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生命源泉 感受现代文明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eng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由土耳其作家工会外联部主任Dursun OZDEN先生率领的土耳其摄制组圆满完成了专题纪录片《吐鲁番坎儿井》的拍摄工作,该纪录片以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为线索,围绕坎儿井这一生命源泉展开叙述,内容充分反映了当地各族百姓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幸福生活的美好现实,该纪录片将在土主流的NTV新闻频道分期播出。此次活动作为两国政府部门支持的民间文化交流项目,既是落实中央领导提出加强对土耳其对外宣传工作的指示精神,也是新疆外宣办加强“请进来”工作,促进对外文化交流的一次成功实践。
  
  以坎儿井文化为主线,全面展示新疆优秀民族文化
  
  已近古稀之年的Dursun OZDEN先生曾多次访华,并于2004年访问新疆,他撰写了大量的访华游记,通过出版书籍和个人网站介绍了他在华访问期问的所见所闻,先生对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表示,吐鲁番的坎儿井文化是该地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分见证了该地区2000多年来各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国正在将坎儿井申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它。2009年11月3日,摄制组在前往托克逊县拍摄坎儿井外景时,正值该县举办“庆丰收,农民文艺大汇演”活动。吐鲁番地委委员、宣传部长石慧琼邀请摄制组前往观看拍摄,在托克逊县新建成的木卡姆广场上,摄制组不但拍摄了精彩的演出,还现场采访了几位维吾尔族农民。十二木卡姆、那孜儿库姆、传统民乐演奏等精彩节目给土耳其客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摄制组导演Ali Pinar对农民文艺大汇演赞不绝口:“大家身着盛装来参加演出,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自信和自然的笑容,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社会和谐的景象令我印象深刻。
  
  深入百姓人家,真实自然地展示现代农民的幸福生活
  
  2009年11月6日中午,在完成了对葡萄沟景区街道的拍摄后,摄制组进入了买买提·依明大叔的庭院中对百姓日常生活进行拍摄。大叔的女儿和儿媳正在院中的小水渠边洗菜,清澈的坎儿井水流淌着经过小院,院中的葡萄树上挂满了熟透的马奶子葡萄,热情好客的大叔让儿子从院中的葡萄树上摘下了香甜可口的葡萄请土耳其客人品尝。买买提大叔向土耳其客人介绍了一家的基本情况,当了解到大叔一家这一年依靠葡萄种植收入达到近60000元时,DursunOZDEN先生竖起了大拇指。客人们品尝着甘甜可口的瓜果,也品尝着维吾尔族人家幸福美满的生活,他们对此赞不绝口。7日下午,摄制组在河东乡的田间地头拍摄时,各族农民收割韭菜的场景吸引了摄制组,农民们收获的喜悦被他们的镜头真实地记录了下来。
  
  对比古代与现代,全面展示新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在拍摄了大量的坎儿井外景后,摄制组还分别前往吐鲁番雅儿乃孜水库和位于托克逊县境内的红山水库进行拍摄。在看到高山上的雪水融化后通过人工引水渠流入红山水库,水库再将水源源不断地送往下游用于农田灌溉的场景时,DursunOZDEN老人感慨道,古代劳动人民通过坎儿井来利用地下水资源,现在它在百姓生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投资兴修水利设施,更加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我2004,年来到此地时,红山水库的设施还没有现在这么完备,现在有了这样完备的水利设施,加上地下的坎儿井,我相信这里的发展会越来越好。”先生感慨地说。在稚儿乃孜水库高处拍摄时,导演AliPinar告诉我,印度有句名言:两河相交的地方,一定是智慧诞生的地方,现在我们站在稚儿乃孜水库最高处,俯瞰交河故城,作为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交河故城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而两条河流相交汇后,河水则流入了现代文明的智慧体现——雅儿乃孜水库,水库下游数十万农民因此而受益,这是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良好范例。
  
  真诚相待,悉心安排,巩固和加深双方的友谊
  
  拍摄过程中,Dursun OZDEN老人提出很想见一见2004年访问新疆时见面交流过的几位老朋友,并将自己所写的《维吾尔坎儿井之旅》一书赠送给他们,新疆外宣办立即与当事人联系并在拍摄空余安排会而。时任吐鲁番地区人大副主任的买买提·肉孜在2004年时接见过DursunOZDEN,现已退休在家安度晚年。在得知Dursun OZDEN来到了吐鲁番后,他立即乘车从100余公里外的家中赶到吐鲁番与Dursun OZDEN先生见面,买买提·肉孜向DursunOZDEN先生介绍了自己晚年的幸福生活。自治区坎儿井研究会秘书长努尔丁·吾甫尔与Dursun OZDEN先生会见时,两人一起阅渎着《维吾尔坎儿井之旅》并交流看法。曾与DursunOZDEN先生有过一面之缘的自治区政府发展研究综合秘书处处长玉素甫江邀请摄制组一行参加其好友孩子的婚礼晚宴,在浓郁的民族特色宴会厅内,维吾尔族、汉族宾客与土耳其客人一起跳起了维吾尔族舞蹈,将婚礼晚宴推向了高潮。临行前,DursunOZDEN先生对我说:“相比2004年,这次新疆之旅更加令人难忘,非常感谢你们热情周到的安排,我对吐鲁番的了解更加全面深刻,我回去后要写一本《新疆吐鲁番》的书。下次来新疆时赠送给你。”
  
  重视交流,增进理解,达成进一步交流合作的意向
  
  中央外宣办、自治区党委外宣办及地方各有关部门领导高度重视此次拍摄工作,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外宣办主任侯汉敏就文化交流合作与土耳其客人倾心交谈,双方就未来围绕新疆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文化交流合作达成了共识。侯汉敏副部长邀清DursunOZDEN先生明年有机会再来新疆,去新疆其他地区看看,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书,将来让更多的土耳其受众了解真实的新疆。Dursun OZDEN先生欣然接受邀请,并表示愿为促进两国民间文化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
  导演Ali Pinar表示,“7·5”事件发生后,以美国CNN为首的BBC、路透社等西方媒体有很多关于新疆的报道是不真实、不客观的,他们这么做实际上是在纵容恐怖主义,土耳其国内有一部分人希望看到“东突”成为现实,“但我们理解中国人民,这次我们亲身感受到了新疆的发展充满活力,新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幸福生活的美好现实不应当被破坏,我的这部纪录片展示了新疆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让土耳其民众看到真实的新疆,了解当地百姓的真实生活,我们将全力以赴来完成这部片子的后期制作,并希望能够在土耳其和欧洲的电视台播放,希望明年还有机会再来新疆完成一部纪录片。”
其他文献
这是一篇抓住关键节点,提前设置议题,记者勇敢突破、科学提问,前后方积极联动写成的全球独家报道,被认为“打破往年此时达赖向全球藏人祝贺藏历新年的‘惯例’,是新华社涉藏传播中的一个突破,成功设置了议题”。  自2010年十一世班禅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后,新华社记者不想错过任何可能采访到他的机会,哪怕是擦肩而过的一声提问。因为3月5日是一年一度的藏历新年,今年又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若十一世班禅能就此发表
期刊
电子图书市场在德国才刚刚起步,相对美国来讲,德国在这方面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德国《明镜》周刊2009年推荐的50本畅销书中,只有29本可提供电子版本。而美国《纽约时报》在2008年推荐的112本畅销书中即有102本可提供电子版本。到2010年底,相对于美国的电子图书占据市场份额的10%,对于电子图书在德国的市场份额乐观的估计也只有0.3%左右。    德国电子图书的历史及现状    2000年,美
期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借船出海,委派专人于2010年10月23日至31日参加了在利比亚举行的第三届“中国阿拉伯友好大会”和在沙特阿拉伯举行的第九次“中沙经贸研讨会”以及中沙建交20周年座谈会。大会期问,举办了一系列宣传新疆发展成就的外宣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魅力新疆》主题发言    2010年10月23日至26日,第三届“中国阿拉伯友好大会”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举行。全国人大
期刊
在传统意义上,国家形象传播的主要渠道是大众媒体,但中外媒体的制度差异使得我国利用媒体改善国家形象的战略实施不如人意。与大众媒体相比,学者及其学术活动在国家形象传播中所具有的价值鲜有论及。但事实上学者身份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更高,由学者参与的学术活动产生的影响更客观、深入、持久。    学者战略对国家形象传播的有效性    与媒体从业人员相比,学者在国家形象传播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学者的影响力首先来
期刊
刚刚过去的2009年,如果被称为是中国的“智库年”,似乎也不为过。从年初开始,被中央政府钦点成立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汇政、商、学三界,强势重磅登场。接下来的“全球智库峰会”,又几乎云集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的“智囊团”、“思想库”、“政府外脑”、“影子内阁”,讨论的焦点议题又是炙手可热的世界金融危机及其影响。一时问,国内外媒体上关于“中国思想库数量超过美国”,“崛起的中国意欲构筑软实力强权”等评论
期刊
2009年11月26日至12月9日,由中国商务部主办,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承办的“发展中国家新闻官员和记者研修班”在北京举行。研修班期间,来自五大洲43个国家的95名政府新闻官员和媒体记者走访北京、贵州两地,与中国新闻官员、大学教授、新闻记者就中国新闻发布制度、中国外交政策等进行互动交流,并参观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贵州电视台等新闻机构,走进中国农村、苗寨,亲眼见证中国变化。  95名学员中,大部
期刊
县一级电视台从事外宣工作的电视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由于受地域条件的限制,题材显得很“小”,在当地或者一定的范围之内,它们算是不错的题材,但在境外播出,就显得“小”了。江苏建湖电视台做外宣片已有将近六年的时间了,与所有的县级台一样,我们也面临着题材太“小”、题材匮乏、题材越做越少等困惑,为此,我们在处理题材的时候,尽量用世界的“大”眼光来讲述这些地方“小”事,使“小”题材也能走向世界,“登堂入室”。
期刊
当哥本哈根会议成为地球上每一个人关注的话题的时候,低碳也成为了一个流行名词,作为关乎这个星球存亡的一个关键词,它频频出现在各个媒体的报道中,如何做好“低碳”报道,却成为了一个难题。  对于绝大多数记者来说,并不具备相关科学的学历背景,复杂的科技术语和专业数据也成了记者头疼的事。但是,在做这种报道时,如果能够运用好那些看似复杂的素材,不仅能够为文章增强可信度和厚度,也能够使科学之外的政治和经济话题显
期刊
2009年10月,为期19天的“感知中国·以色列行”活动在以色列成功举行,此次活动是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以色列外交部联合主办的;  我是第一次踏上地中海东岸这片神奇的土地,此前,想象中的以色列,足战火、硝烟,当然还有经济发达。但当我从法兰克福乘4个小时飞机抵临以色列中心城市特拉维夫机场时,看到浩瀚的大沙漠里蓝宝石一样生动的湖泊。很快就被这里的安静、祥和所感动。  以色列是一个只有600多万人口
期刊
编者按:本期选取美国《时代》周刊的《中国工人》和《华尔街日报》的《中国正在成为绿色技术领导者》两篇文章进行点评剖析。作者认为,《中国工人》的一组报道给我们的启发是,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主题不宏大,而是我们没有找到表达主题的最佳方式。后一篇点评则提出。在做科学事件的报道中。我们应巧用术语和数据。运用比喻化繁为简。    美国《时代》周刊2009年12月将“中国工人”这个特殊群体与驻阿富汗美军总司令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