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塔里木高级中学843300
曾有人说过:“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利害攸关的力量所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从中央到地方,从家长到老师都十分重视,以德育人是以德治国的基础。学校德育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历史学科在担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许多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1.历史能启迪人的智慧
唐太宗有句名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丰富的历史知识能够教人以古知今,以古鉴今,能够提高人们对周围事物以至整个社会的洞察力、思考力与判断力。革命导师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制定革命斗争的战略方针,都依赖于对历史与现状的深刻认识与把握。邓小平同志倡导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精辟分析以及对建国四十年社会历史进行总结、反思的基础之上的。
2.历史能陶冶人的情操
情操,是指由感情和思想综合起来的心理状态。中学历史课介绍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道德体验。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等历史内容的教学,能使学生对王昭君和文成公主明大义、识大局,为民族团结而牺牲个人利益的风险精神产生共鸣;对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著名论断的分析讲解,能在学生心目中形成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尚情感。成功的历史教学能在青少年心目中形成真和假、善和恶、美和丑的强烈反差,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是非标准,这将直接影响他们健康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3.历史也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教材
热爱并且忠于自己的祖国,这是每一个中国公民所应该而且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因此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在长达几千年的悠久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无数催人泪下的爱国主义故事,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英雄。他们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价值取向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当代青少年树立了如何选择人生的光辉榜样。可见,历史学科以其特有的丰富内容,对青少年学生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呢?
3.1分析评议,辨析历史人物的行为动机
各种人物都有鲜明的行为动机,屈原“年轻时候就有报国的慷慨大志”,张仲景决心“为人民解除病痛”,玄奘“要到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半岛去游学”,郑成功“为了驱逐荷兰殖民者,决心收复台湾”……这些伟大的历史人物都有着崇高的理想,而这也是导引其行为的直接动因。而反面的历史人物也有着罪恶的行为动机,如袁世凯有“野心”,“还企图当皇帝”。使其与孙中山“下决心改造中国,进行革命”的远大抱负进行对比,让学生去判断是非,分辨美丑,衡量高下,从而强化正面教育,使学生加深对理想道德的理解。
3.2激发共鸣,体验人物形象的道德情感
历史课的感情色彩十分鲜美,教师在讲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要充满激情,歌颂与批判,崇仰与鄙视,赞扬与讽刺,欣喜与愤怒,泾渭分明,以自己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有的教材可以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激发情感,如,利用教学挂图、教材插图、声情并茂的讲解,不同情调的乐曲……
创设情境能使学生“进入”当时历史的情境,与历史人物“见面”,从而掀起学生思想感情的波澜。只有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感情,爱国情、民族恨才能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
3.3总结概括,认识历史人物的行为美
例如,了解大禹治水成功的原因是,应着重称颂大禹公而忘私的道德品质,同时说明在战胜洪水灾害中人们群众的伟大智慧和力量。
历史教材中有许多许多人物具有多面性格,优点与缺点共同存在。例如大教育家孔子,一方面他治学严谨,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他又有鄙视生产劳动、看不起劳动人民的缺点。对于这类人物要让学生把握主流,分清是非,以达到养性育德、净化心灵的目的。
引导学生评价农民领袖也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充分肯定他们对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还要引导学生看到其阶级局限性在他们身上的表现。教育学生要以史为鉴、严于律己。
3.4联系实际,使传统美德教育富有时代精神
对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弘扬,要根据时代的要求,经过筛选、淘汰、更新和丰富,以创造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新模式。在讲课时常常站在今天的高度讲传统道德,赋予传统道德以新的含义。如讲林则徐虎门销烟的伟大壮举,又要讲今天改革开放、欢迎外商来华做生意;讲岳父的精忠报国,可结合讲黄继光、董存瑞为国捐躯;讲大禹治水,公而忘私,同时结合焦裕禄治沙鞠躬尽瘁;既讲古人的优良美德,更要讲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风亮节。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过程中可处处体现美德教育。因而,我们应抓住历史学科这一优势,把素质教育全面、深入地进行下去。
曾有人说过:“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利害攸关的力量所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从中央到地方,从家长到老师都十分重视,以德育人是以德治国的基础。学校德育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历史学科在担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许多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1.历史能启迪人的智慧
唐太宗有句名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丰富的历史知识能够教人以古知今,以古鉴今,能够提高人们对周围事物以至整个社会的洞察力、思考力与判断力。革命导师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制定革命斗争的战略方针,都依赖于对历史与现状的深刻认识与把握。邓小平同志倡导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精辟分析以及对建国四十年社会历史进行总结、反思的基础之上的。
2.历史能陶冶人的情操
情操,是指由感情和思想综合起来的心理状态。中学历史课介绍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道德体验。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等历史内容的教学,能使学生对王昭君和文成公主明大义、识大局,为民族团结而牺牲个人利益的风险精神产生共鸣;对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著名论断的分析讲解,能在学生心目中形成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尚情感。成功的历史教学能在青少年心目中形成真和假、善和恶、美和丑的强烈反差,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是非标准,这将直接影响他们健康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3.历史也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教材
热爱并且忠于自己的祖国,这是每一个中国公民所应该而且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因此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在长达几千年的悠久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无数催人泪下的爱国主义故事,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英雄。他们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价值取向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当代青少年树立了如何选择人生的光辉榜样。可见,历史学科以其特有的丰富内容,对青少年学生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呢?
3.1分析评议,辨析历史人物的行为动机
各种人物都有鲜明的行为动机,屈原“年轻时候就有报国的慷慨大志”,张仲景决心“为人民解除病痛”,玄奘“要到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半岛去游学”,郑成功“为了驱逐荷兰殖民者,决心收复台湾”……这些伟大的历史人物都有着崇高的理想,而这也是导引其行为的直接动因。而反面的历史人物也有着罪恶的行为动机,如袁世凯有“野心”,“还企图当皇帝”。使其与孙中山“下决心改造中国,进行革命”的远大抱负进行对比,让学生去判断是非,分辨美丑,衡量高下,从而强化正面教育,使学生加深对理想道德的理解。
3.2激发共鸣,体验人物形象的道德情感
历史课的感情色彩十分鲜美,教师在讲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要充满激情,歌颂与批判,崇仰与鄙视,赞扬与讽刺,欣喜与愤怒,泾渭分明,以自己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有的教材可以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激发情感,如,利用教学挂图、教材插图、声情并茂的讲解,不同情调的乐曲……
创设情境能使学生“进入”当时历史的情境,与历史人物“见面”,从而掀起学生思想感情的波澜。只有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感情,爱国情、民族恨才能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
3.3总结概括,认识历史人物的行为美
例如,了解大禹治水成功的原因是,应着重称颂大禹公而忘私的道德品质,同时说明在战胜洪水灾害中人们群众的伟大智慧和力量。
历史教材中有许多许多人物具有多面性格,优点与缺点共同存在。例如大教育家孔子,一方面他治学严谨,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他又有鄙视生产劳动、看不起劳动人民的缺点。对于这类人物要让学生把握主流,分清是非,以达到养性育德、净化心灵的目的。
引导学生评价农民领袖也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充分肯定他们对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还要引导学生看到其阶级局限性在他们身上的表现。教育学生要以史为鉴、严于律己。
3.4联系实际,使传统美德教育富有时代精神
对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弘扬,要根据时代的要求,经过筛选、淘汰、更新和丰富,以创造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新模式。在讲课时常常站在今天的高度讲传统道德,赋予传统道德以新的含义。如讲林则徐虎门销烟的伟大壮举,又要讲今天改革开放、欢迎外商来华做生意;讲岳父的精忠报国,可结合讲黄继光、董存瑞为国捐躯;讲大禹治水,公而忘私,同时结合焦裕禄治沙鞠躬尽瘁;既讲古人的优良美德,更要讲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风亮节。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过程中可处处体现美德教育。因而,我们应抓住历史学科这一优势,把素质教育全面、深入地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