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洱银苍舞翩跹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5403644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舞蹈是一门肢体语言艺术,人们用身体的舞动,诉说着内心的喜怒哀乐。舞蹈无文字障碍,是人类心灵沟通、相互交流的语言。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劳作方式,产生出千姿百态的舞蹈;不同民族的舞蹈,将使你领悟到民族文化的丰富和奇异。舞蹈向你展示出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的风采。舞蹈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大理舞蹈在舞蹈的历程轨迹中变化发展着。
  追溯历史,公元800年,南诏王朝的大型乐舞《南诏奉圣乐》,以其恢弘的气势轰动长安,唐天子德宗帝亲临麟德殿观看演出,并令宫中乐工舞女学习南诏乐舞。《南诏奉圣乐》以独特的西南少数民族的乐舞,表达了西南边疆是唐王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被载入史册,让世人永记。
  延续千年,至今不衰的白族民间大型民俗歌舞活动“绕三灵”,用歌与舞的形式,维系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在歌舞的海洋中,民族的历史得到回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得到充分交流,白族文化在“绕三灵”中得到承传。它是白族文化认同与友好交往的纽带,它集中展示了白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精髓,它是白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它是白族历史发展的见证和珍贵的文化遗产。
  古老的彝族“打歌”世代流传,彝族的精神在“打歌”中得以凝聚,民族的历史在“打歌”中得以延伸,山里人生活的形态在“打歌”中找到踪迹,彝家人的性格在“打歌”中得以充分展示。苗族、傈僳……等世居民族的歌舞承载着同样的作用。民族的歌舞是民族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伴随着民族的发展从历史走向今天,走向未来。
  先民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给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为大理的“弄舞人”提供了肥沃的艺术土壤。大理州舞蹈家协会的会员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耕耘着这片肥沃的土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充分发挥了民族舞蹈在我州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大理州的民族民间舞蹈,在建国前,都是广泛流行于民族民间自娱自乐的舞蹈;建国后的1956年,成立了大理州歌舞剧团,从此揭开了大理州舞蹈艺术的新篇章,自娱自乐的民间舞蹈从此登上了艺术的殿堂。
  1959年,云南省歌舞会演拉开了大幕,白族《绕三灵》以其雄浑的气势,严谨的艺术构思,浓郁的风格,使省城人民耳目一新;由洱源白族西山舞创作而成的《喜事》,以其诙谐、幽默的表演让人难以忘怀,成为庆祝国庆十周年云南晋京献演的节目之一;粗犷豪迈的彝族《打歌》,以它那火一般的热情,使观众为之倾倒;脱胎于“猜花”、“十大姐”的《诗花山茶相映红》则以醇香的诗意,令人向往。虽然当时没有现代的金奖、银奖、铜奖的桂冠来体现作品的价值,但《云南日报》、会演《会刊》已把这些优秀的作品,留在了历史的记忆之中。
  成绩的取得,并非隅然,是老一辈舞蹈家跋山涉水,走村串寨,深入生活,虚心向民间学习的结果。严学恒、李龙珠、钊霈基等老前辈为演员演技的提高,洒下了汗水;海冰、陈兴德老前辈的舞蹈创作为白族舞蹈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白族舞蹈《喜事》的创作,就是最好的例证。
  白族舞蹈《喜事》是1959年共和国10年大庆时,云南省代表团带到北京献礼的6个舞蹈之一,是我省50年代舞蹈创作的精品。《喜事》描绘的是白族婚俗中送亲、迎亲、婚礼、祝贺的情景。该舞蹈以白族巫舞和霸王鞭为主要素材创作而成。其主要价值在于,作者通过保持巫舞和霸王鞭舞中的颤动,加以重组,让步伐连续移动,并配合《绕三灵》中领舞者和羊皮鼓舞中均有的右手甩动手巾的动作。这一创新的舞蹈语汇,表现了白族人潇洒、自豪、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民族性格,表达了白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在舞蹈风格、动律体态上不仅保持了白族舞蹈的特征,而且更加强化了这种特点,让人强烈感受到白族舞蹈的魅力。这一舞蹈形象的出现,立即受到专家和群众的喜爱,并被广泛应用。如今,它已融汇在白族舞蹈之中,成为白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喜事》中舞蹈语汇的创新和应用,较好地表现了舞蹈的主题,具有突破性的价值,这是《喜事》成功的主要因素。《喜事》的选材来自白族特有的生活,又应用白族舞蹈,进行创新发展。正确地把握白族舞蹈的风格,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白族人民的思想感情,我想,这是最值得我们今天汲取的经验。(摘自刘金吾老师《白族舞蹈浅议》)
  “文革”期间,舞蹈艺术百花凋零,尽管如此,也有为数不多的舞蹈作品问世,如白族舞蹈《送粮》、白族舞蹈《打场新歌》、彝族舞蹈《一个洋芋滚下坡》、白族舞蹈《丰收乐》及参加北京调演的独舞《决裂》。
  粉碎“四人帮”后,党的“双百方针”又得到贯彻落实,为舞蹈艺术的繁荣迎来了明媚的春天。借助迎面扑来的春风,大理州舞协会员们深入洱海渔区和千里彝山,创作了一批批优秀的舞蹈作品。有反映“三中全会”以来渔家生活变化的《洱海渔歌》;彝族《打歌》踏着时代的节奏,充满着新的活力;把创作的触角伸向史前文化的三人舞《火》,歌颂了人的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以《细腰观音》为原型的仿南诏乐舞《菩萨蛮》神秘端庄;闪烁着浓郁民族风采的白族双人舞《喜悦》;颇具诗情画意的双人舞《洱海月》。其中《火》、《喜悦》、《打歌》应邀赴国外演出。这些作品在1984年首届云南省舞蹈比赛中,取得了一、二、三等创作奖的好成绩。大理州舞蹈创作令省内外舞蹈专家刮目相看,为大理州的舞蹈复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大理州的舞蹈事业蒸蒸日上,会员们不断推出新的舞蹈作品,无论是在全国全省乃至国外的舞台上,都能看得到大理舞蹈的踪影。
  顺着时间的轨迹,舞海撷英,摘取部分作品,略展风采。
  白族三人舞《洱海渔歌》,从实际生活的感受出发,作品贴近民众,反映火热的现实生活。在保持白族舞蹈特点的基础上,舞蹈编排以刻画人物特点为主,塑造了鲜活的白族一家人的形象。舞蹈设计突出三人舞的艺术特点,一家人老小形象都得到了较好的表现,舞蹈中的技巧运用恰当得体,服从于人物的情感需求,不给人生硬之感。音乐创作元素,保持着浓郁的白族风格,为舞蹈的表演插上腾飞的翅膀,乐舞配合相得益彰,节奏处理轻重缓急,布局合理。由此,白族三人舞《洱海渔歌》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得到了广大观众和同行们的好评,在1984年云南省首届民族舞蹈汇演中获得编导一等奖。(编导:杨晓凡、张丽娜)
  彝族舞蹈《打歌》,以巍山彝族民间舞蹈素材创作而成。该舞以粗犷的舞姿,浓郁纯朴的民族风格和动听悦耳的彝族音乐,向观众展示了彝族人民围着熊熊大火月下踏歌的生活情趣。那热情奔放的情绪,那纯朴的民风,优美的舞姿,深深印在专家观众的脑海。《打歌》荣获云南省首届民族舞蹈汇演创作二等奖,并于同年入选中国少数民族优秀舞蹈作品,出国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彝族“打歌”首次走出国门。《打歌》选录于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辞典。(编导:喻良其)
  南涧彝族《打歌》另辟蹊径,一改民间打歌习俗中女人不能吹笙的习俗,将芦笙交与女人手中。当彝家姑娘吹着芦笙,与彝家汉子一起跳着粗犷的“苍蝇搓脚”、“阉鸡摆尾”、“麂子蹬腿”、“三翻三转”等舞蹈之时,一个崭新的、个性鲜明的彝家妇女形象便迎面向你走来。那妇女粗犷的舞姿,火一般的热情,让人忘却了“女人吹笙,寸草不生”的陈腐观念。该舞于1988年荣获全国首届民族民间舞大赛一等奖、云南省民族民间舞蹈比赛一等奖。(编导:马如华)
  仿南诏乐舞《菩萨蛮》,该舞以大理独有的“细腰观音”为形象,采用三人舞的表现形式,创作而成。整个舞蹈的设计,作者紧紧抓住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以铜鼓造型为表演平台,以大理的“鱼螺洱海地形图”为背景,以“千手千眼观音”造型幻化为舞蹈造型变化的依据,在富有古洞经音乐特点的音乐声中,配以现代灯光的布局,使身披璎珞,珠玑摇曳,阿娜多姿的小女子三人舞,再现了一千多年前的“菩萨蛮”女子队舞蹈的风采。舒展的舞姿,高雅的音乐,多变的灯光,在铜鼓和鱼螺洱海地形图的陪衬下,把你带入“妙香古国”的神秘王国之中。该舞荣获1984年云南省首届民族舞蹈汇演创作二等奖。该作品多次出国进行文化交流。(编导:查宗芳)
  苗族舞蹈《解疙瘩》。“解疙瘩”,是永平苗族民间舞中的动作、队形变化的一种跳法。作者深入生活,在向苗族同胞学习民间舞时,受这疙瘩一结一解的启发,展开了艺术想象的翅膀,于是一个生动表现苗族人民爱情与智慧的舞蹈《解疙瘩》便展现于观众的眼帘。整个舞蹈以“线”运动为主,领舞的小伙子,引着一群苗族姑娘舞动。小伙子时而被“线团”紧紧裹住,不能自拔,狼狈不堪,时而引着“线团”顺畅流淌,男女相互斗智,舞蹈妙趣横生。欢快活泼的音乐,让你领略到苗族的特点,“大摆手”摆出了苗家服饰的华丽,“解疙瘩”解出了苗家人的情怀与智慧。著名中国舞蹈理论家张柯老师是这样评述的:“解疙瘩”,一听这名字就给人产生强烈的动感,编导紧抓这一动因,并为之注入情感的活力,使舞蹈产生的魅力,令人回味,在姑娘与小伙子一结一解的运动中,充分表现了苗家人的智慧与聪明,并领略到苗族人民的生活情趣。《解疙瘩》舞蹈是我所看到的反映苗家生活舞蹈的上乘之作,有较高的艺术品位。该节目1986年荣获云南省第二届民族舞蹈汇演创作二等奖。多次晋京献演,多次出国交流演出。(编导:喻良其)
  白族舞蹈《白子白女》。该舞的创作,作者用大写意的手法,通过白族山区与坝区民间舞蹈特点的融合,创作出既是民间有,但又找不到原型的全新的白族舞蹈形象,让人们耳目一新。该作品的问世,得到专家观众的充分肯定和好评。《中国舞蹈信息报》以《喻良其与他的“白子白女”》为题作了专题报道。专家们认为,该舞的创作,虽然没有用白族常见的霸王鞭、八角鼓,但它使人强烈感受到白族舞蹈的特点,从内容到情绪的表达上,不拘泥于一般的民俗风情的展现,而是把创作的触角深入到白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捕捉新的形象,并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是民族舞蹈创新发展必须走的路子。整个舞蹈动作设计别致,富有民族个性,动静对比、强弱对比处理得当,增强了舞蹈的艺术性与观赏性,特别是当舞蹈即将结束时,全台只剩下一个领舞者在舞动,在厚重的打击乐声中,人们逐渐加入到舞蹈的行列,人由少到多,最后队伍形成三角形之状,使舞蹈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达到高潮。最后结束时,白子白女手拉手形成两大横排,迎面走向观众,顿时使人们感受到白族人民伴随着大地的震动,踏着洱海的波涛,走向明天走向世界的震撼力。该舞的创作拓展了白族舞蹈的表现空间,塑造了新的白族形象与白族舞蹈语汇,使白族舞蹈的创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该舞曾多次作为民族舞蹈的优秀作品,被不同的代表团带到国际上作文化交流演出;1989年代表云南省少数民族舞蹈(唯一一个)参加由国家民委、文化部主办的庆国庆40周年少数民族表演艺术家文艺晚会,授予荣誉证书;1992年荣获云南省首届“政府奖”(云南省文化艺术创作基金奖)舞蹈编导一等奖。(编导:喻良其)
  彝族舞蹈《跳菜》。该舞的作者巧妙地将民俗活动中的“上菜舞”也叫“跳菜”与“打歌”的舞步相结合,通过艺术的加工整理,使二者浑然一体,创造出一个崭新的彝族舞蹈形象,塑造了彝族人民粗犷豪迈的性格和对生活充满自信与乐观的民族形象。该舞一问世,就以浓郁的民族特色,彝家火一般的大山豪情,自吹、自唱、自跳的特殊表演,备受广大观众与同行们的青睐与欢迎,成为彝族代表性的优秀之作。中央电视台、云南电视台多次邀请该舞剧组参加各种电视综艺晚会及一些重大庆典活动的演出,在国内文艺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南涧县的一张文化名片。借助《跳菜》在全国的影响,南涧县于2003年成功申报为“南涧县彝族跳菜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彝族舞蹈《跳菜》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建设。该舞荣获中国民间艺术节比赛“山花奖”,全国“群星杯”大赛铜奖,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大赛一等奖,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基金奖二等奖。(编导:杨一忠)
  白族舞蹈《彩蝶飞花》。该舞是根据电影《五朵金花》插曲《蝴蝶泉边》的音乐意境创作而成。该舞的首演是以独舞《蝶影》的形式搬上舞台的。舞蹈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白族少女在如诗如画的蝴蝶泉边飞舞嬉戏,那活泼欢快的舞姿,似蝶似人又似花的变幻,把你带入大理山美、水美、人更美的意境之中,令人神往。该舞的创作,摆脱了白族舞蹈传统的霸王鞭、八角鼓的桎梏,在保持白族舞蹈特点的基础上,以塑造人物情感形象出发,以白族日常生活用品草帽为主要道具,大胆创新发展。当姑娘飞舞时,草帽是飞舞的翅膀;当姑娘向往美好爱情生活时,草帽是姑娘的遮盖饰物;当姑娘定格造型时,草帽是盛开的鲜花。该舞以纯美的艺术表现方法,塑造了今天白族人民的新形象,表达了今天白族人民的思想感情,拓宽了白族舞蹈的表现领域。《蝶影》于1998年荣获全国少数民族“孔雀杯”民族舞大赛优秀剧目奖。群舞《彩蝶飞花》在独舞的基础上,扩编发展为女子群舞,使作者所要表现的意境得以升华。满台的“蝴蝶”飞舞,成枝成串,盛开的山茶花朵朵艳丽,白族姑娘的美丽让人难以忘怀,那唱了半个世纪的《蝴蝶泉边》使观众有了新的感悟。群舞《彩蝶飞花》荣获2004年全国社区文化舞蹈比赛银奖,云南省民族一歌一舞一曲比赛一等奖。(编导:杨晓凡、杨华)
  白族舞蹈《阿达茵》。“阿达茵”汉译为“到这里来”的意思,是白族语言中的一句典型符号。作者根据生活的感受,紧紧抓住这一典型语言,以白族文化为背景,把“阿达茵”这一符号提升到塑造整个白族形象的高度来考虑舞蹈的创意。在创作的过程中,首先对白族的舞蹈动律特点作认真分析提炼;以腰为轴,双肩前后摆动带动双手绕8字圆,身体前俯后仰,上下不停颤动,是白族舞蹈典型的动律特点。《阿达茵》舞蹈,紧紧抓住这一典型动律,夸张强化身体的扭、摆、歪、甩的动态,突出身体艺术的魅力;从动作、情绪的局部处理及音乐节奏的设计,紧扣“阿达茵”三个字,使其贯穿始终,一气呵成。通过巧妙的艺术处理,一群朝气蓬勃的白族少男少女用火一般的热情和新的白族舞蹈形象,一举夺得云南省首届民族“一歌、一舞、一曲展演”金奖。专家们认为:该舞是继白族舞蹈《白子白女》之后的又一力作,是作者长期生活积累,在深入研究民族艺术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好作品,是把舞蹈创作的触角深入到民族“无形传统”中找到灵感的典型范例。观众评价;白族男女青年的扭、摆、歪、甩,让人感到酣畅淋漓;独特的舞姿,火热的情绪让人耳目一新,白族舞蹈的特点与魅力得到充分展现。(编导:喻良其、王虎、杨利昌、刘建英)
  在《阿达茵》的基础上发展创作的白族健身操《海斯戈》(汉译:健康舞)荣获1999年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金奖(编导:喻良其)。
  大型白族音乐诗画歌舞《玉洱银苍》,是我州首部自创反映我州文化历史的大型民族歌舞作品。玉洱银苍是大理最壮观的自然景观,主要指的是白雪皑皑的苍山十九峰和二百里碧玉般的洱海。在这片人杰地灵的湖光山色中,孕育出光耀史册的灿烂文化。
  全剧共由五个篇章组成:第一章:《鹤拓天籁》。表现的是传说中大理是由美丽的仙鹤开拓出来的,并孕育了神奇的妙香古国,白族人民在这里生根开花。第二章;《古道流韵》。讲的是两千多年来博南古道成为连结东亚和南亚次大陆的桥梁,大理被称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时所发生的友谊。三条五彩斑斓的古道在大理交汇,印度的铃,马来西亚的鼓,白族的霸王鞭,把一座座大山敲开。马背驮来了文明,驮来了友谊,驮来了爱情,也驮来子南方丝绸之路的千年幸福。第三章:《南诏风采》。南诏大理的崛起,为中华民族奠定了西南疆域,留下了不朽的民族团结之歌。回眸历史的烽烟,犹见华宫丽苑铁马金戈化玉帛,好一派南诏与唐朝友爱和睦、礼乐兴邦的盛世风采。第四章:《三月彩霞》。三月街是中国最古老最盛大的民间盛会,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世世代代,大理各族儿女在这里唱歌跳舞做买卖,把自己的幸福和陶醉洒遍这方乐土。第五章:《蝶泉飞花》。蝴蝶泉是有名的彩霞乡,每到蝶泉飞花时节,白族人民常常在这里相聚,甜蜜的爱情,美好的向往,仿佛变成千万只蝴蝶,陪伴着晶莹透亮的泉水,年年岁岁,在这里淙淙流淌。
  该剧以厚重的大理文化历史为主线,把大理每一个历史时期所反映的最典型、最美好的文化,通过音、诗、舞、画的艺术形式,呈献于大理的舞台,得到了广大观众及专家的好评。观众们普遍认为,剧中浓浓的乡音乡情令人耳目一新,音乐好听,舞好看,即使是一个不熟悉大理的观众,也能通过该剧对大理的文化历史有相当的了解。
  专家们认为,该剧以玉洱银苍为载体,通过鹤拓大理的神话传说、博南古道的马帮交易、南诏王朝的威仪华采、千年古街的市井风情和蝴蝶泉边的金花彩蝶等作为舞段,叙历史切合现实,述现实又渗出历史文化内涵,从而表现生活在东亚和南亚次大陆交汇地的大理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以及这里的民族“海纳百川”的胸襟和勇于进取的精神风貌。这是作者们长期深入生活,注意研究本地民族文化历史的感悟和结晶,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在艺术表现过程中,既突出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又具有今人艺术审美的升华。值得提倡的是在整个创作中,紧紧依靠本地编导,充分发挥他们的创作才能,通过剧目建设,培养了一批本地编导和表演人才。虽然该剧还有加工、提高、修改完善的空间,但《玉洱银苍》的问世,丰富了我省文艺演出舞台,实现了大理州自创大型民族歌舞剧零的突破,它必将为繁荣民族文化、推动旅游事业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也是宣传大理,弘扬民族文化的又一好作品。
  该剧于2000年荣获云南省新剧节目展演新剧节目奖,编导二等奖,演员表演二等奖,文学台本奖及舞美设计一等奖。(总编导:赵惠和、喻良其、杨晓凡;编导:杨一忠、张运选、杨华)
  彝族舞蹈《甜甜的山泉》,是一首大山深处流淌出来的歌,荣获云南省第二届民族舞汇演编导一等奖(编导:郑品萱);不平凡的白族《婚礼》荣获云南省第二届民族舞汇演编导三等奖(编导:杨晓凤);诙谐有趣的彝族舞蹈《山鸡情趣》,获得全国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大赛“丰收奖”(编导:马如华);月光下的《彝山夜曲》,以诗一般的意境荣获云南省群文汇演一等奖(编导:字升、万秉志);白族舞蹈《细妩尼》展示了白族新娘的妩媚和独特的白族婚俗,荣获云南省民族歌舞展演二等奖(编导:谢利民);白族《八角鼓舞》拉开了中国第三届艺术节《跳云南》晚会的大幕,抒发了白族男女青年的情怀、荣获云南省文学艺术基金奖二等奖(编导:喻良其);《火一样的腊罗把》,抒发了彝家人从大山里走来的情怀,荣获云南省民族歌舞展演一等奖(编导:银花、小石头)。
  随着舞蹈创作的不断发展提高,推动着舞蹈理论基础研究的步伐。把民族舞蹈艺术创新发展放到整个民族文化大背景中去分析研究,向“有形”传统要新意,向“无形”传统找空间,是所有协会会员努力追求的目标。从20世纪80年代起,会员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在国家级、省级、州级有关刊物发表文章,表述自己的观点,努力探索舞蹈王国的真谛。这些文章分别是:《白族舞蹈动律特征成因探析》,《在舞蹈创作中对民族“有形”与“无形”传统的思考》、《试论南诏奉圣乐的艺术特征》、《民族舞蹈在建设民族文化大州中的地位与作用》、《洞经古乐与南诏奉圣乐》、《民族风格与舞蹈的关系》、《白族歌舞绕三灵创作得失》、《舞蹈创作必须重视民族文化研究》、《民族歌舞与水稻农耕习俗的关系》、《大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承传与保护》(作者:喻良其)、《在白族舞蹈的创作中如何把握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作者:孟健民)、《白族舞蹈发展浅谈》(作者:钟海娟)、《对白族舞蹈发展的思考》(作者:张建华)、《白族集体舞肖拉者的编创与普及》(作者:羊雪芳)、《试论出白族好作品的几点举措》(作者:杨利昌)、《大型歌舞“玉洱银苍”的现代审美价值》(作者:杨一忠)、《试论民族舞蹈的继承与创新》(作者:杨晓凡)、《对白族舞蹈创新实践的一次体验》(作者:张运选)、《浅谈白族霸王鞭舞的韵律特点》(作者:杨华)、《感悟形象与表达》(作者:王虎)、《白族舞蹈事业的继承与发展之我见》(作者:刘建英)、《白族舞蹈创作意识及题材拓展的思考》(作者:解伯)。
  会员们的辛勤耕耘,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优秀的民族舞蹈作品与不断发展的民族舞蹈理论研究,托起了大理舞蹈事业的一片天。民俗歌舞《白族三道茶》是大理旅游事业发展中的一块金牌,三次晋京献演扩大了大理的影响;走南闯北的演出,提高了大理的知名度;各种不同形式的表演,拉近了大理与外界的距离。民族舞蹈事业的发展,为大理州的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
  歌舞升平颂盛世,多彩的生活,需要多姿的舞蹈。大理州舞协的会员们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将一如既往地扎根银苍玉洱,面向大众,遵循“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三贴近”原则,深入生活,继续传承、创新发展,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舞蹈精品,为建设民族文化大州作出更大的贡献。
   (特约编辑:张时胜)
其他文献
1942年春天,著名画家徐悲鸿远道出游到大理与年轻的马丽生结缘留下了一段令人难忘的佳话。年近百岁的马老每每讲到这一段经济心情格外畅快,老人仿佛又回到年轻时与大师相知相遇的岁月,恰似给我们开启一坛存封的好酒,又像给我们沏了一杯清香余绕的佳茗。  银苍玉洱,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耄耋老人马丽生生于斯、长于斯,健康生活了九十六岁于2006年4月19日归真。老人出生于一个传统的穆斯林家庭,自小受伊斯兰道德教
期刊
【大理印象】 洱海苍山、风花雪月是人们难以忘怀的印象;大理三塔、大理古城是人们流连徘徊、不忍离去的地方;美丽聪慧、能歌善舞的白族姑娘,将《五朵金花》演绎成美丽的传说;“洋人街”则将世界缩小成一条温馨的小巷。去过大理,你会留下永远美好的回忆;没去过大理,你应立即启程,否则你会永远遗憾,永远惆怅。    一    见到那条河的时候,江楚生十三岁。也就是见到那条河的同时,江楚生梦见了那条河。  见到那条
期刊
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50周年之际,回顾大理州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简称影视家协会)的发展历程,总结工作经验,更加坚定了我们进一步做好大理州影视艺术家协会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应运而生 蓬勃发展    电影电视以其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播形式,博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并深深地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在我国,电影和电视的宣传和文化娱乐功能,从各个方面对社会生活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电视事业在大
期刊
离开老家已多年,但一想起故乡的茶叶,周身还是禁不住浸满幸福。那感觉不紧不慢,体贴入微,温馨且亲切。  那时,村里人栽的茶树并不多,不过每家都有,就栽在房前屋后土地肥沃的地方,少的数十株,多的一两百株。家家户户虽不以经营茶叶为生计,但都精心薅锄,悉心照管,自家饮用的茶叶一般不需大老远跑到集市上去买。大家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看似有些小农意识,细细想来,在当时的年代也自有其道理。就算是到了如今,那样的活
期刊
公元一九八二年,中国历史记载了我国文化工作中的一件重大事件,即:国务院首次公布了第一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它们依次是北京承德大同南京苏州扬州杭州绍兴泉州景德镇曲阜洛阳开封江陵长沙广州桂林成都遵义昆明大理拉萨西安延安细心的读者发现,这些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国宝档案”的文化名城,大都是历史上建过都,抑或是山水风景名胜和人文荟萃之地,大理在其中三者兼而得之足见大理古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举足轻重因
期刊
第一次白族有了自己的自治政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关怀下,1956年8月,中共大理地委和大理专署召开了全区各民族代表会议,成立了“大理白族自治州筹备委员会”,负责建州的各项筹备工作。1956年11月22日,大理白族自治州正式宣布成立。这是大理州各族人民的一件大喜事,是大理州历史进程中一个新的里程碑,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大胜利。成立这一天,在自治州首府所在地下关市举行了有3万人参加的庆祝盛会。  第
期刊
一    离开鸡足山  回到大理  再回到北京  我的心  仍留在大理  留在鸡足山    二    于是  在细雨霏霏的日子  在纷纷扬扬的大雪时  在风沙弥漫的天气  我常常伫立窗前  透过连绵的雨丝  透过漫天垂落的雪片  透过灰蒙蒙的烟尘  似乎都能看到  那神奇奥秘  而又清澈明亮的鸡足山    三    两年前五月的一天  同友人一起攀登鸡足山  行至半山腰  迎来喜降的甘霖  而到了
期刊
1983年8月份,我从大理师范学校毕业,被县教育局分配到鹤庆县六合乡的白依山寨任教,白依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因穿白色的火草衣而得名。火草,是旧时用火镰取火的引火原料,勤劳的白依妇女采集来后,佐以大麻,搓成线,织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当然,也就发生了一系列与白依族孩子们之间的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  那是我到白依山寨的第二个隆冬季节,我所任教的五年级班上,有个极为可爱的名叫绞查查的白依小男孩。黝黑的方
期刊
青黑的苔藓是岁月沧桑的眼睛  望着井边的小径  平平仄仄地伸入  唐诗宋词的意境    古井是悠闲的散文  散文里充满了云月风情  古井是旷远的朦胧诗  诗里翕张着鹰影    怡然的鱼儿吐着泡儿  在古井里做着意识流  恬然的绿藻吻着梦儿  在古井里描绘着存在主义的怪诞    古井是稻香花香氤氲的梦  梦清纯而芬芳  古井是蛙鸣和虫韵酝酿的向往  向往甜蜜地流向远方    古井用流利的高原乡音  
期刊
(一)    明于治乱秉忠良,  屈子谋国有主张。  楚王偏信奸邪计,  自毁长城取灭亡。    (二)    流放湖湘志未酬,  泽畔行吟屈子愁。  报国无门抒慷慨,  《离骚》一赋古今讴。    (三)    烈士投江万民哭,  纷纷泅水挽沉沦。  端午龙舟争渡热,  唤醒图强卫国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