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蜂被誉为“甜蜜的事业”,在很多人看来,这些每天都在“追花”的人们,过着每天都是春天的幸福日子。但没人知道,跋山涉水、背井离乡的辛苦,换来的却是后继无人的尴尬和假蜂蜜肆虐市场的窘局……如何让这份生态农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如何让辛劳的养蜂人得到自己应得的“甜蜜”?这些都值得人们去深思。
2月,已是立春季节,对于在全国到处追花逐蜜的河南养蜂专业户来说,蜜蜂越冬期过后,即将开始春季繁殖,以便在家门口迎来长达半年多的花期。作为养蜂大省的河南,养蜂历史悠久,从业人数、蜂群总数、蜂蜜产量等都居于全国前列。
养蜂被誉为“甜蜜的事业”。然而,在甜蜜的背后,却满是养蜂人的艰辛,假蜂蜜泛滥冲击,真蜂蜜销售等问题令养蜂业处境艰难。
蜂农老李的“甜蜜生活”
2月初还是春寒料峭,在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一处荒山上见到老李的时候,他正在“伺候”越冬的蜂群。
老李名叫李希成,72岁的他从事养蜂已有40多个年头,目前养有80多箱蜜蜂。“养蜂也是一个靠天吃饭的行业。”老李说,养蜂人最害怕阴雨绵绵的天气,蜜蜂怕冷不出去采蜜,如果花开季节遇到寒流,花被冻得提前凋谢,就会严重影响蜂蜜产量。“在正常年份能打四五吨蜂蜜,遇到天气不好时收成可能减半。”
“平时难得回家,一年中有9个月是在全国各地追赶花期,另外3个月则是在温度偏高的地方繁殖蜜蜂,每年都这样。”老李说,今年因为家中有事耽搁了,不然的话,这时候的他应该在湖南了。自从开始养蜂,老李就如同候鸟般过上了“迁徙”的生活。而且基本上都是在深山老林中孤独地生活,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中,没有水、电、气,一切都是凑合着过,经常不能回家,妻子埋怨起他来直掉泪。说起在外养蜂的艰辛,老李不时皱起眉头。
河南万户养蜂者全国“追花”
在河南,像老李这样的养蜂专业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 据了解,河南是养蜂大省,养蜂历史悠久。目前,河南省的养蜂专业户已超过1万户,从业者多达几十万人,饲养蜜蜂70万群,占全国蜜蜂饲养量的近1/10,蜂群总数、产量都居全国前列,仅次于浙江,蜂蜜及相关产品出口量最高年份达16000吨,产值达10亿元。
中国的紫云英、槐花、荆花、椴树、酸枣、荔枝等都是上等蜜源,蜂蜜产量占到世界的1/4,每年出口蜂蜜10万吨左右,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养蜂大国、第一蜂蜜生产和出口大国。
令蜂农感到自豪的是,养蜂业是生态友好型农业,不占耕地,不与农业争资源,不污染环境,还可以为农作物提供授粉,为人类提供丰富营养的蜂产品,被誉为“空中农业”,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养蜂业应予以政策扶持与引导
蜂农侯宝敏说,平时大家只是关注蜂蜜,却并不了解养蜂业,也不了解蜂农的处境。也不少蜂农都反映,其他种植养殖业都有或多或少的补助,只有养蜂是没有补助的,他们希望国家出台政策予以扶持;蜂农长年在外,特别辛苦,需要得到更好的人身保障;从产业政策来说,应该加强对养蜂业的管理,引导行业不断走向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这样才能提升产品竞争力,使蜂农真正受惠。
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蜂体系专家张中印教授表示:蜜蜂授粉对人类贡献巨大。作为农业大省,发展养蜂业可以为河南农作物、瓜果、蔬菜提供自然授粉,是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蜂农一旦放弃养蜂,将直接威胁到粮食的生产安全。
目前河南大部分养蜂专业户已认识到靠分散经营、一家一户的单打独斗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必须走联合的道路。河南养蜂协会副会长、河南蜜乐源养蜂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何昕表示,自2007年以来,河南省相继成立了养蜂专业合作社,蜜乐源养蜂专业合作社已经吸收500多户养蜂专业户,按照“统一生产技术培训、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品牌和包装、统一销售”的模式,开展从养殖、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经营,已经发展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养蜂专业合作组织,并注册了“蜜乐”商标,获得了河南首家有机蜂蜜认证。
此外,河南省还成立了浚县侯氏蜂农专业合作社、南阳草芦蜂农专业合作社、滑县花源蜂农专业合作社等一大批省市级示范社,为河南养蜂业向规模化、组织化、现代化发展起到良好示范带动作用。
“后继无人”困扰养蜂业
虽然上级政府积极发展养蜂业,但对于养蜂人来说,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摆在他们面前。 大多数蜂农年龄都很大,不少都超过了70岁。蜂农李希成说,养蜂人由于一年四季赶花期,经常不能回家,收入还得靠天吃饭,挣的都是辛苦钱,因此,不少年轻的养蜂人宁愿进城打工,也不愿从事养蜂业。
何昕认为,政府应该从长远利益出发,大力发展和扶持养蜂业,积极引导养蜂专业户联合起来,走规模化、现代化的发展之路,转变养蜂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养蜂业体系,带动养蜂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只有保证蜂农的高收益,才能真正解决养蜂业青黄不接、后继无人、蜜蜂减少的不利局面。
“假蜂蜜”带来的难题
养蜂人一年四季追随花期一路奔波,不辞辛苦,但有时候他们并没有感受到太多的甜蜜。蜂农李希成说,现在养蜂的各项成本都在上升,蜂蜜价格总也卖不上去。而这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假蜂蜜的冲击。
“超市卖场销售假蜂蜜的现象比较严重!有的是由果糖、葡萄糖、香精等原料勾兑而成的。”李希成说,一斤蜂蜜的成本都在15元左右,加上厂家的利润、超市的利润,零售价格应该在20元以上才合理,十几元甚至不到十元一斤的蜂蜜很难是真蜂蜜。
在假蜂蜜泛滥的问题背后,一场关于蜂蜜国家标准的争论逐渐被推向前台。
2011年10月20日,卫生部公布的新的国家蜂蜜标准正式实施。但是这个标号为GB14963-2011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蜂蜜》并没有让蜂农们兴奋,反而引发了一些质疑。
何昕说,最新国家蜂蜜标准(GB14963
-2011)与旧版(GB18796-2005)相比,虽明文限定蜂蜜不得添加或混入任何蜂蜜以外的物质,但对近年来以大米糖浆等造假的“大米糖浆蜂蜜”的相关检测项目却未提及。
去年年底,浙江江山恒亮蜂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浩亮曾代表8000多蜂农向外界表示,新出台的蜂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不利于打击假冒伪劣蜂蜜产品。
河南省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蜂产品研究室主任许喜兰说,按照新国标,确实不好检测出蜂蜜中是否掺有大米糖浆。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副所长王竹天也曾表示,想用新国标来打击假蜂蜜的嚣张气焰,还存在很多困难。
因此,如何更好地完善国家标准,打击假冒伪劣蜂蜜产品,促进蜂蜜产业发展,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维护养蜂人辛苦的劳动成果,仍需要各级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2月,已是立春季节,对于在全国到处追花逐蜜的河南养蜂专业户来说,蜜蜂越冬期过后,即将开始春季繁殖,以便在家门口迎来长达半年多的花期。作为养蜂大省的河南,养蜂历史悠久,从业人数、蜂群总数、蜂蜜产量等都居于全国前列。
养蜂被誉为“甜蜜的事业”。然而,在甜蜜的背后,却满是养蜂人的艰辛,假蜂蜜泛滥冲击,真蜂蜜销售等问题令养蜂业处境艰难。
蜂农老李的“甜蜜生活”
2月初还是春寒料峭,在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一处荒山上见到老李的时候,他正在“伺候”越冬的蜂群。
老李名叫李希成,72岁的他从事养蜂已有40多个年头,目前养有80多箱蜜蜂。“养蜂也是一个靠天吃饭的行业。”老李说,养蜂人最害怕阴雨绵绵的天气,蜜蜂怕冷不出去采蜜,如果花开季节遇到寒流,花被冻得提前凋谢,就会严重影响蜂蜜产量。“在正常年份能打四五吨蜂蜜,遇到天气不好时收成可能减半。”
“平时难得回家,一年中有9个月是在全国各地追赶花期,另外3个月则是在温度偏高的地方繁殖蜜蜂,每年都这样。”老李说,今年因为家中有事耽搁了,不然的话,这时候的他应该在湖南了。自从开始养蜂,老李就如同候鸟般过上了“迁徙”的生活。而且基本上都是在深山老林中孤独地生活,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中,没有水、电、气,一切都是凑合着过,经常不能回家,妻子埋怨起他来直掉泪。说起在外养蜂的艰辛,老李不时皱起眉头。
河南万户养蜂者全国“追花”
在河南,像老李这样的养蜂专业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 据了解,河南是养蜂大省,养蜂历史悠久。目前,河南省的养蜂专业户已超过1万户,从业者多达几十万人,饲养蜜蜂70万群,占全国蜜蜂饲养量的近1/10,蜂群总数、产量都居全国前列,仅次于浙江,蜂蜜及相关产品出口量最高年份达16000吨,产值达10亿元。
中国的紫云英、槐花、荆花、椴树、酸枣、荔枝等都是上等蜜源,蜂蜜产量占到世界的1/4,每年出口蜂蜜10万吨左右,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养蜂大国、第一蜂蜜生产和出口大国。
令蜂农感到自豪的是,养蜂业是生态友好型农业,不占耕地,不与农业争资源,不污染环境,还可以为农作物提供授粉,为人类提供丰富营养的蜂产品,被誉为“空中农业”,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养蜂业应予以政策扶持与引导
蜂农侯宝敏说,平时大家只是关注蜂蜜,却并不了解养蜂业,也不了解蜂农的处境。也不少蜂农都反映,其他种植养殖业都有或多或少的补助,只有养蜂是没有补助的,他们希望国家出台政策予以扶持;蜂农长年在外,特别辛苦,需要得到更好的人身保障;从产业政策来说,应该加强对养蜂业的管理,引导行业不断走向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这样才能提升产品竞争力,使蜂农真正受惠。
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蜂体系专家张中印教授表示:蜜蜂授粉对人类贡献巨大。作为农业大省,发展养蜂业可以为河南农作物、瓜果、蔬菜提供自然授粉,是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蜂农一旦放弃养蜂,将直接威胁到粮食的生产安全。
目前河南大部分养蜂专业户已认识到靠分散经营、一家一户的单打独斗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必须走联合的道路。河南养蜂协会副会长、河南蜜乐源养蜂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何昕表示,自2007年以来,河南省相继成立了养蜂专业合作社,蜜乐源养蜂专业合作社已经吸收500多户养蜂专业户,按照“统一生产技术培训、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品牌和包装、统一销售”的模式,开展从养殖、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经营,已经发展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养蜂专业合作组织,并注册了“蜜乐”商标,获得了河南首家有机蜂蜜认证。
此外,河南省还成立了浚县侯氏蜂农专业合作社、南阳草芦蜂农专业合作社、滑县花源蜂农专业合作社等一大批省市级示范社,为河南养蜂业向规模化、组织化、现代化发展起到良好示范带动作用。
“后继无人”困扰养蜂业
虽然上级政府积极发展养蜂业,但对于养蜂人来说,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摆在他们面前。 大多数蜂农年龄都很大,不少都超过了70岁。蜂农李希成说,养蜂人由于一年四季赶花期,经常不能回家,收入还得靠天吃饭,挣的都是辛苦钱,因此,不少年轻的养蜂人宁愿进城打工,也不愿从事养蜂业。
何昕认为,政府应该从长远利益出发,大力发展和扶持养蜂业,积极引导养蜂专业户联合起来,走规模化、现代化的发展之路,转变养蜂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养蜂业体系,带动养蜂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只有保证蜂农的高收益,才能真正解决养蜂业青黄不接、后继无人、蜜蜂减少的不利局面。
“假蜂蜜”带来的难题
养蜂人一年四季追随花期一路奔波,不辞辛苦,但有时候他们并没有感受到太多的甜蜜。蜂农李希成说,现在养蜂的各项成本都在上升,蜂蜜价格总也卖不上去。而这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假蜂蜜的冲击。
“超市卖场销售假蜂蜜的现象比较严重!有的是由果糖、葡萄糖、香精等原料勾兑而成的。”李希成说,一斤蜂蜜的成本都在15元左右,加上厂家的利润、超市的利润,零售价格应该在20元以上才合理,十几元甚至不到十元一斤的蜂蜜很难是真蜂蜜。
在假蜂蜜泛滥的问题背后,一场关于蜂蜜国家标准的争论逐渐被推向前台。
2011年10月20日,卫生部公布的新的国家蜂蜜标准正式实施。但是这个标号为GB14963-2011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蜂蜜》并没有让蜂农们兴奋,反而引发了一些质疑。
何昕说,最新国家蜂蜜标准(GB14963
-2011)与旧版(GB18796-2005)相比,虽明文限定蜂蜜不得添加或混入任何蜂蜜以外的物质,但对近年来以大米糖浆等造假的“大米糖浆蜂蜜”的相关检测项目却未提及。
去年年底,浙江江山恒亮蜂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浩亮曾代表8000多蜂农向外界表示,新出台的蜂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不利于打击假冒伪劣蜂蜜产品。
河南省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蜂产品研究室主任许喜兰说,按照新国标,确实不好检测出蜂蜜中是否掺有大米糖浆。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副所长王竹天也曾表示,想用新国标来打击假蜂蜜的嚣张气焰,还存在很多困难。
因此,如何更好地完善国家标准,打击假冒伪劣蜂蜜产品,促进蜂蜜产业发展,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维护养蜂人辛苦的劳动成果,仍需要各级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