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英语作为使用性越来越强的语言,它的地位也迅速得到提升,为了使班级里更多的学生能开口说英语,并喜欢上英语,本文通过笔者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感悟及体会,论述了如何在课堂上利用学生互相帮助这个平台,改善部分学生上课被孤立的现象,使英语在课堂上能够丰富、饱满,富有生机、活力,形成一个“共生效应”,给学生共建一个“共生圈”。达到让学生课上积极发言;主动学习;认真完成课后作业的目的,从而有效提高英语教学进程,提高英语成绩。
关键词: 小学英语 课堂教学 共生效应
一、问题的提出
英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从初高中的必考课慢慢延伸到小学,小学英语的地位也迅速提升上来。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更应该要把学好英语之重要性的概念传给每一位学生,然而,班里的小孩,对学习英语的意识淡薄,学习的时间主要靠课堂,教和学的全部活动内容都在一周三节英语课内完成,这样就导致部分学生丧失了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要让学生喜爱英语,并让孩子们对英语产生兴趣,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此老师要充分发挥班级里学习水平中等以上学生的带头作用,动员“后进生”参与课堂学习,形成“共生效应”。
二、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共生效应”
自然界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共生效应”为了更好地发挥“共生效应”,我们更应该给学生组建一个“共生圈”,发挥优等生的带头作用。要求他们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引导同学之间相互探讨、交流,而且也要引导各“共生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形成一个总的“共生圈”
三、形成“共生效应”的方法与策略
(一)了解学生,对号入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堂课的效果如何,须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认知水平,语言组织能力等情况将学生分为A、B、C三个不同层次。学习英语积极性高,知识接受快的为A层。学习英语积极性高,知识接受较慢为B层。学习英语积极性不高,自身言语能力弱为C层。
如我在教授PEP四上册Unir3 PartA Let′s Learn部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是:①能听懂,会说“My friend is strong. He has short……”,并能在实际情况中运用;②能听、说认读friends, long hair ,short hair, strong, quiet, thin等单词和词组;③能适当利用一些形容词描述自己的朋友;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我对学生的了解,在教授完这课之后,我要求A层学生要掌握①②③点,B层学生要掌握①②点,C层学生要掌握②点就可以了。这样经过合理的分工,每位学生也都有事情做。
(二)发放“权力”,履行“义务”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要途径,因此,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不是老师的课堂,它是班级所有学生的课堂。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留给学生展示自己的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地充当小老师,帮助其他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让学生能够大胆地去说、去读、去表演。
如以08届五年级为列,班里有四个是学成成绩较好,上课比较积极的,我把这四个學生定为A层学生,让他们当小老师,并让这四位学生在班里选两到三名学习成绩为B层的学生做自己的学生,我对小老师们的要求是要带B层的学生一起学习和完成当天的作业。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会检查B层学生的上课表现,如果B层学生有进步的,我就会以同样的方法来鼓励B层的学生和A层学生一起帮助C层学生。这样,A、B、C层学生就不再是一个各自孤立的群体,从而做到了先带动小集体后带动大集体的效果,形成一个“共生效应”,给学生组建一个“共生圈”。
(三)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引起的,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学生的这种学习动机从何而来呢?这就要靠教师的教学艺术,要靠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去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如设置悬念、创设情景等,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
例如组织课前活动,我通常以听说训练为重点,利用课前几分钟,开展听说训练活动,由于学生的英语用语很有限,我都会从课本内容出发。只有学生对课本内容都掌握了,那么,课前活动就变得容易。如小学PEP五年级下Unit2,这单元主要是谈论季节与天气,由于前单元已经提到“weather reporter”我就以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展开对话,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迎来即将开始的英语课。
(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与勇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英语课的教学特色是充分发挥其语言功能,讲究对话的艺术,这就要求全体主动参与,克服羞于开口的毛病,积极开展语言交际活动。我常常使用表扬和鼓励的话语,激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每一课,都尽量创设真实、生活情景并提供广泛的语言材料,让学生进行听说读的训练。
如Let′s talk的教学,我让学生看图听录音跟读到口述、表演整个故事,再自编自演对话。长期的训练,学生由胆怯别扭到自然大方而且不时有精彩的表演。
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和心灵决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抹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教师的道路任重而道远,我还应该要不断完善提升自己。路漫漫岂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所!
关键词: 小学英语 课堂教学 共生效应
一、问题的提出
英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从初高中的必考课慢慢延伸到小学,小学英语的地位也迅速提升上来。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更应该要把学好英语之重要性的概念传给每一位学生,然而,班里的小孩,对学习英语的意识淡薄,学习的时间主要靠课堂,教和学的全部活动内容都在一周三节英语课内完成,这样就导致部分学生丧失了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要让学生喜爱英语,并让孩子们对英语产生兴趣,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此老师要充分发挥班级里学习水平中等以上学生的带头作用,动员“后进生”参与课堂学习,形成“共生效应”。
二、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共生效应”
自然界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共生效应”为了更好地发挥“共生效应”,我们更应该给学生组建一个“共生圈”,发挥优等生的带头作用。要求他们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引导同学之间相互探讨、交流,而且也要引导各“共生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形成一个总的“共生圈”
三、形成“共生效应”的方法与策略
(一)了解学生,对号入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堂课的效果如何,须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认知水平,语言组织能力等情况将学生分为A、B、C三个不同层次。学习英语积极性高,知识接受快的为A层。学习英语积极性高,知识接受较慢为B层。学习英语积极性不高,自身言语能力弱为C层。
如我在教授PEP四上册Unir3 PartA Let′s Learn部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是:①能听懂,会说“My friend is strong. He has short……”,并能在实际情况中运用;②能听、说认读friends, long hair ,short hair, strong, quiet, thin等单词和词组;③能适当利用一些形容词描述自己的朋友;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我对学生的了解,在教授完这课之后,我要求A层学生要掌握①②③点,B层学生要掌握①②点,C层学生要掌握②点就可以了。这样经过合理的分工,每位学生也都有事情做。
(二)发放“权力”,履行“义务”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要途径,因此,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不是老师的课堂,它是班级所有学生的课堂。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留给学生展示自己的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地充当小老师,帮助其他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让学生能够大胆地去说、去读、去表演。
如以08届五年级为列,班里有四个是学成成绩较好,上课比较积极的,我把这四个學生定为A层学生,让他们当小老师,并让这四位学生在班里选两到三名学习成绩为B层的学生做自己的学生,我对小老师们的要求是要带B层的学生一起学习和完成当天的作业。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会检查B层学生的上课表现,如果B层学生有进步的,我就会以同样的方法来鼓励B层的学生和A层学生一起帮助C层学生。这样,A、B、C层学生就不再是一个各自孤立的群体,从而做到了先带动小集体后带动大集体的效果,形成一个“共生效应”,给学生组建一个“共生圈”。
(三)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引起的,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学生的这种学习动机从何而来呢?这就要靠教师的教学艺术,要靠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去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如设置悬念、创设情景等,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
例如组织课前活动,我通常以听说训练为重点,利用课前几分钟,开展听说训练活动,由于学生的英语用语很有限,我都会从课本内容出发。只有学生对课本内容都掌握了,那么,课前活动就变得容易。如小学PEP五年级下Unit2,这单元主要是谈论季节与天气,由于前单元已经提到“weather reporter”我就以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展开对话,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迎来即将开始的英语课。
(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与勇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英语课的教学特色是充分发挥其语言功能,讲究对话的艺术,这就要求全体主动参与,克服羞于开口的毛病,积极开展语言交际活动。我常常使用表扬和鼓励的话语,激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每一课,都尽量创设真实、生活情景并提供广泛的语言材料,让学生进行听说读的训练。
如Let′s talk的教学,我让学生看图听录音跟读到口述、表演整个故事,再自编自演对话。长期的训练,学生由胆怯别扭到自然大方而且不时有精彩的表演。
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和心灵决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抹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教师的道路任重而道远,我还应该要不断完善提升自己。路漫漫岂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所!