又一次来到四行仓库,重温当年鏖战的历史,并深情地回忆起自己在2005年、2006年间报道、追踪过的最后的“八百壮士”周福其老人。要是他今天还活着,那该多好,能亲眼看到四行仓库在2015年被上海市政府正式开辟为纪念馆,能感受到国家层面对于抗日老兵的关怀,遗憾的是岁月不饶人。有一句名言叫做“老兵永远不死,只是慢慢凋零”,但要做到老兵不死,唯有后人牢记才行。
“壮士”重访四行仓库
2005年8月上旬,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负责人潘法铨接到湖北通城县胡仁武来电,说他已故祖父胡梦生也是“八百壮士”,而邻村还有一位健在的“八百壮士”周福其,90高齡。潘法铨即与《新民晚报》徐轶汝一起赶去采访。8月12日,《新民晚报》特邀周老莅沪(胡梦生孙子、胡仁武之弟胡志全陪同),由特别报道组长沈月明等接待。
8月13日即淞沪抗战爆发68周年纪念日,上午8时,《新民晚报》安排周福其老人重返曾浴血奋战过的四行仓库,这是令人激动的时刻,也是建国后罕见的纪念事件。我当时是《新民晚报》的陪同记者之一。周老鼻正口方、精神矍铄,他一走进四行仓库陈列室,就“扑通”一声跪倒在谢晋元铜像前,老泪纵横:“团长啊,我来看你了……”其激情喷涌,只有在现场的人才能有所感悟。
随后,他认真地参观了所有展品,不断地给大家讲解。他表示:在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再次来到四行仓库,算是了却了一生的心愿。希望上海好好保护四行仓库,让年轻一代不忘历史,珍惜和平。后来,我们又开车将周老送到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参观,他还跑到“姚子青营抗日牺牲处”的纪念巨石去瞻仰。
挽留“壮士”上海养老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周老随通城保安团200多人,急行军5天5夜赶到上海。当时上海的国军已苦战了2个多月,约30万将士阵亡。已补充了4次兵力的88师524团第1营只剩200多士兵,于是通城200多人第5 次补充进去,1营合计450多人。谢晋元团长面对媒体采访,故意夸大说有八百人,以便迷惑日军,后被誉为“八百壮士”。
周老当年是上官志标率领、坚守四行仓库一楼的1连战士,作战极为艰苦,因为如果一楼失守,那么整幢大楼就难保了。“八百壮士”与日军血战四昼夜,歼敌200多人,自己仅伤亡30余人,堪称奇迹。但到了10月31日,工部局怕战火殃及闹市,经多方协调,“八百壮士”被迫撤往租界内胶州公园(后称为“孤军营”)。
周老也随之被羁留了4年,直至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并进占上海租界,全体孤军被日军押送各地做苦力,其中包括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周老先后在上海宝山、南京等地做苦力。最后到安徽煤矿时,他冒死与另一位同乡战友卢鸿信,奋力杀死2个日军,夺了机枪,率100多位战友成功逃脱。1949年新中国一成立,他就赶回家乡,但他这才知道双亲早已被日军杀害了……
我了解到,周老的妻子十多年前已去世,夫妻俩没有亲生孩子(但我后来听说他曾有一个失散的女儿,“文革”期间曾到通城来找过父母,但他不敢相认,可能是怕自己的“国军”身份牵累到女儿吧)。他居住在通城县最偏远的山沟里,平时生活全靠他自己料理,经济来源则是依赖他自己上山采药草,卖给农民,十分清苦。
我看到了,便不能转身而去。我就对周老说:“您在湖北老家一个人生活,很不方便。上海是您年轻时与日寇打仗、流血的地方,今后就到上海养老吧。至于费用,我个人承担得起,您不要担心的!”他想了想说:“这是好事,但还是以后再做正式决定吧,这次我还是要先回家的。”全程陪同他在上海活动的胡志全对我说:“我看得出来,周爷爷听你这样表态,他的内心感到极其温暖!”于是,我就跟周老和小胡约定,明年春节我再去湖北通城,商定来沪养老的事。
我在挽留周老留在上海养老之前,已询问过了,上海的养老院费用每月一两千元,视条件好坏而有差别。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只是我个人的决定,并非报社或政府所做出的决策。我觉得自己收入尚可,我想周老活到百岁——每年无非2万多元、10年无非20多万元而已,但上海就对得起用生命保卫过她的“壮士”了。我也曾向父母双亲提及,他们都表示同意和支持,尤其是家父,他建国前参加第二野战军,也是一位老兵,我小时候常跟他去军人俱乐部。
当时周老说耳朵背,想在上海买助听器。但他8月14日上午就要离沪,根本没时间买。我就跟他和小胡说,这次时间太短了,反正以后我总会把周老接到上海养老,到那时再慢慢挑选质量好的助听器吧。8月14日晨9时,我送周老、小胡到虹桥机场,一路上又做了深入交流。他们先飞武汉,再乘车返回通城。
“壮士”故乡行
2006年1月26日,在春节即将到来的前3天,我从上海赶到湖北通城县四庄乡长青村,不料竟意外地听到噩耗:周老已在10天前去世了!我简直不敢相信,因为5个月前他在上海,身体硬朗,头脑清晰,怎么会……?后来我获悉,他从上海回到老家,遭遇一些不公,令他十分生气、一病不起……但我实在想不通啊,我早已感到年华的易逝、岁月的沉重,但现实是——生命比我预测的还要脆弱,时间比我想象的还要残酷!虹桥机场送别成了永诀!我开始深深地后悔起来:当时自己没有不顾一切地坚持把周老直接留在上海……我执意走进了周老的家,那是一间搭建出来的偏屋,约六七平方米,家徒四壁。想到他人生最后的岁月,令人心碎……我当时唯一能做的是怀着满腔悲痛,在胡志全的陪同下,到周老的新冢祭拜,按照当地的风俗燃放了鞭炮。
离开长青村,我去港背村拜访了小胡79岁的祖母尚凤英。她说:50多年来从来没人向她谈起“八百壮士”的事,今天看到上海记者来了,高兴极了!她像接待亲戚一样地忙活开了,并滔滔不绝地讲起过去的岁月,不时抹起泪水来。我看到她思路敏捷,便决定在她家住一夜,用DV做一个口述历史。尚奶奶4个子孙刚造了一幢4层楼的农舍,每人一层,共同分担建筑费20多万元,其中一半赊欠,因而农舍还是一个半成品,有些窗户还没装,冷风直吹,但她安排我睡得舒服。
尚奶奶的丈夫胡梦生是当地人,当年与周福其等一起赴沪参战。1941年12月胡梦生被日军押到南京后,有一天逃到了一户百姓家,主人尚耀禄只是一介平民,但大义凛然,马上把18岁的大女儿尚凤英,嫁给28岁的胡梦生,使他得以领到“良民证”,逃过了搜捕。
抗战胜利后,胡、尚夫妇回通城老家务农。1974年,被监督劳动的胡梦生在挖河工地上劳累致死,当时就用草席一卷埋了。近年来,她看到形势宽松了些,就在老伴坟前竖了水泥碑,最上面写着“八百孤军 抗日志士”一行字。我在尚奶奶及家人的陪同下,去胡梦生的墓前烧了一炷香。
尚奶奶还喜欢给我唱《歌八百壮士》。她说:抗战胜利后幸存的“八百壮士”经常聚会、唱歌,她耳闻目染、自然而然就学会了。她一讲到这些隐藏了五六十年的美好记忆,就灿烂地笑了起来,十分陶醉。她的子孙要我多住几天,说他们几十年来难得看到她如此开心……
“八百壮士”中的一半均来自通城县,我访问了县委宣传部长杨亚新,他说对我去寻找“八百壮士”的资料很感动,感谢《新民晚报》还记得通城。他给我提供了诸多方便,我得以查到了60多位“壮士”的名字,这是抗战胜利后他们回通城老家定居,当时的国民党县政府登记的。其余100多位被日军迫害致死的、因各种原因没回老家的,就永远无法知道他们的下落乃至姓名了,真正成了“无名英雄”,令人唏嘘。
夜访丁教授
我在通城打听到,1990年代,咸宁学院丁一教授曾带学生到通城,对当时健在的几位“八百壮士”记录过口述。1月27日,我连夜赶到100多公里外的咸宁学院,找到72岁退休在家的丁教授。看到我这个“不速之客”,他既意外又兴奋,从书柜里取出所有文件资料。我如饥似渴地仔细翻阅,发现了鲜为人知的历史:葛先灵、张金辉、郑龙风在四行倉库战斗中牺牲;吴祖德1938年8月在“孤军营”为保护国旗而被杀;万连卿从日军魔爪中逃脱后,参加赴缅甸远征军;还有吴志益,在进入四行仓库前驻守复旦大学图书馆阵地,把手榴弹绑在腰间,径直向日军坦克肚子里滚进去……我就读过复旦,内心尤其震撼!
丁教授看我如此“痴迷”,当场要把所有文件全都赠予我。我知道这是他对我的极度信任,我深知这份赠品的分量,但我不能掠人之美,说:“这是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现在没人关心,并不是说明它没有价值。我相信今后五年、十年乃至更长年份,中国总会关注起来‘八百壮士’的。到那时,他们一定会找得到您——这是您高瞻远瞩、亲力亲为的,但却不一定会找得到我啊——那对于国家不是一种严重损失吗?”丁教授被我说服了。
2009年,时任搜狐网副总编梁春元曾飞往巴布亚新几内亚,找到被日军迫害致死的、但已荒废的数百抗日老兵的墓地,其中就有10多位“八百壮士”。我告诉他,丁教授握有大量资料,他曾专程去咸宁拜访过。
壮士已全“走”了
2015年8月13日,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正式开馆,可惜“八百壮士”已全都“走”了,而我10年前报道过的尚凤英、丁一等应邀专程赶来出席仪式。《新民晚报》头版做了报道,新闻照片就有坐着轮椅的尚凤英。82岁的丁教授见到我,一再提起9年前冬夜我的登门拜访及我的“先见之明”,这令他终生难忘。他说:纪念馆在筹备期间,到咸宁找到了他,他就将本来准备赠送给我的所有文件全部捐赠出来。我看到馆内为此专门辟出展板予以介绍;不过,89岁的尚奶奶衰老多了,她甚至记不起我这个人了。陪同她来沪的胡志全说:奶奶耳朵聋了,也有老年痴呆症。后来我提议大家一起唱《歌八百壮士》,她根本无法领唱了,只是等到我们齐声高唱时,她才突有所悟地跟唱几句。
我不禁黯然:一个人的记忆经不起岁月的消磨。我感到有必要把这些往事写出来,以飨读者。
我当时还写过一副对联《闻四行仓库正式建馆》相祝,兹录于此,作为本文的结束吧:
当年八百壮士坚守一隅,开枪扔弹,威震天下;
今日四行仓库维修五月,建馆辟墙,教谕世人。
四行仓库纪念馆在修建时,特意按当年战场的原样,复建了弹痕累累的西墙,令人震撼,确实必要。
“壮士”重访四行仓库
2005年8月上旬,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负责人潘法铨接到湖北通城县胡仁武来电,说他已故祖父胡梦生也是“八百壮士”,而邻村还有一位健在的“八百壮士”周福其,90高齡。潘法铨即与《新民晚报》徐轶汝一起赶去采访。8月12日,《新民晚报》特邀周老莅沪(胡梦生孙子、胡仁武之弟胡志全陪同),由特别报道组长沈月明等接待。
8月13日即淞沪抗战爆发68周年纪念日,上午8时,《新民晚报》安排周福其老人重返曾浴血奋战过的四行仓库,这是令人激动的时刻,也是建国后罕见的纪念事件。我当时是《新民晚报》的陪同记者之一。周老鼻正口方、精神矍铄,他一走进四行仓库陈列室,就“扑通”一声跪倒在谢晋元铜像前,老泪纵横:“团长啊,我来看你了……”其激情喷涌,只有在现场的人才能有所感悟。
随后,他认真地参观了所有展品,不断地给大家讲解。他表示:在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再次来到四行仓库,算是了却了一生的心愿。希望上海好好保护四行仓库,让年轻一代不忘历史,珍惜和平。后来,我们又开车将周老送到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参观,他还跑到“姚子青营抗日牺牲处”的纪念巨石去瞻仰。
挽留“壮士”上海养老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周老随通城保安团200多人,急行军5天5夜赶到上海。当时上海的国军已苦战了2个多月,约30万将士阵亡。已补充了4次兵力的88师524团第1营只剩200多士兵,于是通城200多人第5 次补充进去,1营合计450多人。谢晋元团长面对媒体采访,故意夸大说有八百人,以便迷惑日军,后被誉为“八百壮士”。
周老当年是上官志标率领、坚守四行仓库一楼的1连战士,作战极为艰苦,因为如果一楼失守,那么整幢大楼就难保了。“八百壮士”与日军血战四昼夜,歼敌200多人,自己仅伤亡30余人,堪称奇迹。但到了10月31日,工部局怕战火殃及闹市,经多方协调,“八百壮士”被迫撤往租界内胶州公园(后称为“孤军营”)。
周老也随之被羁留了4年,直至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并进占上海租界,全体孤军被日军押送各地做苦力,其中包括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周老先后在上海宝山、南京等地做苦力。最后到安徽煤矿时,他冒死与另一位同乡战友卢鸿信,奋力杀死2个日军,夺了机枪,率100多位战友成功逃脱。1949年新中国一成立,他就赶回家乡,但他这才知道双亲早已被日军杀害了……
我了解到,周老的妻子十多年前已去世,夫妻俩没有亲生孩子(但我后来听说他曾有一个失散的女儿,“文革”期间曾到通城来找过父母,但他不敢相认,可能是怕自己的“国军”身份牵累到女儿吧)。他居住在通城县最偏远的山沟里,平时生活全靠他自己料理,经济来源则是依赖他自己上山采药草,卖给农民,十分清苦。
我看到了,便不能转身而去。我就对周老说:“您在湖北老家一个人生活,很不方便。上海是您年轻时与日寇打仗、流血的地方,今后就到上海养老吧。至于费用,我个人承担得起,您不要担心的!”他想了想说:“这是好事,但还是以后再做正式决定吧,这次我还是要先回家的。”全程陪同他在上海活动的胡志全对我说:“我看得出来,周爷爷听你这样表态,他的内心感到极其温暖!”于是,我就跟周老和小胡约定,明年春节我再去湖北通城,商定来沪养老的事。
我在挽留周老留在上海养老之前,已询问过了,上海的养老院费用每月一两千元,视条件好坏而有差别。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只是我个人的决定,并非报社或政府所做出的决策。我觉得自己收入尚可,我想周老活到百岁——每年无非2万多元、10年无非20多万元而已,但上海就对得起用生命保卫过她的“壮士”了。我也曾向父母双亲提及,他们都表示同意和支持,尤其是家父,他建国前参加第二野战军,也是一位老兵,我小时候常跟他去军人俱乐部。
当时周老说耳朵背,想在上海买助听器。但他8月14日上午就要离沪,根本没时间买。我就跟他和小胡说,这次时间太短了,反正以后我总会把周老接到上海养老,到那时再慢慢挑选质量好的助听器吧。8月14日晨9时,我送周老、小胡到虹桥机场,一路上又做了深入交流。他们先飞武汉,再乘车返回通城。
“壮士”故乡行
2006年1月26日,在春节即将到来的前3天,我从上海赶到湖北通城县四庄乡长青村,不料竟意外地听到噩耗:周老已在10天前去世了!我简直不敢相信,因为5个月前他在上海,身体硬朗,头脑清晰,怎么会……?后来我获悉,他从上海回到老家,遭遇一些不公,令他十分生气、一病不起……但我实在想不通啊,我早已感到年华的易逝、岁月的沉重,但现实是——生命比我预测的还要脆弱,时间比我想象的还要残酷!虹桥机场送别成了永诀!我开始深深地后悔起来:当时自己没有不顾一切地坚持把周老直接留在上海……我执意走进了周老的家,那是一间搭建出来的偏屋,约六七平方米,家徒四壁。想到他人生最后的岁月,令人心碎……我当时唯一能做的是怀着满腔悲痛,在胡志全的陪同下,到周老的新冢祭拜,按照当地的风俗燃放了鞭炮。
离开长青村,我去港背村拜访了小胡79岁的祖母尚凤英。她说:50多年来从来没人向她谈起“八百壮士”的事,今天看到上海记者来了,高兴极了!她像接待亲戚一样地忙活开了,并滔滔不绝地讲起过去的岁月,不时抹起泪水来。我看到她思路敏捷,便决定在她家住一夜,用DV做一个口述历史。尚奶奶4个子孙刚造了一幢4层楼的农舍,每人一层,共同分担建筑费20多万元,其中一半赊欠,因而农舍还是一个半成品,有些窗户还没装,冷风直吹,但她安排我睡得舒服。
尚奶奶的丈夫胡梦生是当地人,当年与周福其等一起赴沪参战。1941年12月胡梦生被日军押到南京后,有一天逃到了一户百姓家,主人尚耀禄只是一介平民,但大义凛然,马上把18岁的大女儿尚凤英,嫁给28岁的胡梦生,使他得以领到“良民证”,逃过了搜捕。
抗战胜利后,胡、尚夫妇回通城老家务农。1974年,被监督劳动的胡梦生在挖河工地上劳累致死,当时就用草席一卷埋了。近年来,她看到形势宽松了些,就在老伴坟前竖了水泥碑,最上面写着“八百孤军 抗日志士”一行字。我在尚奶奶及家人的陪同下,去胡梦生的墓前烧了一炷香。
尚奶奶还喜欢给我唱《歌八百壮士》。她说:抗战胜利后幸存的“八百壮士”经常聚会、唱歌,她耳闻目染、自然而然就学会了。她一讲到这些隐藏了五六十年的美好记忆,就灿烂地笑了起来,十分陶醉。她的子孙要我多住几天,说他们几十年来难得看到她如此开心……
“八百壮士”中的一半均来自通城县,我访问了县委宣传部长杨亚新,他说对我去寻找“八百壮士”的资料很感动,感谢《新民晚报》还记得通城。他给我提供了诸多方便,我得以查到了60多位“壮士”的名字,这是抗战胜利后他们回通城老家定居,当时的国民党县政府登记的。其余100多位被日军迫害致死的、因各种原因没回老家的,就永远无法知道他们的下落乃至姓名了,真正成了“无名英雄”,令人唏嘘。
夜访丁教授
我在通城打听到,1990年代,咸宁学院丁一教授曾带学生到通城,对当时健在的几位“八百壮士”记录过口述。1月27日,我连夜赶到100多公里外的咸宁学院,找到72岁退休在家的丁教授。看到我这个“不速之客”,他既意外又兴奋,从书柜里取出所有文件资料。我如饥似渴地仔细翻阅,发现了鲜为人知的历史:葛先灵、张金辉、郑龙风在四行倉库战斗中牺牲;吴祖德1938年8月在“孤军营”为保护国旗而被杀;万连卿从日军魔爪中逃脱后,参加赴缅甸远征军;还有吴志益,在进入四行仓库前驻守复旦大学图书馆阵地,把手榴弹绑在腰间,径直向日军坦克肚子里滚进去……我就读过复旦,内心尤其震撼!
丁教授看我如此“痴迷”,当场要把所有文件全都赠予我。我知道这是他对我的极度信任,我深知这份赠品的分量,但我不能掠人之美,说:“这是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现在没人关心,并不是说明它没有价值。我相信今后五年、十年乃至更长年份,中国总会关注起来‘八百壮士’的。到那时,他们一定会找得到您——这是您高瞻远瞩、亲力亲为的,但却不一定会找得到我啊——那对于国家不是一种严重损失吗?”丁教授被我说服了。
2009年,时任搜狐网副总编梁春元曾飞往巴布亚新几内亚,找到被日军迫害致死的、但已荒废的数百抗日老兵的墓地,其中就有10多位“八百壮士”。我告诉他,丁教授握有大量资料,他曾专程去咸宁拜访过。
壮士已全“走”了
2015年8月13日,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正式开馆,可惜“八百壮士”已全都“走”了,而我10年前报道过的尚凤英、丁一等应邀专程赶来出席仪式。《新民晚报》头版做了报道,新闻照片就有坐着轮椅的尚凤英。82岁的丁教授见到我,一再提起9年前冬夜我的登门拜访及我的“先见之明”,这令他终生难忘。他说:纪念馆在筹备期间,到咸宁找到了他,他就将本来准备赠送给我的所有文件全部捐赠出来。我看到馆内为此专门辟出展板予以介绍;不过,89岁的尚奶奶衰老多了,她甚至记不起我这个人了。陪同她来沪的胡志全说:奶奶耳朵聋了,也有老年痴呆症。后来我提议大家一起唱《歌八百壮士》,她根本无法领唱了,只是等到我们齐声高唱时,她才突有所悟地跟唱几句。
我不禁黯然:一个人的记忆经不起岁月的消磨。我感到有必要把这些往事写出来,以飨读者。
我当时还写过一副对联《闻四行仓库正式建馆》相祝,兹录于此,作为本文的结束吧:
当年八百壮士坚守一隅,开枪扔弹,威震天下;
今日四行仓库维修五月,建馆辟墙,教谕世人。
四行仓库纪念馆在修建时,特意按当年战场的原样,复建了弹痕累累的西墙,令人震撼,确实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