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指用配有钢筋增强的混凝土制成的结构。承重的主要构件是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包括薄殼结构、大模板现浇结构及使用滑模、升板等建造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用钢筋和混凝土制成的这种结构,钢筋承受拉力,混凝土承受压力。具有坚固、耐久、防火性能好、比钢结构节省钢材和成本低等优点。本文介绍了钢筋混凝土施工中的模板工程技术,探讨了混凝土施工中的钢筋工程技术,阐述了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关键词:钢筋 混凝土 技术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迅速发展,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广泛用于我国当前的各类建筑物上。作为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人员,必须依据相关规范,对工程质量的时间程序;施工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进行认真细致地严格控制,才能确保框架结构的施工质量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二、钢筋混凝土施工中的模板工程技术
模板和支撑是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模板是浇筑混凝土的模壳,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直接接触模板,通过模板的形状、尺寸等控制混凝土的形状、尺寸和空间位置,进而构架形成工程成品。模板的设计和施工荷载影响着施工质量,对于模板要经过专业的技术测试,有合格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一定都要承受得起各项施工荷载,不能超过规定的变形范围,尽可能地保持原状。模板的选用最好是与混凝土结构和特征、施工条件和浇筑方法相适应,结构面较大的模板,支架材料最好选用钢材,支撑系统则是支撑模板,保持其位置正确,并承受模板、钢筋混凝土以及施工荷载。模板表面要求平整、光洁、拼缝密合,如果模板本身不牢固,接缝不严密,就容易引起混凝土漏浆,造成混凝土多孔粗糙面,减弱混凝土的强度。如果支撑不牢固,在混凝土浇捣过程中模板就会产生变形、错位,使结构构件的尺寸及位置出现偏差,严重的还会造成倒塌事故。因此,竖向模板与内倾模板都必须设置选够的内部撑杆和外部栏杆,以确保模板的稳定性,支架立桩应在两个相垂直的方向加以固定审实。必须确保模板的制作与安装均达到质量要求。
三、混凝土施工中的钢筋工程技术
1、钢筋的检验与储存
钢筋工程技术在混凝土施工中的应用,首先对的材料质量检察验收。厂家的合格证和相关的试验报告必须齐全,确保材料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超手续生产产品,或者没有厂家相关证书和合格证明的产品,一律不准使用。钢筋原材料应堆放入仓库或料棚内;在条件不具备时,堆放钢筋材料应该选择露天较高的地方,土质坚实、平坦堆放,注意堆放处要有良好的排水。在仓库或场地四周,挖掘排水沟或一定排水坡,避免潮湿和损坏。钢筋堆下要垫枕木,离地不小于20cm;也可以用钢筋堆放架堆放钢筋,多根立柱间隔制成堆放架,立柱高度约1.5m,间距3m左右;使用堆放架,存取方便,且便于区别钢筋的不同等级、牌号和规格等。钢筋进场必须具有产品出厂合格证,经过复检试验,提报告,技术数据得到证明,符合国家现行技术标准的规定时才可以验收。如果产品无出厂合格证或抄件手续不符合要求,或材料与证件不符、钢筋量不清楚的不得验收,不允许在施工中使用。
2、钢筋的连结
钢筋的连接分为绑扎搭接、机械连接或焊接。在钢筋施工中选用绑扎或者焊接都可以,一定要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机械连接接头和焊接接头的类型及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在受力比较大的位置不使用太多连接口的钢筋,受力钢筋的接头设置在受力较小处。在同一根钢筋上尽量少设接头。为预防出现受力不平衡的工程部位,当受拉钢筋的直径d>28mm及受压钢筋的直径d>32mm时,最好不采用绑扎搭接接头。如果绑扎连接用于轴心受拉力的位置,就会出现工程质量问题。因此,轴心受拉及小偏心受拉杆件的纵向受力钢筋不得采用绑扎搭接接头。钢筋绑扎搭接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为1.3倍搭接长度,连接区段长度内凡出现搭接接头中点的,搭接接头均属于同一连接区段。纵向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为同一连接区段内有搭接接头的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与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如同一连接区段内的搭接接头钢筋为两根,当钢筋直径相同时,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为50%。
四、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1、混凝土原材料的检验
运至工地的水泥,应有生产厂家的出厂合格证和品质试验报告,使用单位应进行验收检验,必要时进行复检。并应按标明的品种强度等级,生产厂家出厂批号分别摆放整齐,不得混放。混凝土的各种原材料应经验合格后方可使用,混凝土拌和楼的计量器必须计量准确,每班称量前,应对称量设置时进行零点效核,并经取得开仓证后方可进行混凝土浇筑。
2、混凝土施工
(1)、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分为混凝土表面处理用的防水材料和内掺的混凝土本体防水剂,分别适用于混凝土表面处理防水体系和混凝土本体自防水体系。一般情况下混凝土表面处理防渗漏,按比例与水拌合成浆,可以涂刷或喷涂在混凝土表面。
(2)、聚合物水泥砂浆类材料。聚合物水泥砂浆作为防渗、防腐、防冻材料已在水工混凝土建筑物修补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这种以少量胶乳材料对水泥砂浆或混凝土改性后,增强其抗渗性、抗碳化和抗冻性,经过近2 0 年的工程实践证明,是一种性能可靠、经济、施工方便的修补材料,目前已列入有关设计规范和施工规程,施工方法有人工涂刷、喷涂及灰浆机湿喷,大大提高了施工速度及施工质量。
(3)、新型灌浆材料。利用环氧树脂和聚氨酯在一定条件下制备出可以形成同步互穿聚合物网络结构的新型化学灌浆材料。该化灌材料综合了环氧树脂浆材和聚氨酯浆材的性能优点,浆材黏度低、凝结时间可调、强度高、变形性和可灌性都很好。水下混凝土灌浆试块的黏接抗拉强度能达1 .05Mp a,是一种性能优良、适用性强、适合水下灌浆的多功能新型灌浆材料。
(4)、混凝土裂缝注浆技术。自从环氧树脂类高分子材料被用于混凝土建筑物裂缝修补工程后,至今它已经成为仅次于钢材和水泥的第三种材料被广泛应用。以往传统方法是靠人工控制将树脂浆液注入裂缝内。当环氧浆液黏度大,裂缝宽度较小时,这种修补方法并不一定十分成功。有一种“壁可”注浆技术,则是通过橡胶管的弹性收缩压力自动完成注浆,在注入过程中始终维持约0.3 MPa 的压力,可以将浆液注入宽度为0 .02 mm 裂缝末端。同时,缓慢均匀地灌浆压力可将缝隙中的空气压入混凝土毛细管中,并通过混凝土的自然呼吸作用排出,有效地避免了气阻现象,从而保证了灌浆质量。
(5)、钢板及碳纤维补强加固新技术。混凝土结构外表面粘贴钢板补强加固技术始于20 世纪6 0 年代,目前它已成为国内外适用面较广的加固技术。钢板通过黏结力强大的黏结剂与结构紧密结合为一体,共同承担荷载,对结构的抗拉、抗弯、抗剪等能力进行补强,显著提高强度和韧性,恢复承载能力,延长使用寿命。由于钢板贴合部位的混凝土受到约束,可控制已有裂缝的扩展,防止新裂缝的产生。因此,黏结剂的性能及粘贴工艺是成功与否的关键。
五、结论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管理,有关项目负责人员必须对各个阶段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质量方针,以人的工作质量控制工程质量,严格控制投入品的质量,全面控制施工过程、重点控制工序质量,认真执行“自检、互检、交接检”的“三检”管理制度,对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工序,严禁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加强目测和实测检查,对发现影响结构工程质量的问题,该整改的整改,该返工的返工,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确保框架结构的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宝明,李映霜.浅析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J]. 辽宁建材. 2009(05)
[2] 刘卫国.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加固工程的质量控制[J]. 建设监理. 2009(12)
[3] 丁慧月,郑颖.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探讨[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09)
关键词:钢筋 混凝土 技术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迅速发展,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广泛用于我国当前的各类建筑物上。作为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人员,必须依据相关规范,对工程质量的时间程序;施工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进行认真细致地严格控制,才能确保框架结构的施工质量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二、钢筋混凝土施工中的模板工程技术
模板和支撑是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模板是浇筑混凝土的模壳,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直接接触模板,通过模板的形状、尺寸等控制混凝土的形状、尺寸和空间位置,进而构架形成工程成品。模板的设计和施工荷载影响着施工质量,对于模板要经过专业的技术测试,有合格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一定都要承受得起各项施工荷载,不能超过规定的变形范围,尽可能地保持原状。模板的选用最好是与混凝土结构和特征、施工条件和浇筑方法相适应,结构面较大的模板,支架材料最好选用钢材,支撑系统则是支撑模板,保持其位置正确,并承受模板、钢筋混凝土以及施工荷载。模板表面要求平整、光洁、拼缝密合,如果模板本身不牢固,接缝不严密,就容易引起混凝土漏浆,造成混凝土多孔粗糙面,减弱混凝土的强度。如果支撑不牢固,在混凝土浇捣过程中模板就会产生变形、错位,使结构构件的尺寸及位置出现偏差,严重的还会造成倒塌事故。因此,竖向模板与内倾模板都必须设置选够的内部撑杆和外部栏杆,以确保模板的稳定性,支架立桩应在两个相垂直的方向加以固定审实。必须确保模板的制作与安装均达到质量要求。
三、混凝土施工中的钢筋工程技术
1、钢筋的检验与储存
钢筋工程技术在混凝土施工中的应用,首先对的材料质量检察验收。厂家的合格证和相关的试验报告必须齐全,确保材料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超手续生产产品,或者没有厂家相关证书和合格证明的产品,一律不准使用。钢筋原材料应堆放入仓库或料棚内;在条件不具备时,堆放钢筋材料应该选择露天较高的地方,土质坚实、平坦堆放,注意堆放处要有良好的排水。在仓库或场地四周,挖掘排水沟或一定排水坡,避免潮湿和损坏。钢筋堆下要垫枕木,离地不小于20cm;也可以用钢筋堆放架堆放钢筋,多根立柱间隔制成堆放架,立柱高度约1.5m,间距3m左右;使用堆放架,存取方便,且便于区别钢筋的不同等级、牌号和规格等。钢筋进场必须具有产品出厂合格证,经过复检试验,提报告,技术数据得到证明,符合国家现行技术标准的规定时才可以验收。如果产品无出厂合格证或抄件手续不符合要求,或材料与证件不符、钢筋量不清楚的不得验收,不允许在施工中使用。
2、钢筋的连结
钢筋的连接分为绑扎搭接、机械连接或焊接。在钢筋施工中选用绑扎或者焊接都可以,一定要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机械连接接头和焊接接头的类型及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在受力比较大的位置不使用太多连接口的钢筋,受力钢筋的接头设置在受力较小处。在同一根钢筋上尽量少设接头。为预防出现受力不平衡的工程部位,当受拉钢筋的直径d>28mm及受压钢筋的直径d>32mm时,最好不采用绑扎搭接接头。如果绑扎连接用于轴心受拉力的位置,就会出现工程质量问题。因此,轴心受拉及小偏心受拉杆件的纵向受力钢筋不得采用绑扎搭接接头。钢筋绑扎搭接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为1.3倍搭接长度,连接区段长度内凡出现搭接接头中点的,搭接接头均属于同一连接区段。纵向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为同一连接区段内有搭接接头的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与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如同一连接区段内的搭接接头钢筋为两根,当钢筋直径相同时,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为50%。
四、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1、混凝土原材料的检验
运至工地的水泥,应有生产厂家的出厂合格证和品质试验报告,使用单位应进行验收检验,必要时进行复检。并应按标明的品种强度等级,生产厂家出厂批号分别摆放整齐,不得混放。混凝土的各种原材料应经验合格后方可使用,混凝土拌和楼的计量器必须计量准确,每班称量前,应对称量设置时进行零点效核,并经取得开仓证后方可进行混凝土浇筑。
2、混凝土施工
(1)、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分为混凝土表面处理用的防水材料和内掺的混凝土本体防水剂,分别适用于混凝土表面处理防水体系和混凝土本体自防水体系。一般情况下混凝土表面处理防渗漏,按比例与水拌合成浆,可以涂刷或喷涂在混凝土表面。
(2)、聚合物水泥砂浆类材料。聚合物水泥砂浆作为防渗、防腐、防冻材料已在水工混凝土建筑物修补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这种以少量胶乳材料对水泥砂浆或混凝土改性后,增强其抗渗性、抗碳化和抗冻性,经过近2 0 年的工程实践证明,是一种性能可靠、经济、施工方便的修补材料,目前已列入有关设计规范和施工规程,施工方法有人工涂刷、喷涂及灰浆机湿喷,大大提高了施工速度及施工质量。
(3)、新型灌浆材料。利用环氧树脂和聚氨酯在一定条件下制备出可以形成同步互穿聚合物网络结构的新型化学灌浆材料。该化灌材料综合了环氧树脂浆材和聚氨酯浆材的性能优点,浆材黏度低、凝结时间可调、强度高、变形性和可灌性都很好。水下混凝土灌浆试块的黏接抗拉强度能达1 .05Mp a,是一种性能优良、适用性强、适合水下灌浆的多功能新型灌浆材料。
(4)、混凝土裂缝注浆技术。自从环氧树脂类高分子材料被用于混凝土建筑物裂缝修补工程后,至今它已经成为仅次于钢材和水泥的第三种材料被广泛应用。以往传统方法是靠人工控制将树脂浆液注入裂缝内。当环氧浆液黏度大,裂缝宽度较小时,这种修补方法并不一定十分成功。有一种“壁可”注浆技术,则是通过橡胶管的弹性收缩压力自动完成注浆,在注入过程中始终维持约0.3 MPa 的压力,可以将浆液注入宽度为0 .02 mm 裂缝末端。同时,缓慢均匀地灌浆压力可将缝隙中的空气压入混凝土毛细管中,并通过混凝土的自然呼吸作用排出,有效地避免了气阻现象,从而保证了灌浆质量。
(5)、钢板及碳纤维补强加固新技术。混凝土结构外表面粘贴钢板补强加固技术始于20 世纪6 0 年代,目前它已成为国内外适用面较广的加固技术。钢板通过黏结力强大的黏结剂与结构紧密结合为一体,共同承担荷载,对结构的抗拉、抗弯、抗剪等能力进行补强,显著提高强度和韧性,恢复承载能力,延长使用寿命。由于钢板贴合部位的混凝土受到约束,可控制已有裂缝的扩展,防止新裂缝的产生。因此,黏结剂的性能及粘贴工艺是成功与否的关键。
五、结论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管理,有关项目负责人员必须对各个阶段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质量方针,以人的工作质量控制工程质量,严格控制投入品的质量,全面控制施工过程、重点控制工序质量,认真执行“自检、互检、交接检”的“三检”管理制度,对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工序,严禁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加强目测和实测检查,对发现影响结构工程质量的问题,该整改的整改,该返工的返工,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确保框架结构的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宝明,李映霜.浅析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J]. 辽宁建材. 2009(05)
[2] 刘卫国.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加固工程的质量控制[J]. 建设监理. 2009(12)
[3] 丁慧月,郑颖.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探讨[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