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将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为静态的书本教材赋予丰富多彩的动画效果,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小学生加深对语文教学知识的理解和印象。同时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注意适时、适度、合理,从而打造有效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 小学语文;多媒体;课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3-0054-02
1 引言
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在和同校教师交流中,一些教师说,没有多媒体,这课无法上。言外之意是,没有运用多媒体的课就无法上成好课。所以,一些公开课、优质课、观摩课,多媒体的运用充满整堂课,对优化课堂结构、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确实很好,但是如果不加思考地滥用多媒体,可能会适得其反。如何使多媒体用得恰到好处?笔者认为:首先,需要在合理的时机运用多媒体技术,讲求“对症下药”;其次,合理地把控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量,有利于使课堂充满灵性,切勿过多依赖多媒体技术,“多则惑,少则精”。
2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变抽象化为具体化 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育尚不完全,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思维模式和思考方法,因此对于抽象化的事物很难理解和记忆。对于书本上的科学知识,仅用简短的文字介绍和几幅静态插图,很难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谈知识的掌握了。通过利用多媒体,将抽象的事物和概念具体化,以动态的形式和直观的感受展现给小学生,对于帮助他们认识事物的变化特点、运动规律、构造组成都有很好的积极作用。
将静态事物动态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启蒙知识都是动态化的,比如金鱼是怎么游动的,怎样安全过马路等,通常面对这些知识,教材只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剩下的大部分时间都要靠学生自己想象。由于思维和认知能力有限,学生很从语文教学中掌握生活知识。如果采用多媒体进行动态教学,将金鱼在水中的一举一动都展现出来,将过马路的正确与错误方式以直观的形式投放在大屏幕上,能够吸引学生开动脑筋、发散思维,对语文学习有很大帮助。
3 以“生”为本,把握时机
运用多媒体应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需要,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运用的时机合理。
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一般充满好奇感,同时具备好动的特点。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小学生往往只能够集中20分钟左右的持续注意力。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老师是兴趣。教师要想取得预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荷花》这篇课文前,可以提前在公园荷花池等地实地取景拍照或者从网上找些相关荷花素材。上课前,通过PPT等为学生展示美丽的荷花,伴随悦耳的音乐、朗读等,很容易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巧解疑难,提高效率 在实际教学中,受到空间、时间等方面的局限,再加上学生认知能力有限且阅历匮乏,对许多文章中超出接受范围的内容,他们有时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制作课件,更好地解决教学难点。如在教学《海底世界》时,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说说海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在体会海底的宁静时,波涛澎湃的大海有什么不同呢?此时展示出波涛澎湃的大海的声像,让学生对比大海波涛澎湃与悄然无声两种情境的差异,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宁静”和“波涛澎湃”的意思和差别,同时能够体会大海动中有静的奇异之处。当讲到海底植物时,很多学生并不熟悉海底植物,于是出示五彩缤纷的海底植物图片,他们茅塞顿开。
培养想象,启发思维 结合课文教学的重点,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如讲授《黄山奇松》一课的“迎客松”时,教师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学生通过想象能够将自身置身于课文描述的情境中,借助想象力超越教材内容本身,将有利于开发和调动学生的多元思维,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不受局限的习惯。学生欣赏录像中迷人的黄山风光,同时耳边环绕优美动听的旋律,情感很容易迸发出火花,更有兴致地想象和畅所欲言。此时,学生仿佛摇身一变,充当黄山上的“迎客松”,声情并茂地讲解黄山风光。他们饶有兴致地交流着,深切地感受着大自然的壮观迷人。
《黄山奇松》第三自然段中介绍了姿态各异的黄山松,授课过程中配以姿态不一的黄山松的图片,为课堂营造出充满美感的气氛。学生欣赏着一幅幅奇松图,不由自主地会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态的松树形象,课文内容得到很大的丰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饱含激情,充分打开思维,扬起想象的风帆,课堂教学达到“任情感激荡,任思维涌动,任想象飞翔”的高潮。
巧增美感,培养情趣 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入很多写景状物的美文,这些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祖国美丽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如《美丽的武夷山》《春天的手》《观潮》《五彩池》《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这些课文篇篇经典,生动地描述了奇异优美的景色,充满诗情画意。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景观的优美迷人,同时加上悦耳的乐曲和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将感受、阅读、思维、审美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掌握知识,还能充分受到美感的熏染,审美情趣得到提高。
4 以“精”为本,宁缺勿滥
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参与,才能养成这种语文能力。然而,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多媒体喧宾夺主的情况:部分教师过于追求课堂课件的美感,使课件过于花哨,同时运用过多奇特的按钮、动画等特效,频繁地切换背景和画面,其效果往往让学生感到晕眩,难以注意到重点,使多媒体的效果适得其反。另一种情况,部分教师简单地将课文的图片和文本制成课件,简单枯燥且毫无重点,还有的教师完全弃用黑板而简单地使用课件进行替代。这些不合实际的运用多媒体的用法,不但实现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浪费教学资源,对课堂教学效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量需要注意“度”,必须舍弃无关紧要的“花里胡哨”,运用的量要恰到好处。“少而精”的多媒体,一方面减轻教师制作课件的负担,能够用更多的精力去研究课文内容和教法;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水平,更能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
5 结束语
总之,运用多媒体能够合理整合学习资源,有助于构建丰富的学习情境,把抽象的事物变为形象的事物,静态的变为动态,使语文教学变得更为生动活泼、多姿多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语言”并不能被多媒体所替代,人机对话不能替代师生的情感交流,屏幕不能替代教科书。即使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很大作用,但是无法取代教师规范书写和声情并茂讲解的示范作用,无法取代教师人格魅力所产生的感染力。所以,多媒体教学要适时、适度、有效,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更高效。
参考文献
[1]陈桂珍.巧用多媒体,追寻高效的语文课堂[J].教师,2015(8):66.
[2]于福文.巧用多媒体技术构建高效语文课堂[J].甘肃教育,2014(5).
[3]朱名根.巧用多媒体,打造中学语文高效课堂[J].教育艺术,2014(11):14.
关键词 小学语文;多媒体;课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3-0054-02
1 引言
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在和同校教师交流中,一些教师说,没有多媒体,这课无法上。言外之意是,没有运用多媒体的课就无法上成好课。所以,一些公开课、优质课、观摩课,多媒体的运用充满整堂课,对优化课堂结构、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确实很好,但是如果不加思考地滥用多媒体,可能会适得其反。如何使多媒体用得恰到好处?笔者认为:首先,需要在合理的时机运用多媒体技术,讲求“对症下药”;其次,合理地把控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量,有利于使课堂充满灵性,切勿过多依赖多媒体技术,“多则惑,少则精”。
2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变抽象化为具体化 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育尚不完全,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思维模式和思考方法,因此对于抽象化的事物很难理解和记忆。对于书本上的科学知识,仅用简短的文字介绍和几幅静态插图,很难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谈知识的掌握了。通过利用多媒体,将抽象的事物和概念具体化,以动态的形式和直观的感受展现给小学生,对于帮助他们认识事物的变化特点、运动规律、构造组成都有很好的积极作用。
将静态事物动态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启蒙知识都是动态化的,比如金鱼是怎么游动的,怎样安全过马路等,通常面对这些知识,教材只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剩下的大部分时间都要靠学生自己想象。由于思维和认知能力有限,学生很从语文教学中掌握生活知识。如果采用多媒体进行动态教学,将金鱼在水中的一举一动都展现出来,将过马路的正确与错误方式以直观的形式投放在大屏幕上,能够吸引学生开动脑筋、发散思维,对语文学习有很大帮助。
3 以“生”为本,把握时机
运用多媒体应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需要,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运用的时机合理。
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一般充满好奇感,同时具备好动的特点。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小学生往往只能够集中20分钟左右的持续注意力。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老师是兴趣。教师要想取得预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荷花》这篇课文前,可以提前在公园荷花池等地实地取景拍照或者从网上找些相关荷花素材。上课前,通过PPT等为学生展示美丽的荷花,伴随悦耳的音乐、朗读等,很容易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巧解疑难,提高效率 在实际教学中,受到空间、时间等方面的局限,再加上学生认知能力有限且阅历匮乏,对许多文章中超出接受范围的内容,他们有时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制作课件,更好地解决教学难点。如在教学《海底世界》时,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说说海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在体会海底的宁静时,波涛澎湃的大海有什么不同呢?此时展示出波涛澎湃的大海的声像,让学生对比大海波涛澎湃与悄然无声两种情境的差异,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宁静”和“波涛澎湃”的意思和差别,同时能够体会大海动中有静的奇异之处。当讲到海底植物时,很多学生并不熟悉海底植物,于是出示五彩缤纷的海底植物图片,他们茅塞顿开。
培养想象,启发思维 结合课文教学的重点,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如讲授《黄山奇松》一课的“迎客松”时,教师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学生通过想象能够将自身置身于课文描述的情境中,借助想象力超越教材内容本身,将有利于开发和调动学生的多元思维,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不受局限的习惯。学生欣赏录像中迷人的黄山风光,同时耳边环绕优美动听的旋律,情感很容易迸发出火花,更有兴致地想象和畅所欲言。此时,学生仿佛摇身一变,充当黄山上的“迎客松”,声情并茂地讲解黄山风光。他们饶有兴致地交流着,深切地感受着大自然的壮观迷人。
《黄山奇松》第三自然段中介绍了姿态各异的黄山松,授课过程中配以姿态不一的黄山松的图片,为课堂营造出充满美感的气氛。学生欣赏着一幅幅奇松图,不由自主地会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态的松树形象,课文内容得到很大的丰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饱含激情,充分打开思维,扬起想象的风帆,课堂教学达到“任情感激荡,任思维涌动,任想象飞翔”的高潮。
巧增美感,培养情趣 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入很多写景状物的美文,这些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祖国美丽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如《美丽的武夷山》《春天的手》《观潮》《五彩池》《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这些课文篇篇经典,生动地描述了奇异优美的景色,充满诗情画意。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景观的优美迷人,同时加上悦耳的乐曲和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将感受、阅读、思维、审美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掌握知识,还能充分受到美感的熏染,审美情趣得到提高。
4 以“精”为本,宁缺勿滥
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参与,才能养成这种语文能力。然而,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多媒体喧宾夺主的情况:部分教师过于追求课堂课件的美感,使课件过于花哨,同时运用过多奇特的按钮、动画等特效,频繁地切换背景和画面,其效果往往让学生感到晕眩,难以注意到重点,使多媒体的效果适得其反。另一种情况,部分教师简单地将课文的图片和文本制成课件,简单枯燥且毫无重点,还有的教师完全弃用黑板而简单地使用课件进行替代。这些不合实际的运用多媒体的用法,不但实现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浪费教学资源,对课堂教学效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量需要注意“度”,必须舍弃无关紧要的“花里胡哨”,运用的量要恰到好处。“少而精”的多媒体,一方面减轻教师制作课件的负担,能够用更多的精力去研究课文内容和教法;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水平,更能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
5 结束语
总之,运用多媒体能够合理整合学习资源,有助于构建丰富的学习情境,把抽象的事物变为形象的事物,静态的变为动态,使语文教学变得更为生动活泼、多姿多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语言”并不能被多媒体所替代,人机对话不能替代师生的情感交流,屏幕不能替代教科书。即使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很大作用,但是无法取代教师规范书写和声情并茂讲解的示范作用,无法取代教师人格魅力所产生的感染力。所以,多媒体教学要适时、适度、有效,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更高效。
参考文献
[1]陈桂珍.巧用多媒体,追寻高效的语文课堂[J].教师,2015(8):66.
[2]于福文.巧用多媒体技术构建高效语文课堂[J].甘肃教育,2014(5).
[3]朱名根.巧用多媒体,打造中学语文高效课堂[J].教育艺术,2014(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