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爱的馕

来源 :新疆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hiao1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馕是最接近粮食本质和原色的食物,自有历史记载以来,这种作为一个民族不可或缺的生命主食,从来都是在用泥土垒成的吐奴尔(馕坑)烘烤而成,因而带有古典的色泽和土壤的芳香。
  如同汉民族餐不离蔬,维吾尔人对馕的情感,也是水乳交融,到了难以割舍的程度。所以民间有句俗语:“一日不吃馕,两腿直打晃”,足见日常生活中,馕的重要。
  在我们乡下的农家院落,或许东家少块菜园,西家缺个鸡舍,却都在醒目之处耸立着一个馕坑。馕坑无论高低大小,清一色黄泥抹就,给人一种亲近感,遇上打馕的日子,整个村子弥漫着一种香味。
  馕的味道是特殊的,绵长的,就像一曲天籁之声,余音绕梁,回味无穷。我们通常都有这样的感觉,馕是越嚼越有筋骨,越品味越是香气袭人,仿佛口腔内所有的味蕾都被调动起来,不仅余香满口,而且渗入骨髓。
  早些时候,家家户户都很拮据,不可能在馕中添加营养成分。即便如此,馕的神奇魅力依然让人称奇。极其平常的面粉,用水和好,揪成团,再几经揉擀,一个个薄厚匀称、大小适中的雏形便摆满了案板。这个时候,心灵手巧的女主人,还会在馕的正面稍加点缀,让馕看上去像一团团盛开的花朵。接下来就是一道最要紧的工序,用手蘸上盐水,沿着馕坑内壁撩洒,最后才依次把馕贴将上去。同样,馕的背面也必须抹上盐水才行。我就琢磨,烤馕除了火候恰到好处,盐水的作用更是奥妙无穷。
  馕之所以成为维吾尔族人心爱的主食,除了其独特的美味之外,还有许多其他食物难以媲美的优势,其中尤以抗饥饿和耐储存最为著名。许多时候我们都觉得刚吃过饭不久,肚子又“咕咕”叫了,于是有人嚷嚷说,饭没有吃到地方。似乎不马上来一盘过油肉拌面,不能解决问题。如果换作馕,情况就大不一样。掰开看似一小块,泡在碗里却是满实满载,就跟压缩饼干一样,吃了之后胃里实实在在的,十分耐饿。而且其他食物保质期比较短,特别是没有冰箱和冷藏设备的时期,天一热就怕发霉和馒了。然而馕不仅携带方便,而且还耐储存,即使是在潮湿的南方,只要是空气对流,存放十天半月都不会变质。
  馕存放的时间长了,难免变得又干又硬,然而用水一泡,须臾就会松软。如果是将馕泡在奶茶中,那称得上是一种享受了。
  一位著名的文学前辈撰文讲述了一件切身体会。前辈说,由于他在新疆生活时间比较长,期间,曾经有一段日子请一位维吾尔族大嫂照顾女儿的起居,潜移默化中,女儿就受到了茶水泡馕的影响。时至今日,虽说物是人非,她却在吃零食之时,依旧习惯性地在水中蘸了再吃,令人感触颇深。
  记得小的时候,一到暑假,我们几个要好的孩子喜欢结伴去山里掐“地皮”。所谓“地皮”其实就是野草莓,因为昧道特别香甜,到了季节总不忘去过过馋瘾。然而由于路途遥远,加之野草莓日渐稀少,馋瘾倒没过足,人却身心疲惫,饿得前心贴了后背。幸亏爷爷家就在附近的牧业队,于是我们拖着灌了铅一样的双腿,好不容易摸到爷爷家,一瞧,却是铁将军把门。也是肚子饿得实在受不了,就干脆像一群小土匪一样把锁撬了。只见房梁上吊着一个筐子,急忙取下来一看,正好有几个大而厚实的馕,就高兴得疯狗似的抢着掰着,一边大口大口嚼着馕,一边轮换着用勺舀着水缸里的水,“咕咚!咕咚!”喝个没完。这几个馕或许是爷爷一家好几顿的主食,却被我们在俄顷之间,三下五除二就消灭得一干二净。
  到了上高中的时候,我中午的伙食就是半个馕。然而让人感慨的是,这半个馕往往到了中午之时就不翼而飞。我知道是被同学拿去吃了,直到后来都毕业了,其中才有人对我说:“没有办法,肚子太饿,再说你那半个馕,也着实味道太香了。”那个年代就是这样,馕虽好吃,但毕竟有限。就像岳父生前所讲的:馕的贵重,只有饥饿的心知道。岳父有一段时间在山上伐木,因为从事重体力劳动,按规定奖励适当生产粮,岳父就存起来烤成馕,打算回家时带给孩子们。可是回家经过一座座牧人的毡房,总是看到牧人的孩子盯着他肩上的袋子。岳父就觉得不是这个像他的儿子,就是那个像他的女儿。于是不忍心继续赶路,掏一个馕给孩子,等回到家时,馕已送得所剩无几,就只好对一群围上来的儿女说:“等下一次,一定给你们攒满满一袋子馕。”
  到了我在内地上大学的时候,情况已经有所好转,至少可以确保吃饱肚子。可是我依旧怀念馕的味道,如同一个维吾尔族男声组合所唱的一样:“想起母亲烤的馕,心中升起一轮金色的太阳”。寒窗四年,只要接到家里寄来的包裹,我就像过年似的,脸上笑成了一朵花。因为包裹中有我朝思暮想的馕,虽说隔着一层白洋布,我仍然闻到一种挥之不去的亲切味道,仿佛一下子回到故乡,回到了父母的身旁。
  馕的味道的确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走进任何一个维吾尔族人家,不管是富有还是清贫,餐桌上没有馕是说不过去的。从某种程度上讲,在品种繁多的食物中,馕的地位始终处于最高状态。出远门的时候,别的可以不带,而馕一定是少不了的;证婚的时候,一对新人必须同吃蘸过盐水的馕,以此表明白头偕老。同样,如果有谁将馕踩在脚下,那就只有一种可能,是发了毒誓。所以说:馕是信仰,无馕遭殃。
  当然,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各民族饮食文化的相互融会,馕的内在成分和品种也日趋呈现多样化。有掺了植物油和鸡蛋的,也有用蜂蜜和牛奶做成的;除了小麦粉,还有苞谷面,甚至专供糖尿病人的荞麦馕也应运而生。像锅盖一样大的叫“艾曼克”馕。像茶杯口一样小的是“托喀西”馕,放有洋葱的称之为“皮芽子”馕,包有羊肉馅的则名日“果西”馕。简直是品种繁多,味道各不同啊。发展到今天,馕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大众化食品,一些机敏的商人索性给馕注册了商标,诸如“阿布拉馕”和“苏莱曼馕”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可以高兴地说,新疆的馕不仅驰名中国,而且走向了国外。前些日子,一个朋友的亲戚从美国到上海出差,打电话告诉朋友,说他特别想吃阿布拉馕,让朋友想办法带几个馕给他。
  还有一件事不能不提。在汶川“5·12”大地震之后,全国各族人民心系灾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除了捐钱捐物,各种方便食品也是源源不断运向灾区,这其中就有新疆的馕。当我从电视上看到这条新闻,止不住热泪盈眶,这不仅仅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馕,它代表了新疆各族人民一颗颗滚烫的心啊!
其他文献
亿万年前那声震撼环宇的巨响,来自次大陆的裂变,地球板块的巨烈碰撞,猛然间使特提斯古海高高隆起,成为地球的制高之处,成为凝固了的、变形的、站立的大海,这就是喀喇昆仑山脉。  踏进喀喇昆仑  喀喇昆仑山脉有“与天齐高”之誉,它沿中巴边境逶迤而行,主脊在新藏交界处调头向东,绵延数千公里,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高峰密集,巨峰拱列,山势雄伟,8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座,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20多座,其
期刊
一些流失的日子,每一次不经意地想起,都能勾起我一种久违的快意,这种缠绵的诱惑就是温泉的黑蘑菇。  在温泉,有一片梦缠神绕的土地。这种浑身黝黑的蘑菇,倔强地生长在温泉河滩地的灌木丛中。从春天的第一场雨,到仲秋的最后一场雨,在所有被雨水滋润的夜晚,这些繁衍不绝的神奇生命,就像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精灵,打着伞,光着小脚丫,在河滩的灌木丛中嬉闹、疯跑。温泉的黑蘑菇/闫平  在我看来蘑菇是一种有灵性的植物。我
期刊
从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回来以后,我常常想起夕阳笼罩着的庞大的苏巴什佛寺遗址,那些穿越千年时光,耸立着的残损的佛塔、依然震撼人心的宫殿、僧侣们生活起居的禅房、荒芜的只剩下初冬的冷风和戈壁石的路径……有时候,我似乎跟随着三藏法师回到了1300多年前的苏巴什大寺。这种奇怪的现象,促使我不得不问自己究竟来自何方,现实的存在预示着什么。最终我又将要到哪里去?  凝固的苏巴什  很久以前,我就听说库车县有一座
期刊
有些精灵藏在石头里,经历了上万年的祈盼,仍然在生生世世拥抱脚下的土地,给它们一滴水,便会活灵活现起来;它们躺在大山里,孤独地诉说着曾经的精彩与美丽。它们的家就在农三师图木舒克山的化石沟里。  图木舒克化石沟与农三师51团团部相去不远,驱车半个小时就到达了,数不清的沟沟坎坎,每条沟里都有遍地的故去生命,其中尤以化石沟的最多、最奇。两边危峰耸立,不算太高,但自有其妩媚之处,风霜雨雪数千年已把山体的表面
期刊
古丝绸之路,驼铃不绝。在西域广袤的大地上,骆驼是无以替代的交通运载工具,是丝路驿站停歇逗留的过客。长久以来人们把以养骆驼搞运输或以拉骆驼谋生的人称为驼客、驼户、拉骆驼。驼队的骆驼休整期,俗称坐场。只有夏季坐场的几个月,经年长途跋涉的骆驼才能有一个喘气的机会。当养得膘肥体壮,两个峰子立起来时,它们又要进入漫长的驮运季节,直到把储存的气力消耗殆尽。因此,驼户对一起受苦受难的骆驼的情感是很难为一般人所理
期刊
新疆自古以来就有歌舞之乡的美誉,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古代文献和考古发掘表明,唐朝是西域舞蹈艺术最为繁盛的时期之一,当时的胡旋舞、柘枝舞、狮子舞、马舞、乞寒舞等都传入中原地区,深受中原人民的喜爱,并对当地的舞蹈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古文献中对西域舞蹈艺术记载较多,实物形象多见于石窟壁画和墓葬出土的俑类。如吐鲁番阿斯塔那206号墓出土的彩绘木胎女舞俑,就反映了唐代吐鲁
期刊
湖坐落在山的南半坡,在山体斜坡走势的地方,竟然形成了一片相对的洼地,湖被悬挂在那里,让我想起战士腰间的军壶。水面比篮球场稍大些,椭圆的似腰子的形状,它的位置正好长在整座大山的中间,好似山肾。我往上攀爬,坐在山的肩部朝下看,湖文文静静地镶嵌在绿草坡上,与比它低近百米的山下喧哗的河流,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四周全是绿色,使得这蓝湖者上去更像大山别在前襟的一枚胸针。  车子出了精河县城,一路向南,深入天山支
期刊
车了哈密市区往西60公里,在白杨沟西岸向南一拐上了便道。向导赛买提说,去拉市乔克的好路已被甩在身后,我们今天顺着白杨沟走,路虽然艰难,但沿途却有很多佛教遗址,很有看头。于是,我们一路走一路拍,走走停停,跋涉了两个小时,中午才到了拉甫乔克村。这里坐落着著名的拉甫乔克故城,故城建筑已遭废毁,只剩下一些土墩和残墙及残留的壁。城的四周有嘹望台,城外有几座古代佛寺遗址。十多座古烽火台位于故城东北角,连绵不断
期刊
查汗莫墩草原是生长长调的草原,精河蒙古长调从这里发源、流传,在这里经久不衰。唱长调的老人们大多生活在这儿的牧场,他们在捣奶酒时唱长调。晾酸奶疙瘩时唱长调,牧羊时唱长调。他们唱长调就像我们平时劳动时嘴里哼的小曲一样,信手拈来。  很难想象这种口传心授的方式能够继承和发展,而长调确实是以自己的生命力肥沃着土地,丰富着心灵,养育着精神。唱长调的歌者多为年长的老人,这又更让人难以想象,这些只有词而没有曲谱
期刊
无论是从文物的丰富程度,还是从遗址的分布范围上讲,占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新疆都可算作文物大省。大,必有其利弊。广布戈壁荒漠、深山大壑的众多遗迹遗址,就是新疆文物保护面临的最大难题。  新疆和田策勒县达玛沟重大文物盗窃案的发生则再次触痛了新疆文物保护的软肋,也让新疆、乃至全国文博界的专家学者痛楚不已。  “小机构”保护大遗址力不从心  和田策勒县达玛沟的声名远播源于一个牧童不经意的一脚踢出的重大“发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